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纵使高澄执意攻城,听闻偏师兵败,军中士气也必然动摇。
  于是柳仲礼于武昌郡(湖北鄂州)渡江北上,向正在围攻安陆县(湖北安陆)的慕容绍宗所部进发,沿江细作火速将消息传至竟陵,斛律光立即领三万骑出竟陵,昼伏夜行躲藏于大洪山南麓,并时常派遣使者与慕容绍宗交流沟通作战计划,并且派人通禀高澄。
  高澄得知后,并不急于围攻江陵,而是分派大将侯渊领三千骑,尝试性袭取宜州(湖北宜昌)。


第三百九十一章 安陆
  宜州,为江汉平原西侧门户,其治所名为夷陵。
  与刘皇叔东出,跋山涉水参与陆逊的篝火盛会不同,自江陵往夷陵堪称一马平川。
  故而夷陵防的是巴蜀,以其守荆襄方向,则大可不必,起不到太大的用途。
  高澄派遣侯渊领三千骑袭取夷陵,便是认定凭借侯渊的智谋,当能有所作为。
  其代表作有七百骑大破占据蓟县的韩楼数万叛军,以千余骑擒斩刘灵助。
  侯渊若能不负厚望,趁天下人注意力都在江陵的时候,以奇兵袭得夷陵,自然是件喜事。
  夺不来也无甚损失,大不了先下江陵,再挥兵西向,沿途路好走得很,没有补给压力,宜州江北之地,取之不难。
  侯渊得令之后,分出五百骑卒,换上梁军甲胄,此前夺取竟陵、长宁,以及侯景沿途攻城拔寨,北齐多有俘获南梁士卒,故而不缺梁军甲胄。
  又找来降卒之中愿意配合之人,许之以利,翻山来到夷陵城下,谎称是溃军,进不得江陵,故而来投宜州。
  宜州刺史看他们灰头土脸的模样,不像有假,便开了城门,试图收纳溃兵,加强城防,侯渊当即领五百人夺门,埋伏在外的两千五百骑卒尽数涌入城中,一举袭占夷陵城,堵死了蜀地由江北东出之路。
  高澄闻讯,毫不掩饰心中喜意,立即从后续征发,风尘仆仆赶来将领城下的五万州郡兵中,分出五千人,由薛孤延统率,与侯渊交接,驻防宜州。
  召还侯渊后,高澄对其不吝赞美之词,命文吏为他记功,待战后一并封赏。
  侯渊犹不知疲惫,请命以三千骑卒渡江往荆南,若有机会则袭城,若无机会则劫掠,却被高澄所阻。
  高澄明白,侯渊也是急着想搏一个王爵。
  侯渊早在尔朱氏当政时期,便被元晔授予渔阳郡开国公,由于是在广阿之战后归附高氏,算不得信都元从,如今快二十年了,自己年过五旬,还是一个渔阳郡公,由不得他不急。
  高澄宽慰了侯渊一番,并将侯景一并唤来,告知二人,只需攻破江陵,回朝之后必为他们颁授王爵。
  二人当即请战攻城,却还是未得高澄允许,他还要等慕容绍宗、斛律光的消息。
  此时慕容绍宗围攻安陆城许久,却始终未能破城。
  安陆一名或许陌生,可说到江夏,便能有了印象,安陆即为汉末荆襄重镇江夏郡的郡治。
  昭德二年(549年)七月初八,正当慕容绍宗准备一如往常督军攻城时,闻听柳仲礼领三万大军来援。
  慕容绍宗此前一路攻城略地,不止将士损耗,更要分兵留守,如今麾下哪还有三万人,只剩了不足两万部众,士卒疲惫不堪,早已是强弩之末,如何能抵挡柳仲礼三万精兵。
  按照正常逻辑来说,此时应该引军后撤,然而慕容绍宗却命部队夜间出营,白天入营,制造大军支援的假象,以期吓退柳仲礼。
  可柳仲礼也读过史书,董卓这条计策疑兵之计恰巧他也懂,柳仲礼对部将自信笑道:
  “慕容绍宗无谋,欲效董仲颖故计,诸将且看我如何破敌。”
  也不怪柳仲礼轻敌,如今的慕容绍宗可不是平定侯景叛乱,又于寒山之战大败南梁十万精锐,扬威天下的那位当世名将。
  虽然自追随高澄以来,屡有战功,却没有真正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声名远远不及段韶,段韶尚且还有徐州之战生擒羊鸦仁,以及与彭乐等人在八公山大败萧渊明。
  而另一方,没有遭受毒打的柳仲礼却是个目中无人的性子,又哪会把慕容绍宗看得太重。
  若领军的是高澄或者段韶,他或许还会小心对待,至于慕容绍宗,听闻侯景曾向他学习兵法,可没过多久,反而慕容绍宗要向侯景请教,想来也不是什么有大本事的人。
  柳仲礼自觉在他担任竟陵太守时,也不是没和侯景交过手,虽然是守城,但也以侯景撤围而去告终,连侯景都不是自己对手,何况是慕容绍宗。
  况且慕容绍宗如此故布疑阵,更让柳仲礼确信其无后援,心中有了计较,又自认看破慕容绍宗的谋略,于是柳仲礼领军直扑慕容绍宗大营。
  慕容绍宗果然是虚张声势,隔了老远,柳仲礼都能看清齐军士卒脸上的疲惫之色。
  两军还未接触,齐军即向西北方向溃逃,柳仲礼见状高声呼喊道:
  “敌寇已溃,众将随我冲杀,得慕容绍宗首级者,有重赏!”
  慕容绍宗仓惶逃窜,梁军掩杀在后,追着追着,柳仲礼回过味来:不对劲,这仗怎么越打越像八公山一战。
  正所谓招式不再新奇,管用就行,柳仲礼自以为看破慕容绍宗是在虚张声势,面对全歼北齐偏师的诱惑,头脑发热下,到底还是上了当。
  古往今来,诱敌之策屡屡生效,问题可不就出在主将头脑发热,一时没反应过来么。
  柳仲礼正要约束部众,却听一声锋镝,傻子也知道中了埋伏,霎时间斛律光领三万骑兵杀出。
  然而柳仲礼麾下到底是精锐之师,不似八公山的梁军,一遇到伏击便乱作一团。
  三万梁兵各自结阵抵御北齐骑卒,斛律光连开数箭,箭箭毙命,待离得近了,他弃了马弓,转而使槊,当先冲向梁军大阵,马槊横拍,扫开空隙,领骑卒突入阵中。
  斛律光一眼望见了人群中身穿亮甲,正竭力指挥作战的柳仲礼,他与高季式对视一眼,二人在过去十九年积累下的默契无需多言,一并拨马,杀向柳仲礼。
  柳仲礼浑然无惧,举槊迎战,他若对自己有一丝的不自信,也断不会遭遇这场伏击。
  高季式长槊扫来,被柳仲礼格开,而另一侧,斛律光却一槊刺向柳仲礼的胸膛,幸得梁军骑将郭山石挺矛击向斛律光的长槊,使其偏移了方向,只是刺中了柳仲礼的右肩。
  饶是如此,柳仲礼亦是后怕不已,吃痛之下,连马槊都险些没有握稳。


第三百九十二章 烦闷
  入阵冲杀不同于两军摆开阵仗彼此斗将,一击不得,柳仲礼已经被部将郭山石等人团团护住,斛律光与高季式也不恋战,继续催促战马,领着骑卒从另一方向贯穿梁人军阵。
  侥幸捡回一条性命的柳仲礼后怕不已,右肩传来的剧痛在提醒他方才的凶险。
  “这些齐人就晓得诈败设伏。”
  柳仲礼愤恨道。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战法,北齐虽与前后燕并无直接联系,但高澄是向慕容绍宗学的兵法,而诈败伏击可以算是慕容氏的看家本事,无论是慕容恪诈败以诱冉闵,还是慕容垂诈败设伏先后大破桓温、刘牢之,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高澄向慕容绍宗请教兵法,慕容绍宗并未藏私,可谓倾囊相授,把慕容氏家传绝学学了个通透。
  诈败设伏,关键在于舍得投入本钱诱敌,或者演得逼真。
  高澄在寿阳城外放了五万州郡兵,十万民夫,自己却领了主力往淮阴,如同一个只着透明薄纱的女子,在向萧渊明展露风情,附在他耳边诉说寂寞孤独。
  而慕容绍宗在安陆诱敌,则属于演技逼真那一类,他还故意搞了个董卓故计,让柳仲礼看破。
  柳仲礼先入为主的认定慕容绍宗后无援军,这才虚张声势,又怎会再去防备有人伏击。
  却说斛律光与高季式穿透梁军阵型,并未继续合兵,而是分开来配合回身的慕容绍宗麾下一万战兵,将梁军分割成数块,使其各自为战。
  高澄在战兵的使用上,是出了名的爱惜,绝不会拿他们去强攻城池,在他看来那都是州郡兵该干的事情,北齐将领多多少少都受他影响,譬如慕容绍宗攻安陆,便是使劲折腾麾下州郡兵,战兵相对而言,状态并不算差。
  眼看北齐骑卒有步卒帮助,在战场上肆意穿插、迂回,柳仲礼恨得牙痒痒,却也无奈,步卒并非不能在平原地带与骑兵争锋,但是需要拒马、车厢结阵等代为缓解、阻挡敌骑冲击力,可追杀慕容绍宗,哪会将这些东西带在身边。
  战场上,惨叫声此起彼伏,齐梁两军舍生忘死的拼杀,不断有人倒下。
  柳仲礼望了一眼安陆方向,援军呢,援军救一下呀。
  却望不见安陆守军半点出城迹象。
  柳仲礼知道不能再等,梁军虽然并未在第一时间溃散,但继续下去,被分割歼灭也是早晚的事。
  毕竟以肉身结阵,抵御骑兵冲击力,死得人多了,再是精锐,也会恐惧。
  柳仲礼指挥梁军拼死往安陆方向突围,好不容易看似要打破缺口,斛律光却领一支骑兵冲过来,将人杀散。
  眼见向安陆突围无望,梁军再也坚持不住,紧绷的弦也终于断了,许多人不再跟随柳仲礼,转而作鸟兽散。
  三万人真铁了心要四散而逃,北齐军也不可能全数拦住,不少梁军从北齐围困的缝隙脱身,撒丫子跑,都不带回头看一眼。
  而柳仲礼不同,他一身亮甲在太阳底下折射光线,格外耀眼,被齐军盯死了,死死咬住,身边奋战的将士越来越少,更多人放下武器高呼投降,众所周知,齐人不杀俘,又愿意交易战俘,放人南归,倒也少了死战之心。
  “二哥,走不脱了。”
  柳仲礼的三弟柳子礼颓然道。
  虽未明说,但言下之意自然是劝柳仲礼投降。
  柳仲礼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他自诩天下英雄,却败在慕容绍宗这个无名小卒的手上,心有不甘,可让他力战而亡,却没那样的骨气。
  柳子礼见二哥不作言语,急着催促道:
  “二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柳仲礼这才在思想上拐过弯来,是呀,今日被俘,虽受辱,可留下有用之身,待将来被赎回南梁,自己作为太子心腹,必有起复之时,到那时再与这慕容绍宗一决雌雄,讨回今日之耻也不迟。
  安陆城头,守将马岫得报柳仲礼大败被俘,无奈地看向长史:
  “经此一败,还能有援军驰援安陆否?”
  长史沮丧道:
  “纵使有援军,亦是要往江陵。”
  马岫含恨骂道:
  “柳仲礼志大才疏,误己误国。”
  长史安慰道:
  “郡守不必忧心,安陆守军虽只剩三千余人,城中却还有百姓十余万,我等必与城池共存亡!”
  “无援之城,如何久守,又何必带着全城百姓赴死。”
  马岫摇头道。
  长史闻言,暗自松了一口气,追问道:
  “郡守,你是要……”
  “开城吧。”
  安陆城门缓缓而开,郡守马岫向逼近的齐军先锋献城投降,慕容绍宗占据安陆,将梁军俘虏尽数看押在城中。
  此役,柳仲礼三万大军,死者四千余人,被俘更有两万,仅逃出了不足六千人。
  能有如此多的俘虏,也得益于齐军不杀俘、不虐俘,还许人赎买的好名声。
  在许多梁军看来,与其辛苦逃命,风餐露宿,说不准为了弄点吃的,还得被民众当乱兵杀死,倒不如舒舒服服让齐人养着,等待朝廷来赎,至于朝廷用度艰难,那关他们什么事。
  齐军虽胜,伤亡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作为诱饵的慕容绍宗所部。
  慕容绍宗将柳仲礼与其弟绑去江陵,派人向高澄报捷之余,也请求增派兵力,否则无力继续东进,总不能指望斛律光的三万骑兵下马攻城。
  斛律光也随慕容绍宗进入安陆城中,等待高澄指示。
  高澄收到柳仲礼这份包裹后,闻听安陆大捷,自是喜上眉梢,他一面派人带着柳仲礼前往江陵城下,如萧渊明一般检阅城池,另一方面则拨付州郡兵二万五千人东进,命人传话慕容绍宗,务必打通与淮南合州的联系。
  至于斛律光,则命其驻防安陆,看押俘虏之余,亦可策应慕容绍宗,若南梁还有军队渡江阻挠,便再打一场安陆之战。
  话分两头,江陵城中,萧绎的日子并不过好过,西侧有夷陵失陷,东侧慕容绍宗攻城略地,全是坏消息,如今好不容易盼来了柳仲礼,却是作为齐军俘虏的身份,由不得他不烦闷。


第三百九十三章 城塌
  当然,最让萧绎寝食难安的,还是北齐在城外闹出的动静。
  江陵城垣高耸宏伟,城内有萧绎此前调集的荆南将士,守备充足,高澄一开始就没打蚁附攻城的主意,在等待安陆之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