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陛下,妾身会向医官讨一碗落子汤。”
  元善见不知道高皇后究竟经过怎样的心理挣扎才做出这个决定。
  可其中蕴含的深情却能感受得到。
  但他没有回绝,元善见才十五,还很年轻,贪恋着人间。
  “这汤……朕来为你准备。”
  被高澄强逼着学医的效果这时候体现了出来。
  一名医官的尸首被送出了宫门,据称是与宫娥私通,被赐死。
  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洛阳宫城本就是四处透风的筛子。
  高皇后堕胎的事情终究还是传进了高澄耳中。
  他知道这两夫妇这么做的原由,无非是担心高皇后产子,高欢、高澄将废年岁渐长的元善见,改立尚在襁褓的外孙、外甥。
  废帝能有什么好下场,元善见他爹元亶用一床棉被给他上了生动一课。
  产生这种担忧不足为奇,当年元子攸之所以急于诛杀尔朱荣,正是因为尔朱英娥临盆在即。
  高氏在元修与元善见之中选择了元善见,图的不就是他年幼么,如今七年过去,年幼的小皇帝,也将满十五岁成年。
  也许怀胎十月后,冒着性命危险再将这个孩子诞下,高皇后会有不同的选择。
  但这时候的胚胎,无论如何也比不得元善见在她心中的分量。
  ……
  高澄身穿甲胄领了一千亲卫入宫。
  这个消息迅速在洛阳大小官员之间传扬开来。
  ‘是要废立了吗?天子要成年了。’
  这是所有人共同的想法。
  皇后寝宫被高澄亲卫所把持,元善见也被高季式领人提了过来。
  高澄看着躺在榻上脸色惨白的妹妹,语气并没有多少波澜:
  “你就这般不信我?认为我要杀父立子?”
  高皇后轻笑了一声,她的声音还透着虚弱:
  “阿兄是要做大事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高澄默然许久,他突然摇头道:
  “当年不该让你进宫的。”
  “阿兄如今再说这些又能济得了什么。”
  高皇后讥讽道。
  “确实无济于事。”
  高澄自嘲一笑,随后他转身将神情不安的元善见一脚踹翻。
  “高澄,你竟敢欺辱君上!”
  高皇后支撑着病躯大声喝止。
  高澄不敢置信地转过身,他看着对自己怒目而视的妹妹:
  “你叫我高澄?”
  高皇后眼神没有一丝闪躲之意,她直视自己的兄长,这个将来必要篡位的权臣。
  兄妹对视,最先避让的却是体态康健,权倾天下的小高王。
  他转身睥睨着元善见。
  捂着肚子蜷缩在地上的元善见被他看得心慌,颤声道:
  “都是朕的过错,还请大将军莫要责怪皇后。”
  “她为你做的,你也看到了,将来若是辜负了她,我不惧背上弑君之罪。”
  说着,高澄望了一眼病榻上的高皇后,想把她的面容深深烙印在心底,嘴上却一点也不留情:
  “朕!朕!狗脚朕!我又何忌之,无需杀父立子!”
  说罢,高澄迈步就走,临出门却又停住脚步,他没有回头,只是淡淡道:
  “往后莫要再做蠢事,那种汤药喝多了坏身子,要想你夫婿平安一生,至少自己不能落个红颜薄命。”
  高澄扬长而去,守卫在皇后寝宫的一应亲卫尽数撤去。
  宦官刘思逸这才能够进门,他看着倒在地上的元善见惊慌不已,赶紧将他扶起。
  被权臣狠踹一脚,又遭言语羞辱,元善见面色狰狞,额角青筋暴起。
  榻上的高皇后只是低着头双目无神。
  回想高澄之言,元善见终究舒缓了脸色,道:
  “朕……我元善见此生绝不会辜负皇后。”
  高皇后抬起了头,双目渐渐有了些神采,她莞尔笑道:
  “妾身相信陛下,还请陛下宽恕妾身病体未愈,今日不能侍奉。”
  “嗯,这是自然,皇后好生休养。”
  元善见才出寝宫,屋里的高皇后却哭成了泪人。


第二百一十九章 职位填补
  一场风波过去,元善见稳坐皇位,唯一的变化只是高澄决心不再进那扇宫门。
  虽然高澄让元善见学医,已经算是明示不会伤及他的性命。
  但是架不住元善见也有他的不安全感。
  自司马懿之后,面对权柄,哪还有人还把誓言当真,高欢与尔朱兆数次盟誓,如今尔朱兆不正埋在穷山之上么。
  更何况高澄连誓言都没有说一句。
  面临死亡威胁的天子,能够做出什么事情,尔朱荣最有发言权。
  年岁渐长的元善见狠心为高皇后送上一碗落子汤,终于让高澄深刻明白了对方的不安与恐惧。
  否则当日也不会领兵进宫,护卫左右。
  太昌七年(538年)正月底。
  高澄安排了洛阳留守事宜,立即启程北上,前往晋阳。
  探望高欢、娄昭君,甚至看一眼自己两个儿子高孝璋、高孝瑜都只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要与高欢共同商议今年关东施政的大体方针,以及晋阳方面是否有征战计划。
  晋阳大军通过一年的休整,早已从西征大败的阴影中走出。
  同时,折损了三万的并州胡,经过补充,也恢复了二十万人的规模。
  这是高氏的根基,高欢不可能放任它因战事减员而不顾。
  书信交流再频繁,到底比不得父子俩面对面交流,谈上一场。
  这一次去晋阳,高澄将一众兄弟都带在了身边。
  高孝璋、高孝瑜被送往晋阳后,时常忧愁哀叹的尔朱英娥与宋娘,让高澄更能体会到庶弟生母们对独子的思念。
  高澄自己倒是没心没肺,有了女儿后,他还真没怎么挂念过俩儿子。
  尔朱英娥与宋娘随行自是应该,高澄也有心让高欢见见两个孙女,既然元明月与小尔朱也要跟着,高澄干脆就让全府女眷随行。
  晋阳的渤海王府可有渤海王宫之称,规模可比洛阳大多了,不愁缺了院落。
  依旧是高季式领一千亲卫护送。
  王士良领禁军留守,政务交由高隆之、孙腾等人,大将军府主薄张师齐随行,长史温子昇处理内务,张亮则被高澄早早派往了南荆州。
  南荆州刺史源子恭沉疴难返,派去的医官回报说剩不了多少光景。
  随之而来的还有源子恭的辞章,希望能够回朝。
  高澄没有应允,但也不可能真让一个将死之人,依旧为大魏贡献最后一丝火苗。
  他保留源子恭南荆州刺史的同时,也让人将他送回洛阳与家人团聚。
  同时因大将军府司马张亮组建盐兵有功,派他前往安昌城行南荆州州事,也算是为以后镇守南荆州做铺垫。
  张亮勤奋干练,忠信可靠,要说缺点,贪财确实不假,但也拎得清轻重。
  历史上,能被原主委以都督二豫、扬、颍等八州军事之权。
  在军事上,并非一无所知,否则高澄也不会派他募兵。
  如今将张亮放往梁魏边境锻炼,正是时候。
  与荆州刺史侯景、东荆州刺史侯渊、豫州刺史尧雄、广州刺史高敖曹几人合力,看住陈庆之,守卫梁魏西线不成问题。
  需要高澄解决的不只是南荆州刺史,他也早就选好了光州刺史的候补。
  光州地处青州以东,位于山东半岛上,原刺史也是上了六十岁,身子眼睁着垮了下来。
  那刺史的名字很有意思,却在高澄这儿讨不了好。
  他名叫高湛,字子澄。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o_m 
  六十三岁的老高湛,高子澄也是出自渤海高氏,人家来历比高欢、高澄父子、高隆之等人正经不了许多。
  父亲高肇是宣武帝元恪的舅父,凭借外戚身份把持朝政,权倾朝野,这样的权臣没有自己的根基,元恪一死,即遭宗室清算。
  高肇虽自称渤海高氏,但却明明白白是高句丽族。
  不过渤海高氏本就是个大染缸,各种族属都有,谁都能跳进来洗个澡。
  将来接替高湛的人选,高澄属意幕府长史温子昇。
  腹地用文,边地用武是这一时期高澄任官的主要标准。
  温子昇出使南梁后,先后历任主薄、长史,也算自己人。
  关于递补人选,若无空降,高澄计划由张师齐出任长史、邢邵出任主薄、而幕府司马一职,早在张亮去职,高澄就已经去信渤海,征调封隆之之子,封子绘入幕。
  封子绘18岁就跟随父亲封隆之迎接高欢东出,往信都建义。
  尽管历事早,资历深,但升迁速度无论如何也比不得后来人,尤其是高澄那一帮子核心幕僚。
  那群人中,朝官且不提,单说刺史就有了相州杨愔、青州赵彦深、兖州崔季舒,候补的还有南荆州张亮、光州温子昇。
  而封子绘去年才由平阳太守,迁渤海太守。
  要不怎么说人人都想往中央挤。
  巡视河北的时候,高澄曾与渤海太守封子绘有过一番交谈。
  十八岁就跟随其父参与信都建义,胆识自不必说,对于他的才能更是赏识。
  封子绘受任晋州平阳太守时,请开晋州北界新路,并主持这一工程,旬月而就,自此征兵运粮,军士无乏。
  历史上,在邙山之战、与对南陈的战争中都有亮眼表现。
  高澄与他一番交谈,也有了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这是一个颇具长远眼光的人才,有胆略,更能抚民。
  小高王对这样的人才,向来都是爱之深切。
  而远在渤海的封子绘实际上已经接到了高澄的征召文书。
  一条通天梯摆在自己面前,封子绘没有丝毫的犹豫。
  原属晋阳调派的他很清楚在高澄与高欢手下谋事的区别。
  过去高欢坐拥河东、河北,高澄镇守河南,虽说高欢有更多的职位安插心腹,但聚拢在他周围的人也不是高澄麾下所能比拟。
  于是凭封子绘的资历与能力,也只被授予太守一职。
  反观高澄,过去虽只有河南,但他身边缺了人手,一但能力与忠诚能够得到他的信任,立即就能外放。
  到了去年,高欢将河北交由高澄,高澄并未对河北地方镇守有太多变动,只是让杨愔补了段荣的缺。
  就是因为他自己手下的心腹,除去朝官以外,连个河南都填不满,否则六十三岁的高湛如何能够久镇光州。
  封子绘就是看准这个时机,通过父亲封隆之,请由晋州平阳,调任冀州渤海。
  争不过那群鲜卑元从,那就往高澄身边开辟新赛道。


第二百二十章 盘算招纳
  与封子绘抱有相同看法的不止他一人,张纂就是其中之一。
  晋阳有三座重要府衙,相国府(大丞相府)、行台、中外府。
  分别对应高欢,相国(大丞相)、大行台、都督中外诸军事三重身份。
  中外府从事中郎张纂正是晋阳三府幕僚之一。
  张纂,字徽纂,北魏旧都代郡平城人(山西大同),最早归属尔朱荣麾下,尔朱兆受命都督一职统军,张纂担任其都督长史辅佐。
  尔朱兆与高欢亲密期,张纂数度出使,因而与高欢结识。
  前文提过,尔朱兆退回秀容以后,麾下幕僚除张亮以外,尽皆与高氏在私底下有过联络。
  树倒猢狲散,高欢对这群猢狲殊为不喜,几乎都被闲置。
  作为尔朱兆麾下核心幕僚的张纂却不在此列。
  原因倒也简单,韩陵之战前他就投了高欢。
  广阿之战后,尔朱兆退兵,留张纂协助相州刺史刘诞守邺城。
  高欢趁尔朱氏势力暂时退出河北,围邺城数月,掘地道以陷城墙,张纂就此投入高氏阵营,担任丞相府参军事。
  高欢这一时期的丞相一职,由在信都所立的元朗册封。
  张纂擅于逢迎,长于机变,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很快被高欢及亲近所接纳,高欢入洛阳后,张纂补任行台郎中。
  高欢征讨刘蠡升之际,以高琛守晋阳,留张纂为行台右丞辅佐高琛。
  高琛虽因秽乱而死,但张纂却因功升任大丞相府功曹参军,毕竟辅佐留守,也管不到他裤裆里的那点事,功是功,过是过,高欢这一点分得很清楚。
  之后随着行政权力逐渐由晋阳转向洛阳,张纂也由相国府(大丞相府)调任中外府,担任从事中郎一职。
  因高澄麾下幕府有崔暹、崔昂、崔季舒三崔齐列,高欢幕府也有了张亮、张纂两名昔日尔朱兆的核心幕僚并称二张。
  虽然尔朱兆败亡,但不能归罪于二张无能,作为表亲的慕容绍宗苦口婆心,难道就劝动了那位大聪明?
  但在时人眼中,三崔二张这五名信都建义后投身高氏,收获重用的幕僚,所获恩宠却不如一陈。
  所谓陈,指的就是陈元康。
  高欢不惜从高澄幕府强征陈元康,而高澄每往晋阳,都要夜宿元康府中,高家父子这般信爱,众幕僚中,独此一份。
  与张纂并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