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宇文泰不是瞎子、聋子,他也在关西整军备战,为此也放弃了原定的攻取玉璧计划。
  若能挫败高欢第二次西征,或许玉璧可不战而下。
  感受到紧迫感的宇文泰也顾不得国计民生,他大肆扩军,甚至有穷兵黩武的嫌疑。
  但宇文泰也有自己的理由,东魏即将打上门,这才是紧要问题。
  胜了,自然能再赢数年发展时间。
  若是败了,治理得再怎么好,也不过是给高家父子作嫁衣。
  宇文泰在关西大举扩充兵士的举动瞒不过人。
  至少瞒不过高欢、高澄,父子俩在关陇布置了太多眼线。
  高欢认为宇文泰放开族群之间,大举吸收汉人士卒入伍,无异于是病急乱投医。
  汉军能济什么事。
  整个东魏,也只有高敖曹能让高欢高看一眼,没道理你西魏的汉军就如猛虎下山。
  高澄却明白,邙山之战,西魏鲜卑精锐被几乎打光后,就是靠着吸纳汉军入伍,最终在北周手上,完成了北方统一。
  但他并没有劝说高欢大肆招收汉军,士卒并非越多越好,高欢、高澄都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况且有二十万并州胡再加三万五千人的京畿军,任凭宇文泰再怎么暴兵,依旧是东魏一方占据兵力优势。
  乱世走到如今的僵持阶段,早就不是登高振臂一呼,带着一群才放下锄头的农夫,便能称作军队。
  譬如张亮手上两万盐兵,那都是争夺盐场时常械斗的悍勇性子,可要把他们变成合格的军队,高澄依旧要将他们交给娄昭操训,再由张亮带去辽西拉练。
  不过以高澄猜测,关西新募四万汉军,应该是用来守卫南线的洛州、蓝田关以及中线的西潼关,借此将原本驻防这些地区的老兵腾出来,主动寻求战机。
  宇文泰绝不可能坚壁清野,固守长安,毕竟他拖不起。
  高家父子就未来西征各项安排与人员调度,再次相互交流意见,直至天色将黑,两人才从书房里走了出来。
  高欢命人将高洋与其余诸子唤来,虽然不甚重视这些儿子们,但该有的考校,却还是少不了。
  他并非临时起意,如今诸子年岁渐长,哪怕高澄执意不用高洋,再过几年高浚、高淹等人也该任事了,是时候该对诸子的能力有个大致了解,作为一名父亲,至少还是希望这些对高澄没有威胁的庶子们能有一番作为,不至于人人都被当猪养。
  等高洋等人齐至,高欢命人搬出一箩筐被揉作一团的乱麻,教他们解开。
  其余诸子急得抓耳挠腮,总是理不通顺,唯有高洋抽出侍卫的腰刀,一刀将乱麻斩成两段。
  高澄全程冷言旁观,高欢对自己这个嫡长子的能力最是清楚,自然无需再做考校。
  ‘这便是快刀斩乱麻的由来。’
  高澄心中暗道,他微微眯着眼打量着自己二弟,心道;
  ‘他难道还未死心,想着要在父亲面前一展其才,从而绕开我,获得任用。’
  高洋不苟言笑的模样让人看不出喜怒,腰刀已经归还侍卫,诸弟吃惊地望着他,心中大感惊异。
  这些年高洋不再装蠢扮傻,但依旧是沉默寡言的形象,少有在人前显露智慧。
  高欢也没想干净利落的一刀,轻易化解了他的难题。
  可偏偏这么一个聪慧的儿子,却被高澄视作心腹大患,若能使他们兄弟同心,那该有多好。
  但作为一名父亲,该夸的时候,贺六浑也不吝对高洋的举动予以盛赞。
  却听高洋谦虚道:
  “孩儿自小愚钝,幸得大兄教诲,方有今日智慧。”
  高澄闻言侧目,站在高洋的立场仔细思量后才想到原因。
  这些举动无非是为了其子高殷,而希望与高澄缓和关系。
  但高澄自认高洋所显露的智慧与自己无关,他只不过是逼着对方阅读道德书籍而已。
  “洋弟内秀,孩儿又怎敢居功。”
  高澄淡淡一句话,让高洋脸色一白,却又听他继续说道:
  “不过父王出题考校,依澄看,诸弟之中唯洋弟所为,最合心意,不知父王将要如何赏赐?”


第三百一十章 秋收
  高澄神色坦然,丝毫不见嫉恨之意,他并非不能容人的性子。
  所谓快刀斩乱麻,也不过是少年人的小聪明,又如何及得上自己这些年的成就。
  这一点,高欢心知肚明,稍作思量后,只是赏赐了高洋绢布,并未授予他任何职务。
  不过高洋本就不寄希望于因此得用,他太清楚自己与大哥在父亲心中分量的轻重,之所以展露智慧只能说是出于一个被轻视的儿子,希望父亲能明白自己并非庸才,仅此而已。
  至于是否会招致高澄猜忌,前些年装蠢扮傻,不还是被那位好大哥一语道破,当年高澄就将道理与他说明白了,自己的猜忌与高洋能力无关,只是因他嫡次子的身份。
  高洋不怕高澄,这些年来他已经看清了自己兄长的为人,这人猜忌心是重了点,但他好名声,不到退无可退的地步,不会做出手足相残的事情。
  至于方才推功于高澄,说是他教导有方,以此示好,不过是为了儿子高殷,他不想将来高殷与自己一般被当成猪来养,故而希望能缓和与高澄的关系。
  高氏诸子纷纷告退,高洋刻意走慢了点,等到高澄出来,靠了过去轻声与他说起自己对高殷将来的担忧。
  高澄凝视高洋许久,突然展颜笑道:
  “你做得很好,我不是说你今日推功于我,而是如实与我说出心中所想,你且放心,殷儿是我的侄儿,我又怎会亏待了他,往后你可时常让殷儿往渤海王府走动。”
  高澄防的是高洋,他不会如原主一般,在高欢死后,提拔对自己地位最具法理威胁的高洋身居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的高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魏二把手。
  只要高洋不能上位,高殷就不具备威胁,高澄也不介意适当表现伯父的温情。
  高洋听后,心中长舒一口气,自己这位大哥心思诡秘难测,但到底还是个守信的人,于是15岁的高洋生平第一次真心实意的向高澄躬行一礼,才离开渤海王府。
  在高澄的安排下,他如今居住在太原公府,与王府就在同一条街上,可即使近在咫尺,没有高澄允许,高洋连昔日的家门都登不得,这要放在民间,也算是分户了。
  高澄也没别的用意,就是防一手后院起火,毕竟高洋也是位父兄妻妾爱好者。
  时间进入六月,一直忙碌于与晋阳文武接触,加深感情的高澄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婚事。
  太昌九年(540年)六月初三,宜嫁娶,在高欢的主持下,高澄从燕然馆中迎回蠕蠕公主郁久闾氏。
  两人在一众亲朋好友、高官权贵的见证下,奉旨成婚。
  然而郁久闾氏才十岁,高澄担心自己哪天喝醉了酒,做出禽兽事,婚后将安排蠕蠕公主继续住在燕然馆,这一点也得到了他义兄秃突佳的同意。
  哪怕秃突佳再怎么急着回柔然,也不至于让十岁的侄女去冒险生育,这于送她去死又有何异。
  渤海王府,高朋满座,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高澄与晋阳骑兵曹、外兵曹二曹官员频频对饮,相谈甚欢。
  他们之间也算得上是双相奔赴了,高澄希望拉拢这些僚佐,将来也能更顺利接管晋阳兵权,如张起、徐远等人又何尝不希望与高澄密切关系,以期将来能在高澄一朝继续受用。
  小高王也确实有继续重用徐远、张起、白建等人的想法,其一自然是他们对高氏忠心耿耿,哪怕是不受高澄喜爱的唐邕,也为高氏鞠躬尽瘁,效力了一辈子,后来在北齐将亡之际,参与拥立高澄第五子高延宗在晋阳称帝,晋阳被周军所破,才降于北周,断无献城谄媚之举。
  而赵起更是在晋阳、邺城相继沦陷后,依旧在辽西拥立高绍义延续国祚。
  当然,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这也与高氏对这些人的厚遇有关,拿唐邕举例,他不止收获晋昌郡王的爵位,在高湛继位后,这位高洋妻妾爱好者,更是将高洋的妾室段昭仪,也就是段韶之妹,赐予其为妻。
  自己最宠爱的大臣,娶了自己的遗孀,也不知高洋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双向奔赴,总是能让彼此的关系迅速升温,几杯下肚,高澄都已经与徐远、赵起、白建、唐邕等人称兄道弟。
  也不能有了新人忘旧人,这一场婚宴高澄是真喝得醉醺醺。
  第二天清醒时,却听人说起昨夜他喝上了头,搂着高欢脖子要结拜,关键高欢也喝高了,要不是被陈元康死死拖住,父子俩说不定真要烧黄纸,焚香结拜。
  高澄对此后怕不已,倒不是乱了父子辈分,而是从鬼门关外转了一圈。
  给贺六浑做兄弟,谁不怕呀。
  高欢在洛阳小住了半月有余,渤海王府几乎日日有宴,东魏内部晋阳与洛阳两大派系也借此机会,相互增进感情,毕竟这是相互熟悉最直接的方式。
  六月十六,高欢在建春门外十里凉亭与送行的诸子及洛阳文武道别,领着妻妾与两个孙儿并晋阳文武及二十万大军启程北上,返回晋阳。
  高氏这些年修养生息,不曾出兵对外作战,却有高欢、高澄父子相继出巡,最关键在于出巡地方与领兵出征耗用区别甚大。
  领兵作战必须携带大量民夫,以做后勤,这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更不用说后续一年免税赋,更是减少了财政收入。
  而出巡地方并没有作战任务,无需征召民夫相随,而无论是跟随高澄的京畿军,还是高欢麾下二十万并州胡,他们都属于脱产战兵,不存在税赋一说,收取军饷的同时,食用本就是国家供给,不存在出巡就要耗费粮食,留在晋阳却能不吃不喝这种现象。
  不过耗用其实也存在,只是相对于大军西征的庞大开销来说,花费可以忽略不计。
  这段时间为了给高家父子准备秋后的军资,户部尚书崔季舒与新任兵部尚书封子绘忙得晕头转向,连高澄大婚都只喝了两杯酒水,便匆匆告辞。
  崔季舒负责筹集粮草,而被免去大将军府司马一职,改任兵部尚书的封子绘则负责与工部联络,囤积兵械。
  三军未动不止粮草先行,刀枪箭等等也需要预先备足,光是大刀,就有百万柄,高澄更是要求兵部与工部联合备好上千万支箭矢。
  兵械数量虽然听起来唬人,可相对于二十万并州胡与三万五千京畿军的数量来说,人均大刀不到五柄,箭矢也不过五十。
  这年头的兵器极易损耗,历史上的沙苑之战,薛孤延为高欢断后,边战边走,一天之内,换了十五把钢刀,或是砍卷了刃,或是断裂,这也与战况激烈有关。
  而兵械的损耗,也是战争花销的一项大头。
  无论如何,多预备点兵械不会有错,总不能让士兵们卷了刃,断了兵器,赤手空拳去对敌。
  这也是需要民夫做后勤的原因之一,不提为将士们运送粮草、准备饭食、浆洗衣物,光是这些兵械在大军行进的时候,就需要大量民夫转送。
  工部尚书由高隆之兼任,人的精力有限,相应的,他也放弃了营构监的差事,只保留了尚书左仆射与侍中。
  有鉴于如今兵械易折损的现象,高澄又命高隆之在洢水、洛水河畔监造冶铁炉,看能否进一步提取杂质,不过小高王一个文科生,高二时候过会考都是靠着监考老师留情才侥幸过关,对于物理,化学这两门学科,也算是秋毫无犯,只能将一切都委托给高隆之。
  高隆之在后世好歹有一个冶炼老祖的尊称,无论如何都要比自己靠谱许多。
  作为高澄的御用工具人,高隆之也算是任劳任怨,印刷厂是他搭起来的班子,铸币厂也是他监造,劳碌不说,还得背上欺凌天子的骂名,将来不给一个王爵,小高王自己都觉得赏罚不公。
  历史上的北齐王爵滥封,但相应的,基于这样的厚遇,才能深得臣子的忠臣。
  名与利,你总要给人家一个吧,否则人家一番辛苦图什么。
  不许贪腐过甚,又连名位都舍不得,谁还愿意为你卖命。
  高澄不会滥封王爵,但功劳到了一定程度,他也不会吝惜。
  高欢抵达晋阳后,就地解散二十万大军,让他们与家眷团聚,而等一众将士再次归队的时候,他们面对的将是最严苛的操训。
  承平三年,晋阳大军未经战事,还需要通过操训重新熟练在战场上的杀人技巧。
  同样,京畿军也是如此,在张亮领盐兵抵达洛阳,高澄检阅后,欣喜之余,也发现哪怕只是在草原打马匪,算是欺凌弱小,可到底是见过了血,在气势上远远胜于京畿军。
  京畿军是经历过战事的,虽然高澄常以谋略取胜,但到底也有过恶战,比如救援窦泰。
  虽然新近补充了不少人,但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