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2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献武王虽死,但齐王没有忘记乡人,哪怕他在洛阳多年,身边围满了汉人文士,但他的心始终是向着我们六镇乡人。
  说到底,六镇鲜卑依旧是高家的基本盘,适当对鲜卑将士施以恩惠,对他们好点,哪怕真有一天,有大将叛乱,凭着高欢、高澄两代人善待乡人的情谊,只需高澄振臂一呼,不敢说临阵倒戈,至少也不会为叛将死战。
  重新执掌朝政的高澄,在为民众让利的同时,立即开始了对各地官员的调动,昔日高欢在晋阳的班底尽数被调至洛阳。
  高澄废除骑兵曹与外兵曹,于洛阳新设中兵署、外兵署。
  中兵署依旧由高欢旧僚赵起、徐远、白建主持,掌管战兵操训事宜,其中就包括司州十一万京畿军。
  而周边梁、陕、广三州九万战兵,也由中兵署向三州练兵大将段韶、斛律光、高季式下达操训指示。
  至于外兵署,则负责州郡兵相关事宜,由兵部尚书封子绘、司州牧陈元康、以及高欢旧僚唐邕进行管理。
  有相国府与大将军府的存在,陈元康这个司州牧着实干不了多少本职工作,而高澄让他坐上司州牧的位置,自然不是要闲置的意思,故而外兵署便是陈元康的用武之地。
  不止是中央,高澄也没有放过对地方的调整,首先是陇西留守窦泰,被调回洛阳。
  窦泰生性刚猛,常作先锋,进取有余,但用来守备敌方,着实不叫人放心,暂守大散关的王思政因守卫玉璧,两次击退宇文泰之功,被任为陇西镇守大将,继领一万鲜卑骑兵与五万被迁徙至陇西的三河州郡兵。
  哪怕作为高澄的岳父,担任这么显赫的职位,还是要把家眷尽数留在洛阳。
  高澄在这方面向来分得清,如李昌仪、李祖娥等人之父能领家眷赴任,是因为他们手中无兵权,如今给了王思政一万战兵,五万州郡兵,由他全权负责陇西守备,就不能再因其岳父的身份破例。
  毕竟高澄就连对舅父娄昭也没有例外。
  冀州刺史娄昭受命接替潘乐镇守长安,担任雍州刺史,同样继领一万战兵,与五万三河州郡兵,家眷照样留在洛阳,当然,高澄对舅父的说法是希望与表兄弟们多亲近,同时也让娄昭给各地镇守做表率。
  娄昭也拿这个外甥没办法,不过把儿子放在洛阳也确实好过随他去关中,毕竟娄昭也没有谋乱的心思,更能让儿子们与高澄加深关系。
  至于冀州刺史一职,高澄将其交由原瀛洲刺史元孝友。
  因并州刺史,高澄岳父之一的卢道虔病逝,原长安留守潘乐被高澄任作并州刺史,接替斛律金镇守晋阳,虽然晋阳大军及其家眷大多被迁至河南,但并州在河东地区,依旧有着特殊意义,更何况并州还是留了由斛律金带去的两万鲜卑战兵,交由潘乐继领。
  至于斛律金,则依旧担任恒、朔、燕、云、显、蔚六州大都督,坐镇北疆,同时也负责看住被发去垦边的蜀兵。
  其实就实际而言,自北疆动乱,柔然焚毁六镇以来,北疆荒废多年,毕竟就连六镇鲜卑都已经全数南迁,六州相加,人口或许还不如河南一州之地。
  但北疆还是有不少胡民,且地域广阔,能够放心置于此地也只有高欢口中,能够完全信任的斛律金。
  高澄此前已经先后对河南、河北等地区做出区域规划,如今河东、关陇等地更是不会放过。
  首先是河东,高澄改河东为并、肆、汾、晋、建五州,并州刺史自是潘乐,距离洛阳最近的建州刺史由原南汾刺史尉景担任,也是为了就近看管,免得尉景故态萌发。
  其余肆、汾、晋三州,皆由河东原有刺史中选择文官担任。
  瀛洲刺史一职由被高澄一手发掘的张德兴担任。
  在新近征服的关陇地区,高澄于关中设雍、夏、灵、华、岐、泾、渭、秦、凉九州。
  娄昭自是雍州刺史,治长安。
  王思政为秦州刺史,镇陇西之地。
  其余七州皆以当初遣使归降的原西魏官员留任,由于他们手上的州郡兵早就被宇文泰调集,在渭水一战后被俘去了洛阳。
  高澄顺势在关陇地区实行军政分离,军队分别交由娄昭、王思政统领,即各自统御一万战兵以及五万州郡兵。
  如此,北方区划经过高澄删减,共有河南地区:司、兖、青、豫、徐、荆、济、梁、广、胶、陕十一州;
  河北地区:相、定、沧、幽、辽、瀛、冀七州;
  河东地区:并、肆、汾、晋、建五州;
  关陇地区:雍、夏、灵、华、岐、泾、渭、秦、凉九州。
  再加北疆六州,共计三十八州,高澄这一次区划合并,力度不可谓不大。
  贺拔岳统御关西时,就曾受封都督关中二十州诸军事,仅关中就被细分二十州,更别提当时关东足足有八十余州。
  这样做的意义,自然是裁撤多余吏员,节省财政开支,同时既细且乱的区划,虽有利于削弱地方,但并不利于高澄统筹施政。
  当然,更重要的是各州合并以后,通过官吏任免,实现对地方的掌控。
  政令下达,各地官员有喜有忧,上层官员无需为此忧心,哪怕没有了刺史一职,高澄也会将他们召回洛阳,在三省六部等府衙为他们安排职位,或加以显赫虚衔。
  而下层被裁撤的多余吏员虽然利益受损,却也只能在肚子里骂几句,由于高澄再下一份政令,破例允许此次失去职位的吏员参加科考,至少有一份出路,于是转而埋头去准备起了科举考试。
  之所以说是破例,是因为第一次科举时,高澄曾下达指示,往后不许官吏辞职参考。
  第一次科举考试周期于太昌七年(538年)三月县试开始,至太昌八年(539年)三月京试结束。
  如今三年之期已到,第二次科举周期将于今年,即太昌十年(541年)三月开展县试。
  虽然离县试只有一个多月,考虑到县试的难度,若他们真的在平日里用心于政务,凭他们对吏事的熟悉,还是能够轻易通过的,等过了县试,便有半年时间再去准备府试。
  这次没有让元善见出面背锅,是因为迫害对象不同,底层民众或许会被哄骗,但吏员却火眼金睛,毕竟河南、河北区划合并都是高澄主导,也不能把人家当成傻子看待。
  虽然有不少考生对高澄破例允许被裁撤的吏员们做法,多有不满,却也难以改变,毕竟政令已经下达,况且如今的考生可没有宋、明时候牛气。
  二月十八,高欢陵寝竣工,由于免役钱的存在,高澄招募民夫是要发工钱的,在派遣高隆之前往探查过后,确认没有差池后,哪怕国库能饿死耗子,高澄依旧按照自己当初的规定,足额支付了民夫工钱。
  二月二十,宜祭祀、入殓、安葬、移柩。
  齐王高澄与一众家属送葬于邙山,天子元善见亲送出城。


第三百三十九章 入葬
  二月二十,天公作美,在高欢下葬的日子里,艳阳高照。
  元善见止步于洛阳城外,满朝文武,无论是否高氏亲近,却是要将高欢送上邙山。
  邙山,高欢陵寝。
  “抬棺、扶灵,恭送齐献武王。”
  随着礼官高呼,兵士们将高欢的棺椁从元善见所赐的辒辌车上抬了起来,送往墓室。
  同行还需八名亲近之人,扶着高欢的灵柩走最后一程。
  作为嫡长子的高澄自然位列其中,而其余七名人选也由他早早选定,分别是:
  高欢任晋州刺史时的长史,怀朔人孙腾,作为微末之友,同时也是信都建义的重要参与者,孙腾毫无疑问必须要占据一席之地。
  司马子如虽不曾参与信都建义,但同为高欢在怀朔时的奔走之友,关系莫逆,高澄便也将他纳入八人之一。
  高隆之本姓徐,但也是高欢认下的同族兄弟,在晋州时便在帐下效力,高氏夺权以后,协助高澄镇守洛阳,功劳苦劳自不必一一细数,于情于理也不能少了他。
  由于尉景、娄昭、厍狄干、段韶、斛律金、高岳等人都在外地任职,而窦泰还在返回洛阳的途中,如蔡俊。刘贵更是早早病逝。
  剩余四人,高澄便可以顺着自己心意选择。
  作为信都建义的重要功臣,京畿军大将高敖曹作为高欢认下的叔父,又是高澄麾下大将,忠心耿耿,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算上。
  原晋阳大将薛孤延,本随韩楼叛乱,归降朝廷后,受刘贵举荐,前往晋州追随高欢,第一次西征时,高欢被贺拔胜追杀,是薛孤延与窦泰临危救主,才让他得以侥幸逃生,高澄怎么也不能将薛孤延忘记。
  贺拔仁以帐内都督的身份,追随高欢于信都与尔朱氏决裂,多有战功,作为高欢临终所提将领之一,高澄也将他算在其中。
  最后一个名额,作为施恩手段,高澄则给了彭乐。
  彭乐在归顺高欢之前,履历不怎么光彩,但确实是跟着高欢一步步从晋州走过来的,称得上战功赫赫。
  而高欢临终时所提的可朱浑元、刘丰等人,因为不曾参与信都建义,故而没有被高澄选择。
  包含高澄自己在内,八人中,也只有司马子如仗着高欢旧友的身份,能够跳过信都建义的门槛。
  所谓扶灵,其实并没有实利,但却代表着与逝者的交情,以及更重要的,主丧之人高澄的喜好。
  也许将来犯了错,要被治罪时,可以大声疾呼:‘我为高家流过血,我为高王扶过灵。’
  或许能得到从轻处罚,当然,也说不准,毕竟一切要看小高王的心意。
  火把照亮了漆黑的墓道,行至墓室,入眼所见,也确实如高澄假作高欢遗训所说,一切从简。
  墓室中并无任何金玉陪葬,哪怕是器具也是陶制,相比较高欢的身份与功绩来说,肯定是不相称的。
  “大王,要不再添些陪葬品吧。”
  孙腾已经六十岁了,人一老,就容易感念旧人,他与高欢相交数十年,此刻见老友墓室如此寒酸,眼含热泪,忍不住劝说道。
  “父王遗训,为人子者,不敢有违。”
  高欢究竟说了多少遗训,除了高澄以外无人得知,但按照这些时日高澄以此拉拢的文武大臣数量来看,说快板的也比不过贺六浑嘴皮子利索。
  高澄倒不是舍不得那些金玉器物,虽然近来齐王府兴起了俭朴之风,但确实没有穷到这个份上,而是一旦厚葬高欢,就得操心那些工匠民夫是否会盗墓取金,扰了贺六浑安宁。
  原主便是如许多统治者一般,选择杀尽工匠,来替高欢保守陵寝的秘密,只不过有一个工匠的儿子知道陵寝所在,在北齐灭亡以后,掘石取金。
  作为一名现代人,高澄肯定做不出这种事来。
  在薄葬与厚葬之间,高澄权衡再三,才选择不封不树,薄葬贺六浑,一如曹操故事。
  曹操墓葬之所以直到后世才被发现,丧葬从简是主要原因,曹丕发动笔杆子大肆宣扬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由于不封不树,没有标识,到了北宋时期,便再也没人知晓其墓葬所在,于是才有了所谓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当然,除了陶器以外,高澄还是在高欢墓葬中留了些东西,比如张师齐的大作《高氏创业实录》就被刊刻成碑文,陪葬高欢墓中。
  若真如曹操墓一般,能等到后世才被发现。
  想必《高氏创业实录》一书,可以让后人们更加了解如今这段历史,比如小高王劫战马,尔朱震怒;贺六浑受逼迫,无奈背主等情节。
  况且高欢自己也只看过这一段,后面的内容高澄始终藏着掩着,如今全文都随他入葬,若泉下有知,也能偶尔看看,解解闷。
  孙腾眼见高澄态度坚决,又有所谓高欢遗训,便也不再坚持。
  棺椁稳稳落在棺床上,受命扶灵的其余七人哭得好似肝肠寸断,高澄知道按照规矩,他也应该跟着嚎哭,但这一次却没有再演,他望着棺椁,只想安静的与高欢道别,旁人的哭泣只让他感觉到吵闹。
  高澄皱眉道:
  “你等且先去墓道等候,孤稍后再来。”
  自从进爵齐王,在正式场合,高澄便也称孤道寡起来,私底下却还是会以我、吾、余等自称。
  众人不敢叨扰了他们父子道别,只留下一支火把,便纷纷走出墓室,在墓道等候高澄出来。
  墓室之中,只剩了高澄抚着棺椁默然无语。
  许久,众人才看见高澄举了火把走出来,眼眶略微湿润。
  穿行过墓道,重见天日,阳光让高澄的眼睛略微发涩,他揉了揉眼,身后众人一个个鱼贯而出。
  高澄转身注视着墓门缓缓被关闭,封门石从门后的滑坡滚落,把墓门死死抵住。
  ‘人间自归我,地府还请父王先去争夺。’
  骄阳似火,属于高欢的时代彻底落幕,权力的高台站立着新的高王,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