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正月十五骚乱发生之后,皇帝第一次有了些喜意。这也是户部各级官员不顾朝堂上质疑池窑技术是否可以继续的声音,忙不迭把消息上报皇帝的原因。
皇帝对池窑的支持一如既往,进宫请示之后,皇帝立即安排户部、工部和将作监,分派拍资深官员前往清韵斋,核实池窑技术上报材料是否属实。
一大早,各部门官员浩浩荡荡前往清韵斋窑场,算是搞了个突然袭击。
夏晏清虽然没想到朝廷行动会如此迅捷,但她对朝廷来审核也有准备。当下也不慌张,安排乔辰生和几个管事接待这些人,伺候茶水点心的,陪着巡视作坊做讲解的,一丝不乱。
这些官员也算尽职尽责,从早上进门开始,整整一天的时间,不间断的做着循环视察工作。
在作坊转几圈,对照作坊上报朝廷的技术数据,审查池窑的运作状况;之后回客厅喝茶歇息,做些细节记录,和另外两个部门的官员交流观点心得。
之后再去现场视察,回来再记录所见所闻。
这样看看停停,连午饭都是关云升从酒楼张罗来,在窑场待客厅解决的。
一直到申正时分,三个部门的官员把他们的审核做了结论,核对过的数据也整理完毕,又浩浩荡荡离开清韵斋,回去向各自的上官禀报。
在清韵斋的时候,面对另两个部门的官员和作坊的工匠管事,他们表现的很是镇定,一副见多识广、不为所动的样子。
可是回到各自的地盘,给上官禀报时,就用不着假作淡定了。
“用池窑烧制玻璃,真的很神奇呢好大个的烧火窑,前端投料,之后只要给三个炉口添些乌金石,其余什么都不用做,那粘稠透明的玻璃液就会从末端流出,神奇之至。”
“卑职看了清韵斋之前用的坩埚窑,相比之下,简直不值一提,怎么会有那么繁琐呆板的做法?不可理解”
“难以想象,如果清韵斋把他们使用的坩埚窑全部换成池窑,产出的玻璃将会以几倍几十倍的数量往上翻。”
“若是池窑广泛应用,这种象征家世身份的玻璃门窗,将会很快走入千家万户,流于平常。”
如果说之前,关家和清韵斋把池窑技术成功的消息上报朝廷时,还有很多人心存疑虑,怀疑他们两家因为正月十五那场祸事,把一个不很成熟的技术献出来,勉强为关家作坊脱罪的话。
那么现在,三个部门的官员上门核实之后,有了统一的口径,人们现在就只有瞠目结舌了。
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居然在短短一年间,真的被他们做成了。
这是什么?这是之前多少年没见过、没想过,甚至神话物志之中都没提到过的神奇之物。
两年前的大年初一,在勤政殿,众朝臣初次见到这等神物时,惊诧恍惚的差点儿不知身在何处。
之后的两年间,京城、包括大梁朝各地权贵富豪,都以哪家拥有更多的玻璃门窗,而感觉家世丰厚、高人一等。
这是神奇的玻璃呢,用上它之后,无论屋外刮风下雨,还是严寒冰霜,坐于自家小楼之中,就能眼看着风霜雪雨肆虐,却不受分毫影响。
这是何等的优越?似乎能凌驾于自然气候之上的感觉,真的太美妙。
如今有了新的玻璃技术,这种掉落凡间的神物,马上就能让大梁朝平民百姓拥有,他们也将拥有这种优越感,也能置身事外般的看屋外风云变化了。
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一切,就要在大梁的庆元年间实现。大家知道,对这件事起着关键作用的,正是夏家二房那位和离回府的姑奶奶。
再回想邵夏两家之前商议的儿女亲事,人家那是有百分百的把握,过年以后开工,能一次性让玻璃池窑运行成功。
三个部门的官员浩浩荡荡的一来一回,引来的关注极多,不单单是沿途百姓关注打听,朝廷官员也目光灼灼的注视着。
这种已经放在明处的事情,已经没有保密的可能。一路回来,给各家上官禀报之后,连续投料玻璃技术成功的消息,已经做到路人皆知了。
对这个消息最为迫切的,当属成郡王和与此相关的下属。
核实池窑技术的官员在窑场呆了一天,对池窑知道的还算详尽,虽然皇帝和朝廷还未确定是否要对这项技术严格保密,但大概说说还是可以的。
对于成郡王和姜翰、还有他们手下的工匠来说,有那些官员的大概说说就足够了。
在那些大略的描述中,清韵斋池窑和关家池窑最大的区别在于,池窑某处未见有人做什么,却能听到有规律的频繁响动和不小的隆隆声。
据说,那是为了顺利排烟做出的机构。
这就是了,排烟真的是难题。成郡王独自坐在内室中,长长出了口气。真正的关键在清韵斋啊,原来从他开始筹划往关家作坊安插内应时,已经就败了。
关家作坊研制玻璃新技术大约只是个幌子,就算这个作坊也在一丝不苟的进行着试验,大概也只是为给清韵斋做某种基础,真正出成果的地方,却是在清韵斋。
他同样也没想到,玻璃技术的最后一次试验,居然会这么快就启动,而且是一次性成功。
别说他拿到的技术资料有缺陷,即便是一份完备的池窑资料,快马加鞭送到唐州,再由柳大富修建作坊,也无法赶在清韵斋之前产出玻璃。
做了那么多事情,还在正月十五闹出很大的事故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折进去两个青年精锐,谋划的却是一场空。
经此打击的成郡王,这两年渐渐急躁的心,竟奇异的平静下来。
他有皇家血脉,但他没有名正言顺坐上皇位的资格。他的父王也没动过这个心,没给他打下基础。
所以他的谋算一直很长远,比如,他会通过女儿的赏菊宴,间接笼络那些有前途的青年才俊,以期多年之后用上他们。
他也会着手培养不同年龄段的女孩子,陆续把她们送进宫中,希望她们中的哪个会得到皇帝的宠爱,从而诞下皇子。
当皇帝死于非命之后,他可以通过皇子来掌控整个大梁朝,最终取而代之。
第五百五十九章 乃是人祸
这些事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做到,而他在玻璃出现、柳大富也很快把玻璃经营出一定规格和品质之后,便有些心急了,急着早早拿到足够铺路的银钱,急着早早坐上那个位置。
成郡王的视线透过神奇的玻璃,望向外面的天空。
他应该静下心了,还是按原计划,把希望放在十年之后,甚至二十年之后,再把他父王手中失去的江山夺回来。
那时,他也不过四十多岁、五十岁而已,好好保养的话,他还能在皇位上坐二十年,甚至时间更长。再然后,把这片大好江山传给他的儿子孙子,让他的血脉拥有至高无上的传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郡王觉得,这件事的失败不见得就是坏事,他的心在这件事上得到了警醒。
第二天早朝,工部、户部和将作监主事人,给皇帝回报池窑技术的审核情况时,倒是没有表现出太大的震惊,只是中规中矩的说明了池窑运行的产出量和消耗、以及各项指标都大大优于坩埚窑。
经过核算,使用池窑技术产出的玻璃成本价只有三钱银子。
三钱银子!这个数额重重打击着早朝大臣们的感知。昨天已经议论了一天的玻璃新技术,到底能新到什么程度,这时总算给出了一个明确、且震撼人心的答案。
这种质地坚硬、保暖、透明如无物,一年四季,可以让人们安坐室内,就能看到屋外景色的玻璃,价格居然真的能降到贱民也能使用的低价。
负责奏报池窑技术成功、做技术性总结的人是曲江。
之后由户部出面,讲述这项技术由将作监主导研发,在清韵斋的技术辅助,还有关家的财力支持下,研制成功。
这项技术为朝廷所有,清韵斋和北河府关家有使用权。从即日起,凡大梁朝制作的玻璃,只要采用池窑技术,赋税都将以所得利润的五成收取。
截止到现在,这项由朝廷收取重税的手工业制品,成功达到了皇帝的预期。
皇帝那阴了好些天的脸,前日在得到池窑玻璃技术成功的消息时,便有了些微的好转。
这时再听到曲江的陈述,和户部宣布玻璃行税收调整,脸上的表情终于柔和了很多。虽然还是没什么喜色,却并不是之前那些天的阴沉。
皇帝柔和了脸色,对众朝臣说了些勉励的话。大约就是近几年国力有昌盛之象,众爱卿当齐心协力,为大梁和百姓打造一个繁华盛世。
之后特别夸赞了将作监,称将作监的官员和工匠致力于工匠技术,在很多方面给朝廷提供了助力。指示阁部四个辅臣拟一份书,用以表彰此次参与玻璃技术研发的官员和工匠。
皇帝心情好转,接下来的早朝议事就轻松了很多。
等到早朝结束,要散朝的时候,皇帝喊了宁国公和曲江出列:“你二人准备准备,稍后在北安侧门候着,陪朕去清韵斋玻璃作坊走一遭,朕也去瞧瞧那池窑是如何运作的。”
原本已经收拾心情,随时准备迈步离开大殿的众朝臣闻言,立即哗然。连私下的议论声都没带掩饰的,纷纷表示对皇上此举的反对和不理解。
当下,何守礼和两个御史就出列说话了。
“陛下,您龙体贵重,关乎社稷安危,怎好轻言出宫?望陛下三思。”何守礼躬身奏道,语气恳切之极。
两个御史也表达着一样的意见:“天子出宫非同寻常,尤其还是去玻璃作坊那等危险之地,更是不妥。关家作坊大火的灰烬尚存,陛下怎能涉险?”
一提到关家作坊的大火,皇帝的脸又阴了下来,语带阴沉的说道:“不过是事在人为而已。已经有迹象表明,关家作坊的火灾乃是人祸。难道诸位爱卿以为,朕此次出行,也会被人祸所累?”
皇帝说着,锋利的视线,冷冷的扫一眼靖王站立的方向。
靖王一接触到皇帝的视线,立即低头,急速把视线转开。
他的脸色很不好看,不是现在被皇帝看的不好看,而是从正月十五火灾之后,因思虑、忧心所致。
别人都知道皇帝心情不好,都认为是正月十五的拥挤踩踏事件所致。但靖王能隐隐感觉到皇帝看向他视线中,有着隐怒、失望和冷淡。
这份失望和冷淡藏在皇帝不很好的情绪中,很难被人察觉,但他感觉到了。
靖王看到的是皇帝扫向他的视线,但殿上众大臣看到的,却是皇帝那阴冷的视线,把在场所有人都刮了一遍。
还有皇帝说的人祸,关家作坊的火灾,居然真的是人为的吗?大臣们有些冒汗了。
再加上皇帝后面说的那句话,意思是说有人要加害他?这话说一出来,吓得众朝臣连表示反对的议论都没有了。
何守礼和两位御史更是立即跪地,连称不敢。
皇帝倒也没再多费口舌,立即起身,就像最近这些天那样,一甩袖子,离开了。
众朝臣面面相觑,最后把视线落在宁国公身上。
宁国公也是无奈,他刚才也想劝皇帝慎重来着,但皇帝压根儿就没给他这个机会。这时候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能准备准备,陪皇帝走这一遭了。
皇帝应该是早有准备,只过了两刻钟多点儿,一辆乌黑底色,绘有明黄色万字纹的轻便马车,便从北安侧门驶出来。
宁国公虽然年纪大了,但陪皇帝出行,却也着实提着一份小心。这时已经换下朝服,身着一身劲装骑在马上。看起来精神烁健,甚是敏捷。
看到皇帝的车驾出来,宁国公连忙跟上,他的四个随从让过皇帝的十六个贴身侍卫,随在两侧,注意着沿途的情形。
皇帝车驾后方还跟着两辆马车,分别坐着曲江和何守礼、展康。
皇帝的确早有准备,早上,衙门点卯的时间,天还没亮,清韵斋窑场的大门便被叩响。
清韵斋的安全保卫工作一向做得严格,看门人也是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安排了人值守。
敲门声虽然不大,看门人依然很快就出来应门了。
第五百六十章 串门儿和出宫的区别
窑场的小门拉开半尺宽,看门人探了半个脸,借着黎明前的微光看向外面的人。
不认识,人还不少啊。看门人的视线,在外面二三十个人身上滑过,立即回头喊了就近的护卫,然后才转回来问门外之人:“几位可是走错门了,这里是清韵斋作坊重地,不接待外人。”
门外一个人走上前,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