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番高澄为斛律光征召江汉战兵,侯景麾下这万人便也随之北上,由宋子仙统领。
  作为后军大都督的独孤永业更是老资格了,还是高澄当世子的时候,亲自往晋阳在高欢麾下挖来的将领,这些年始终都在镇守关隘,如今终于被调来前线。
  魏兴郡,源自于三国曹魏年间,曹丕取“曹魏兴盛”之意,由西城郡改置。
  其治所屡有变更,自西晋永嘉之乱,才确定在了汉水北岸的西城县(陕西安康西北)。
  独孤信将心腹部将杨忠委派至前线,镇守魏兴,不求能阻敌国门之外,杀伤多少敌军,但至少要使敌疲惫。
  过往十年,宇文泰为了防止高澄派兵沿汉水北上进犯汉中,在魏兴郡境内的汉水两岸多筑烽堡、城戍,这些堡垒就是齐军前进途中的钉子,等着他们一个个拔除。
  独孤信当然知道西城县,城小难守,这才交代了杨忠这项任务,务求北齐军队来到南郑城下的时候,已经是人困马乏,方便他寻找战机。
  斛律光看着舆图上标明的那些个烽堡、城戍,也为之头疼。
  若单是围困,这么多烽堡,必然分散大量兵力,若放任不管,粮道又会受到威胁,还真就必须将他们尽数拔掉。
  斛律光命先锋大将宋子仙派人挑衅,试图引蛇出洞,对方也死守不出,使他只剩了强攻的手段。
  但一个个打过去,那得打到什么时候,军议上,斛律光一拳砸在桌案上,咬牙道:
  “先在堡外招降,若负隅顽抗,攻破以后,守军不留活口,带上他们的尸首在下一处烽堡外垒京观!”
  帅帐之中,一众都督们纷纷应命,天子真要怪罪,也有斛律光顶着,他们只是奉命而行。
  所谓京观,并非道观寺庙,而是聚集敌尸堆积而成的高冢。
  不要俘虏这种事,自高欢建义以来,就没出现过,尤其是高澄掌权,跟南梁搞人口买卖,狠赚了好几笔。
  可斛律光性格刚正急躁,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不将那些烽堡的守军吓破胆,真一路打到南郑城下,消耗时间力气不说,将士伤亡也不会少。
  按理说,为帅者最忌急躁,但这般性格的斛律光在原时空中与北周接战二十年,经大小百余战,几无败绩。
  究其缘由,并不只是斛律光懂兵法,有谋略,更是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得部众拥护,为他效死力。


第四百三十三章 栽赃
  斛律光有自己的御众心得,征战在外,全军营寨没有扎好,哪怕帅帐已经安置妥当,他也绝不入帐休息,将士们的饭菜没有煮好,他也绝不动筷子。
  伤兵营是斛律光经常出入的地方,虽然做不到吴起吸脓的地步,但也会慰问伤员。
  每逢战后,他都会亲自吊唁死难的将士,二十年来,高澄赏赐斛律光许多财物,但他统统分赐给死难将士的家属。
  要是换个人干这种事,以小高王的疑心病,保准要怀疑对方邀买人心,意欲何为。
  但斛律光与他相知相识二十年,高澄也清楚斛律光这人是真的不爱财,少有私心,至少这么多年就没看到过他有家私、隐财。
  这一点与高澄吝啬且好色的表兄段韶形成了鲜明对比。
  斛律光虽然性格急躁,却也有谨慎的一面,他总要亲自巡营查哨才能放下心来。
  这也许是高欢第一次西征时,被西魏将领达奚武领了两名骑士混进大营,将贺六浑的底裤都给看穿的教训太过深刻。
  四月十六,斛律光正身穿一身铠甲亲自巡营,有哨骑快马回报,先锋大将宋子仙连拔三处据点,屠尽堡中守军,已将尸首带上启程,去往西魏守军的另一个据点。
  斛律光闻言暗自点头,就这样打,只要杀得人足够多,用尸首垒的京观足够高,总能使后面的守军胆寒。
  “这宋子仙着实是员猛将。”
  斛律光回头对随他一起巡营的大都督独孤永业赞道。
  独孤永业笑道:
  “若非如此,将军也不会以他为先锋。”
  斛律光派遣宋子仙为先锋,当然不是存心要消耗侯景麾下的军事力量,实际上受高澄态度的影响,高澄的这些个心腹早就接纳了侯景。
  再怎么说,侯景也是怀朔出身,是高欢未发迹前的旧友,跟高澄的矛盾也只是轻视初出茅庐的小高王,在平定三荆的时候听宣不听调,算不得深仇大恨。
  而是宋子仙确实有本事,否则侯景也不会放心将部队交给他来统率。
  坐镇西城县的杨忠得知北齐军队在攻破据点以后,不管守军是不是出自北镇鲜卑,统统不要俘虏,不禁暗骂斛律光不讲规矩。
  犹记得当年高欢兵败沙苑,丞相宇文泰俘虏大批东魏将士,自己养不起这些人,又因他们北镇鲜卑的出身,只得尽数放还。
  杨忠当然也知道那是十四年前的事了。
  自贺拔岳夺取关西以来,双方对立近二十年,两方鲜卑将士同出自北疆六镇,一起在河北举事的那点情谊,至今也剩不了多少。
  同时将士之中老一代人渐渐淡出,以及高澄陆续补充汉军战兵,也是斛律光敢于不要俘虏的原因。
  如今犯愁的成了杨忠,他清楚随着被屠戮的据点越来越多,死亡的恐惧终将战胜一切。
  至四月十八日,北齐各部轮番上阵,累计攻破九个傍险而筑的西魏据点。
  宋子仙麾下多有伤亡,疲惫不堪,只能采取各部车轮战的形式。
  当齐军在第十个据点外垒出尸山后,仅仅只是派遣一名骑卒在据点外喊话,堡内愿降的一方,与坚守之人便爆发内斗,最终大门缓缓而开,向齐军投降。
  杨忠心知,有一就有二,但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收缩兵力的是斛律光后续驱使西魏降卒进攻据点,只有打破一个据点,俘虏才能被撤到后方看押。
  斛律光打仗不惧将士死伤,能狠得下心,却也爱惜士卒,于是便有了这么个主意。
  他也不管俘虏是否真的卖命去攻,哪怕只是消耗守军的箭矢,石料,也是值得的。
  斛律光亲自领队督战,对待自己麾下将士,斛律光很少杀人立威,多以棍棒责罚,但对于畏缩不前的俘虏,杀起来毫不手软。
  眼看西魏据点的守军只面临两个选择,其一是负隅顽抗,最终被屠尽;其二是开门投降,然后为齐人攻破一个据点,便能被安置在后方关押。
  杨忠不敢再耽搁,赶紧下令剩余据点的将士尽数弃守,撤回西城县。
  身处后方的独孤信得知前线情况,也知道这件事怪不得杨忠,思虑再三,还是认为西城县城小难守,决定放弃魏兴郡。
  于是传令杨忠搜罗魏兴粮草等物资,退回南郑,与其一同凭借南郑城池高深坚守,等待战机。
  四月二十三日,西魏守军趁夜撤离魏兴郡,翌日,当斛律光抵达西城县城下的时候,四门大开,当地士族聚集在东门外,向齐军献城。
  斛律光在控制城防之余,严格约束麾下将士,不许他们劫掠、屠戮百姓,他知道高澄的底线在哪。
  高澄严禁麾下将士杀戮平民,既是道德观念约束,也是不愿给自己留下黑点。
  胜负是常有之事,不以一时胜败论英雄,但是一旦干下屠城的勾当,那是无论如何也洗不白的。
  斛律光入西城县后,分派军队接管魏兴郡其余各县。
  自此汉中东三郡,即新城、上庸、魏兴,尽数归于北齐,当然了,新城、上庸二郡本就是北齐领土。
  就在斛律光领军继续向汉中挺进的时候,一直观望北方战局的萧纶、萧绎终于联合发动叛乱。
  四月二十九,邵陵郡王萧纶发布檄文,檄文内容中提及一桩成年旧案,便是昭明太子萧统之死。
  当初萧统乘舟游池,采摘芙蓉时,因姬人晃荡,不慎落水受伤,患病而死。
  本着谁受益,谁主使的原则,萧纶直指萧纲便是幕后主谋,至于证据,要是有证据还叫栽赃么,不过就是找个举事的借口而已。
  他在檄文中痛骂萧纲杀兄,如今不许藩王入京吊孝,只怕父皇萧衍之死真有蹊跷,否则何至于心虚。
  先杀兄,又弑父,萧纶大骂萧纲不孝不义。
  据说萧纲看见这篇檄文,当场大喝无耻,四年前献上毒酒百坛,要杀兄弑父的究竟是谁,心里怎么就没点数,如今反过来把罪名栽到自己头上,着实无耻。
  而萧绎的檄文言语便要缓和许多,但也改变不了他在江州举事的事实。


第四百三十四章 准备
  在南朝造反,无论是荆州军阀,还是江州强藩,都有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可供借鉴参考。
  其成败根源,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起事之后,便得立即出兵,顺江而下。
  萧纶为了这场叛乱,早已谋划多时,在广发檄文,聚众起事的当天,便亲自领军往江州,欲与萧绎会师。
  而萧纲也早有准备,他以老将羊侃接替萧正德,都督京师诸军事,除皇太子萧大器随他镇守建康外,又派次子寻阳郡王萧大心、第三子临川郡王萧大款、第四子南海郡王萧大临、第五子南郡王萧大连、第六子安陆郡王萧大春等成年子嗣共计十二人,分别镇守自己所控制的州郡。
  危急关头,相较于外人,他更信任自己的儿子。
  毕竟地方官员有可能向萧纶、萧绎献城投降,但膝下诸子,可不敢把自己性命寄托在叔父们的仁慈身上。
  五月初八,萧纲在收到萧纶檄文的第一时间,即下诏,将萧纶、萧绎定为叛逆,革除其族籍,撤销二人官职,将建康城中二人质子尽数捕杀,其中就包括萧纶长子萧坚,以及萧绎长子萧方等、次子萧方诸。
  都已经剑拔弩张了,哪还是顾及叔侄情分的时候。
  江南大战一触即发,潜伏在江南的探子们纷纷将情报传回江北、蜀地、岭南。
  别看高澄远在洛阳,不同于其余两方翻山越岭,沿途可谓是一马平川,反倒最先得知消息。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他萧家兄弟相残,这是上天都要把江南赠予陛下。”
  崔季舒的恭维让高澄心情舒畅,昨晚夜访瑶光寺的疲惫也被一扫而空。
  散骑常侍祭酒陈元康询问道:
  “陛下,如今萧氏兄弟已经撕破了脸,我等是否该做战前准备?”
  “战前准备不是早就在做了么。”
  高澄看向崔季舒笑道。
  崔季舒于是为陈元康解惑:
  “陛下以斛律光沿汉水进军,为其在新城调运大量辎重,实际远超西征所用,正是为将来南下做的准备。”
  陈元康闻言恍然大悟:
  “陛下深谋远虑,非臣所能及。”
  其实以陈元康的智慧,又怎会不知高澄命斛律光走东三郡的意图,有此疑惑,不过是为了奉承而已。
  这记马屁拍的高澄浑身舒坦,陈元康侍奉人的本事,估计也就崔季舒能与之并肩。
  战前准备无外乎三项,召集兵马、征召民夫、以及准备粮草、牲畜、兵械。
  京畿军团除假期以外,都在洛阳城外驻扎操演,无需再去召集。
  至于民夫,可以一边南下,一边命各地州郡官员征召,也不耽误事情。
  而粮草、牲畜、兵械,正如崔季舒所言,高澄早就以替斛律光提供军需为名,在汉中东三郡之一的新城郡设立辎重大营,随时可以调作南征之需。
  也就是说,高澄随时都可领京畿军三万骑卒,六万步卒,配合留在上庸郡的二万水师南下。
  与此同时,宇文泰也亲临楚州州治垫江县(重庆巴南区),与众将规划出兵方略。
  “高贼占据宜州江北之地,为夷陵郡,以薛孤延领兵驻守,末将以为,我等当由宜州江南之地东出,留军驻守,以免薛孤延渡江断绝我等归路。”
  李虎之言得到在场众人认同,宇文泰又问众将道:
  “如今萧纶、萧绎起兵,依你等之见,我军何时东出为上?”
  诸将各执一词,有人认为当在萧纶、萧绎东出以后,趁各方势力还未来得及反应,迅速出兵,席卷荆南。
  也有人认为当在萧家兄弟两败俱伤以后,再图其疆土。
  僵持不下之际,宇文泰看向族子宇文深,西魏的情报部门便是由他来掌控。
  受宇文泰的目光示意,宇文深发言道:
  “深以为,诸将所言皆有道理,但岭南之地有一事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宇文深的一句话让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不接触情报工作,对岭南所发生之事漠不关心,但实际上,近十年来,宇文泰致力南扩,其实已经与岭南接壤,故而宇文深也没疏忽对岭南的情报收集。
  “继续。”
  宇文泰不动声色道,身为蜀地西魏政权的掌控者,他当然清楚岭南之事。
  但股份制与私人制就是这样的区别,高澄可以不与下属解释原因,一意孤行,而困居蜀地的宇文泰必须跟诸将把道理讲明白。
  于是宇文深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