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考生们在考院奋笔疾书,题目不出预料,正是高澄问策于改革,众人就此各抒己见,有人言简意赅,总结精要,也有人洋洋洒洒,以作雄文,但都随着黄昏前的一声钟响,鱼贯而出。
  “赡儿……”
  崔娘望见了侄子崔赡,呼唤一声正要询问他考得如何,却又闭了嘴。
  侄儿这段时间寝食难安,已经尽力了,如今总算考完这场考试,又何必再去追问惹他烦心。
  但崔赡却朝崔娘笑道:
  “阿姑,准备迎接阿爷回府吧。”
  下一刻,崔娘笑靥如花。
  有自信的并不只是崔赡一人,无论王晞还是祖珽,他们都对自己的策论成竹在胸。
  而相对应的,刑狱科考生宋钦道却惴惴不安。
  倒不是他考砸了,而是宋钦道深知高澄这个堂妹夫对自己的期许。
  可策论一道,确实看重言之有物,切实可行,然而文采也是加分项,这偏偏又是他的弱项。
  真要文采斐然,也不会是文法吏出身,宋家再怎么大不如前,祖父宋弁也是孝文帝遗诏的辅政六大臣,吏部尚书,执掌人事大权。
  而高澄不愿提点到底该从哪一方面建言献策,也让宋钦道没有自信,能否在刑名科中脱颖。
  当日宋钦道与族兄宋游道一同拜谒高澄,如今宋游道官拜尚书左丞,掌劾查风纪,大肆搜捕贪腐,人赠外号宋阎王。
  如果说高澄在徐州能止小儿夜啼,那么宋游道就能让犯事官员嚎哭。
  对比宋游道的风光,宋钦道却只能埋首案牍,准备这劳什子科举。
  这么一比较,宋钦道心里多多少少会生出一些想法,他不敢对高澄有怨言,却与宋游道疏远了许多。
  其实高澄对于宋钦道的安排,更希望他能成为除经典科外的四科表率,只要他的策论不算太拉跨,怎么也会排进刑名科前十,加以重用。
  与宋钦道的后人无关,盛唐名相姚崇宋璟中的宋璟就是宋钦道的五世孙,但相隔一百多年,谁还知道那人会不会存在。
  不单说宋璟,高澄的老情敌封隆之之孙,四姓家奴封德彝能不能出生他都没把握。
  毕竟原本去年应该出生的十弟、十一弟都没有了踪影,更何况是二十九年后才出生的封德彝。
  高澄看重宋钦道,除了他自身的才能外,身为宋娘的堂兄,才是主要原因。
  无论明君、庸主,自己人这一层身份,都显得尤为重要,谁也不能免俗。
  再怎么强调任人唯贤,对于亲近的提拔永远不会落于人后。
  高澄固然爱才爱贤,但他更爱有才有贤的亲近之人。
  考院外才冷清下来,一千名高澄亲卫又陈列门外。
  亲信都督尉兴庆还在犹豫要不要进门收取考卷的时候,一众监考官在维持考场纪律的州郡兵的簇拥下走出。
  这些监考官,尉兴庆也都熟悉,都是高澄大将军府的中低级幕僚,尉兴庆不明白高澄出于何意没有在这些人中安排主事之人。
  但这也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与众人寒暄一番后,尉兴庆就让亲卫们从州郡兵手上接过考卷,护送往中书省而去。
  看护考场的州郡兵都是由司州牧可朱浑元调来帮闲,如今任务完成,往城外临时营地用过晚饭,也就一哄而散,各回各家。
  小高王虽不给额外的工钱,但早晚两餐饭还是要管的。
  不会真有人让戍卒服役,还不管饭的吧,不会吧。
  高澄看着尉兴庆用小推车送进来的答卷,心道:
  好家伙,公车上书了属于是。
  关东八十州,近四千份糊名答卷,肯定不是让高澄独自审阅。
  高澄将阅卷分为四步,由崔暹、崔季舒、王士良、崔昂等曾任职高澄幕府长史、主薄、司马等职的朝官从四千份答卷中各科选取一百份,共计五百份。
  再由现任大将军府的核心幕僚张师齐、封子绘领幕僚们从被罢落的试卷中寻找,有没有沧海遗珠。
  最后才是高隆之、司马子如、孙腾三人从其中精选三百份为录取试卷,全程不许揭开名字。
  而这三百份答卷最终由高澄按个人心意排列成绩。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大案又起
  崔季舒望着桌案上堆积起来的一千份答卷,仿佛回到了当初随高澄在各地主持考试的时候。
  那时候小高王身边缺人,尤其紧缺文士,于是将他与杨愔、陈元康一同关了禁闭,让三人翻书出题,禁止与人接触,而考试后一开始负责阅卷的也是他们三人。
  如今的青州刺史赵彦深,那时候也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文吏而已。
  老资历就是这样,哪怕小崔到现在也才二十四岁,可无论看谁都是后辈。
  这一次与他一同受命担当阅卷官的崔暹除外,按辈分,他本来就是崔季舒的老侄子。
  第一批阅卷管一共有四人,由已经离开高澄幕府的崔季舒、崔暹、崔昂、王士良四人组成。
  下朝后,四人就已经被守候在宫城外的侍卫们带来了中书省一处厢房,总计四千份答卷均分给了他们,要求在两天内各自从中选取一百二十五份答卷,共计五百份。
  任务很艰巨,但对于崔季舒来说,一千份答卷,洒洒水而已。
  当年招募卑官小吏四五万人,前后所要审核的考卷更是难以计数。
  崔季舒记得当年应考的人数实在太多,甚至只能搬去城外大营考试。
  高澄充分信任自己这群心腹,哪怕阅卷的厢房离他没几步的路程,也没有过问他们阅卷的情况。
  在崔季舒等人被留在中书省阅卷,隔绝消息的时候,无论是查漏拾遗的张师齐、封子绘等人,或是优中取优的高隆之、司马子如、孙腾三人,高澄并没有限制他们的自由。
  可哪怕是司马子如、孙腾这种有贪腐劣迹之人,也是休沐在家,闭门谢客,断绝与人往来。
  他们清楚高澄对这一次科举的看重,都不敢在这上面捞钱,以小高王的脾性,谁又知道明面上对自己等人不管不顾,暗地里是否有听望司的探子监视。
  这一点倒真没猜错,高澄就是明松暗紧,就想看看谁不拿自己的态度当回事。
  两天后,当崔暹神色疲惫的走出中书省,没来得及回府休息,又被人架去了吏部,高澄将被裁撤的河南十余州府吏,尽数交由崔暹安置。
  小高王这个吏部尚书就突出一个甩手掌柜,只有往紧要职位安插心腹的时候,才会记得自己是吏部主官。
  随着崔季舒等人重获自由,张师齐、封子绘等大将军府幕僚也被召去中书省,封闭在厢房。
  就在高澄一边等待查漏结果,一边在中书省检阅南巡期间朝中诸事的时候。
  ‘咚!咚!咚……’
  一阵急促的鼓声传了进来。
  高澄凝眉望向门外,上一次鸣冤鼓被敲响是崔娘以为自己强抢冯氏,今日又是为何?
  不需要高澄遣人出门查看究竟,不久,有文吏急匆匆跑了进来。
  “是谁击鼓?”
  文吏听见高澄询问,立即回答道:
  “启禀大将军,来者是建州人,状告建州刺史郑伯猷。”
  高澄闻言追问道:
  “告他什么罪?贪腐?”
  “贪腐只是其中一罪。”
  文吏没有半点迟疑,荥阳郑氏再大还能大过小高王不成,他如实回禀道:
  “来人声称建州刺史郑伯猷与其妻罄阳公主,以反叛罪肆意诬陷州中民众,男子无罪被杀,妇女充为官奴,以此私吞百姓家财。”
  高澄闻言脸色涨红,他抬起手,指向文吏,咬牙一字一句道:
  “去将苦主给我带来!”
  文吏不敢耽搁,但他领回来的不是一人、两人……高澄粗略扫过,竟然足足有二三十人。
  从建州逃难来的百姓有老有少,多是妇人,风尘仆仆,人人面有菜色。
  大堂上两侧的亲卫们为了防备刺客,尽皆手挎钢刀,严阵以待,气氛肃杀。
  “大……大将军?可是大将军当面?”
  一众畏惧的人群中,一名妇人大着胆子询问道。
  高澄挥手上一众亲卫放松下来,又对妇人道:
  “我就是高澄,诸位尽可与我诉说冤屈,若事情属实,我必为诸位做主。”
  听高澄这般说,苦主们如炸开了锅,七嘴八舌的向高澄哭诉。
  吵吵嚷嚷,高澄根本听不清楚,只能高声呼喊道:
  “诸位,静一静,一个个来!”
  众人这才安静下来,你望我,我望你,最终还是先前的妇人先与高澄陈述冤情。
  一个接一个,众人说到愤恨处,嚎哭得肝肠寸断。
  高澄越听脸色越是难看,最终满腔愤慨化作一声怒喝:
  “尉兴庆!”
  “末将在!”
  尉兴庆应声道。
  高澄厉声道:
  “我命你领亲信都五百骑从往高都城(山西晋城),捉拿郑伯猷夫妇入洛!”
  “末将遵命!”
  尉兴庆领命而退。
  高澄却不罢休,他继续吩咐道:
  “薛虎儿!”
  “卑职在!”
  “你速将司州牧可朱浑元召来。”
  “喏!”
  高澄做出安排之后,长吸一口气,尝试和颜悦色安抚逃难来的一众百姓,但心里的怒火根本无法平息。
  “纥奚舍乐!”
  “卑职在!”
  “你将苦主带去安置,务必着人好生照料。”
  堂下全是谢恩的感激与磕头声,高澄目送他们被纥奚舍乐带走,再也压抑不住怒意,拔出腰间配剑,一声暴喝,将长案斩为两段。
  可朱浑元来到中书省大堂的时候,这里已经是满地狼藉。
  高澄并未与可朱浑元多做寒暄,将建州之事尽数相告,直言道:
  “可朱浑公,此案必然牵连甚广,我要你领麾下三千部曲渡河,为我控制建州,如查证属实,但凡参与其中之人,一个也不能放过!”
  可朱浑元能够理解高澄的愤怒,建州虽在山西,离洛阳并不远,几乎是有人在眼皮子底下为恶。
  这无疑是给了一直强调不许伤民、虐民的高澄脸上一巴掌。
  才出中书省,可朱浑元立即召集三千部曲家兵出洛阳,一时半刻都不敢拖延。
  高澄从未想过就自己南巡这几个月的时间,居然能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
  尉景当年征召民夫打猎,害死三百余人,但也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与郑伯猷夫妇完全是两码事,高澄如今恨不得立马剖开郑氏夫妇的胸膛,看看他们的心究竟是什么颜色。


第二百六十四章 献祭养父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事情发生在中书省这一各方关注的焦点。
  还没到晚上,洛阳权贵或多或少都听说了建州之事,以及高澄无处发泄的怒火。
  这其中尤以孙腾府上不得安宁。
  贾氏出身贫寒,原本只是一名小妾,因孙腾之妻亡故,而贾氏又为孙腾生了一个儿子,故而被提为正妻。
  这还不够,孙腾特意为贾氏向高澄求一个身份。
  小高王看在老孙为自己做了四次媒的情分上,大手一挥,封贾氏为丹阳郡君。
  怎么样,风光吧。
  这运气是献祭养父得来的。
  贾氏第一位养父名叫崔孝芬,参与洛阳叛乱被高澄处死。
  崔孝芬之妻罄阳公主改嫁郑伯猷,也将养女贾氏带到郑家抚养。
  罄阳公主并非帝女,她父亲是已故安丰王元延明。
  如今眼瞅着第二位养父也保不住了,贾氏倒不在乎郑伯猷,只担心养母的生死。
  听说消息后,贾氏立即寻了孙腾请他为养母说情,哪知孙腾当场就变了脸色,大骂其为愚妇,要害一家人的性命,又让奴婢将贾氏锁在家中,不许其外出。
  这种事情他孙腾哪敢过问,侍奉了小高王这么多年,他就没见过对方发这么大的脾气,据说一剑把书案劈成两半还不罢休,高澄还在大堂里一阵劈砍,弄得满地狼藉。
  怎么,让他现在去求情,是想要他肉身试剑,看看大将军之剑究竟利否?
  建州,高都城,刺史府。
  “什么叫没追上,一群妇孺你们都追不上,眼睁睁看着她们过河,哪还有脸面回来见我!”
  郑伯猷大发雷霆,对着一名武人破口大骂:
  “不要跟我提借口!废物!给我滚!”
  武人躬着腰仓惶而走,但踏出刺史府大门,他便将腰直了起来。
  “头儿。”
  一个年轻戍卒望见武夫出门,欣喜地唤道。
  “你怎么来了?”
  “大家伙担心你,怕刺史知道是我们……”
  话未说完却被武夫狠狠一瞪,赶紧改了口:
  “总之你没事,实在是太好了。”
  “走!回去喝酒去。”
  武夫搂着年轻戍卒,临走前又回头看了一眼刺史匾额。
  “嗬……呸!”
  留下一口痰。
  郑伯猷已然乱了分寸,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放跑了那些女奴,就在他长吁短叹的时候,罄阳公主走了进来,安慰道:
  “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