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
  而秋收以后便不同了,不止秋粮入库,能更好的支应战事,在冬季往岭南作战,时机也要好过盛夏太多。
  入冬以后,气温降低,瘴气也会衰弱,恶性疟等疾病处于低发期。
  高澄寻不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便只能在出兵时机上想办法,尽可能降低岭南瘴气的威胁。
  故而平陈之战,高澄也是做出了时间限制,无论如何也得在明年入夏前结束战事。
  后世杨广远征吐谷浑,遭遇极端天气,在路上就冻死了接近一半的将士,高澄可不想被后人拿来比作卧龙凤雏。
  这些年高澄不是没想过寻找金鸡纳树,他清楚的知道此树原产于南美秘鲁,但苦于远隔重洋,实在有心无力。
  航海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句话能够促进的,同时高额的军费支出,以及连年征战,也让国库无力支应航海的发展。
  毕竟相较于海外殖民,统一华夏才是第一要务。
  在高澄的调派下,大批将士被派往江南熟悉气候,多是精锐老兵,此前征召的十万步骑则接手各地防务,继续加紧训练。
  这样的做法有利有弊,利处自然是将士、战马熟悉了气候,能最大程度减少非战伤亡,但弊端也明显,高澄在江南摆了二十万精锐,把南征之意都写在了脸上,便有了足够的时间给宇文泰与陈霸先做战前准备。
  二人如今在治内堪称穷兵黩武,以蜀地来说,甚至几户达到蜀汉后期三户养一兵的程度,宇文泰在蜀地建立了一支十四万人左右的常备战兵,当然,单个将士的军饷还是与北齐差了许多,毕竟小高王是出了名的厚待将士。
  陈霸先亦不妨多让,由于其麾下存在不少蕃兵,无需拨付军饷,南陈仅岭南与北越地区,便养兵十六七万。
  宇文泰与陈霸先的意图也很明显,加紧扩军备战,挺过高澄这一次南征再说,只不过兵员质量就难说了,尤其是陈霸先麾下的蕃兵。
  相对应的,江东五万北齐战兵,江州五万前梁将士,高季式在衡州领五万步骑,斛律光亦有五万汉胡精兵驻防湘州。
  二十万精锐,以及需要为之征募近六十万民夫以及江南地区部分州郡兵作为辅兵,对于北齐来说,无疑是一场倾国之战。
  战事止于入夏以前,也是不得已之举,真要近百万人在岭南的盛夏折去半数以上,光是高额的抚恤,未来数年高澄什么也别想再干了。
  相反,即使没有如愿灭陈,只要在夏季到来前撤退及时,人口没有太大的折损,也能在短时间内掀起第二场灭陈之战。
  当然,有能力发动第二次灭陈之战,不等于真要急着出兵。
  此战若是败了,高澄只能选择熬老头战术,把陈霸先熬死再出兵。
  毕竟倾国之战败一场已经是伤筋动骨,若是接连失败,无异于杨广三征高句丽。
  小高王可比陈霸先年轻太多,足足十八岁,尤其是陈霸先这种崛起于行伍中的将领,作战勇猛也意味着一身的伤病。
  如今已经是公元555年,据高澄的了解,陈霸先是在559年病逝,享年五十三岁。
  真要败了,大不了再耐心等几年,小高王是不会顾及什么礼不发丧。
  熬老头固然有效,但有机会还得是一战而下,为此,高澄甚至在南巡期间就已经在做战争准备。
  战争准备不只是明面上的钱粮、军士、甲杖,也有暗地里的联络与拉拢。
  高澄此前送王氏南下与杜龛团聚,让她捎话,自然是存了离间陈霸先与杜龛之意。
  但陈霸先的反应却大出高澄预料,杜龛甚至要杀妻自证清白的时候,是陈霸先阻止了他,一番宽慰安抚,彻底收获了杜龛的忠心。
  而高澄暗中派人与俚人首领冼英接触,许以高官厚禄,还是被她将人扭送广州,交由陈霸先处置。
  实际上,高澄对冼英颇为看重,她二十三岁被推为俚族领袖,在随后十余年间,使周边蛮人归服,又积极推广汉族文化与先进生产技术,鼓励越人学习汉语、汉字,传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无疑是推动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人物。
  高澄在许诺中甚至破例,许其永镇岭南、北越,当然,也只能是她这一代,不能传袭后人,否则岂不是国中之国。
  但奈何人家不领情,也不知道陈霸先是给她灌了什么迷汤。
  不过小高王也没有记恨,毕竟冼英在岭南、北越蕃人之间的威望,以及她推行汉化的种种做法,都让高澄认定,冼英是战后最适合经营岭南与北越之人。
  只是可惜了被送去广州,让陈霸先砍了脑袋的信使。
  这段日子,北齐朝堂官员要数兼任户部尚书的崔季舒与兵部尚书封子绘最是忙碌,工部尚书辛术也是片刻不得闲,无论是粮食转运,还是铸造兵械,都是头等的大事。
  高澄也让正在尚书省六部历练的五个儿子参与其中,帮份忙的同时,也在借机会观察他们的处事能力。
第四百六十二章 大婚
  储位之争悬而未决,高澄诸子的竞争也不会停止。
  小高王南巡期间,没少相互争斗,下绊子,但如今高澄回朝,盯着他们在尚书省参与战前准备工作,兄弟之间,谁也不敢扯对方后腿,可谓是勤勤恳恳,用心任事,活脱脱的良性竞争。
  老父亲大感宽慰,也没再追究他们在自己离开洛阳时犯的一点错。
  昭德八年(555年)春,北方清平,各地忙碌于春耕,南方亦在春耕之余,积极整军备战。
  洛阳城中,在时年十五岁的赵王高孝琬成亲后,十四岁的鲁王高孝瓘也随之准备搬出宫城,与萧家女完婚。
  “瓘儿,为父替你挑的这门亲事可还满意?”
  明光殿上,崔澈毫无帝王威严的坐在了御阶上,身侧是紧挨着他的第四子高孝瓘。
  “能得父皇指婚,孩儿感激涕零。”
  高澄故作不悦道:
  “为父是问你,见过了萧家女,可还喜欢?”
  “萧家女秀外慧中,是个温婉性子,孩儿自当是喜欢的。”
  高孝瓘倒没什么羞涩表情,照实答道。
  高澄闻言,开怀大笑道:
  “如此甚好,等你成婚之日,为父赠你一份大礼。”
  “孩儿谢父皇赏赐。”
  高孝瓘倒没有感觉到意外,其他三位兄长在大婚之时,也曾收到过父亲的贺礼。
  每一位皇子、公主成亲,高澄总要赐下许多财物,排场虽然比不上当年他作为渤海王世子迎娶元仲华的规模,但百官贺礼也总要堆满好几间屋子。
  三月二十,宜婚嫁。
  高孝瓘找遍了陆王府,却始终找不到生母崔宫妇。
  “活生生一个人,怎么会消失!”
  高孝瓘冲着侍卫长高珣怒喝道。
  让母亲亲眼见证自己成婚,是高孝瓘这些时日最惦念的事,却不想到了日子,却寻不着人了。
  高珣受了训斥也不敢把真相道出,只得低了头,任凭高孝瓘喝骂。
  “殿下,圣上快到了,还请快些出门迎接。”
  屋外的心腹管事提醒道。
  高珣长舒一口气,终于能解脱了。
  高孝瓘出门前,与高珣咬牙道: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鲁王府外,高孝瓘与一众来贺的官员们眺望宫城方向,果然,不久就有天子车驾驶来,随行的还有一抬抬望不见尾的贺礼。
  马车停在鲁王府前,高澄掀开车帘走了出来,但出人意料的是不独他一人,身后居然还跟着一名妇人。
  “瓘儿,过来!”
  高澄朝目瞪口呆的高孝瓘唤道。
  听得父亲呼喊,高孝瓘这才回过神来,他强压住心中的喜意走了近前。
  “你自小失慈,为父忙于军政,也不少有过问,多亏有崔氏悉心照料,才有朕今日的好皇儿,如今崔氏得封二十七世妇之一,你不可忘了她抚育之恩,需得以母事之。”
  后宫妃嫔自有等级,二十七世妇仅次于皇后、夫人、以及嫔妃,位在八十一御妻之上。
  高澄说话间,感觉到崔氏握自己的手明显紧了不少,显然是心中激动难以自持。
  别说是崔氏,就连高孝瓘更是动容,难怪在府里找了许久都没发现母亲踪迹,定是父亲提前有了交代,要给自己一个惊喜,众人这才三缄其口。
  他万万没想到,父亲说的大礼居然不只是绸缎、财物,而是能让他在人前堂堂正正的侍奉母亲。
  “孩儿谨遵父皇教诲。”
  高孝瓘躬身谢过高澄,又朝崔氏郑重下拜:
  “过往恩情,瓘不敢忘,愿从父皇之命,自此以母侍奉。”
  崔氏强忍热泪道:
  “好!好!快些起来。”
  围观的官员中,有人认为此举不合礼法,正要劝谏,却被熟悉他性情的好友拦下。
  “今日鲁王大婚,莫要惹了陛下不快!”
  好友拽着他的袖子,低声道。
  那耿直的礼部官员却不领这份情,执意要劝谏。
  逼得好友只得道出实情:
  “你莫要胡闹,那崔氏分明就是鲁王生母!”
  礼部官员惊诧的望着好友,随即要他给自己一个说法,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他那好友在二十多年前以渤海郡功曹入仕,时任渤海郡太守的,正是北魏后废帝元朗,自然是见过元朗的妻子,一眼就认出了崔氏。
  但早些年瑶光寺里就传出消息,崔氏病故,想来也是天子让她脱身。
  到如今,也终于知道为何鲁王的生母姓名未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追封,只说是齐王府里的一名婢女。
  哪来的齐王府婢女,分明是瑶光寺里的皇后。
  在场其实不少人都认出了崔氏,却没有人敢发一言。
  那时的高澄还是齐王,自然不愿让人知晓了瑶光寺的实情,毕竟他明面上还是元魏臣子,怎么可以侮辱废后、妃嫔。
  如今御极八年,却也少了顾忌,前段时间甚至堂而皇之的将犯官美眷往瑶光寺里送,现在就连岭南人都知道洛阳有一座淫寺。
  一箱箱赏赐被抬进门,但高孝瓘最高兴的还是母亲终于得了一个名分。
  高澄在鲁王府喝过酒宴,才带着崔氏回的宫。
  而高孝瓘也是喝得醉醺醺的,被人扶去的洞房。
  高澄当夜去的是宋氏的寝宫,他与崔氏本就没什么感情,如今崔氏年过四旬,姿容衰老,又不是人人都如元明月一般,仗着府中旧人,能够恩宠依旧。
  唯一的孙女儿早就抱来了宫中,由其祖母宋氏抚养,高澄逗弄了许久,才合被歇息。
  如今高家第四代暂且只有这一个孙女,但过不了许久,人丁便会兴旺,晋王高孝璋的嫡妻与一名侍妾先后有孕,而秦王高孝瑜的嫡妻尔朱摩女再生下一女后,肚子又大了起来。
  就连新婚才两个月的高孝琬,其嫡妻萧氏也有了孕像。
  小高王这几个儿子,只怕操劳政务的同时,下值回府后,也在努力造小人,都计划着生个长孙出来。
  这让高澄这个当父亲的,着实为他们身体担忧,这些小子换到现代社会,年纪最大的高孝璋、高孝瑜也才成年。
  平日里,没少为他们赐下补品,都是小高王自己常备的。
第四百六十三章 南下
  洛阳朝堂忙碌于战前准备期间,高澄轻车简从的前往东都邺城小住了一段时日,期间接待了河北士族代表人物,也抽空视察了由尚书令高隆之主持修筑的邺城行宫。
  说是行宫,但在高澄的要求下,其在建规模也比晋阳的渤海王宫大不了多少。
  除了行军打仗征发民夫,小高王对民力的使用大体呈谨慎态度,这也没办法,自从当年开设免役钱,再要兴建工程,可就没了免费劳力,得花钱雇佣。
  高澄建国八年,除了邺城行宫,就建了一个受禅台,洛阳宫城到现在都没有修缮过。
  回到洛阳的时候,晋阳又传来消息,并州刺史潘乐病重,上表请求高澄派人接替刺史一职。
  尚书右丞崔昂受命北上,出镇并州,然而不等崔昂渡过黄河,便传来了潘乐的死讯。
  高澄得知消息,大为悲伤,命长子高孝璋、次子高孝瑜前往晋阳代为奔丧,又下诏,赠其假黄钺,尚书令,都督晋、建、汾、肆四州军事,晋州刺史。
  时值盛夏,高澄领万骑去往长安,巡视关中,这是早已计划好的行程,担心大军南下之时,关陇发生变故。
  高澄这些年很少把心思放在关陇,究其原因,还在于高澄将精力放在了南方。
  当然,由于关西之人多是三河迁民,统治根基很是稳固,一时疏忽也无关紧要。
  但时隔数年,也得往长安走一趟,免得他们忘了小高王的威仪。
  高澄没有再去梁州,有厍狄干坐镇汉中,他放心得很,并于初秋时节返回洛阳,准备为接下来的南征做最后准备。
  昭德八年(555年)八月二十三,来不及等秋粮入库,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