《大明太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太师-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官施政》,这类书整理在一起,做行政系教材。”
  “另外,有关中医类的书,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书,全部交由太医院和外科院,届时太医院和外科院也会合并,会有专门的医科院校。”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云甫这也算是极其重视国家行将启动的大教育计划了。
  指导纲领先确定下来,剩下的事,交给黄观他们办就好。
  陈云甫,打算动行北上了。


第三百五十四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陈云甫打算动行北上的想法不是突然来的,而且他也必须北上。
  既然决意明年开春后动兵朝鲜,那么在这之前,陈云甫势必要到辽东去看看。
  仪辂在经过北平旳时候停了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平的变化之大,是肉眼可见的。
  北平知府李庆城外十里迎驾。
  “时间过得可真快。”
  看着眼前的李庆,陈云甫由衷感慨了一声。
  谁能想到呢,当年那个还在太极书院教书的老师,现在摇身一变,都成了北平的知府。
  “十几年过去,太师的风采不减当年。”
  陈云甫呵呵一笑,一路上望着车辂外的北平市井,频频点头道:“这些年,北平的变化真大,人也多了,市井也繁荣许多,你有功。”
  “下官不敢居功。”
  李庆倒是谦虚的很:“当年俞经略使在北平做知府的时候就说过,只要辽东平定,漠南安宁,没有外敌的侵扰,北平是可以很快稳定下来的,稳定,必然繁荣。
  因此,这都是国朝带来的,加之太师您大力发展辽东,以点带面,北平、平津就都跟着繁荣起来,两地百姓,无不齐颂太师英明。”
  陈云甫无声笑笑。
  “你身上的书匠气息少了许多,倒是多了些官僚的味道,也会奉承拍马了。”
  “下官字字发于心,绝无溜须拍马之意,没有太师,就没有今日的北平。”
  李庆的面上很坦诚,毫无作伪之意:“太师,咱们现在去府衙吗?”
  “不,去一趟太极学院吧。”
  这大概真的是人上了岁数,陈云甫越来越喜欢故地重游,这当然不是感慨,而是喜欢那种成就感。
  看着一切越来越好的成就感。
  得益于北平的日趋繁荣,太极书院也比十几年前兴旺了许多,哪怕没有进入书院内,陈云甫的两耳间,便已斥满了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先生顾宪成说的名句,此刻被陈云甫顺口说了出来。
  李庆细细一咂摸,听的眼前一亮。
  书院内的布局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当年的凉亭还在,陈云甫就同李庆在这里暂歇脚力。
  “这些年过去,如今北平有多少学生了。”
  “七千多人。”
  听到有如此多的学生,陈云甫很赞叹,语带喜意:“甚善。”
  表扬过骄人的成绩后,复又关切道。
  “如此多的学生,这食宿问题,棘手吗。”
  李庆便对答道:“回太师,从俞经略使开始到下官这,北平十几年来都牢记太师当年的教诲,一直坚持工学两勤的政策,不收学费,每日免费一餐。
  春忙秋忙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去垦荒种地,以工补学的同时,也能寓教于乐,让学生们知晓农民不易,珍惜粮食,等将来他们毕业后科考入仕,也能爱民恤民。”
  “好啊,好啊。”
  陈云甫心里对李庆是越来越满意,遂言道:“科考明年便停了。”
  后者惊讶道:“缘何。”
  “本辅决意重定国朝育才、选才、录才之道,故而停科举兴教育,北平义务教育的成果斐然,本辅打算推广,等国子监和翰林院把新的教材编修好后,军政院会成立专门的主管教育的衙门,到时候,你调来南京。”
  听到要将自己调去南京,这是明明白白的升官之意,但李庆并没有急着高兴,而是担忧道。
  “科举乃是国朝录官之本,更是天下莘莘士子们的进身之道,停了科举,下官担心他们会乱啊。”
  李庆的身份在这里放着,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北平知府,不能指望他可以立足于国家的层面,更别说整个九州的层面来和陈云甫一样看问题。
  故而陈云甫也没有解释,更不会怪责他,只是宽慰道:“你放心,本辅自有安排和考量,不会出乱子的。”
  “是,下官无知莽撞,请太师责罚。”
  为官者讳,李庆当面质疑陈云甫的决定,自觉犯了官场大忌,连忙认罪。
  “无妨,你敢说出来,说明骨子里,你还是当年那个热血纯粹的教书先生。”陈云甫不以为忤,反赞扬道:“为官就当如此,不忘初心便是最好。”
  二人闲聊一阵,书院内响起了一阵钟磬声,顷刻间,便是嘈杂声四起,从数十间学舍内,乌泱泱涌出了无数学生。
  这些学生有大有小,长者十五六,幼者六七岁,嬉戏攀谈好生热闹,不过待见了凉亭外围了一圈的锦衣卫后,又都吓的远离,只是交头接耳议论不止。
  “太师,为安全计,咱们先走吧。”
  穆世群看到那么多学生,担心陈云甫的安全,便上来劝了一句。
  后者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满:“一群学生而已,难道还会害本辅性命吗,怎可把孩子视为洪水猛兽。”
  不等穆世群认错,陈云甫便挥手。
  “着你的人都散开,本辅去和孩子们打声招呼。”
  穆世群不敢忤逆,当即照做,只是紧紧贴在陈云甫身边,生怕冷不丁从哪里射出一支冷箭。
  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被迫害妄想症。
  “呀,是太师!”
  学生的人群中,有人眼尖嘴快,当即喊了一声。
  “太师万福金安。”
  “太师金安。”
  参见声和祝福声此起彼伏,这些孩子纷纷送上最淳朴的祝语。
  陈云甫面带笑容,一路上频频挥手同学生们打着招呼,还叫来了第一个认出自己的小伙子。
  “你是如何认识我的?”
  “回太师的话,书院里有您的画像,学生们都见过。”
  听到书院里竟然有自己的画像,陈云甫就扭头看向身边的李庆:“本辅的画像也拓印了?”
  “是。”
  李庆解释道:“自从当年太师您放宽礼法后,尊者肖像便越来越多,不仅太祖太宗的圣颜流于天下瞻仰,您的也有,而且还最畅销呢。”
  “是吗。”
  陈云甫开了句玩笑:“那本辅可是要去找那些买卖肖像的商人,问他们要一笔分红银子。”
  众人皆笑。
  扫过这一圈年轻稚嫩的脸庞,陈云甫由衷的开心,最后在一番短暂的交流后,感慨道。
  “看到你们,就像是看到了辰时的太阳,如此的朝气蓬勃,就像我们方兴未艾的国家,我相信,只要有你们,咱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盛。”
  在杨士奇的带头下,现场爆起激烈的掌声。
  所谓鼓掌叫好,一直用于市井瓦舍之地,不曾登大雅之堂,但此刻杨士奇领掌,热烈的掌声却显得并无丝毫不妥之处。
  太极书院的首座适时提出一个请求。
  “能不能请太师,赐几个字?”
  陈云甫沉吟一阵,展颜笑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三百五十五章 努力造船,传播文明
  仪辂在北平耽搁了大概五天后,便起行前往辽东。
  这一次入辽东,陈云甫要看的细很多。
  堪堪过山海关进入广宁中卫,俞以丰和辽东都指挥使王弼便接驾于此。
  “本辅这一次来,要重点看看辽东都司的改制,还有就是整军事项。”
  王弼早就收到了蓝玉、常茂等人从南京传来旳风,更何况俞以丰这段时间大量的筹措军需物资,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是要动兵,故而早在陈云甫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他接过陈云甫说的话,为其介绍道如今辽东的军备情况。
  “禀太师,如今辽东已经从十六个卫扩充到四十个卫,整整两百一十九个千户卫所,其中,海州、丹东、凤凰城这一片,我们就设置了三个卫,四十九个千户卫所,另外还有岫岩堡、镇江堡、险山堡等在内的大小十三个堡城,沿着鸭绿江一代全面铺开。
  可以说,如今的辽东,已经完全具备作为对朝鲜开战后的前线战略支点的能力,辽东不靠别人仅靠自己,就能够支持一场二十万规模的战争,实现军需物资自给自足。”
  陈云甫频频点头,复望向俞以丰问道:“辽东现在有多少丁口?”
  “明籍三百二十万,朝鲜籍五十七万。”
  “好!”
  陈云甫击节赞叹:“你们立大功了。”
  二人具露笑容。
  待进了广宁中卫所,王弼又向陈云甫介绍起如今辽东都司改制过程中的变化。
  “广宁卫之前有十一个千户卫所,军户一万一千九百人,如今正在逐步裁撤,我们挑选了最精壮的两千人编入新的辽东军营中,从以往的忙时垦田、闲时练兵完全转型为边军。
  另外,在经略使司专人的教导下,抽出了五百名识字认字者,成立广宁税司衙门,配合如今一体纳粮的国策,执行征税任务。
  余者全面改军籍为农籍,分田归民,务农生存。”
  “如今,辽东都司四十个卫已经在改制过程中覆盖了四成,我们计划到明年中,完全落实改制,将组建一支人数大概在十二万左右的驻防边军,成立二十个税司衙门,总人数,在一万人左右,覆盖整个辽东所有府县。”
  陈云甫仰头,看着卫所堂内悬挂在墙上的辽东堪舆图,一边听着王弼的介绍一边点头,等到后者介绍完便说道。
  “如此甚好,等到改制全面完成之后,辽东都司和辽东经略使司便会汰撤。”
  王弼和俞以丰两人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知晓陈云甫的意思。
  “日后,辽州建制,这里的行政规划怎么做,本辅会和将来的辽王商量榷定,二位是打算继续留在这还是回南京,现在就可以考虑了。”
  俞以丰第一个开口:“下官已经在辽东为官多年,对这里深负感情,前两年更是将一家老小都接到了辽阳大营,太师在上,下官请求留任辽州。”
  陈云甫嗯了一声又看向王弼,后者就挠头:“太师,俺回南京。”
  对这个回答,陈云甫倒是一点不意外,毕竟两人的身份情况不一样,各自的考虑也不可能一样。
  王弼是蓝玉的把兄弟,他当然不可能在辽州待着,跟常茂混能有去蒙州跟蓝玉混更舒服?
  至于俞以丰。
  没人比他更懂辽东的政务民生,他留下,辽州建制之后,常家王朝的政权成立,俞以丰绝对是第一任首辅。
  也可能叫宰相,不管什么吧,俞以丰会成为辽州政权的第一臣。
  这不比他回南京舒服的多。
  为了家族的未来,俞以丰做出了最正确、最恰当的选择。
  不过陈云甫还是问了俞以丰一句:“不再考虑考虑了?”
  回到南京之后,按照这些年俞以丰的功劳,加军政院行走是板上钉钉的事,说不准将来,也能混一个九州王。
  俞以丰明白陈云甫的意思,笑着摇头:“太师,下官确实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感情。”
  留在辽东,既有对未来利益的考量,也确有一份感情在。
  利益,并不是一切,俞以丰也不是一个野心太大的人。
  陈云甫含笑点头:“好,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本辅也不多劝,只是委屈你了。”
  “下官能有今天,都是太师的恩赐,哪里还能言委屈。”
  陈云甫笑笑不复多劝,当晚留在广宁,和二人吃了一顿不算丰盛,但气氛非常热闹的晚宴。
  转天一早启程,先后视察了宁远和锦西,最后在望海台眺望辽东湾。
  “咱们可以从这乘船东渡,直接抵达连云岛,在盖州坞口下渡。”
  俞以丰说道:“这几年,辽东的海运越来越便捷,省却了很多的脚力时间,很多河北的商人,都从平津来辽东经商,往来很频繁。”
  陈云甫欣然同意,就是杨士奇有些担心。
  “海上风波恶浪,没有陆地安全吧。”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人要是到了大海之上,那可就是把命交给了老天爷,虽说辽东湾多年没出过什么大的风暴,可这事谁能说的准。
  “那么多靠海吃海的渔民都从不出事,怕什么。”
  陈云甫知道杨士奇这是关心自己的安全,不过还是坚持己见,在望海台登上了东渡的海船。
  “这是福船吧。”
  “是。”
  俞以丰应声道:“福州船厂的图纸,现在辽东有三个主要的造船厂都在生产,两年大概可以下二十多艘,全船可容纳水军两千四百人,配备脚弩、船炮还有投石机等多种远程海战利器。”
  “这是咱们国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