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江东增强武备确实是一件麻烦事,虽说有吴明彻的存在,不必担心野马吃饱了,挣脱缰绳。
若要发展军事,离不开经济的支持,萧纲靠着抄家,付了高澄第一批军费,十万匹布,确实还剩一些盈余,但也不多,毕竟如今江东朝廷对北齐单项透明,高澄对于其事务,简直如数家珍。
今日将崔季舒唤来,便是询问将那十万匹布,回借给萧纲,对自家国库的影响。
崔季舒在心底计较一番好,回答道:
“陛下,今年若不起倾国之战,臣以为可行。”
高澄闻言颔首,他今年也想养兵休战一年,去年夺了汉中,又声势浩大去了趟江南,国库开支着实大了点。
当然,也有好消息,淮南与江汉,早已经恢复生产,而这两地土地肥沃,水热充足,使北齐国力再上一层楼。
高澄又问向封子绘,说道:
“此前借给萧纶一部分兵械,如今武库之中还剩多少?”
封子绘如实报上具体数目,高澄见武库充足,便开口道:
“准备好能供应十万大军一战的刀枪弓矢。”
封子绘当即应下。
有了布绢,又有充足的兵械,萧纲要做的只剩安抚、激励此前战败的将士。
当然不是高澄主动送布、送兵器,届时自会有建康朝臣提议往洛阳拆借,愿意给小高王做事的东梁大臣可不在少数。
事情交待下去,高澄又陷入了纠结之中,平心而论,他自然是希望东梁能胜,自己才能应西梁之请,出兵南下,顺势掌控浔阳朝廷。
但柳仲礼有几斤几两,高澄再清楚不过,指望他对上王僧辩、王琳、杜龛等人,未免天方夜谭。
犹豫再三,在崔季舒、封子绘告退后,高澄又命人传信韦孝宽,将出征人选由柳仲礼更改为吴明彻。
同时又命韦孝宽想办法离间萧绎、王僧辩,无需策反王僧辩,只需往萧绎那一头下功夫即可。
王僧辩再是忠心耿耿,想来也禁不住萧绎逼迫。
至于吴明彻,哪怕是败了,有建康群臣求情,也不会出什么事,毕竟此前柳仲礼在东梁山大败,如今不还是掌兵大将。
这段时日以来,建康的消息从未停过。
此时的江东,除了禁军与原太子卫率由韦粲统领以外,其余精兵,尽由柳仲礼与吴明彻统御,柳仲礼驻军于东城,吴明彻驻军于朱雀航。
萧纲有心想收回兵权,但北齐三万大军枕戈在侧,他也只能信任自己的心腹。
昭德五年(552年)二月初七,京口有人秘密来到建康,向暗中投效的朝臣递去消息,便是让他们鼓励萧纲重整武备。
第四百四十四章 徐陵不辱使命
自二月初八开始,萧纲便陆续收到许多朝臣上表,请求天子振作,虽时局危难,更当奋发图强,兴复国家。
过往哪怕是萧衍时期,也如一潭死水的建康朝堂,许多年也没有这样的振奋景象。
但萧纲有心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苦于囊中羞涩,只能徒呼奈何。
好在有大臣提出向北齐拆借,这一提议得到众人的赞同,纷纷毛遂自荐,愿往江北游说高澄。
见臣子们如此踊跃,也给日益颓丧的萧纲打了一针强心剂。
“能得诸君共济,何愁国家不兴。”
萧纲感慨群臣公忠体国之余,命心腹徐擒之子徐陵渡江北上,往洛阳游说。
徐陵也在劝谏萧纲振作的臣子之列,但确实未与北齐暗中勾结。
之所以选择他,实在是萧纲错估了游说高澄的难度。
徐陵的才华无需质疑,自小就被赞誉为“天上石麒麟”、“当世颜回”,更重要的是此人有口才,萧纲看中的就是这点。
四十五岁的徐陵受命以常侍一职出使,在与京口镇将段韶沟通后,得以渡江。
车马一路北上,徐陵怀揣忧国忧民之心,根本不知道自己此行是白捡的功劳。
俗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几年徐陵的诗作颇为高产,与以往轻靡绮艳的风格不同,更多了许多伤遇感时,离愁别恨的作品。
诗文陆续传到北地,据说得了齐主高澄的欣赏,也是他出使的原因之一,一如当年高澄因温子昇的才华得萧衍喜爱,便派他两次出使江南。
高澄这些年也开始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至少在人前是这样的表现得,甭管他看没看进去,至少在大臣觐见的时候,手里总是捧着文集。
还大言不惭地对鲜卑勋贵们训导道:
‘朕每日忙碌于国事,仍手不释卷,常有所得,也望诸君努力。’
更不会在破坏规矩时,与人说什么我乃蛮夷。
高澄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更加标榜渤海高氏的出身,只是渤海高氏也没沾到他多少光。
徐陵来到洛阳以后,高澄听迎接之人转述来意后,却对徐陵的态度很是冷淡。
据说高澄在私底下曾与杨愔抱怨:
“朕御极五载,勤俭度日,不曾兴建园林以自娱,却要我为江东纾困解难,是何道理!”
至于这些话是怎么从宫里传出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但在洛阳城里流传甚广,连徐陵亦有耳闻。
当然了,徐陵到底是江东使者,高澄虽说不愿见他,还是派了魏收代为接待,总不能失了礼节。
有张师齐这么一位优秀的史学家,魏收在高澄心中便可有可无了,无论《魏书》,还是国史都用不着他。
同人不同命,魏收与陈元康一样,都是从高澄幕府被高欢借调,最后又回归洛阳,但他始终得不到高澄的重视。
此番负责接待徐陵,魏收也有心借机踩上一脚。
两国使者来往,从来少不了这种事情,都要在嘴皮子上占点便宜。
恰巧徐陵抵达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三月晚春,气候也热了起来,魏收便对随行接待之人道:
“今天这热,是徐常侍带来的。”
那人倒是个合格的捧哏,忙问为何。
魏收笑道:
“朝政衰败,徐常侍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匆匆北上,顺带着连热气也带了过来。”
众人哄笑之际,徐陵反唇相讥道:
“昔日王肃渡江,为北朝制定礼仪,今日我来,再使你等知道寒热。”
魏收闻言大感惭愧,再不敢轻视徐陵。
就在徐陵以为此番出使,将要功败垂成之际,高澄却意外得知他与魏收之间的嘴仗,对徐陵另眼相待,更是与左右道:
“处上国而抗节不挠,此非蔺相如访秦乎。”
遂亲自召见徐陵,对其大加夸赞,说道:
“朕非秦主,而君实为蔺相。”
而徐陵也适时旧事重提,请求高澄能对江东施以援手。
也许是为徐陵的机与才气所折服,高澄终于松了口,他感慨道:
“江南动乱,百姓饱受兵灾,朕亦深感痛心。
“梁主,朕之丈人也,既有志扫平内乱,朕又何吝些许布绢、甲仗。”
徐陵没想到高澄居然当真慷慨解囊,来不及惊喜,便听见高澄让崔季舒与自己商议具体数目。
经过一番艰苦谈判,最终还是由高澄亲自拍板:
“朕愿援以布绢十万匹,甲杖十万具,箭矢百万发,徐常侍以为如何?”
这一串数字足以让徐陵动容,他激动叩首道:
“外臣叩谢陛下隆恩!”
高澄阻止道:
“莫要急着谢,这些布绢、兵械不过是拆借之用,日后还需要梁主原数奉还,毕竟国库所有,皆民脂民膏,朕也要对治下之民有个交代。”
“自该如此,自该如此!”
离开明光殿,徐陵心情还未平复,几次险些摔倒。
他望向东南方向,仿佛看见了建康台城对自己望眼欲穿的萧纲,暗道:
‘陛下,微臣不辱使命!’
而徐陵所不知道的是,在他离开大殿以后,高澄脸上的笑意更浓。
此前萧纲欠他军费,被逼着杀了一批从逆大臣,才补足了部分,还有二十万匹布的尾款需要分批支付。
如今又向北齐举债,一旦东梁国库无力偿还,只怕又得在高澄的逼迫与怂恿下,将屠刀伸向士族。
既收拾了江东士族,还脏不到高澄的名声。
徐陵回了金陵馆,高澄又命人将魏收唤来,安慰道:
“今日之事,让魏卿受委屈了,且放心,朕会传信张师齐,不许他将之记载于史册。”
为了演好这场戏,魏收实实在在扮演了一回小丑,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若是徐陵此行顺风顺水,那谁都能察觉出其中有阴谋,偏偏是徐陵起初受人轻视,却凭着自己的才智折服北齐君臣,这样的剧本才能让人信服。
当然,这样的演出对于北齐君臣来说,都只是小场面。
当初高欢、高澄父子对于是否法办尉景那一场,才叫大戏,经典程度仅次于贺六浑义释高岳。
第四百四十五章 荆南
在户部与兵部的全力配合下,北齐很快配齐了援梁物资,甚至将会贴心的为东梁运往京口,梁人只需往京口提货即可。
徐陵也不贪恋北国风光,适时提出告辞,高澄也没有强留,命魏收代为相送。
而在此期间,荆南与岭南之间蓄势已久的战事终于爆发。
荆南萧纶得北齐资助,又有将士齐心,为解救家眷而战,气势汹汹南下。
岭南萧纪则将军事尽数委于大丞相陈霸先,由其率军抵御。
穿越南岭,有五条重要通道,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又称五岭,通常也被用来代指南岭。
萧纶此番为了直扑广州,避过了陈霸先北上所走的越城领,而是由骑田岭南下。
只是陈霸先并未据守阳山关等险要,反而是放任萧纶闯入岭南,故而北梁大军一路势如破竹。
对于陈霸先瓮中捉鳖的构想,萧纶起初并未察觉。
而北梁的补给线被拉长,又遭遇陈霸先沿途坚壁清野,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直到将士疲惫,萧纶这才反应过来,陈霸先是想学姜维守汉中的路数,企图将自己的南征大军尽数吞下。
面对诸将提醒,萧纶却轻蔑道:
“姜伯约敛兵聚谷,尚且不能守汉中,陈霸先又有何才能,敢效前人旧智。”
萧纶的意思很清楚,姜维试图放魏军入境,将其全歼,但胜者却是钟会,如今自己遭了同样的境遇,想来自己也能得钟会之功。
只是萧纶虽读史,却不曾细究二者之间的差别。
说是姜维守汉中,实际战略统帅却是蜀汉后主刘禅,与姜维一同镇守汉中的却是无故失期,导致他前番大败的胡济。
更重要的却是朝廷用人失当,以早有降叛之心的蒋叔守卫重镇,方有汉中之失。
而如今岭南内部,虽以萧纪为天子,但陈霸先广得人心,各部将领皆严奉军令,据城坚守,未有叛降之举。
原以为要经历恶战的沿途关隘走得顺畅,不曾想出了南岭群山,却陷入了在始兴等郡围城苦战的窘境,而粮道又时常受陈霸先的攻击,将士们叫苦不迭,眼见军粮逐渐不支,萧纲也终于有了退意。
可正所谓关门打狗,进来容易,出去难。
陈霸先命人日夜袭扰以拖延萧纲退军速度,待其一路走走停停,军粮无以为继,士卒疲惫不堪之际,亲自领军于山阳关外截击萧纲。
以侯安都为先锋,直冲萧纶中军。
岭南大军以逸待劳,而荆南将士疲惫不堪,且粮草不济,北梁天子萧纶仅以身免,麾下大军或死或降,在山阳关外被陈霸先打了一场歼灭战。
萧纶狼狈逃回长沙城,担心陈霸先北上,赶忙向江州萧绎与高澄求援。
然而江东萧纲此时已经在重振武备,常有细作回报,其有西征之意,故而萧绎不敢分兵。
反倒是北齐鄂州刺史侯景,与郢州刺史薛修义得知萧纶使者北上求援,分别从安陆与江陵出兵南下,为萧纶协防荆南。
关于这场战事的胜负,高澄此前早有预料,毕竟一方是萧纲领军,一方是陈霸先挂帅,主将才能本就天差地别,萧纲还是客战,哪有不败的道理。
故而早早吩咐了侯景、薛修义,若萧纶求援,即领兵南下。
但再怎么也没想到他能败得这么惨,如今荆南军事力量几乎瓦解,萧纶不得不强征丁壮,加派苛捐杂税,寄希望于重建军队,却使荆南局势越发走向糜烂。
荆南各地纷纷爆发反抗,盗贼蜂起,萧纶的政令甚至出不了长沙城。
在洛阳的高澄得知消息,召来亲信常侍们商议过后,以慕容绍宗领步骑三万南下,助萧纶平定叛乱,同时实际控制荆南。
而另一份诏令,便是直接发往建康,让萧纲派遣军士,往闽地大作声势,逼迫陈霸先回师广州。
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女婿才支援了建康一大批物资,老丈人作为儿皇帝,无论如何也要遵照高澄之意办事。
萧纲不是没想过反抗,毕竟拿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