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不就是了,甭管谁满意,咱还这么整就是了。”
“就你多嘴,听沈老太爷的!”
毛文龙一瞪眼,毛承禄也不再言,沈世奎也有些挠头了,两问看似简单,实则牵扯的太多,在他们商议时,刘卫海也有些唉声叹气看着刘大驸马。
刘卫民给了双方三日时间,刘卫海找人商议了两日,也不知该如何回答,甚至还有些不如毛文龙呢,至少毛文龙还识字,他却大字不识一个。
“二弟,你倒是说啊,总不能让二哥丢人,交了白卷吧?”
刘卫民却白了他一眼,好笑道:“好像三弟说了,你就能写了几个大字似的。”
“二哥……二哥是写不出来,可俺媳妇会写字!”
“噗——”
刚喝进嘴里就喷了出来。
“算……你……狠!”
“三弟,你也别为难了你二哥,让他听令行事没问题,这种事情真的难为了他。”孙氏拉住刘卫海坐下。
看着孙氏小动作,刘卫民心下暗自点头,笑道:“二嫂一句话语看起来简单,却为至理圣言,‘听令行事’……甚好!”
刘卫海不由一愣,说道:“这么一句……就能……就能为了督抚?”
刘卫民心下一阵好笑,反问道:“怎么就不能了?”
“有才有德,有才无德,无才有德,无才无德,你选哪一个?”
“当然选有才有德了,傻子……”
“傻子都知道该咋选是吧?可你自个说,你与毛文龙是‘有才有德’吗?”
“这个嘛……”
“毛文龙孬好还识字,你连一个大字都写不出来,你们算是‘有才’吗?”
“……好吧,算你小子说的对,二哥是没啥本事,也就……那俺选无才有德!”
“无才有德……你们是无才无德,你们自个说说,就你们自个在朝鲜上做的事情,算是有‘德’吗?”
“那也不怪俺……”
“又没说怪罪你们,三弟若去了那里,估摸着比你们更狠!”
刘卫民说道:“德也好,才也罢,用人首要选择听话的,只要听话行事,差也差不到了哪里。”
刘卫民起身坐到刘卫海身边,叹气道:“建州贼自不必多说,咱们得了平安道、咸镜道,以朝鲜人贪便宜的尿性,私下里定是小动作不断,所以你们就不能过多相信他们,两道的朝鲜之人绝不能允许超过我大明之人,两者百姓也需要区别对待,若连敌我都分不清,那还不如另调他人前来呢!”
“还有就是你们相互合作的事情,若能相互依靠取暖,你们才能留于此处,若不能,就只能留下一个人。”
“按照三弟的想法呢,你们两个,一个要对建州贼老巢赫图阿拉不断施压,另一个则是挡住沈辽建州贼和对朝鲜汉城施压。”
“小豆芽正在收拢野人女真诸部,自北向建州贼施压,咸镜道则要对整个建州贼族地施压,迫使建州贼不断遣女真各部入沈辽,为今后一举彻底解决北边之祸准备,而平安道则要打压朝鲜王城,减少他们趁机做大,防止他们在两道背后使坏,朝廷不需平安道有太大建树,只需保住现有之地不失即可,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们就能为督抚,若不能,三弟就换人。”
刘卫民一番话语让刘卫海心下震动不断,原本只以为朝廷需要稳定新得了的两道,却没想过这些大的战略策略,皱眉沉默了许久,说道:“三弟,你心下应该早就有了选择吧?是二哥前去咸镜道么?”
刘卫民心下不由微微点头,叹气道:“小豆芽是三弟的阿哈,二哥与三弟的关系摆在这里,小豆芽绝对会竭力配合三哥,而毛文龙就要差了一些。”
“咸镜道多是山岭,道路难行且颇为艰苦,若是毛文龙前去了那里,其名下将勇会以为三弟对其打压,心下定会有些不满,最后究竟会如何,谁也无法确定。”
“毛文龙其下多有收取养子养孙,虽有自立为王之忧,但也同时增强了其名下将领凝聚力和战斗力,你们居于敌后,有了此事也不予以怪罪,只要朝廷够强,他也绝不敢反叛,这不是最为关键的,最为关键的是,他在为朝廷做了想做却没法子去做的脏活,而这些脏活……三弟并不想让二哥去做,至少不能在太阳底下明目张胆的去做。”
刘卫民说着这句话语,刘卫海立即就知道是个怎么回事了,朝鲜南面要比北面强了太多,平安道虽也有不少山岭,却比北面的咸镜道好了太多,东江镇的粮食多来自平安道,而这势必会引起朝鲜人的不满。
镇江堡居于建州贼前沿阵地,对于身后并不是太过干涉,而皮岛就不同了,皮岛几乎居于平安道中部海岸,又担负着军民钱粮辎重,与朝鲜人的冲突颇大,刘卫民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打压朝廷对毛文龙不满,致使毛文龙更加肆无忌惮打压、驱离平安道朝鲜之民,如此之下,反而尤为符合大明朝利益,也绝不会与朝鲜人穿了一条裤子,朝鲜人愈加不满,愈会让毛文龙打压。
在所熟知的历史,也是因他在东江镇的所做所为,给建州贼制造了极大压力,作为平安道督抚是颇为合适的,有了这个身份,今后就是辽东督抚想要借故砍了他的脑袋,或是砍了他二哥刘卫海的脑袋也不可能,就算宁锦防线出了问题,对大明朝的影响也是甚小。
心下有了底,刘卫海的奏对就简单了许多,在刘卫民故意将他的话语散播了出去后,心下大定,甚至有些兴奋的毛文龙也送上了自己的奏对。
第三日,刘卫民观看了两人的奏对后,看着毛文龙保证与刘卫海精诚合作后,甚至连去视察一下皮岛都无,只是很郑重拍了拍毛文龙肩膀,就不得不乘船返回辽东,自辽东登岸,快马返回北京城,他不得不返回京城,河南、两淮遭受水灾,竟然一月时间还未有任何平复,反而各地都有民壮与灾民争斗之事。
刘卫民终于为压制了一年之久的毛文龙松了绑,并且让他成了平安道的督抚,但刘卫海并未就此直接前往咸镜道为督抚,他们需要等待登莱水师运送五千军卒,只有确保镇江堡足够的稳妥,刘卫海才能领数万军民前往咸镜道。
谁也没想到,被压制了一年之久的毛文龙,竟然成了富裕的平安道督师,而刘大驸马的二哥刘卫海却前往一无所有的咸镜道,不仅毛文龙想不到,重新返回辽东的孙承宗更是一脸不可思议,在刘卫民离开辽东后,孙承宗遣赞画袁崇焕前来皮岛,欲要接手皮岛上军民,结果毛文龙连同十数名将领直接跑到岸上,带着数千百姓和上万朝鲜奴修建他的平安府城。
袁崇焕心下恼怒,又跑去了所谓的“平安府城”,而毛文龙又乘船出了海,跑去了登莱,拿着刘大驸马调令,调五千登莱卒替换镇江堡刘卫海,暂为代替守御平安道前沿阵地,袁崇焕无可奈何,只能阴沉着脸返回辽东。
刘卫民自离开京城,在外跑了数月,六月十八日,日夜不停回到了京城,而此时的皇帝大舅哥的忍耐也到达了极限,就是孙承宗的亲笔书信也被扔到了垃圾堆里。
还未刚回到驸马府门前,尚未了解了灾民具体情况,就被皇帝召唤到了乾清宫,看着正在早朝的一干大臣,刘大驸马也不得不正儿八经整理了下衣襟,三拜九叩行了君臣大礼。
不等他开口,大舅哥就已经一把扫落奏折,怒道:“镇国伯来的正好,看看咱大明朝忠心耿耿的臣子们做的好事!”
刘卫民一愣,师明急忙将扫落奏折拾起,弓着腰送到面前。
他哪里知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了灾民,想法子赈济也就是了,只是很无可奈何,一个月了,朝廷竟然还如以往,还是一味争吵。
随手翻了几份奏折,眉头却越皱越紧。
“陛下,臣以为……当动刀砍了一些人头,激起民愤官吏当杀,一些趁机抢掠乱民亦该当斩,以儆效尤!”




第322章 百姓如鸡崽【第二章,稍晚些还有一章】
 

卫民粮庄承诺卖与朝廷两百万石粮食,一者他年前送去的衮州救济粮多是红薯,余粮还存下了不少,二者是去岁名声打了出去,河北等地百姓皆愿意出售粮食与粮庄,今岁五月虽发生了河南、两淮水灾,河北、山东等地却得以丰收,粮价因灾民未能降了下来,粮庄还是收了一百七十万石粮食,暂时贩卖给朝廷两百万石粮食并无太大问题。
公主朱徽妍威胁内阁后,在皇帝大舅哥的强压下,朝廷愿意为两百万石粮食付账,结账也极为容易,只需从钱庄库银里直接划付即可,这些都很容易,交易也无任何问题,可是,在粮食的运送过程出了问题。
河南大水,河南、两淮连日降雨,上下一百五十里成了一片泽国,百姓逃难,一些官吏们也随之逃难,靠近衮州的冲入衮州,临近江浙的则南下江浙,卫民粮庄的粮食自运河南下,一路上都很稳妥,可到了衮州出了事情。
衮州二十四县唯恐灾民祸害了正夏收的粮食,数万民壮死死将灾民压制在峄县、藤县、鱼台县、曹县等边界等地,运粮船只也是优先救治这些地方的灾民,为衮州减轻了极大的压力。
粮庄是售卖给了朝廷两百万石粮食,却强硬的参与赈济百姓过程,这让朝臣们尤为不喜,两百万石粮食也绝不可能一次性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冲入衮州遭灾百姓一人只得了五斗粮,也正是这五斗粮惹了大祸。
自古以来,赈灾都是设粥棚赈济,少有直接发放粮食,富户与朝廷同样如此,反正是能哭穷就哭穷,粮庄并无太大经验,沈辽二三十万百姓撤离时,是直接送入各处皇庄,山东赈灾之时,也是净军、幼军大军看押下,并无发生哄抢之事,可成船、成车的粮食运到水灾灾民面前后,不仅仅发生了哄抢,一些官吏在灾民中散播谣言,十数万灾民竟然堵住了粮船南下道路。
看了几份奏折后,刘卫民心生恼怒,一干大臣们却莫名相视,也不出列开口,朱由校见他翻看奏折,心下恼怒也稍微熄了一分。
“镇国伯以为当如何处置?”
刘卫民沉默片刻,说道:“臣以为,百姓遭灾,朝廷赈济无可厚非,百姓为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就有责任在百姓受灾后反哺,但受灾百姓哄抢粮食,伤了赈济官员、民夫,并且以流言蜚语阻塞河道,尽管赈灾之官吏处置不当,未能及时消除百姓之疑虑,甚至有推波助澜之嫌疑,但堵塞河运之十数万灾民,已有要挟朝廷之意,如此之时,当予以重处。”
“臣以为……此十数万灾民……当予以论罪,宜流放平安道、咸镜道,以儆效尤!”
……
“臣反对!”
赵南星大步出列,向朱由校躬身一礼。
“陛下,赈灾之官吏处置不当,确有其事,但百姓无辜,若依驸马之言,百十万灾民必然心中恐慌,臣恐……酿成倾天大祸!”
“臣亦以为刘驸马之言不妥,还请陛下三思,百姓心中恐慌,故而才会行了此等之事,若因此……臣以为不妥!”内阁朱国祚躬身一礼。
“陛下,臣以为不妥……”
“臣亦以为不妥……”
……
朱由校不开口,刘卫民冷着脸听着身后反对之声……
“陛下!”
“臣请命为赈灾安民使,出了事情,臣愿一力担之!”
刘卫民撩袍跪地,乾清门前一阵寂静。
朱由校静静看着低头的大兄许久,缓缓站起身,又一一看向出列反对的臣子。
“自十数万灾民堵塞河道,半个月过去了,今日是朕第一次听到有人自愿请命前往平息,哪怕治罪于民!”
“师明!”
师明忙躬身上前。
“老奴在!”
“传朕旨意,罢去高攀龙、左光斗之安民使。”
“老奴遵旨!”
朱由校一脸平淡看向脸色大变臣子,又看向刘卫民。
“镇国伯刘卫民!”
“臣在!”
“为河南、两淮赈灾安民使,可先斩后奏!”
“臣谨遵圣命!”
……
“陛下……”
“散朝!”
朱由校看向赵南星,一甩衣袖起身,在临离开前,又回头看向冷脸起身的刘卫民。
“大兄暂留一步。”
众臣面色骤变,刘卫民也不多言,跟在皇帝身后进入乾清宫。
听着身后低语,尽管他无法听清楚,却也知晓他们会说些什么话语,对此他也不想理会,走在乾清宫阁廊中,朱由校突然开口。
“大兄,平安道、咸镜道的事情解决了?”
“朝鲜没有走一趟,不过也无太大问题,那里若无太多我朝之民,终是不怎么安稳。”
“嗯,大兄所虑甚妥,那里的确需要一些大明百姓,只是……以此强行送十数万百姓,是否会对朝廷心有怨言,反而有些不妥?”
刘卫民嘴角上翘,笑道:“陛下多虑了,平安道、咸镜道虽苦,却不似河南、两淮三五年即遭灾一次,外来人总是容易被本地人排斥,以我朝之民迁往,两者掺居于一地,结果只有相互排挤争斗,只要当地官府心向我朝之民,这些迁去的百姓只会更加心向朝廷,陛下无需太过担忧。”
“这也是……大兄为何反对朝臣选派中正之臣前去朝鲜的缘由吧?”
朱由校转头朝他一笑,刘卫民却苦笑一声。
“陛下说的是,臣不是不希望朝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