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萧纲不是没想过反抗,毕竟拿了这么多甲仗弓矢,难免误以为自己又支棱起来了。
  可群臣劝谏,又以北齐兵锋恐吓,萧纲于是询问自己三位领军心腹吴明彻、柳仲礼、韦粲的意见,却都是一样的看法,不如顺从了北齐,也当是还了拆借物资的人情。
  至于萧纲之所以敢于分兵,也是有段韶三万大军为自己协防,不惧萧绎东出。
  萧绎见江东的威胁暂时去了,也并没有偷袭建康的想法,而是打算应萧纶此前求援之请,往荆南分一杯羹。
  只不过北齐早就将荆南视作囊中物,侯景迅速领兵向东移防,西梁大军难以入境,萧绎这才止住了野心。
  而陈霸先原本正打算联络宇文泰共击荆南齐军,但突然闻讯萧纲有意经闽地袭击岭南,也只得含恨退兵。
  途经山阳关,陈霸先对侯安都感慨道:
  “今日之势,如六国事秦,今日让一县,明日割一城,以江南有限之地,如何能填齐人无限之欲,萧家诸子,为何就不能联手同心,以御外患!”
  侯安都说话也不顾忌,他直言道:
  “彼辈若能同心,又怎会有今日之事。”
  其实二人都清楚,萧家兄弟明知内斗利齐,却已然手中相残,无非是高澄这人伪善。
  他以元善见为马骨,让萧家子弟相信即使被北齐控制,也好过让兄弟得了天下。
  毕竟高澄不会要他们的性命,而这些个亲兄弟却要使自己子孙断绝。
  这便是宁予外人,不予家贼。
  山阳关外,已经没了此前大战的痕迹,只留二人一声叹息。
  陈霸先回师广州不久,江东威胁岭南的军队也纷纷撤去。
  无论如何,俘斩荆南五万之众,都是一场大胜,萧纪在陈霸先党羽的暗示下,为其陈霸先酬功,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
  事情走到这一步,篡位流程也只剩了封王而已,萧纪与陈霸先原本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也走向破裂。
  陈霸先与萧纪这名傀儡天子暗地里较劲的时候,也不忘往江州、蜀地派去使者,与他们结好。
  此前拥立萧纪,不过是担心萧家兄弟并力相攻,如今萧纶被打残,萧纲对江北唯命是从,只剩了萧绎独自面对北齐威胁,自然是要寻求助力,也不会再管陈霸先篡谋与否。
  而在蜀地宇文泰眼看萧氏四分五裂,也不让元钦再当什么大梁魏王,转而重新打起了元魏的旗号,于成都称帝。
  至于陈霸先篡夺岭南,宇文泰才不在乎,他需要的是一个能与自己齐力共抗高澄的盟友。
  昭德五年(552年)八月十六,萧纪暗中谋划铲除权臣未果,陈霸先派遣侯安都领兵入宫,缢死萧纪,转而拥立萧纪长子萧圆照为帝。
  萧圆照为刀兵所迫,以定策之功,为弑父仇人陈霸先封陈王,权臣篡位的一切流程全部就绪,只等陈霸先挑选一个好日子,再篡夺岭南政权。
  萧纪之死传到其余三梁,萧纲、萧纶即使在背地里拍手称快,但是明面上对陈霸先却是恨不得食其骨肉,毕竟他杀的是自己的手足兄弟。
  只是嘴炮打得再响,终究没有出兵的举动,高澄对江南打的是步步蚕食的主意,岭南在他的战略规划中,是仅次于蜀地的最后一步。
  没有北齐在军事、经济上的支持,萧纲、萧纶也只能朝陈霸先龇牙。
  萧家兄弟剩余一人萧绎,则全程保持了沉默。
  再看回荆南,慕容绍宗领兵南下以后,侯景依旧在东侧防备萧绎出兵干涉,薛修义则派兵驻守夷陵南岸,堵死宇文泰东出路线,让他不能凑这趟热闹。
  而慕容绍宗得以领三万步骑,横扫荆南。
  那些才起事,未经战火锤炼的民众,又怎能与北齐的精锐抗衡,各地反抗被陆续扑灭。
  萧纶本想将反抗之人尽数处死,但慕容绍宗南下前得高澄叮嘱,于是以荆南民少,不得再滥杀为由,劝说萧纶只杀首罪之人。
  但萧纶性情暴虐,哪是听得住劝的人,执意要行诛连之事,他但凡有点自知之明,也不会给父兄献毒酒,企图毒害他们,自己登上皇位,而高澄也不会如此轻易掌控江东、荆南。
  当初便是萧纶上蹿下跳,怂恿萧绎起兵,才挑起了这场兄弟内战。
  慕容绍宗眼见萧纶与其兄萧纲不同,根本不愿尊奉洛阳之令,长沙城里,当即爆发一场动乱,齐军入城,将萧纶控制,但慕容绍宗也不敢擅自行废立之事。
  他对自己的处境清楚得很,按理说慕容绍宗功勋卓著,早该如段韶、斛律光等人作为领兵大将,镇守一方。
  怎么说也是跟了高澄二十年的心腹大将。
  但他与尔朱氏的亲密关系,却让高澄不能放心,小高王的底线就是不能让儿子们在地方发展势力。
  毕竟朝中权势再盛,要想剪除,无非是派禁军挨家挨户敲门而已,但若是地方势力,内战便是大概率的事情。
  故而慕容绍宗时常领兵,但始终得不到外镇的机会,回了京畿地区,就得乖乖交出兵权。
  本就受天子暗中提防,他又怎敢自作主张废黜萧纶,只得派遣信使北上,请高澄定夺。
  高澄收到消息,考虑到萧纶性情确实不是一个作傀儡的好选择,于是下令由废其国主之位,由慕容绍宗在长安拥立其三子萧踬。
  萧纶长子萧坚在其起事后,与萧绎长子一同被萧纲处死,其次子萧确有志气,得高澄欣赏,当初便是嫁北齐宗室女于他,与萧纶联姻。
  但以萧确的才华,也不是傀儡的合适人选,便越过他,拥立了才质平平的萧踬。
  当然了,高澄废黜萧纶,也是打算将他与元善见一般当作马骨示人,于是又命慕容绍宗将萧纶、萧确父子带来洛阳。
  而接替慕容绍宗领军镇守,操控北梁朝廷的则是高澄姨父厍狄干。
  萧纶来到洛阳后,高澄亲自接见,这两位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也终于见上了面。
  高澄封萧纶为桂阳郡公,在洛阳为其赐府邸,更送他一本《齐律》,并未完全限制萧纶的自由,但他出行,必然有人随行监视,以免他将在南方的恶心带来北地。
  而由于荆南自身军事力量瓦解,不同于江东,北齐对荆南的掌控也更为彻底。
  如果说在江东,还得让建康朝臣敲边鼓,那么在荆南,高澄的旨意畅通无阻,所谓北梁不过是挂了一个壳,荆南的各项制度,以及政令,全盘移植北齐,被顺畅的纳入了江北体系。
  此前陈霸先劫掠大量荆南民众南下,以致地广人稀,于是高澄又从江北的地狭民稠之处迁移部分民众,已恢复荆南地区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淮南、江汉地区已经恢复生产,高澄也决心扩兵。
  北齐陆续侵占淮南、江汉、荆南,又在江东驻军,却迟迟没有扩充军事力量,本就不合情理,此前也是高澄在勉力维持。
  只是要守备的地方多了,尤其是又分了三万人驻守荆南,在兵力上的捉襟见肘已经到了非扩军不可的时候。
  昭德五年(552)秋收过后,国库得以喘息,高澄随即下诏,扩充战兵十万,原本三十余万的战兵数量,实在难以支撑起北齐的国防体系,这也与北齐战线拉得太长有关。
  毕竟与战兵数量一再增加相对应的是州郡兵数量一减再减。
  对于州郡兵的战斗力,高澄早就绝望了,如今之所以还维持着一定数量的州郡兵,不过是为了维持当地治安,以及战时充当辅兵任务。
  这次十万战兵的扩充,不仅局限于六镇鲜卑子弟,也对境内汉人开放,一时间应者云集。
  别的不说,在北齐当战兵,待遇确实好,如今也不是北宋的风气,当兵的也不是什么贼配军,多少还是有点从军的荣誉感。
  兵士来源一方面是从本就不多的州郡兵中挑选精壮之人,另一方面则是公开招募,只不过对身家清白、年纪、身体状况、技艺水平都做了要求。


第四百四十六章 弊案
  新组建的十万步骑必须在长期的训练后,才能初步形成战斗力,而高澄暂时没有动武的打算,也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
  高澄计划等新兵形成战斗力,则分派去各地,接替老兵驻防,再将分派在外地的精锐重新调回洛阳,以供他将来随时驾驭亲征。
  随着汉人在军中的比重逐步攀升,许多汉化政策也得以顺利推行,比如说官员服饰。
  过往无论东魏,还是北齐,都未曾对官服作硬性要求,鲜卑武官可以衣着鲜卑服帽,汉族文官也可以穿戴汉魏衣冠。
  当初高欢拥立元善见时,便是以鲜卑旧礼祭天,穿的也是鲜卑服饰。
  这些年高澄一直在刻意忽略这个问题,有不少官员上奏,请求齐衣冠,正礼仪。
  便是要统一官员服装,要么全是鲜卑服装,要么就穿汉人衣冠,莫要再继续胡不胡,汉不汉,惹人耻笑。
  不过这些人无一例外全被高澄以各种理由贬往外地任职。
  过去,关于汉胡之争,能打马虎眼,高澄一律都是糊弄过去,到如今北镇鲜卑迁来河南也十余年,与当地汉人相互影响,尤其是高澄鼓励他们彼此通婚,风俗渐渐融合,矛盾了没了初来时的激烈。
  高澄此次推行的汉化政策暂时只是限制在朝堂,如官员统一使用汉人衣冠,祭天、祭祖也抛弃鲜卑旧礼,官员上疏必须使用汉字,而汉人语言也成了朝堂的官方用语。
  这些改革并未波及到军队,鲜卑军队依旧以鲜卑语传达军令,汉人军队也依旧使用自家语言。
  只是高澄却鼓励鲜卑将领学习汉语,汉族将领学习鲜卑语,能熟练使用两族语言之人,总能在相等的功绩下,得到优先提拔。
  故而也在一众年轻将领中,掀起了语言学习的热潮。
  只是有积极响应的,也有人满腹牢骚,人与人不能一概而论,就是有人缺乏语言天赋。
  对于始终未能掌握第二门语言的将领,高澄也爱莫能助,他通过兵部行文,已经与众人讲得清楚,若是能使用汉语、鲜卑语,便能在汉军与鲜卑军中随意调动,哪方有空缺,都能随时填补。
  可要是只能运用本族语言,能任职的部队也就少了,可不得慢慢排队。
  当然,才能出众的将领,高澄还是会另眼相看。
  只是高澄这些汉化改革并没有闹出什么乱子,反倒是手底下的心腹闹起了矛盾。
  宋游道无疑是个酷吏,四处咬人,好用刑罚,确实惩治了许多贪官,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是被屈打成招。
  而陆操自主理督察院以来,常将尚书左丞衙门送来的案件发回重审,久而久之,宋游道便对陆操横竖看不过眼。
  可陆操是个真君子,两人也起不了什么冲突。
  但宋游道为了维持自己刚正不阿的人设,却得罪了高隆之这个真小人。
  当初博陵崔氏第二房的崔孝芬拒绝了高隆之的姻亲提议,无非便是瞧不起他的出身,觉得徐隆之就是个冒名士族。
  二十年前清河王元亶发动政变,事后高隆之在高澄诛杀叛党时,公报私仇,将崔孝芬一家也给加了进去。
  崔孝芬是跟元亶过从甚密,但其实也罪不至死,只不过对于当时的高澄来说,高隆之可比崔孝芬重要太多,便也顺手一并杀了。
  高隆之与宋游道的矛盾由来已久,宋游道行事不按规章。
  高澄在洛阳的时候,宋游道尚且有所顾忌,而高澄在外征战期间,宋游道时常没有确凿证据,只是怀疑便抓捕官员,施以刑罚。
  高隆之作为尚书令,在高澄离洛的时候,实际掌控洛阳庶政之人,少不了被官员们求上门。
  年轻时候被人说是性多阴毒,睚眦之忿,无不报焉,但如今老了,高隆之还是想留点好名声,于是几次与宋游道约谈,希望他能掌握了证据再抓人,而不是大兴牢狱之灾,将人屈打成招。
  可宋游道有陆操做榜样,知道高澄希望强项令,便不买高隆之的账。
  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偏偏宋游道这个左丞却不卖高隆之这个尚书令一点脸面,对其所言置若罔闻,高隆之又怎能不暗生怨恨。
  之所以迟迟未作报复,不过是没有捉到宋游道的把柄。
  直到这次恩科,终于让高隆之以及朝中一众与宋游道结怨之人逮着了机会。
  北齐陆续得到淮南、江汉、荆南,原有的官员队伍储备稍显不足,于是在建德五年另开恩科以求士。
  此番应试的考生中,有一人名为王道习,东莱郡人,与宋游道是旧友。
  王道习答题超出了规定时间,考官依例不收其卷,却被巡视考场的宋游道发觉,强令考官接受。
  这件事情传扬开来,无需高隆之下场鼓动,众多官员纷纷上表弹劾,认为宋游道与王道习凌侮国家法典,尤其是宋游道执法之人犯法,更加难以宽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