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也有人说夏家清醒,如今看着都是高门大户上门说亲,但这高门大户冲的可不是夏晏清这个人,而是夏家女的聚宝盆属性。

    这要是不知深浅的嫁进去了,说踏进龙潭虎穴有点夸张。但嫁过去之后,要给夫家积聚财富却是她必做的事情。

    如此嫁入高门大户,到时候身不由己,还不如嫁入贫寒之家,不但自己能给自己做主,而且凭借夏家女的本事,日子过得也更如意。

    只不过,这么多高门大户盯着的亲事,又有哪个贫寒人家敢登门求娶的?

    初时听闻了这些传言,关骁、关彤二人还对这些说法颇为气愤。夏晏清要才智有才智、要样貌有样貌,怎的还弄得好像嫁不出去了似得。

    但仔细想想,这些还真不是虚言,不得不考虑。

    关云升坐在关本和下首,听着父亲警告两个侄儿,想到夏氏女的种种,不由得也是暗叹。身为女子,本事太大也是负累。

    这也亏得她早之前被皇帝看重,有那卷圣旨傍身,否则,只怕就算有夏珂这个四品官员的父亲,也不见得能护得住女儿。

    关本和来京城,那是被很多人关注的。

    现在不但他自己要离开,连关家派驻在京城的关云升也要跟着一起走了。

    这种情况下,众人不由得纷纷猜测,大约是那什么能惠及天下的玻璃新技术没眉目,所以两人打算回北河府筹划琉璃瓦生意了吧。

    曲江听到这种传言,哪里还敢耽搁。关家的琉璃瓦生意如何,和皇上的关系不大。就算琉璃瓦被别家仿制,只要能引起热销,一样能繁荣市场,一样能给国库增加税收。

    但玻璃技术就不一样了,一旦连续投料玻璃技术研制成功,玻璃收益的一半将归于国库,这是皇帝属意的事情,哪里能有丝毫怠慢?

    在这传言四起的时候,他自然不能等着皇帝来问他,麻利的把手头材料整理一番,就给皇帝报告研发进度去了。

    给皇帝讲解玻璃池窑技术,可比夏晏清给曲江、关本和等人讲解要麻烦得多。他可不敢大咧咧的在皇帝的御书房,搞那么一块木板,然后炭条和熟石灰包齐上,擦了写写了擦的祸害纤尘不染的皇帝起居之地。

    好在他手底下的能人多,已经把夏晏清讲解过程中的草图范例,分不同步骤各画了一张,以便呈放到皇帝的案头,给他的讲解做辅助。



    第三百九十七章 关键人物

    皇帝当然不认为一个小小的皇商,为了追逐琉璃瓦的利益,就敢把他指派的差事撇在脑后。

    商人的身份低下,能把生意一步步做大,甚至谋取到皇商资格,怎会如此不知分寸?更不可能缺乏对危险的感知。

    只是,关家主事人麻溜的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皇帝正在和阁部的四位辅臣商量事情,听闻曲江求见,正好事情也商量的差不多了,便把面前批阅过的一摞奏折一推,“好了,今日就说到这里,你们先下去照着办吧。”

    四位阁老对视一眼,曲江这是有什么要紧事啊?皇帝这么随便的就把他们打发了。

    四人退出御书房,还和曲江打了个照面。这是在皇帝的房门外,自然不敢有那么多寒暄问候,两方人各自抱拳,交错而过。

    待到走出一截,走在展康旁边的高启低声问道:“近日没听说将作监领了什么重要差事吧?”

    展康也把声音压得很低:“想来还是玻璃技术的事情,若是成功,玻璃一半的收益将会归于国库,皇帝对这件事比较关心。”

    那三人都点头,表示理解。近几年国库有些存银,但这是没遇着天灾,边境也还算平静,好多年没有大的战事。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若是哪一年遇到水患旱灾,亦或是有大的战事兴起,那是有多少银子都不够用的。

    好不容易这几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多存一点是一点。

    只不过,让四位阁老很受伤的是,皇帝这事进行的也太过了些,他们几个朝廷的中枢辅臣,居然也不能听到半点内幕唉,很不受重视的赶脚啊!

    刘敏是四位阁老中年龄最小的,很有八卦的心,“从江大人的神色上似乎看不出什么,关家家主就那么走了,也不知事情进行的是否顺利。”

    何守礼斜了他一眼,说道:“看你这心操的,生意人那都精的很呢,趋利避害几乎就是他们的本能。关本和既然敢走,自然是形势一片大好。否则,他哪有那个胆子?”

    御书房里,太监宫女在曲江进门之后,就被遣退下去。皇帝坐在书案前,翻看着曲江呈上来的几份图纸。

    曲江则侍立在一旁,等待皇帝把图纸翻看完毕,再做讲解。

    就像阁老们郁闷的那样,现在的皇帝很谨慎,防的就是万一。经过之前从皇宫中把连续投料的信息泄露出去,皇帝就更慎重了。

    虽然四位阁老的忠诚度很靠的住,绝不会站队成郡王或者江王。但是,在太子早逝的情况下,拥护一下皇长子靖王,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夏氏提议的玻璃新技术,那是能充盈国库的项目,决不能被别家玻璃行偷学了去,靖王也不行。

    太后娘家人也着实的没出息,有太后的余威,无论皇家哪个子孙登基,难道还不给他们一份体面吗?

    居然这么着急的想要从龙之功。从龙之功是那么容易得来的吗?危险和富贵同在的事情,尤其他这个皇帝还没发话,这里面的危险就更多了几分。

    可叹天下人多贪婪,谋求的都是繁花似锦,却看不到血雨腥风。

    几张草图翻看完毕,虽然草图中有标注、有说明,依然把皇帝看了个一头雾水。

    他转向曲江:“这些就是你们研究出来的结果?有几分把握能成?”

    曲江看头看了看,见皇帝并未把图纸的次序搞乱,他打算讲解的第一部分,对应的正是放在最上面的一张图。

    他答道:“微臣以为把握甚大。六月中,夏氏晏清在新建的玻璃技术研发处,给微臣等人和关家掌事人讲解了连续投料玻璃技术的研究方向,并附有一份计划书。按照计划书和夏晏清当时的讲述内容,微臣让将作监工匠画出了这几份草图”

    皇帝再次把视线落在面前的草图上:这什么乱七八糟的?他不是没看过图,可这个,完全就是不明所以。还有把握?难道是他理解错了曲江的意思?

    只听曲江继续说道:“池窑是从未出现过的东西,且结构复杂,陛下不理解情有可原。陛下且听微臣说说,便能明白”

    待到曲江讲解完毕,别说皇帝听明白了,连一旁的孙从山也听了个大概。

    “这夏氏果然有惊天之才?”皇帝看着曲江,很不愿意相信。

    世上从未有过的东西,竟然让这女子构想出来了。而且刚一出手,就如此有条理,居然能把柴火燃尽之后的烟气也利用起来。思维之缜密,可见一斑。

    皇帝不由想起他赐下的那幅匾额,在他看来,“国之重匠”这四个字其实是有些勉强的。

    只是,望远镜的勤绩着实太大,必须奖励。因为要保密,又不能说出来,不得已之下,才冠以隆重之词。

    之前,在他的印象里,夏晏清的玻璃和琉璃技术只是运气好,是巧合之下得到的机缘。

    望远镜的话,仍然是运气成分居多。谁让清韵斋有世间最大的玻璃作坊,谁让夏氏那么好运,拿起两块不规则的玻璃片,就能让她发现其中的巧妙。

    事后,皇帝问过曲江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曲江给出的答案很肯定,这种巧合的确存在,运气好的话,巧合发生的频率还很高。

    但是池窑技术,其中牵扯到的技艺如此纷杂,她的思又如此清晰缜密,这就没多少运气成分了。

    而且,他以前以为的运气,只怕也想岔了,人家那是真有本事。

    果然是国之重匠,把她限制在一个民间作坊,整日做些蝇营狗苟的商贾之事,着实可惜了。

    曲江那里,在得到夏晏清关于望远镜制作原理、以及玻璃折射计算的过程中,在他的内心,早已肯定夏晏清的惊天之才。

    这时听到皇帝询问,连连点头:“夏姑娘的才智,世间少有。微臣甚是佩服,难望其项背。”

    皇帝继续翻看着图纸,回忆着曲江刚才的讲解。听到他的回答,不禁笑道:“曲爱卿也不必妄自菲薄。夏氏只是在玻璃制作方面有突出之处,若拿别的技艺来和你相比,那才是真正的难忘项背。我瞧着,即使她给出了计划书,但其中也只是个大概部署和思路。其中的细节,还得你带着将作监的工匠来实现。”

    话虽是这么说的,但皇帝心里清楚,实现细节的人很容易找到,但提出构想的人,才是能够总揽全局,是一件事成功的关键。

    这若是用行军布阵作比喻,夏氏就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是帅才、军师。而众工匠,则是领命拼杀的人。

    有效的拼杀固然重要,但若是命令就下达错了,拼杀再勇猛也无济于事。



    第三百九十八章 约谈

    皇帝暗自感叹,这夏家女子,若为男儿身,怕是真能做出一番功绩,不输她两位兄长呢。

    再看这个池窑技术,既然已经有了这么严谨的规划,想来成功之时,不至于再用十年八年吧?

    “这个构想看起来很不错,依曲爱卿看来,新技术什么时候能成功?”皇帝很关心这个,早一日产出,早一日获利,以后的银子也会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库。

    曲江回道:“禀陛下,若没有意外的话,微臣以为一到两年应该可以。”

    皇帝满意,这是早之前邵毅曾提到过的最短时间。

    “嗯,那就抓紧时间去做吧,若有阻碍,尽可以来找朕。”

    曲江大喜,连忙谢恩。

    有了皇帝这句话,之后他在各处调度工匠,更是畅通无阻。

    玻璃技术的成就,在不久的将来,将花落将作监。

    以后世世代代,无论王公贵族还是贫民百姓,坐在敞亮的房间,透过玻璃观看窗外四季交替、云卷云舒,想到玻璃之时,都得提一句:玻璃出现在某某年间、由将作监某某监制成功。

    他虽然通过科考入仕,又被发现在将作方面灵光些,但也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他的运气如此之好,竟然同时代出现了夏晏清这样一个女子,着实是大幸!

    “还有,”皇帝点了点草图,还有话说,“朕看这连续式池窑,应该会用到普通泥瓦匠。用人时严谨一些,这些地方不要从外面招人,若关家有靠得住的先将就着用,若是人手不足,你来安排。在清韵斋和关家合作的池窑技术成功之前,决不允许别家偷得技艺。”

    皇帝这话说的严肃,曲江也郑重应下,对待这个新技术的态度更加慎重。

    皇帝话语里的意思,似乎是说,朝廷下公筹备的玻璃新技术研究,一定要比别家早一步完成。至于完成之后,别的玻璃行是否会剽窃,皇帝似乎就不那么紧张了。

    曲江只略略一想,便猜了个八九不离十。皇帝之所以如此关心玻璃技术开发,为的是玻璃收益一半的税收。

    只要池窑技术是清韵斋和关家首先推出,并把收益的五成作为赋税交纳朝廷,朝廷就可以把天下所有池窑技术生产的玻璃都加以高赋税。

    想明白了,更是不敢怠慢,一连声的答应下来。

    皇帝正是这个意思,对于朝廷来说,池窑技术是不是掌握在关家和清韵斋,他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池窑技术必须出自这两家的合作,这个合作是朝廷推动并出力了的。

    只要由朝廷属意的人把池窑技术研究出来,这项技术的成果立即就可以归于将作监,这也是清韵斋的提议。

    到时候,对于池窑玻璃技术怎么解释、怎么规范使用,那还不是由朝廷说了算?

    以后,不管哪家,不管是不是自主开发的技术,凡是类似于池窑技术的玻璃,全部要缴纳重税。

    而且,多几家介入玻璃制作,更便于玻璃使用范围的拓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多几家掌握玻璃制作技术,都比技术掌握在一两家对朝廷有利。

    至于不用池窑技术生产玻璃,呵呵,那种耗时、费工、成本高的玻璃,只要有人买,他们大可以一直做下去,朝廷没意见。

    曲江的汇报任务完成,已然告退。

    皇帝想了好半天心事,忽然问一旁侍立的孙从山:“中书省参议薛世英已经两次提出告老了吧?”

    孙从山躬身回道:“两次了,第二次上书还是上个月的事儿呢。”

    “嗯”皇帝沉吟着。

    “陛下这就要提拔王韬了?”孙从山有些诧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