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满京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琉璃满京华- 第1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泽义是一位年纪不大的官员,是早年的进士,名气不大、政绩一般,被成郡王招揽之后,才开始在各部门历练,有了升迁的机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野望。

    王锦程想起今日议事的主题,问道:“夏晏清那里,想来明日开始,就会有各府女眷前去道贺,咱们这边,要不要让县主去一趟?”

    成郡王有些犹豫,和姜翰对了对眼神。虽然夏氏不怎么和京城女眷来往,但皇帝如此高调的,又是下旨、又是赐下御笔亲书的匾额,京城女眷就算不愿意,也得捧皇帝的场。



    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寻常的苗头

    成郡王之所以会和姜翰对视一眼,是因为在场的人除了他之外,只有姜翰和芷容县主有接触,对她还算了解。

    芷容县主年纪不大,但向来有主见。像上赶着去夏家,给夏晏清道贺这个事儿,怕是不会配合的。

    之前为了成郡王的大业,芷容县主也曾放低身价,向夏晏清示好过几次,但都被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人家县主也是要面子的。纵观京城闺秀和年轻媳妇的圈子,芷容县主的名望是最高的。只有芷容县主推拒别家邀约的时候,哪里体会过屡次碰壁?

    于是,芷容县主对夏晏清的厌恶也越来越重。

    更有夏晏清如今的名声可是大得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芷容县主。

    芷容县主也只是在京城权贵后宅圈子有些名气,而夏晏清闹出的动静,却是整个京城无不知晓。

    加上很多人家都在偷偷打听夏家女是否有再嫁的打算。有人断言,以夏家女这种能耐,就算嫁入大族,那也是大族的运气,财神娘娘的存在,根本不会因和离身份被嫌弃。

    认真说起来,女子最好的着落,不外乎嫁个好人家、嫁个好夫婿。

    就像她们挤破头的想参加芷容县主的赏菊宴,大多是为了博个才貌双全的名声,让自己更有资格嫁入大族,嫁给才俊。

    这一年来,芷容县主参加聚会或者自己举办宴会,不时会听到有人议论夏晏清,虽然说的都是不屑和嗤之以鼻。可是,从那酸溜溜的语气中不难听出其中的羡慕嫉妒。

    芷容县主相信,夏晏清如果有意和京城女眷交往,只要振臂一呼,愿意参加她举办宴会的人不会比她的赏花宴少。

    同样是为了嫁得更好,如果在和夏晏清交往的过程中,能把玻璃技艺学上一星半点,或者只是成为夏晏清最好的朋友,于婚事上来讲,远比参加芷容县主赏菊宴的那点名声有用的多。

    只因为成为夏晏清的好友,好友所在家族,就有和她合作的可能。

    成郡王不止一次的听芷容县主说过这个话题,很是抱怨那些表面清高的女子,内里却都是利益当先,廉耻和体面只是摆出来做做样子而已。

    鉴于此种情况,芷容县主还真不好去夏家表这个态。

    姜翰也了解这些情况,接到成郡王的眼神,轻咳一声,说道:“县主的话,还是别去了。这几日,让县主给交好的闺秀都带个话,夏氏是经商身份,又是和离女子,年轻女子和未出阁的姑娘不好和她交往过深。”

    成郡王点头同意,“是这么个道理。还有,这事儿也没那么着急,待到皇上的圣旨下来,听听皇上的意思,和那匾额是否真如皇上所说,会是兴国利民这些词句,再作打算。”

    人家芷容县主这些年不是摆经营的,皇帝的圣旨没下来之前,夏家果然没有很多道贺的人。就是有,也都是和夏珂夫妇、夏梓希兄弟交好的官员的夫人。

    就在人们的观望和迟疑中,正月二十三,皇帝的褒奖下来了。

    夏珂不是应付夏斌,他和夏斌见面之后,真的去了趟阁部,问了问有可能的宣旨地点,并诚恳说明了父亲夏斌的希望。

    皇帝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夏珂只是做到了不是敷衍夏斌,同时告知皇帝,他父亲对这件事有自己的想法,但这想法和他是两码事。

    于是,宣旨的前一天,夏珂得到何相爷手下一个吏的通知,宣旨地点选在清韵斋窑场。

    第二天辰时刚过,一行人很张扬的从皇宫出来。三个太监骑马打头,后面是四个人抬着一幅红绸罩着的匾额,周围还有若干随从,一路行来,惹来无数目光。

    结合着这些天热议的、皇帝对夏家女的赏赐果然这就要宣旨、赐匾了吗?

    待到小刘公公一行人来到清韵斋窑场时,身周、身后已经是浩浩荡荡一片人海了。

    而窑场大门早已敞开,夏晏清打头,身边是以乔辰生为首的几个管事和领头工匠,齐齐迎接皇宫一行人的到来。

    两厢见礼,夏晏清等人忙把小刘公公一行人往里请。

    小刘公公下马,却没有进门的打算,站在窑场大门外,扫一眼围得密密麻麻的看热闹的人,笑呵呵的说道:“皇上此番是为了奖赏夏家姑奶奶,同时,也要让天下百姓知道,只要于国于民有益,无论士农工商,都值得大家效仿。”

    说着话,手向后一伸。

    跟随的太监连忙把狭长匣子打开,把里面明黄色黄绢卷轴递到小刘公公手上。

    圣旨到手,小刘公公的气势神色立即为之一变,朗声道:“清韵斋东主夏氏晏清接旨。”

    夏晏清愣了一下,看着里里外外人山人海的围观者,着实没想到会面对这种局面。

    这和在大街上宣旨没什么区别吧?但现场没给她琢磨的时间,小刘公公已经双手拿着黄绢两端的卷轴,看着她了。

    跪吧?还有什么选择?

    在人山人海的众目睽睽之下,夏晏清跪倒在地,纳头便拜:“民妇夏晏清接旨。”

    跟在她身后的、作坊里的人众人也呼啦啦跪倒一片。

    围观看热闹的人也不全是闲汉和三姑六婆,其中不乏有见过世面的,但这种宣旨方式却闻所未闻。

    别看来人是六根不全的太监,但手捧圣旨,那就视作皇帝亲临。

    怎么办?跪吧,跟着跪下最保险。

    于是,小刘公公身后,更大的一群人闹哄哄的跪地,你推我让、摩肩接踵,还有人嘀咕着万岁万万岁什么的,场面那叫一个乱糟糟。

    好在大家没有敢闹事的,总归是都跪下了,满街满巷,入眼的,只能看见数不清的脊背和脑袋。

    小刘公公对现在的状况很满意,皇上就是要把声势闹大了,人人皆知的那种。

    他做到了。

    然后就是宣旨,前面的固定格式之后,才是重点,有点儿读书底子的大约都能听明白。

    正因为有人听明白圣旨的内容,心中的震惊才更剧烈。

    圣旨中,把玻璃的用途和前景,还有给朝廷创出的税收、百姓的就业机会、带动的别的行业,着实的一通夸赞,用很严肃很郑重的语句夸赞。

    辞藻之华丽,哪能看出这是在褒奖一位经商的和离女子?单看内容,分明就是于国于民做出了大贡献的。

    好在圣旨最后,皇帝点出,工匠行业和各行各业所使用器械,都是能够改变民生国力的重要工具。如今,借玻璃出现的这个契机,号召大梁朝所有匠人勇于开拓、多多创新。

    围观众人中,那些有见识的,从这份洋洋洒洒的圣旨中,不但听出夏氏在皇帝和朝廷眼中的重要性,还品出些不同寻常的苗头。



    第三百三十六章 宣旨

    看热闹、跟着跪地的人不可谓不多,夏晏清这里三呼万岁,磕头领旨,那跪地的数不清的吃瓜群众也开始了询问和议论。

    没听懂的人询问圣旨那些话的意思,听懂的人则向身周的人作出解释。

    还有周围好多个身位没一个听懂的,却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着猜测。

    如此多的人同时发声,虽然都是低语,可那效果也绝对是杠杠的,足以听得人脑子发懵。

    造成这种状况的小刘公公,一点儿没觉得他应该对圣旨内容做出解释,他等夏晏清爬起来,把圣旨接过去,才乐呵呵的回身招手。

    随着他的手抬起,几个随从同时动手,把匾额上的红绸扯下。

    写着“国之重匠,兴国利民”八个烫金大字的紫漆牌匾现身,又引起围观百姓的一阵惊呼。

    有很多识字的,在圣旨中本已听过这八个字,这时再亲眼看到,那种不寻常的感觉更加清晰起来。

    看热闹的人多,其中就有做工匠行的,听着人们的议论,看着那赏赐给匠人的牌匾,心中莫名激动:“原来咱们匠人也有被皇上看中的一天啊,皇上圣明,果然是明君啊。”

    声音之大,把夏晏清听得嘴角直抽抽。这话说的,毛病大了啊,难道皇帝不看重工匠,就不圣明了吗?那历朝历代的皇帝又怎么说?

    好在那人旁边有相熟的,推他一把:“做什么梦呢?人家那是看重研究出新行业、做出新工具的人。你想有这么一天,那得重新投胎,重新学过才行。”

    前面那人犹自不觉自己说话有问题,梗着脖子回道:“我家小二聪明伶俐,我这就教他在木工行下功夫。天底下多少工具都是木头做的?没准我家小二也能鼓捣出提高民生、增强国力的工具呢。”

    群众类似于这样的议论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长大了,没钱上学,多是在外面做个小伙计,或者找个师傅,学个什么手艺。

    做工匠的,历来没什么地位,也就是赚个糊口钱。

    现在是不是就不一样了?有了皇上和朝廷的重视,工匠有可能是有前途的吧?

    看看那些读书人,十年苦读的束脩、笔墨纸砚的花费,那得有多少了?再看每年参加科考的人,乌泱乌泱的进去那老多,能考中的又有几个?

    跟师傅学手艺就好多了,有出息的,说不定能被朝廷奖赏。就算没有大出息,那也能凭手艺挣口饭吃,不冤。

    大片大片跪地的人,一边爬起来,一边议论着散开。

    乔辰生带人上前,把那块硕大的匾额接过来。

    夏晏清对着刘公公等几个连道辛苦,把他们往里面请。

    自从知道皇帝会下旨,并御赐牌匾,吉水巷的夏家和清韵斋窑场两方就都在做准备。

    只不过昨天得到确切消息,宣旨地点定在作坊这里,才又着力把这里再规整一番。

    各个作坊已经开工,这时也没刻意停下来。人家皇帝都准备猜忌他们夏家了,她这玻璃和各种器皿的制作也犯不着下大力气藏着掖着了。

    总之以后的玻璃产业,不管多少人学去制作方法,有她不可撼动的地位就是了。

    夏晏清也想过,过了辰时,也就是早上九点以后了,从皇宫抬着牌匾过来,一定会遭路人围观。

    她没料到受关注度会这么大,本来还准备了几筐铜钱,想着接到宫中来人之后,往外撒一撒,大家伙儿都高兴高兴。

    但看着眼前的茫茫人海,夏晏清给乔辰生使个眼色。还是算了,万一因此弄出个踩踏事件,好事变坏事,那才叫糟心。

    邵毅展七等人隐在远处的一个巷子里,看着围观的人群渐渐散去。

    展七忍不住啧舌道:“夏家姑娘是个厉害的,我过去还琢磨着,玻璃这行当,能着实的赚些银钱。却没想到,这还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呢。”

    其中有张小五和乔其雄一样,只以为玻璃是个生意,是个古来未有的赚钱生意,连连附和展七的话。

    但也有丁博昌这样思虑多些的,尤其他现在又是在户部当差,自然明白世间多了一个行当,其产品会给经济贸易和税收带来的收益。

    丁博昌说道:“玻璃带来的好处的确多,不但让世间的千万广厦敞亮起来,于国于民的的收入也很明显。只不过,商人终究是以牟利为目的,不知皇上这次怎么就想开了,居然会如此大张旗鼓的褒奖一行生意?”

    展七说道:“你都听什么了?皇上这是鼓励天下匠人,多做些实用的工具,还有像玻璃这样的新行当。”

    丁博昌表示很鄙视:“你祖父没和你说朝堂上的争执吗?不管是什么理由,终究是表彰了一个经商的人。”

    程幼珽则瞟了邵毅好几眼,说道:“夏姑娘有这份圣旨傍身,身份可就不一样了。还有夏家,夏大人这三个儿女个个出奇,着实羡煞了旁人。”

    这个话题,丁博昌更感兴趣,立即接口道:“可不是,尤其夏梓希弄出的两个算式,好不方便。你们有没有试过,居然真的能用,简便易学。”

    乔其雄问道:“博昌试过了?真好用吗?我是打小看见数字就头疼,虽然听说夏梓希弄出个什么算式,我还真没打听到底怎么回事。”

    张小五说道:“是呢是呢,大家都是听说了,听说夏少卿给询问的人写过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