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出征将士,有不少怀朔出身,自从被迫南下,迁往河北瀛、冀、定三州,便再未返乡。
见识了中原繁华与锦绣,没人愿意再回北疆苦寒之地定居,成天吃风沙。
但偶尔也会想起在怀朔的旧时光。
与故乡阔别二十五年,在时间的滤镜下,受人欺凌的过往被暂时忘记,只剩了幸福回忆的点滴。
望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镇城,许多人湿润了双眸。
秃突佳领了铁伐、邓叔子二人快步赶来迎接,三人皆口称天可汗,态度恭顺至极。
高澄深吸一口气,将自己与娄昭君在怀朔相依为命的点点记忆抛到脑后,他翻身下马,将三人扶起。
先是感谢秃突佳为其奔走,秃突佳自然是一番自谦之词,高澄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而对铁伐、邓叔子道:
“二位远道来投,朕不甚欢喜,大齐与柔然,有着坚固的情谊,是牢不可破的盟友,朕绝不会对柔然求援袖手旁观。”
铁伐、邓叔子闻言连声称谢。
众人一番寒暄过后,坐镇朔州的六州大都督斛律金请高澄入城用膳。
却出人意料地为高澄所拒。
“还是有劳三位为朕引路,往柔然大营看看。”
高澄对秃突佳三人说道。
出塞之后双方就将并肩作战,高澄迫切需要了解柔然军队的具体情况,看看他们经历大败后,究竟还能否一战。
秃突佳、铁伐、邓叔子三人求之不得,如今军中士气低落,听说了高澄领大军北上,这才稍有振作,他们也希望通过高澄巡营继续提振将士们的士气。
北上大军在斛律金的指引下,前往早就准备好的营地歇息。
高澄则由秃突佳等人及尧师所领侍卫千人的陪同下,往柔然大营巡视。
入目所见,却让他皱眉不已,萎靡,是一路走下来,他对这支柔然军队的印象。
这样的军队怎能指望他们做好先锋。
走出军营,高澄对秃突佳道:
“今夜组织人手为朕搭设高台,明日集结全军于台下,朕有话与将士说。”
说罢,便与众人入城赴宴。
昭德三年(550年),六月二十四日,清晨。
怀朔城外,柔然大营,三丈高台,高澄迎风而立,底下是乌泱泱的柔然将士。
“我是中原的皇帝,本不该过问草原之事,但实不忍见突厥逞凶,奴役柔然,故而北上与你等同仇敌忾。”
高澄一张嘴就是标准的柔然鲜卑语,跟蠕蠕公主做了好几年夫妻,她始终不愿学习中原语言,只说本族语言,耳濡目染下,高澄还真就掌握了柔然鲜卑语。
“你们有的人在怀荒被征召入伍,妻儿就在朔州,有的人,妻儿身陷王庭,苦等救援。
“今日你们都要随我去往大青山后的草原,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还有勇气拿起刀箭直面突厥人。
“但你们要记住,你等不是为我而战,突厥人早就派来了使者,他们以草原之主自居,希望能够代替柔然,成为大齐最亲密的盟友,条件是把你,把你们,把你们所有的柔然人交给他们,作为奴隶。
“你们的妻女将被他们欺凌,子孙将作为他们的牧奴世代替他们照料牛羊,食不果腹,而你们自己则会在一场场战事中,作为奴军被消耗殆尽。
“我要告诉你们,这世上谁也靠不住,你们必须靠自己,在战场上展现你们的勇气,我才能相信柔然人并没有被突厥打垮,我才愿意为了一个不屈的盟友,而与突厥对立。
“我对草原并无野心,立马江南才是我的夙愿,若你们自己先放弃了,不敢面对突厥,那我也会答应突厥之请,将你们送往漠北,换取边境和平,使我能够全力南下。
“但若你们还有抗争之意,我愿意斩杀突厥使者,断绝退路,与你们并肩作战,选择权在于你们!”
高澄在台上振臂高喊,额角青筋冒起,侍卫们将他的话传扬开来,高台下,一片山呼海啸:
“我等愿与突厥死战战!”
“请天可汗斩杀突厥使臣!”
高澄闻言,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转身朝台下示意,整支突厥使团数十人尽数被绑了上来。
阿史那土门在怀荒以北伏击柔然以后,便派了使团南下重提结盟之意。
其一是为了稳住高澄,好使他不干涉漠北战事。
其二更是为了探听消息,若高澄真有出兵塞外的打算,也好早做防备。
不料高澄非但不答应与突厥人结盟,反而扣留了使者,要拿他们的人头祭旗。
数十道寒芒闪过,突厥使者尽数身首异处,台下欢呼更是热烈。
高澄继续高声道:
“此番你等在我麾下作战,我不管你们过往是如何分配战利品,又有怎样地伤残、阵亡抚恤,一切都得按我大齐的军中规矩来。”
他一一宣读齐军军纪,初始柔然将士颇为不耐,但听说了有关赏罚与抚恤,无需高澄早就安排好的人去调动情绪,众人异口同声,高呼:
“天可汗万岁!”
过往柔然军中哪有什么伤残阵亡抚恤,当听说哪怕自身阵亡,抚恤也能发到家眷手中,无不为之欢腾。
就连家眷在王庭之人,也听高澄保证,若寻见了他们的妻儿,阵亡者应得的抚恤也将如数发放,若寻不见家眷,会为他们寻找孤儿过继,众人闻言更是心悦诚服齐声称颂天可汗。
他们从未遇见过这般为自己着想的头人,当然了,北齐将士则早早习惯了这一点。
到了这一刻,高澄才确定,所谓天可汗,不再只是柔然王室所奉承,更是两万柔然将士所尊崇,所认可的称号。
望着那一张张激动的面孔,高澄知道,这支军队,能用!
第四百零九章 出塞
高澄说了那么多,其实归纳起来就只两点。
其一是柔然人必须自救,若是继续萎靡不振,他便将这些柔然人交给突厥,转而与突厥修复关系。
柔然人不知道他对突厥与柔然看法的区别,自然会真的担心北齐与突厥交好,家眷尚在王庭之人自不必说,在怀荒镇被铁伐征召入伍,家眷随军南下的人亦会恐惧。
为了不落得高澄所言下场,他们就必须与突厥死战。
其二是阐明奖惩制度,更加激发他们的战意。
高澄此前担心的不是柔然人的厮杀技艺。
这两万柔然将士有一半都属于是王庭常备军,另一半虽然是临时征召的牧民,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生活方式的区别,注定了牧民转化为合格士兵只需要学习纪律,而农夫则需要学习更多军中技艺。
他担心的始终都是士气问题,高澄希望带两万满腔复仇之志的柔然战士出塞,而不是两万被打断了脊梁骨的累赘。
身处高台上的高澄一番训话,不仅是在激励柔然人的出塞作战,更因斩杀突厥使者,以示与柔然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一起,这份支持,也使他收获了柔然人心。
事情紧急,高澄并未再做耽搁,其一声令下,两万柔然将士挥别家眷,作为前驱北上。
十万北齐将士继后,随军的还有在晋阳调集,专门看管牲畜的数千名牧民。
民夫可以不带,但照养牲畜的牧民实在不能少。
来到怀朔城外的大青山后,即步入了草原地区,出塞行军,沿途广布哨骑,速度明显放慢了不少。
高澄此行不是为了救援王庭,而是争抢人口、物资。
自然不会急忙赶路,重蹈阿那瓌的覆辙。
想来阿史那土门并非瞎子、聋子,不至于没有安插耳目,北齐与柔然联军都进入草原了,还没收到一点消息。
不过高澄不甚在意,主力大军本身就是用来吸引突厥人的注意力,高季式的偏师才要保证隐秘性,就连对陇右骑卒的动员,也未走公开途径,而是秘密下达。
陇右,秦州。
将士们及家眷只知道是出塞作战,却不知是要出塞万里,故而家眷们也只是一如往常,叮嘱他们出征后要照顾好自己,也要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功勋,为家族赢得荣誉。
高季式早已经与潘乐交接了兵符,两人骑在马上并肩而立,望着与家眷道别的陇右骑卒,潘乐突然感慨道:
“不知此番出塞,他们中能有多少人活着回来。”
高季式脸色平静地回答道:
“既然吃上了这碗饭,这条命早就卖给了朝廷,还顾及什么生死。”
潘乐欲言又止,最终他还是没有提及让高季式少造杀孽,毕竟他也清楚,高季式此行就是杀人,杀沿途牧民,杀突厥妇孺。
昭德三年(550年)六月二十六,高季式领一万骑卒,尽皆一人三马,挥军北上,向金山奔袭,潘乐亦启程前往大散关接纳移防陇右的陕州军,布置应付宇文泰趁机北伐的防线。
高季式的偏师出塞后,一改齐军往日从不骚扰沿途平民的良好军纪,仿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沿途不留活口,无论男女老弱。
许多将士不解,却还是完全遵从了高季式的军令,毕竟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此外,高季式还斩杀了十余名侮辱妇人的骑卒。
这些人临死前大声喊冤,认为反正这些妇人也活不了,为什么不许他们欺辱。
高季式毫不掩饰他的厌恶,说道:
“我杀她们,是为了隐藏消息,不得已而为之,而你等趁机凌辱,却是禽兽行径。”
“我等凌辱妇人便是禽兽,而将军滥杀老弱,罪行更甚我等。”
那十余名骑卒愤怒叫喊道。
高季式淡淡答道:
“我的罪日后自有陛下裁决,会有青史审判,而你等却是由我来处置。”
随即对亲信道:
“拖下去,全杀了。”
“高季式!你不得好死!”
“高季式!我在九泉之下等着你!”
咒骂声随屠刀落下而止,高季式这才与军中将士们坦诚此行目的。
出塞近千里,其实将士们早就犯起了嘀咕,此时听说是要往金山捣毁突厥老巢,无不为之震惊。
这一万陇右骑卒多是六镇鲜卑出身,多少也知道金山何等遥远,一时间军心动摇,出塞万里,击敌后方,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只是最终还是在高澄拟定好的赏格下,坚持下来。
此番出塞,遵从高季式号令,无论是否到达金山,每人可得布绢五匹,作为苦劳。
如果不幸死在塞外,五匹布也会发给家眷,并不作为抚恤的形式,也就是说另有抚恤。
若真能马踏金山,酬功的赏赐相较于南征会更重,立下功勋也更容易得到升迁。
高澄在赏赐这方面从未糊弄过将士,大家也都信他,富贵险中求,北齐将士们不怕死,就怕冒着巨大风险,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军心重定,也与众人统一了目标,高季式继续挥军北上,沿途自然多造杀孽,硬生生给他杀出一条无人区来。
话分两头,庵罗辰自放弃王庭以后,一路南下,沿途逃避突厥追杀,阿史那土门得知其逃亡后,由其长子阿史那科罗与次子阿史那俟斤,一东一西,各领万人攻伐各地柔然聚落。
他自己则亲领八万人追逐庵罗辰,庵罗辰手头有三万大军与数十万柔然妇孺,人口是草原最宝贵的资源,阿史那土门可不愿放走了他们。
当年阿那瓌愿意分润部分高车妇人给高澄,答应以茶叶、丝绸为交换,显然也是为了答谢高澄通报突厥与高车残部合流一事。
由于庵罗辰拖家带口,哪怕先行,也很快就要被突厥追上,就在庵罗辰准备抛弃妇孺,只领轻骑南下的时候,终于被北上传信的信使寻见,告知了北齐已经出兵的消息。
庵罗辰考虑一番,终究没舍得抛弃妇孺,他让信使回去带话给好女婿,自己将在此结阵,抵御突厥,盼高澄火速来援。
第四百一十章 让步
西风呼啸,骏马嘶鸣,北齐出朔州向西北行逾千里,未经一战,但沿途收容柔然牧民、妇孺上万人,也不能说全然没有收获。
此时北齐大军抵达燕然山,距离柔然王庭不过咫尺之遥,高澄这才收到消息,庵罗辰早已弃地而走。
这年头可没有即时通讯,彼此交流不畅,尤其是在大漠,庵罗辰此前并不知道高澄将出兵救援,不愿坐守死地,故而选择丢弃王庭。
高澄此前也始终未能联系到庵罗辰,信使几经周转才在栗水撞见庵罗辰部。
得知庵罗辰队伍中有数十万妇孺,已经大量牲畜,虽说柔然汗国数百年积累的财物统统扔在了王庭,北突厥哄抢而尽,但高澄北上的目标也不是那些财货。
人,才是草原上最宝贵的资源,而庵罗辰携带的数十万妇孺则是让他真正垂涎的珍宝,也是此番出塞,他的目标所在。
高澄于燕然山下召开军议,与众将说道:
“庵罗辰于栗水待援,其部困顿,区区三万之众,何以护住数十万妇孺,若我军大部徐徐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