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北魏末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北魏末年-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说话的时候,高洋也领着其他兄弟跑了过来。
  还是一副痴呆憨蠢的样子,鼻涕快流进嘴里都不知道擦。
  “你等还不快为二兄拭涕!”
  高浚指责下人们道。
  或许高浚这番话并没有别的意思,但高洋却脸色一僵,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高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敏感的人,容易胡思乱想。
  否则也不会感觉到高澄的疏远,就害怕他对自己下死手,而装傻希望能够保命。
  况且他本就对高浚心怀怨恨:
  我一个嫡亲弟弟从来感觉不到兄长的一丝关怀,你一个不明来路的野种,凭什么能得到他的喜爱。
  高澄没有去理会高洋心中所想,高浚有自己的看护,无论如何也不会被落得与高涣一同,被活活烧死的凄惨下场。
  至于高洋,有这么一个敏感多心的弟弟,让他当个富贵闲王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已经是高澄的极限。
  这种被迫害妄想症的兄弟,高澄又哪敢任用,指不定哪天就觉得自己要杀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正寻思间,屋里传来一声凄厉的惨叫,随后便时婴儿的啼哭声。
  “生了!生了!是个男婴!”
  稳婆在屋里大声报喜,高澄终于完全放下心来,婢女端了一盆污秽出门,高澄迫不及待冲了进去,从稳婆怀里小心接过被剪短了脐带的儿子。
  仔细端详,果然真是皱巴巴地丑模样。
  但也无妨,父母的基因都摆在这里。
  把儿子给弟弟们都看了眼,便驱赶着他们早些回去歇息。
  高澄将儿子放在宋娘枕边,握着她的手感激道:
  “辛苦你了。”
  宋娘脸色苍白地摇着头,三个多时辰的折腾早已让她脱了力。
  “尔朱姐姐怎么样了?”
  宋娘虚弱的问道。
  “母子平安,无需挂念。”
  高澄笑道。
  宋娘闻言嘴角含笑,但眸子里却闪过一丝不为人所察觉的失望:
  所以她还是生在了我的前头?
  正常的女性就是这样,当了母亲,一心都要为孩子着想,孕前的宋娘从未想过争什么,但如今诞下了一名男婴,无论如何也希望他能担上庶长子的名头。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高澄长子将被接去晋阳交由高欢、娄昭君亲自抚养。
  这意味着什么,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不会真有人认为高欢夫妇只是将儿子尽数赶来洛阳后,耐不住寂寞要抱养孙子。
  高澄虽然没有察觉到宋娘的失望,但也能理解她的想法。
  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尤其是独子,才是最重要的寄托,至于自己这个丈夫,其实都要靠边站。
  宋文帝刘义隆因巫蛊之事,打算处置太子刘劭与次子刘濬,却被刘濬生母潘淑妃听了墙角。
  一面是丈夫,一面是唯一的儿子,潘淑妃果断选择了向儿子报信,于是太子与刘濬先下手为强,行弑父之举。
  高澄又宽慰了宋娘几句,让她好生休息,这才回身去看望尔朱英娥。
  高澄进门的时候尔朱英娥已经睡了过去,在梦里还皱着眉头,难道是责怪自己没有一直守着她?
  一念及此,高澄嘴角上翘。
  让屋里服侍的婢女们都先出去,高澄走到榻前探出身子将里边的婴孩抱起。
  哪怕刚出生的婴孩眼睛睁不开,也不妨碍高澄嘟着嘴逗弄自己的儿子。
  他小心翼翼地怀抱着儿子,却又为儿子的名字苦恼。
  宋娘的儿子名字好解决,偷个懒,依旧唤作高孝瑜。
  虽然两个时空的高孝瑜都是同一年出生,也是同为宋娘所生,但注定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而自己这个庶长子就犯了难。
  按照高孝瑜、高孝珩、高孝琬、高孝瓘的排列。
  他的名字必然是三字,第二字是孝字,就很符合高澄大孝子的个人形象。
  第三字偏旁也都一致,高澄有心将他起名孝瓘,将来赐字长恭,但又担心这孩子长大后不成器,辱没了这名字,才作罢。
  这个名,这个字,注定是要留给最出色的儿子。
  颜值还不能拉。
  高澄怀抱孩子在尔朱英娥屋里坐了许久,才不舍地将他放回榻上,出门让伴寝看护的婢女进去陪伴。
  他终于明白高欢将儿子们驱赶至洛阳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
  只要是一想到这孩子满月就得被送去晋阳,一年也难见几回,高澄就觉得心里憋得慌。
  还好,至少他身边还有一个次子孝瑜。
  高澄离开尔朱英娥的院里,没有耽搁,立即派人往晋阳报喜,向老高炫耀自己一天连得两子。
  信使才走,高澄又有不安,高欢不会将自己两个儿子都要走,说要让他们兄弟彼此做个伴吧。
  高澄已经收到了娄昭君诞下一个男婴的消息,高欢为第九子取汉名高湛,鲜卑名步落稽。
  也不知道他究竟还是不是臭名昭著的高老九。
  按照之前一家三口的商定,高湛再大一点肯定是要送来洛阳安置,以高澄的了解,高欢还真有可能让自己两个儿子都往晋阳。
  一来两兄弟可以作伴长大,二来也是预防,一旦长孙不争气,还有次孙能够指望。
  这么一想,原本正要出渤海王府,往元家姐妹的别院过夜的高澄也没了心思,姐妹花再香,对于初为人父的他来说,也及不上两个儿子。
  顿时也没了兴致,转身回了自己卧房,躺在榻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直到天蒙蒙亮,才因疲惫睡了过去。
  第二日正午醒来时,高澄眼见睡过了头,便也干脆再休沐一天。
  专心在家陪伴儿子,尔朱英娥与宋娘都在坐月子,不能出门受风,也只能让高澄两头跑。
  接下来两天,元明月与小尔朱也先后有了动静,这让高澄索性将政务全抛到了脑后,足足一连在家待了五天。
  自十二岁掌权以来,他从未有过这么这么长时间的假期。
  元明月与小尔朱先后为了高澄生下两个女儿。
  这些可好,有了两个闺女,那两小子立即就被高澄给抛到了脑后。
  虽然置身古代,但他到底还是存在现代人的思维。


第一百九十六章 改善财政
  沉浸在喜悦中的高澄为长子取乳名为菩萨奴,次子取乳名为阿苽。
  菩萨奴自然是高澄回忆起人生初次时,与尔朱英娥那番菩萨送子的戏言。
  苽作为粮、菜兼用的作物,不可能是高澄要吃儿子,只是希望二郎好养活。
  乳名可以随意取,大名却必须郑重,高澄为长子取名高孝璋,次子取名高孝瑜。
  一个璋字,足以说明高澄对长子的期望,他压根就没想过父子只相差十七岁的情况下,高孝璋究竟能不能熬过自己。
  高澄遣人将两个名字送往晋阳,征询高欢的意见。
  心爱的女儿也没有落下,高澄还没有为她们取大名,只是将元明月所生的长女唤作阿宓。
  等候她出生的当晚,高澄梦见自己身处洛水河畔,洛神御风而来。
  而晚了阿宓一天的次女由小尔朱所生,乳名叫果儿,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开心果。
  两儿两女的平安降生,让高澄欢喜之余,也能放心投入到政务当中。
  一连休息了五天,第六日清晨,高澄早早就身处中书省,捧读各地寒门学子的书信。
  他们将信件投到当地府衙,由州县长官安排信使统一送来洛阳。
  那一句句激昂的言辞,与对不公的控诉,让高澄久久难以释怀。
  扪心自问,他开科举最主要的目的并非公平。
  不能忍受士族子弟无分优劣,悉数为官,是次要原因。
  通过科举,将选官权力由各地回收至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每一个学子为官,都需经过高澄的选录,通过他们或任职中央,或放任地方,从而在各个部门彻底掌控这个国家,而并非以往派一个心腹担任刺史这般粗糙。
  这才是高澄的主要目的。
  也是他等不及统一,便着手于开创科举的原因。
  相对的公平,只不过是顺手而为。
  时代的进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若非经过晚唐的屠戮,权力也难以从士族转交到两宋以后的寒门手中。
  高澄无需等那么久,他所创科举,不同于隋唐科举对门阀利益的保护,只重才能,不看出身。
  不可否认,如今知识被士族掌控,所录官员也注定多是士族出身。
  但只要坚持重才不重出身的原则,通过开科举,推广蒙学与各级官学。
  发展印刷术,将知识由世家大族,转移至民间。
  有生之年他一定能看到出身寒门的学子,在朝堂崛起。
  毕竟自己也才十七岁,年轻是最大的本钱。
  哪怕花费二十年时间兴文教,培育出大量寒门优秀人才,他也不过三十七岁,正值壮年。
  高澄之所以执着于对寒门学子的培育,最重要的原因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子弟区别于士族:他们难以威胁皇权。
  开明如李世民,也会因为五娘子的乳名而冤杀李君羡。
  要改变这种不安全感,正需寒门崛起,他们没有家族力量支持,或许能走运连出数代进士,但到底是比不上门阀数百年的积累有威胁。
  说到底,废除九品中正,开科举,高澄的初心只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只不过他的利益符合了寒门学子的诉求。
  高澄看了一阵子书信,其中偶尔掺杂着对九品中正制的维护,也没再继续读下去。
  学子们投信的热情过于踊跃,真要一封封读下去,接下来几天也干不成别的事。
  高澄命人将高隆之请了过来,将自己对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铅活字印刷术的设想尽数与他言语。
  这也引起了熟谙工事的高隆之高度重视,他清楚高澄所说的印刷术对知识推广的重要性。
  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关键只在于天才的灵机一动。
  而铅字印刷术则需要高隆之带领工部慢慢研究了。
  但高澄有的是耐心,他叮嘱高隆之先让人将雕版印刻出来,就以《九章算术》等科考书籍为模板。
  高澄将六部交由高隆之、孙腾分领。
  由高隆之领工、兵、户三部,孙腾领吏、刑、礼三部。
  工部、兵部交由高隆之自然是发挥他工事的特长,无论是农具还是攻城器械的制造,有这么一个专业人事,总是会靠谱一些。
  而户部则完全是因为不能将他与吏部一起交给孙腾。
  孙腾如今也来了洛阳,只等李昌仪一到,就能准备将她与元玉仪一起娶进门。
  元玉仪的兄长元斌也无需往晋阳为奴,只不过在洛阳做奴兴许对他来说更加煎熬,尤其是有旧交往孙腾府上拜访的时候。
  太昌六年四月十九,小皇帝在高澄授意下再开朝议。
  高澄命人将来信分为两份搬上朝堂,众寡差距悬殊。
  有一筐是表达对九品中正制的维护,而其余满满七筐都是民众们对不公的控诉。
  “陛下!这就是民意!”
  高澄指着这些书信对元善见说道。
  实物化的民意也给了众人极大的冲击,没有敢和高澄犟嘴,说什么是士族才是民,其余不过是泥腿子。
  在汹汹民意的面前,再也没有人抱守九品中正,高澄也顺利得到元善见的旨意,由他创设一套能够代替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朝议在高澄领旨后解散。
  高澄回到中书省,将当日自己与亲信们所述尽数落笔于奏疏之上。
  九品中正制的终结不代表科举制成为唯一的选官制度,至少荫官制度也将得以保留。
  所谓荫官,指的是凭借父荫进入官场。
  为了防止因荫官制度而造成官少人多的现象,高澄也会对荫生予以考核,难度将与县试看齐,为防止作弊,将会在洛阳由高澄亲自主持。
  相当于只需有秀才的学识,就能受荫为官。
  这也杜绝了啥也不懂的官宦子弟,败坏政事的可能。
  不止如此,高澄也会对荫官的前途做出一定限制,真有才学的官宦子弟自然会走正经科举,才能差一些才会去受荫。
  至于察举制,高澄决定让它与九品中正制一起消亡。
  毕竟科举制涵盖了农事、工事、刑法、算术与经典。
  真正有能力的人总能在五科互不涉及的五科之中,找到一条晋身之路。
  对于发明创造的奖励,高澄也将集中在赐爵与物资奖励上,基本不会涉及官位。
  除非是堪比《齐民要术》的成就。
  贾思勰的书稿总会被潜伏的探子想办法抄录,送来洛阳供高澄阅览。
  可惜他上辈子没接触过农书,不然自己就开始默背了,也用不着苦等。
  高澄如今就像一个追更的读者,苦等作者更新,每当听到汇报,贾思勰某一日携友出游,高澄虽不至于寄刀片。
  但也会着人警告那友人,少去耽搁贾思勰的宝贵时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