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亦云:
九年火候真经过,忽尔天门顶中破。
真人出现大神通,从此天仙可称贺。
此言后天未净,破顶而出也。
至于积功累行,全在神栖内院之时。
余昔有云:
功圆才许上瑶京,无限神通在色身。
行满便成超脱法,飘然跨鹤觐三清。
而今金阙正需材,邱氏功高为救灾。止杀何如消杀劫,三千世界尽春台。
南樵子曰:吾师运心,何等之普今之人得有一诀一法,秘密深藏,惟恐泄漏,知与吾师自较,岂不愧死噫渡人即是渡己,累行即是修仙,盖以普渡即性天耳
闵小艮曰:按钞本此一章,大有改削,注不胜注,兹一准山本增之。
细体经文,直是医世入手功法,其间圆证宗旨,亦备示焉,第未说破医世之旨耳驻世神人泥丸李祖,谓是书与山本所降金华宗旨,皆为医世而出,盖必上承元始法旨者。
然章中不露应运而说,迳谓旨归不外云云,是从太上所示体会而得。按真人在世以法显,未闻倡行医世之道,此经盖升证后宣示之文,亦运会使然也。
故神人李祖有“欲说未说”、“今将说之”偈,见于是经下章。,,;手机阅读,
炼虚合道第十
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炼虚合道章第十
尹真人曰:水邱子云:“打破虚空息亿劫,既登彼岸舍舟揖。阅尽丹书万万篇,末后一句无人说。”
李真人曰:“欲说未说今将说,即外即内还虚寂。气x为炉理自然,行满功圆返无极。”
高真人曰:“此秘藏心印,皆佛佛相接,祖祖相承,迄今六祖衣钵,止而不传,请佛秘藏,于斯已矣今值元会,樵阳再生,真道当大行,世所传炼神还虚而止者,犹落第二义,非无上至真之道也。”
樵阳者,古真人之号,姓王,不知何代人。王昆阳律祖,潞洲人,相传生时,有仙人过其门曰:“樵阳再生矣太上律宗,从此复振矣”载在三山馆录。
律祖于顺治、康熙间,五开演钵堂,付接太上三大戒,弟子三千余人,传戒衣钵,有吕祖医世说述,则得受者有三千余部,岂非真道之大乎况律祖戒堂,开在京邸白云观,尔时佛道两宗传戒,非奉旨不得私开。
其所传,有律、有书、有手卷,卷中载历祖支派,自太上而下,所传戒偈,或五言、或七言、或四言,累代相承无缺。无所承者,则必属冒入,律必究送勿贷。
卷上录有谕旨,冠其卷端,而玄律亦极严,所以杜假冒耳所传之书,义理本无所禁,然戒律郑重,恐人亵玩,故轻泄之律最严,是以律裔一概袭藏,而凡无人可授之裔,则必聚而焚之,此食古不化之流弊。
律祖三传而道逐绝。今嘉庆间所开演钵,邱祖戒本失传,近所传访诸净明宗教录,与邱祖所传,大同而小异也。我山先辈,亦守戒焚之,书则录本幸存,而卷律亡矣。先师太虚翁道及,必抚膺流涕,盖为此耳
真人此书,直与医世妙用,一贯相通,循以修入太上宗旨,如示诸掌。不为注而出之,何以对我师且任情不政,何以对真人此一得不得已之苦衷,非好为饶舌也。龙门后学闵一得谨志。
禅关一窍,息心体之此一句为开玄窍之枕中秘,一旦参透,打开三家宝藏,消释万法千门,还丹至理,豁然贯通,而千佛之秘藏,复开于今世。盖释曰禅关,道曰玄窍,儒曰黄中,事之事之,方能炼虚合道,乃为圣谛第一义、即释氏最上一乘之法也。
此法无他,只是复炼阳神,以还我毗卢性海,以烹以炼,浊尽清纯,送归天谷;又将天谷之神,退藏于密,如龙养颔下之珠,似鹤抱巢中之卵,即内即外、即气即心,凝成一粒;谨谨护持,无出无人,眼前即是无量寿国,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威各受其益。
无有圭角可露,虚寂之极,变化之至,则其所谓造化者,自然而复性命,自然而复空虚,至此则已五变矣。变不尽变、化不尽化,此通灵变化之至神者也。
故神百炼而愈灵、金百炼而愈精。炼之又炼,则炉火焰消,虚空现若微尘,尘尘蕴具万顷冰壶世界;少焉神光满x,阳焰腾空,自内窍达于外窍。外大窍九,以应九州,大窍之中,窍窍皆大神光也;小窍八万四千,以应郡邑,小窍之中,窍窍皆大神光也,澈内澈外,透顶透足,在在皆大神光。
光之所注,其处利益,故当在在照注。注以透澈为度,无有丝毫作用于其间,惟以恒定为妙。定则周遍,恒则透澈,医世秘诀,尽于此章矣。盖照则一到,光则元至,能透能足,施有虚施乎哉是有实理实验。
然在行者,不费一文、不劳丝力,坐而致之,得间即行,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况有三年九载乎第当切戒者,于光明之时,慎忽妄加作用。
按琼官诗文集详载:“白祖本是先天北斗禄存星君,唐尧时大旱,玉帝付以瓶水拂尘,命星君驭龙施雨。旨曰:某地几点,某地几点,毋缺毋多。既行,凶地皆赤,禾苗枯、溪涧坼,乃不遵旨,倾瓶馨水而回,致有九年之水,星君乃下谪为人。”
此可见天工人代,不可作意于其间畸轻畸重也。医世功法,无如是书“光照”两字,而教养亦自两全。即如用清用和,我辈性功来澈、命理未精,用或不当,得罪非细,不如迎光普照、不加意念为得。鄙见如是,笔以质诸高明。 再又摄归祖窍之中,一尘不染,寂灭而静定,静定而寂灭。静定之久,则红光如奔云发电,从中窍而贯于上窍,则更无论大小之窍。而神光动耀,照澈十方,上天下地中人,无处不照耀矣
医世至此,所得益地,不独震旦、南瞻可周,西牛、东胜、北狄,中赤皆受益焉。而功用全在一尘不染,并无作用于其间。下文所行所言亦如此,是有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之义。
如是,则更加敛摄,消归祖窍之中,一尘不染,寂灭而静定,静定而寂灭。
静定之久,则六龙之变化已全,而神更变为舍利之光。如赫赫日轮,从祖窍之内一涌而出,化为万万毫光,直上于九霄之上,普照大千世界。
一如大觉禅师所说偈言。方知太上所云:天地有坏,这个不坏。这个才是先天主人翁,这个才是真性本体,这个才是金刚不变不换之全真,这个才是无始以来不生不灭无神。
这个大神通、大性光,觉照阎浮提,普渡一切,才是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之无量功德也。故其偈曰:一颗舍利光烈烈,照尽亿万无穷劫。大千世界总皈依,三十三天咸统摄。
闵一得读是经毕,欢喜踊跃,百拜稽首,谨献一偈曰:至真妙道隐西天,东土重闻赖师述。是名皇极阖辟经,道宗玄旨该儒释。
即修即证道并行,功用默申医世说。忘年忘月一心持,有效无效敢休歇。自从无始到如今,生生世世空劳力。生年月日时现存,一寸光y皆可惜。一朝圆满返大罗,大罗天本为人立。大干志士莫灰心,佛也凡夫修乃及。如是如如非杜撰,皇皇经语堪重绎。青羊宫原本,辗转传写,道颗辈证诸律宗,律宗惊其轻泄,节去其要,道贩辈又从而增损之,故尔强半失真。奉天李蓬头,名一炁,曾论及此,此世传讹本之由。
有夙根者,具慧眼,觉其参错不纯,委余校订,幸有山本、样本刊自康熙间者,取以雠剔,遂成完壁。吾宗丹书,皆为世珍,先师太虚翁于是书有跋,借为同人携去。
忆其大旨,谓:此经上承正脉,是通天澈地之道,长生久视乃其余事。
又言:真人生于东汉,隐现不可测,驻世神仙泥丸李翁谓尝会于青羊宫之寥阳殿,自云于岭南蜕化,生平以有为法炫世,大厄随至,乃跨铁鹤以遗世,兹述虚无大道以勉同志焉。
现于此,则是经炼虚合道章所引李诗,即为我祖泥丸真人无疑矣尹真人于元明时姓尹,世所称尹蓬头是也,于东汉时姓屈讳祯,道号无我,阅千数百年,盖屡易姓名以隐于尘世者。
余生也晚,何幸得处其山,又得其书今更得其讹本而订正之,个中奇缘盖有不可思议者。
故谨志之。龙门后学闵一得谨跋。,,;手机阅读,
一转 降丹
九转金丹秘诀
一转 降丹
一转之功似宝珠,山河宇宙透灵躯。
红莲叶下藏丹x,赤水流通九候珠。
解曰: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
一者,万物之所生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之序起于一。
故内丹之功亦起于一,转而成于九者,九为阳数之极。数至于九、则道果成矣。
似宝珠者,言天一真水藏于胆,y阳和合,降而成丹。初降之状如露一颗明珠。珠者、珍敬其丹也。
且人之有身,父精母血交媾而成,此形交也。
丹之所降,心火肾水交媾而成,此气交也。
故曰:形交则生人,气交则成丹。
言其丹降之后,神游方外,y阳太和;坐忘其形,天地山河;万物,皆在我身之内。我身在天地万物之外,只觉心中一点光明。乃是丹降也。
故曰:山河宇宙透灵躯,躯者、身也。山河包藏我身之内也。所谓红莲者,舌是也。自两窍通心,两窍通y。人有病者,则舌下津y干而其真气耗。
一转之首以舌闭其两窍,使真气不泄于外,以通其神水也。所谓赤水者,心之y是也。
九转之首,每遇九日纳息九次。每一次纳息九口。自然津y通流自舌下,而生以灌五脏,故曰九候珠也。
望江南
闭舌下巧,通胆气
黄中宝,须向胆中求。
春风令人生万物,
乾坤膝下与吾俦,
百脉自通流。
施造化,左右火双抽。
浩浩腾腾光宇宙,
苦烟烟上霭环楼,
夫妇渐相谋。
解曰:天一生气,名曰中黄。其气藏之于胆,以为性命之根,其味苦。故人之胆气味亦苦。如草木之根华其味亦苦,乃知万物非生气不能生也。
内丹之药先闭舌下之窍,内通胆中生气至喉舌之间,微觉味苦,是丹气流通。然后汞水凝结而成丹也。
天地生气萌之于春,万物得生气,然后能生人之得生气,藏之于胆。人能通胆之气,然后内丹成就一转之功,如四时之春也。
生气上行其中觉苦,y阳太和,神居天外则天地四海亦在吾膝下。浩然之气塞乎天地,百脉通流万窍施张。内丹降也。
造化言者,其下手之初也。
先闭舌下两窍,不令气泄于外。其左边之气贯于左太阳而入脑,右边之气贯于右太y而入脑,左右俱过脑。而入顶泥丸宫合成一处,下重楼十二环,入心经、传入丹冲开胆窍。使胆中生气,上行随心胆之脉,贯于舌窍、觉舌有苦味,乃是生气注将欲降丹也。
然后闭定舌窍左右之气上行,故有腾腾之状也。胆窍即闭,则生气袅袅,上重楼十二环,自舌下之窍而升,满口觉苦乃是生气流通也。
夫妇者y阳也,夫者阳也,妇者y也,生气流通则y阳太和,心肾交媾故曰渐相谋也。
口诀:
行持下手之初,先须饮食以和五脏,不可饥不可饱,心田安静无忧无虑,乃可入道。
凡于二更尽、三更初当洗漱,定神入室,烧香盘膝而坐,闭目存神,候息出入调匀,以舌先倒卷定舌根两窍闭息。
渐觉左右太阳经有两道气大牙根冲上,贯二太阳,次入顶门,觉二气交h结为一次。
却闭眼良久,亦闭目依前卷舌,候至泥丸宫止,如此每夜行三次即止。
行至数夜或数日之间,渐觉泥丸宫次流入脑,下重楼十二环,透夹脊串尾闾,复次前冲心贯胆,脐胸中温温,微觉意思和畅,乃真降也。
如此后则数夜渐觉气到心,次微觉温温或心头气渐动,却有温气从心而上,过重楼口觉微苦。是中黄气自胆而出y阳大和,将有降丹之象。
如此之后,每夜行持之初,令一人在门外,拦人进入及猫狗等,恐忽然相惊。至每夜行三两次时,于坐前横一几,忽然气冲,觉身体渐大,精神腾腾,渐见屋舍、人物、山河、皆在我身之内。手足皆不知所在,次急以手按几,闭目大觉,心头微一块光明,团圆如日,忽然坠下丹田,此乃降丹也。
丹降之后,未得便开眼,且渐渐收拾精神归定。四体复旧,或手足觉麻痹,次候定醒,然后开眼,次吃人参汤睡。至来早吃粥食将养一二日,如丹降也。丹降之后百病消除,更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