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独立电影人- 第1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嗯嗯

    还有,既然叫国际电影节就要有国际化视野。我们要有明确定位,是以柏林为方向,还是以戛纳为方向,还是以威尼斯为方向,抑或是以多伦多为方向?主推什么电影片子?不能只有明星明星,也不能商业片、艺术片一股脑地堆在一起。北京、上海的电影节其实可以区分开来。另外,电影节以电影为止,对参展的导演、明星,我们记者经常只问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什么等等,有些尴尬,我还见过志愿者们离开岗位求人签名,很不专业。

    嗯嗯

    谢兰生说:总之,在电影节的明确定位、中外电影彼此交流、对民众的教育、培养,对导演的介绍推广等等本质的东西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有极大的改进空间,不解决这些东西永远无法产生影响力。

    负责人听过以后长长地叹了口气:谢导,我见过了很多导演,您说的是最硬核的。

    哈哈,能帮忙就好。

    您是真的

    嗯?

    没事。负责人刚想起来了一个圈内坊间传闻:人人都爱谢导,见过他的都被他收服了。虽然他在观众当中一直以来争议不断,有人说他的片子好也有人说他的片子烂,有人说他正能量也有人说他负能量。

    之后,谢兰生又向对方请教了些问题。

    其实兰生也想自己建立一个独立影展,可以打青年影展的旗号。目前,只有西宁那个影展如火如荼越办越好,但谢兰生想办一个电影定位跟它不同的。因为2014年北京影展被停办,抗议的人还被关押,这次,他在几个偏远省份走了一走、问了一问,其中几个很支持他,但全部都明确表示参展影片必须过审,还说省里可以配合,在电影节举办之前把电影片迅速审审,让电影节如期进行,谢兰生挺无奈的。

    他还是觉得审查尺度太紧了。

    告别北京国际电影节的负责人,谢兰生跟电影局的副局川局又见了见。

    对着川局,他再一次表达出了他对审查的建议:希望审查委员会能削减管理者的人数,增加从业者的人数,这里从业者既包括导演、制片、影评人、策展人、记者,也包括文化社会学的学者、儿童教育专家,甚至可以参考欧美,还包括平凡人,尤其是带子女的平凡人。也就是说,削减行政管理的成分,增加行业自治的成分,同时促进审查人员的年轻化、无罪化,别总是秋后算账,谁给过了就等于谁犯错了,就等于谁觉悟不够高了。在这样的机制之下,从业者从专业角度阐释电影说服其他人,争取更多行业自治,而不是行政管理。

    他还是觉得现今标准太严太严了。打个比方,商业片中负面现象必须已经被解决了、已经不存在了,当下问题不被正视。第二位拿欧洲三大的大导曾呼吁分级,电影局则回复他说电影全部代表中国,可问题是,中国就是这样复杂呀,因为复杂,才立体,才勾人。

    经常有人说导演们摄制烂片还怨审查怎么xx能拍好片子,你不能?兰生觉得十分无语。在正常的状况之下,总有一些人想拍或者擅长这个题材,也有一些人想拍或者擅长那个题材,百花争鸣。A擅长拍某个题材,那BCDE都应该擅长拍同个题材,他们要是拍不出来他们就是破烂导演的逻辑完全是狗屁。

    到下午,谢兰生跟电影学院一个领导又聊了聊,同时还有加州大学的一个终身教授,研究娱乐法的。

    谢兰生想说,如果审查必须存在,那它未来发展方向该是人治变少,法治变多,可是,中国娱乐法、电影法这个领域一片空白。人才、教材完全没有,相关规定一片混乱,娱乐产业市场规模、法制建设并不匹配。美国娱乐法、电影法的研究则十分活跃,加州大学法学专业一直包含相关课程,也提供硕博学位,于是,谢兰生跟电影学院的大领导提了一嘴,政法大学、电影学院是不是能开设课程,培养人才,从法制的那条路来推动审查的前进,比如,完善电影公司行政诉讼的流程。

    中国2004年就开始草拟《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是文化产业第一法,文化法治第一步,可据说,其中进展并不顺利,许多问题悬而不决,到现在也没出来'注'。

    他们几人想谈甚欢。看的出来,电影学院那个领导对增设法学也觉新鲜。目前,电影产业的投融资、版权保护等也要律师。

    再出来,谢兰生跟那个教授自然而然地继续聊。

    分级目前并不现实,准备工作是很多的。那个教授说,首先,如果电影施行分级,各电影院如何保证少年儿童无法进去?能全做到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力度一直很软。这个部分不做推进电影分级无法实施。第二,目前中国电影盗版依然横行,十分猖獗,这个问题不解决掉电影分级还是不现实。第三

    嗯,对,还有市场以及观众。谢兰生说,遥远将来审查、分级比较可能双管齐下。审查把握一些因素,分级负责另一些因素,比如暴力,一个官方控制,一个民间控制,这样不少内容就能上了。不过,中国电影没好莱坞几十年的成熟机制,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出品10部保证不亏,可咱们现在,如果审查的基础上再加分级等等东西,每部电影市场更小,电影公司盈利更难。准备工作也包括这些。

    是

    兰生其实并不认为电影可以真正自由。相反,他早清醒而又悲观地认识到一件事情:它始终在政治当中,无法挣脱,艰难求生。

    美英法等没有审查,可是人们可以发现,虽然它们没有外部审查,却有内部审查,或者说市场审查、自我审查。

    以美国为例。1900年左右镍币影院天天播放yh电影,针对下层美国观众,于是1908年圣诞期间纽约市长关停影院,随后,《一个国家的诞生》被一半的州强制禁映,整个邦统一标准在这时候提上日程。同时,yh电影横行市场,美国的反电影势力十分广泛十分强大,而制片厂迫切需要一个和解,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长袖善舞的威尔海斯成立了海斯办公室,他帮片商与政府等进行周旋争取上映,并出台了个《海斯法典》,规定了不能拍的,用以讨好各州政府以及那些反电影派。好莱坞八大制片厂联合支持《海斯法典》,而因为八大制片厂垄断影院,中小片商不得不从,也就是说,行业自律是强制的。到了1948年,派拉蒙案打破垄断,八大剥离旗下影院,对《海斯法典》的反抗为成为了一个可能。而后,1953年《奇迹》胜诉,1960年,电视冲击电影行业,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为了生存迸发能量,把新价值带进电影,不再遵守海斯法典,到1968年,《电影资源分级制度》正式实施。可随后,大制片厂一直包揽好莱坞的电影大片,自由主义与美国梦等新价值约定俗成,行业、市场无比默契,反叛电影观众极少。所以,这能叫作完全自由吗?谢兰生也不大清楚。

    总之,目前来看,比较现实的做法,一个是在审查委员会争取到更多席位,实现更多行业自治,一个是法律框架内规范化整个流程,实现更多法治管理,第三个是在各方面为审查+分级双管齐下做些准备,最后一个是,等时机到了,就全面推动审查转为分级,虽然似乎十分缥缈。

    在分手前,谢兰生跟对方教授又说到了资本问题。

    他们两人全都认为成熟机制是必要的。好莱坞的电影预算=预售金额x3投资银行一把把投,而不是一个个投,吃市场不吃项目,因为最后总是赚20%保险负责超支部分等等模式并不可行,因为那是独占了80%全球票房的好莱坞。不过,中国市场目前这些对赌协议保底发行让电影公司确确实实心急火燎狗急跳墙

    再告别是六点钟了。

    兰生接到莘野电话。对方带着磁的声音透过听筒又传过来:还不回来?明天下午《一天》公映了。

    回了回了。谢兰生笑,这就回了。

    这一天,跟电影节的负责人谈,跟电影局的副局长谈,跟电影学院的大领导谈,跟电影发的教授谈,谢兰生竟不觉得累。

    挺莫名地,他想起《基督山伯爵》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来了:

    【人类的一切智慧包含在四个字里:等待与希望。】

    作者有话要说:  最后再说说电影审查可能有的发展方向,比较枯燥,但也是这篇文章最最常见的议题

    '注':2017年,《电影产业促进法》终于出来了这比以前法治些了,可是依然乱七八糟里面只有两三条在法律上算具体规定,orz。

    不过,虽然说等待与希望,从2003年到现在,17年了,似乎尺度没有变化如果不是更严的话

    资本方面哪天再补吧。

    第135章 完结(下)

    2月22号晚上8点; 谢兰生的新作《一天》在XYZ酒店举办首映。它是艺联专线电影; 会在艺联专线发行。

    《一天》首映签名环节与众不同。它并没请大量明星走上台子签名助阵; 而只请了电影主创、电影主演签字合影。每个人把自己名字写在一块方形拼图上,再按在巨大的背板上。等所有人拼好拼图,《一天》那极具设计感的横幅海报的全貌才被展现出来; 又暖又美。

    首映先放电影《一天》。

    现场灯光渐渐灭下,一个女人的画外音轻轻柔柔地响起来:如果,您的大脑出现病症; 永远地失去记忆; 您只能想起过去的某一天,唯一一天; 您会选择哪一天呢?那天发生什么事了?

    接着,足足过了半分钟后; 大屏幕才开始放映。

    第一个故事是《携手》,第二个故事是《生产》。

    大屏幕上; 女人微微地笑着说:我的女儿平平庸庸,成绩下游,甚至在末尾; 跟她班里那些耀眼的小天才不能比; 我有的时候有些失望,又有的时候有些愤怒。但是,我想记住,不想忘了我是冒着死亡风险才生下了这个女儿的,我想记住我多爱她。



    第125章

    影厅开始有啜泣声; 一丝一丝,呜呜咽咽。

    第三个故事是《跳舞》,第四个故事是《征战》。

    解说员在八角铁笼的正中间大声高喊Perfect,而UFC第一人在他脚边如死狗般不省人事,最后,浑身肌肉的运动员在镜头前泣不成声,说:我想记着那些横幅,记着中国武术的尊严中国武术的脊梁,也记着那一记KO,那次送医。我要自己拼死努力,为将来有朝一日,我能成为台上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到这,整个影厅到处都是在吸鼻子的声音了。

    幸好,在进场时首映观众全领取了首映礼物,其中就有一包纸巾。

    放映继续。

    第五个故事是《分道》,第六个故事是《别离》。

    演员躺在病床上哭,说:珍珍,真的,别太难过。妈妈永远爱珍珍,珍珍永远爱妈妈,妈妈、珍珍之间的爱不会因为生命有尽头而消失掉一分一毫。

    在情绪的感染下,所有观众都在痛哭。

    最后一个故事是《饮冰》。

    高高瘦瘦的警察说:我想记住那一天,我想记住两面锦旗,金色盾牌为民除害。我想说,因为那些场景,我舍不得这身蓝色,舍不得这个身份,我想记住那一天,督促自己,告诉自己:我,十年饮冰,热血还未凉。

    现场观众集体失态谢兰生竟始料未及。

    《一天》最后法官、主唱CEO等人的平静叙述也没能让现场气氛冷静下来。

    到中场休息时,首映观众全在拿着自己手机狂发状态,不管是在微博上还是在微信上:

    【大哭片!!!】

    【哭死了!!!】

    【我这样的纯女汉子竟然哭到嗓子哑了】

    【最要命的是,这部片子它并不是故意煽情强行催泪,它们全是真实的,全是存在的】

    还有,

    【一定要到电影院里看谢导的新作《一天》!我就不信你们不哭!】

    【这个电影艺联上映,全国艺联的官网上可以查到加盟影院。】

    与此同时,微博上面一个大V偷偷录了首映现场一片哭声的视频,还发在网上,说:

    【今晚《一天》首映现场你们听听,全场哭到撕心裂肺】

    她在评论里面还写道:

    【它不是悲,它是真实,它真实到我流眼泪。】

    因为场面过于骇人,微博一下转发过万。

    可以想象,明天开始,全国艺联《一天》的场会被观众抢购一空,全国艺联也会正式被观众们记在心里。

    中场休息结束以后谢兰生到台上互动。

    拍《一天》的原因等等几个常规问题过去,主持人问谢兰生:那,我很好奇,谢导您的《一天》会是哪天呢?

    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