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读书不易,想要有所进益,哪里是简单的事情?
王家刘夫人和袁氏甚至担心,因为二奶奶的这份异想天开,几番折腾下来,最终她还是大字不识得几个,王家会再次被京城无聊人士热议。
开学的第一天,本就忐忑的白先生开始后悔,后悔接着这份差事。
这位夏二奶奶,根本就不是个谦逊学习的主儿,太过急躁、不知深浅。只暂时认了几个字,就迫不及待要求教授三字经的全篇。
这样浮躁性子的学生,十个有十个,都会半途而废。
再看她写字,虽然描画出来的字迹,比一般刚开始学字的小女孩强一些,却也是妥妥的初学者,连握笔的姿势都不对。
然而,第二天的情形让白先生大为吃惊。她赫然发现,这位急功近利的夏二奶奶,昨天坚持认下来的整本三字经居然一个字不拉全都记住了。
唯一欠缺的是,默写时,似是而非的错字极多,缺几笔、少几划的现象随处可见。
即使这样,也惊掉了白先生的下巴:难道血脉竟会如此神奇,可以神奇到,这位从未进学的女子,仅仅因为有夏家血脉,就会有如此惊人的学习能力?
这也让白先生极为振奋,能教出一个出色的学生,无论对于哪个先生来说,都是好事。若学生足够惊艳,也是先生扬名的机会。
本来万分担忧的李嬷嬷和四个丫鬟更是欣喜,原来二奶奶没说大话,更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真有读书的天分!
不说四个丫鬟,李嬷嬷可是见惯了府里府外读书的儿郎,哪个有这等本事,能一天认全三字经的?
照此情形,用不了多长时间,二奶奶就能让王家和二爷刮目相看,二爷和二奶奶比翼双飞的日子不远了。
第二十一章 探底
心秀嘴快,性子也活泼,白先生教导夏晏清不过两天,她去厨房领饭食的时候,当着好多丫鬟婆子的面,大咧咧指着刚出蒸笼、最大的两条清蒸鲫鱼,说道:“就给我们拿这盘吧,我家二奶奶近日读书辛苦,据说,多吃些鲫鱼可以补脑力。”
厨房里的下人纷纷侧目。
不过一条鲫鱼而已,她家主子刚从乡下回来,没见过世面也就罢了,这个丫头却是大宅子里出来的,居然也这么眼皮子浅。
一个婆子面露鄙夷,却也答应一声,垫着笼布端了那盘鲫鱼出来,给心秀放在食盒底层,放下笼布时,状似随意的问道:“是啊,读书真的很耗费心神呢,咱们二奶奶一定学的辛苦吧?”
心秀立即得意:“那是,尤其我家二奶奶,比别人耗费更多心思呢。你们哪里知道,我家二奶奶,只用了一天,就”
心秀早就不忿王家奴才暗地里看不起秋月苑,这时,可是得了机会,吧啦吧啦的一通说,立即把夏晏清只用一天时间,就记全了三字经,如今已经开始学习千字的事情,详细宣扬了一遍。
然后,在众人惊疑不定的视线中,整理好饭菜,仰着头,和心容两人一起,提着食盒走了。
第二天,王家各处下人都在议论,纷纷提出质疑,新进门的二奶奶,到底是真的有读书天赋,还是秋月苑的那个丫头在胡乱吹牛。
这些话很快传进王家各个主子的耳朵里。
别人也就罢了,就算狐疑、不相信,却也只是在心里打个转,最多也就是一笑置之,并不怎么上心。
徐清慧就不然了,她是一丁点儿都不相信这事的,可心神却乱了。
她作画的毛笔上的靛青色还没调好,就被丫鬟青黛说的话扰乱了心神,一滴颜料落在宣纸上晕开,把好端端的一幅画毁了。
徐清慧干脆把比放下,皱眉问道:“你可听清楚了?是秋月苑的丫头随口一说,还是有人看见、听见了,确有其事?”
青黛连忙上前把画纸折起,搁置一旁,另外换了纸铺开,一边答道:“是秋月苑的丫头领饭食的时候,和厨房的下人们说的,没人看见实情。”
“就说嘛。”一定是胡吹大气,徐清慧心下略松。
可这个传言,就像一根扎在心里的刺,扰的她坐立难安。偏偏以她妾室的身份,却不好出面拆穿那个愚蠢的女人。
她甚至不敢让王晰去找真相,唯恐贤惠大度的形象在王晰心里打了折扣。她更怕王晰和夏晏清再有接触,会被那女人以正室的身份,要求王晰留宿于秋月苑。
第二天一大早,袁氏、夏晏清、徐清慧给刘夫人请安,伺候了各自夫君的早饭。
袁氏和夏晏清相继告退,徐清慧则像往常一样,留下来陪刘夫人闲话,伺候茶点。
闲话间,徐清慧的话题渐渐转到夏晏清的身上:“说起来,二奶奶的运气也算不错,虽然被娘家人疏忽,流落在外多年,疏于教导。可是,能嫁进咱们这书香鼎盛之家,也算幸运之至。”
刘夫人受用的“嗯”了一声,她也感觉夏晏清能嫁入自家,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她家虽然目前还不敢说一门两状元,但二儿子的进士功名是没跑的,只看下次科考发挥如何,运气如何。
若一切正常,家里再出一个会元、状元,也算当得起“书香鼎盛”这四个字。
而他们这样的府邸,不但迎娶了大字不识一个的夏晏清,还并不苛待于她,反而诸多容忍。说王家是积善之家,一点儿不为过。
徐清慧瞄着刘夫人的神情,从芳玲手中接过一盏茶,递到刘夫人手边,接着说道:“妾身听闻,二奶奶在读书上极有天分,只用了一天,就却会了三字经。这可是了不得的天分,一旦二奶奶读书有成,咱们家可就是真的诗书满门了。”
刘夫人虽然听徐清慧说话很受用,脑子却是清醒的,她对徐清慧说的这句话很不以为然,洒然笑道:“不过是丫鬟想在府里拔个尖,说说大话而已,怎可当真。”
芳玲也把这话对她说了,只不过,她是真不相信,给乡下小地主家做了十几年奴婢的人,刚跟着先生学了几天,就能展现出什么天赋。这不是浑说吗?
徐清慧面上略带了些讶然,说道:“这等事情,想来丫鬟不敢当真事来宣扬吧?只咱们府里的人知道倒是好说,若传到外面去,那是会被人笑话的。”
她顿了顿,似乎她自己做了错事、很难启齿的样子,垂首轻声说道:“不管二奶奶出身如何,她如今却是咱们府上的人。”
刘夫人原本只把这两天的传言当笑话听听,被徐清慧这么提醒,也警醒起来。
是啊,夏氏在她王家学了几天字,就变成了天赋奇才。等日后出门,让人发现,夏氏还是原来那个夏氏外人会不会以为,这是她们王家为了抬高自家门第,粉饰出来的谎言?
徐清慧见刘夫人面色有了变化,当下转开话题,又说笑些别的,便退下了。
刘夫人见徐清慧离开,寻摸着袁氏理完了家事,差丫鬟把她找来,吩咐袁氏去探探夏晏清的实底,妥善处理此事。
这件事在袁氏这里就好办多了,她也不着急,只约束下人不得乱传主子的闲话。又过了几天,处理完府中事务,看着时辰,约莫白先生的课程应该结束了,她才带着两个丫鬟,往秋月苑而去。
徐清慧自从和刘夫人说了关于夏晏清学识的流言,就在留意袁氏的动静。
她和袁氏想的一样,想要求证夏晏清学得如何,最好就是打着关心弟媳课业的幌子,询问白先生。
于是,这几天,在白先生结束课程前后的时间段里,徐清慧都是在院子里散步的,散步范围距离秋月苑不远。
袁氏刚走上通往秋月苑的小道,徐清慧的丫鬟碧蓝就飞奔去园子里传话。
隔着几丛灌木,袁氏远远看见带着青黛、款款而来的徐清慧。她心下暗叹妻妾不明的后患,脚步却不停,依然沿着小道往前走。
徐清慧迎着袁氏走来,还差着几步远的距离,她就笑盈盈的行礼道:“妾身见过大奶奶,大奶奶安好。”
袁氏止步,笑着抬手,“清慧不必多礼。”看着徐清慧站直身体,问道,“时辰不早了,日头正盛,怎么没在房里歇着,不怕晒了面容吗?”
徐清慧扫一眼四周,笑道:“不怕,春日里的阳光最是和煦。妾身在屋里做了半日针线,觉得气闷,正好出来转转。大奶奶刚理完事务吧,这是要去哪里?”
第二十二章 都不省油
袁氏似笑非笑的看着徐清慧,讶然说道:“清慧既然等在这里,难道竟不知我要去哪里?”
从夏氏和徐氏进门,王晰妻妾的相处方式就异于别家。
作为正室的夏氏,并不要求徐氏去她房里服侍、立规矩,只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窝在秋月苑。
在袁氏看来,夏晏清远离徐清慧,大概是因为自惭形秽,不愿看到一个比自己气质高雅的妾室,明晃晃的站在面前,用来衬托她的怯懦、卑微。
而徐清慧不愿靠近夏晏清的原因,却是因为无论她多么气质高雅,见了夏晏清,都得屈膝低头,行妾室之礼。她不愿意屈尊。
可今日就这么巧,她来探寻夏晏清课业学的如何,徐氏竟然主动走到秋月苑外,其动机不言而喻。
徐清慧倒也大气,见袁氏看破她的意图,也不辩解,面上显出不好意思,带着些娇态说道:“大奶奶,我,清慧就是想看看二奶奶是不是真的天纵奇才嘛。您是不知道,清慧愚钝,幼年认字的时候,可是费了很大功夫的,日日都被父亲教训,辛苦的很呢。”
袁氏“嗯”了一声,不置可否的笑一笑,就继续往前走去。既没说让她跟着,却也没让她回去、不要添乱。
徐清慧却明白了袁氏的意思,不禁大喜。这是同意她一起去的意思,她到要看看,夏氏到底有多大的天分。不过短短几天,就不知天高地厚的指使下人胡吹大气,看她能把书读成什么样子!
马上就能看到夏氏谎言被揭穿的丢人场面,她煎熬了几天的情绪,此时,高兴的要飞起来了。
袁氏用眼角余光,看到徐清慧跟上来,便放心的继续前行。她的确有意让徐清慧看看夏氏到底是什么情况。
府里添了两个女人,还是身份复杂、特殊的女人,作为掌管王家后宅事务的袁氏,当然会注意这两人是个什么人品心性。
通过这些日子的观察,袁氏以为,这两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徐清慧并不像她们以为的那样大度贤惠,在夏晏清的事情上,她完全不顾礼法规矩和王家大局。
王晰日日留宿春熙苑,不见她有半句劝阻。夏氏好歹是正室,就算做做样子,也得去秋月苑打个转吧?
夏晏清就更令人费解了。
据传闻,她是倾心仰慕王晰,以至于害了相思病的。就算她没见识,被王晰忽悠了,立志学习书画,立志才学超过徐清慧,才心安理得的、做王晰合格的正室妻子。
不论多么大度的女人,看着心爱的丈夫每日和别的女人双宿双飞,也不可能心平气和。可是,夏晏清就做到了,她甚至完全无视王晰和徐清慧在她面前眉来眼去,而毫无情绪波动。
这种状况,怎么想都有问题。
而且,从她嫁进王家,没一点儿做人家媳妇和儿媳妇的自觉。就算她在乡野之地长大,不懂规矩,但夏家陪嫁的丫鬟婆子是懂的、应该告知她该怎么做吧?
可夏氏依然我行我素,每日只清晨时,在婆母房里露个面,之后一整天都不见人影。
袁氏曾多次暗示于她,甚至还让丫鬟提醒过李嬷嬷,当儿媳要有当儿媳的规矩,却不见丝毫成效。
如今,更闹出她有读书天分的流言,袁氏的心情用现代那句糙话来说最贴切,她简直有日了狗的感觉夏氏你这当媳妇的,还能更不靠谱一点吗?
袁氏是最早听到秋月苑丫头说大话的人,只不过,同为媳妇,她不好出面干涉而已。正是徐清慧适时地提醒了婆母,她才领了吩咐,得以处理这桩荒唐事。
这时,徐清慧再次适时地出现在秋月苑外,这样最好,正好带着她一同过去看看。
若夏氏的课程的确出色,自是不怕人询问。
徐氏去看看,也让她知道,她并不比夏氏强多少,人家差的只是际遇,完全对得起正室妻子的位置。
往后,她也就不要想着事事压夏氏一头,府里也能安宁一些。
若夏氏并未学的一知半解,却任由丫头到处夸大其词的宣扬,那就让徐氏亲耳听听她有多浅薄无知,看看她的笑话,只当给她一个教训好了。
袁氏的时间掐得很准,丫头通传进去时,白先生刚刚结束授课,正在整理书案。夏晏清的字帖却没写完,正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