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2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的方朝生,想法和刚才来的那几位官员一样,无论玻璃技术、还是冶炼技术,能在他们手上得到提升,那都是莫大的机缘。

    而且,从事工匠行的,那都是技术人员。只要不是混吃等死混日子的人,对于突破现有技术,都有着一份本能的渴望。

    这么麻烦吗?夏晏清很想告诉方朝生不用担心。可是想到他这也是好意,而且事无绝对,说不得邵毅和朝廷方面交涉遇到不对路的,被人阴上一下,事情真会弄到损人不利己的地步。

    “就依方大人说的办。”夏晏清点头,这个话题就算告一段落。

    方朝生依然有些担忧,却也因此更把心思放在了池窑玻璃技术上,力图早些成功,减少些变数。

    之前,夏晏清计划这件事时,预计玻璃池窑技术研制,少则一两年成功,不顺利的话十年八年也是有的。

    如今看来,事情进行的却很顺利,将作监给力,又如期找到了煤矿,一年应该能成功的。

    从年初她提出这个建议,到她给出玻璃池窑的计划书和运作原理。再之后就是将作监召集各专业匠人,把池窑计划书工程化,到现在投料试运行,已经是九月底了。

    在夏晏清看来,池窑技术的大方向已经有了,而且路子是对的。即使这样,接下来的持续运行,想做到大产量和足够低的成本,也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夏晏清这段时间花了很多时间,了解这个时代的行业。除了冶炼,很少有这种多工序、较复杂的连续生产。

    也就是说,玻璃生产将会是继冶炼之后,又一个单元化连续性的生产,在当下手工业界,算是个顶复杂行业。

    大概正是因为这个,方朝生和将作监工匠在池窑修建起来之后,依然保持了很谨慎的工作态度。

    这让夏晏清很是轻松了些,她生怕这些不懂系统生产的人,在初期就存了轻视的心。投料烧制出玻璃液之后,就兴冲冲的宣告成功,然后鸣金收兵,享受成功后的果实,留下一个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工作的烂摊子给她。

    看到池窑作坊的工匠各自忙碌,夏晏清自觉她待在这里,对于方朝生等几个朝廷工匠来说很是碍眼,便也退出众人的工作范围。带着两个丫鬟一个婆子,远远坐在早已准备好的桌案旁边,一边整理手头的账册材料,一边观看池窑的运作进度。

    今天先是接待朝廷官员,之后又有夏梓堂两人来说事,夏晏清再到作坊时,时辰已然不早。

    不多时,就是午饭时间,忙碌的工匠们轮着班儿,草草吃过午饭,依然回到池窑自己的位置忙碌。

    鼓风的、加碳的、准备出料和准备投料的,在方朝生那张棺材脸的巡视下,众工匠丝毫不敢懈怠。

    这是第一次投料生产,火力调节不太均匀,导致融化池内原料熔融时间不统一。稀软的玻璃液出料时,夹带了没有溶解的杂质。

    大家是又第一次面临这种情况,没有经验,融化池出料很是起了番波折。

    在方朝生的不停指导下,各工匠都在尽力,手忙脚乱的用了各种办法,才让这次产出很不均匀的玻璃液达到流动条件,料液最终出到冷却池。

    冷却池的作用,是为了把稀热的玻璃液冷却到可以操作的较粘稠状态。但这一段也是有一定温度的,尤其出料有问题的情况下,这一段的操作就更重要、且是非正常操作。

    众工匠在方朝生和乔辰生的呼喝下,把这一段废料接出来,天光已见晚。池窑在继续运作,方朝生和众工匠也在做着各自的事情,还有所出废料也在乔辰生的指派下,进行随后的处理。

    可众人神色间都有颓色,脸上满是挫败感。

    尤其方朝生,看起来极为失望、懊恼。

    倒是乔辰生因为和夏晏清的交流多一些,对不顺利的状况有心理准备,一边做事,一边开解方朝生,众人的情绪才渐渐好了些。

    如果是现代,自己管辖下的生产系统出现这种情况,主管一定要留下来加班,继续观察接下来的运行是否顺利。

    可在这个年代,她是女子,按规矩,就算在大白天,那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所以,就算夏晏清想留下来看看接下来的出料情况,也绝对没机会。

    好在这种情况在她的意料之中,如果如此重大的技术革新,能一次性成功,恐怕历史进程真的要就此起飞了。

    实际情况是,在生产技术如此落后的情况下,没有完善的仪表和动力机械,想要顺利出料,一定需要试很多次。

    至于别的问题,也要在能够顺利出料,开始正式连续生产之后,慢慢被发现,再慢慢完善。

    正巧夏梓堂散衙之后过来接她,她便也顺着丫鬟的催促,和方、乔二人打过招呼,跟着夏梓堂离开了。

    乌金石的事没像夏晏清想的那么急,曲江等人的计划,从清韵斋窑场提出两千斤乌金石,由工部自去投入冶炼炉,到时把试验结果呈报皇帝即可。

    可是,中间忽然有了东溪那片地已经被邵毅买下这档子事儿,曲江和乔忠旭不敢耽搁,把工部官员打发去做事,他们两人便进宫求见皇帝。

    依照乔忠旭的想法,皇帝听了禀报一定会震怒。待到皇帝详细询问时,他可以多说几句。



    第四百三十七章 都不想耽搁

    事情一点儿不往乔忠旭想象的方向发展,曲江把事情经过禀报上去,皇帝的神色一点儿不见波动,很是平静的说了句:“先去试吧,等冶炼结果出来之后再议。”

    随后很小幅度的摆了摆手,连头都没抬,便把他们打发出来。

    皇帝的态度大出乔忠旭意料,让他想起前些年,京城那么多显赫家族子弟,在和邵毅碰撞吃亏之后却找不回场子的事情。

    皇帝居然如此护着邵毅,连朝廷利益也可以往后放吗?

    他一边往外走,一边偷瞄着曲江的神色,想从这个经常和皇帝打交道的人脸上看出些什么。却见曲江面上也是理所应当,一点儿不见意外和纠结。

    乔忠旭的心不由得猛跳几下,他今天做错了啊。看来以后再对上清韵斋,还有接下来如果和邵毅商谈乌金石矿区时,他的姿态得放低了。

    想到今日他对夏家女的态度,唉,也不知那女子会不会在邵毅那里乱嚼舌根一时间,百般懊恼在心头萦绕不去,一路纠结着回工部了

    皇帝虽然没有像乔忠旭想的那样,把国事放在邵毅之后,却也真没太把邵毅的投机行为当回事儿。

    只是在二人离开之后,才瞟了一眼门口,自语道:“那个混账东西,一点机会都不肯漏掉,这是钻钱眼儿里了。”

    接着便继续翻阅奏章,真把这事儿搁一边了。

    两天之后,在夏晏清、方朝生以及邵毅等人的等待中,工部侍郎冯延策和主管冶炼的侍郎乔忠旭,带着乌金石应用冶铁炉的结果求见皇帝。

    听说这两人求见,皇帝宣二人觐见的同时,让人去叫曲江过来。

    冯延策和乔忠旭见过皇帝,把试用乌金石冶炼的卷宗奉上。

    皇帝对炼铁和铁材品质不很了解,在等待曲江的同时,大概翻看着。

    一页没看完,便皱了眉头,抬眼问冯延策道:“看你这里关于铁材的描述,乌金石试用状况不怎么好啊。”

    冯延策本已落座,听到皇帝发问,连忙起身回道:“禀陛下,目前看来,乌金石应用于冶炼,比木材要好很多,不但能提高效率,消耗也少。”

    皇帝用指节敲了敲他递上来的卷宗,说道:“可你这里写着的出炉铁材可不怎么好,品质很不稳定。”

    其实这本卷宗末尾,清楚说明了试用乌金石的优点,只是皇帝没看到最后而已。

    冯延策又不敢指出皇帝没耐性,没继续看下去,只得继续禀报:“冶炼铁矿石耗费木材极大,这次虽然换了乌金石,热量好、也耐烧,可炼制百斤生铁,依然要消耗七八百斤乌金石。两千斤着实不够用,看不出最终结果。”

    冯延策此来,正是方朝生说的那个原因。负责冶铁的官员和冶铁工匠,对乌金石改善冶炼效率、改进铁材质量,寄予了很大希望。

    正是这些人对乔忠旭和冯延策多方游说,希望能搞来足够多的乌金石,支持冶铁炉继续试验下去,以期得到更高效、更高品质的铁材。

    皇帝明白冯延策话里的意思,却没表态,而是继续翻看卷宗中,关于试用乌金石的各种描述。

    同时在心中权衡,如果清韵斋窑场的乌金石存量不够,到底是保证玻璃池窑试验,还是先紧着冶炼使用。

    卷宗看到末尾,曲江也来了。

    拜见赐座之后,皇帝把卷宗递给曲江,“你看看冶铁炉使用乌金石之后的情况,估计一下乌金石代替木材的优劣。”

    曲江先看了冯延策和乔忠旭一眼,才低头翻看卷宗。快速浏览一遍,不由得替清韵斋捏了把汗。

    “禀陛下,照此卷宗描述的状况来看,乌金石与冶铁有极大益处。虽然如今看来,铁材质地还不均匀,却也能看出些倪端。乌金石代替木柴,可以让冶铁炉温度继续升高,参杂些别的矿石,很可能让铁材质量更高一层。”冶炼钢铁事关国力,曲江只能实话实说。

    曲江所在将作监,在小范围冶炼中,曾用很高温度冶炼过铁矿。其中参杂了别的矿石,所出铁材质地硬度、韧性极好。但是,却无法推广到冶铁炉中,温度起不来是最主要的原因。

    可以想象,使用乌金石之后,若是冶炼炉炉内温度升高一个档次,将会有大量高品质铁材产出,并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和兵器制造。这些,绝对是国之大事。

    皇帝示意孙从山把曲江手中的卷宗接过来,又仔细看了相关内容,心中依然犹豫。

    “冯大人,如果朝廷现在开始主管乌金石矿,什么时候可以正式开采?”

    冯延策作为工部侍郎,也是朝廷二品大员,是朝堂上数得上的高官。虽然皇帝此问越过了阁部,但他对采矿这种组织构架,却知道得很清楚,能说一说。

    但听皇帝发问,猜想到皇帝的急切心情,不由得捏了把汗。

    这又得搭建机构,排布需要的职位,之后再任命官员,在矿区修建各种房屋设施。再加上各方势力在这个肥差上的角逐冯延策额角真的见汗了。

    “禀陛下,这个,是要重新构建一个部门的,这些事情繁杂,需要时间筹划。再有,眼看着就要进入冬季,考虑到矿区的衙署修建、民工召集等事宜,怕是最少也得一年之后才能正式进行开采。”

    冯延策瞄一眼皇帝,他这说的已经是很快的时间了,却见皇帝一副不满意的样子。

    皇帝很希望大梁朝的钢铁产出能大幅度提高,这是国力和兵力的体现。

    这种鼎盛之势早一天出现,大梁朝相对于周边国度,就能早一天获得绝对优势。

    但是玻璃也是个紧要事情。

    玻璃虽然只是民用品,但和池窑技术息息相关的,是玻璃价格降下来,能够推广到寻常百姓之家。那将是源源不断的税收,流入国库。

    皇帝哪个都不想放。

    然后,乔忠旭就再次从皇帝脸上看到平静的神情,听皇帝说道:“好了,朕知道了,退下吧。工部继续试用乌金石冶炼,去清韵斋核实乌金石存量,留下池窑技术开发所用,其余全部由工部出面买下来。”

    说着话,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而问曲江道,“这乌金石和木材相比,同样的车辆运输,乌金石分量重、燃烧效率高,应该比木材便宜吧?”

    额,这种事情也考虑到了啊,曲江忙答道:“应该不贵,上次拿两千斤乌金石,夏氏说不值什么,没要银子。”

    “嗯,那就这么办,都去做事吧。”



    第四百三十八章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什么事儿都没说清楚呢,皇帝怎么就让人退下了?可冯延策和乔忠旭两人也不敢多问啊,连忙站起,躬身领命。

    曲江却迟疑着,终于还是问了出来:“之前清韵斋曾提过,乌金石运送,路上多有波折,希望朝廷能给一份书。若夏氏以后再问及此事,不知微臣该如何作答?”

    曲江如今有些茫然,是他知道玻璃池窑将会使用乌金石,用以代替木材作为燃料。

    也是他敏锐发现了乌金石的巨大潜力,从而上报皇帝,希望乌金石能应用于大梁朝的冶铁炉,提高冶炼技术和产出量。

    如今却因此事,让清韵斋处于大大不利的局面。

    上次他面见皇帝,已经告知清韵斋的诉求,还附带了一大堆好话。可直到现在,看样子,皇帝要把乌金石矿收归朝廷,为了冶炼,还要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