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6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是累,也要把人累死了,治权下放到地方,带来了混乱了么,并没有。治权下放之后,大明帝国的行政机器,一切还都照常运转。如今的辽王府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各司主官,各司其职,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今日所议,废丁役,废佃户制,这也是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
  如今的辽王府属官们,各司长官,大多是新学栽培出来的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王爷敢做,他们就敢干。这些年轻的行政长官们,大约也琢磨透了,王爷的施政方针就是三个字,废废废。
  王命就好像一把快刀,斩断乱麻,将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的顽疾,一扫而空。佃户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关中是佃农制,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时期,中原是佃农制,历代中原王朝的总体社会形态,是佃农制经济形态。
  王府勤政殿内,鸦雀无声。
  年轻的王府属官们,汗流浃背者有之,喉咙发干的也有。王爷要废天下佃户,但凡不是个傻子,也明白其中的关键利害。此事弄不好,那些个吃了亏的地主,可是要揭竿而起的,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闪失。
  佃户制度大兴于隋唐,隋唐时富户多养奴隶,庄园中之田地,当然使之耕种,然以地面辽阔,田多至千顷,自家奴隶,不敷应用,不能不利用佃户,耕种田地,收其租税,以供挥霍,此种佃户,称为客户,或庄客。
  士豪大族,收纳逃户,留居庄上,庄园之大者,收容客户,多至数百人,一家数口,集居一隅,于是在庄园之中,发生客户所居之村落,后世称农村为庄,称农家为“庄户”,称农民为庄家人,其义殆起于此。
  大明盛世,时至今日,佃户制度显然不合时宜了,严重扯了中兴盛世的后腿。马城虽然不是经济学家,可也懂得快刀斩乱麻,要在人口爆炸增长之前,将大明治下的佃户们,从土地,制度的束缚里,解脱出来。
  如今大明治下的佃户人口,有多少呐,两三千万总是有的。这些佃户主要集中在关中,中原的不发达地区,穷山恶水的地方居多。鸦雀无声的勤政殿内,马城大马金刀的端坐上首,他的考虑,这些佃户人口是必须解放出来的。
  这些事情,不能留给子孙后代,如果连他这个初代摄政王都做不成,继任者,就更加难以办到了。
  “散了吧,回去想想。”
  瞧着属官们低头沉吟的样子,马城也晓得这样的大事,不能急于一时,还是得从长计议呀。
  忙碌中日落西山,匆匆忙忙的一天过去了。
  晚上,除非有紧急军情,王府是不办公的,这一点和那些所谓勤政的帝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晚上的辽王府,十分静谧,下人们在后花园摆了菜肴,马城怀中抱着幼子,有一筷子,没一筷子品尝着新鲜的河鱼,海货,一旁白青华小心服侍着。一低头,马城瞧见她眼角的几道皱纹,心中不免有些唏嘘,最早跟着他的白妖精,如今已经年过四十,青春不再了。
  一伸手将她扯了起来,在纤纤素手轻拍了几下,两人相视,倒是找到点许久没有的温情来了。
  用了晚膳,百忙之中,马城还是见了爱妃刑沅的娘家人。这回入辽王府照顾刑沅起居的,除了那天真烂漫的刑小妹,还有刑沅的亲哥哥,亲姑姑,瞧着都是老实人。两个老实巴交的乡下人,按时到来,拜谒堂上。几个人恭恭敬敬地跪倒,行了大礼。马城一一扶起,堂前叙话。
  “兄长远来辛苦,路上还好走么?”
  “好走,好走,草民给王爷请安了!”
  “兄长不必拘谨,看座。”
  马城以兄长相称,那老实巴交的乡下汉子,吓的哆嗦,赶忙唯唯诺诺的应了。一旁侍卫搬了几张椅子上来,刑大哥两个磨蹭了好半天,才敢在椅子上坐踏实了。刑氏一家,祖籍江苏武进,就是老实本分的佃户,何曾见过这样大的场面,都吓坏了。
  马城倒是不觉烦闷,闲话家常,其中自有几分深意,这时马城想起来了,刑沅自幼跟随养母陈氏长大,她的本家,可不就是穷苦的佃户人家么。这一家人,倒是来的巧逢其时,言语间多有试探。
  一个老实本分的农家汉子,在马城有意试探下,不出三两句话,就把风土民情,倒豆子一样都倒了出来,于是牵出了一件惊天大案。当日此人的言论,后来,都被史官如实记录了下来。
  “武进寿山寺,田良五百石,分为十二房,僧皆富足,都锦衣肉食,饮酒宿娼,更甚俗家或有畏受家累,不思归俗者,辄择村中愚善佃客,有无妻者,出银与代娶。僧先宿一个月,后付与佃客共,不时往宿。”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江苏武进这个地方,有一座寿山寺,寺里都是些花和尚,无恶不作的大地主,经常欺压佃户。这段记载,还提出了一个血淋林的案例,地主,恶僧强占佃户妻女,甚至新媳妇也不放过。
  当日,老实巴交的刑五,懵懵懂懂,竟制造了一件惊天大案。经他之口,江苏武进寿山寺的花和尚,倒了大霉,在马城决心废除佃户制度的大背景下,很不巧的撞在了枪口了,成了反面典型。被当朝摄政王惦记上了,这些花和尚还有活路么。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铁案
  经刑沅之兄,刑五揭发,摄政王马城督办的寿山寺大案,震动天下。
  寿山寺案揭开了,盛世大明阴暗的角落里,太阳照耀不到的地方,见不得人的伤疤丑恶,大白于天下。
  武进府,寿山寺。
  这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大寺,信徒数万之众,坐拥良田万亩,供养着几百个花和尚,出入都是前呼后拥。平日里一个个道貌岸然,背地里喝酒吃肉,极尽奢华,欺男霸女只是寻常事,连官府也不太敢管的。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其收入包括香火钱,出家费,地租,借贷等。这座寿山寺拥有非常巨大的资产,还明目张胆放高利贷借给百姓,还不上钱的百姓只能变卖土地或人口,举家沦为佃户的大有人在。
  并且这座寿山寺,还有武装,这天底下练武的和尚可不止少林寺。
  开城四年,十月。
  武进寿山寺,十月清秋,赏景的不止方丈一人。幽深寂静的寺院,后山,一个富贵模样的男子,负手而立,园门外立着金丝楠木料子的一副对联,上书“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将封”。
  这十四个字来头可不小,只是因为两百年风雨的浸染,字里行间,本有的那一股充盈而出的春风得意,却依稀有些物是人非了。这副对联谁写的呐,和尚出身的太祖朱元璋,就是这副对联,保住了寿山寺两百年香火。
  不久,有一个肥头大耳的和尚,匆匆赶来,和这富贵男子施了一礼。
  几个侍卫搬出桌椅,放在庭园树下,两个人,一僧一俗,相对而坐,大和尚开始讲解经书。大和尚讲的是《大藏经》,讲的倒也博大精深,除佛教教义外,也包含了政治、伦理、哲学、文学、艺术、习俗。
  大和尚娓娓讲解,贵人凝神细听,时不时插话打断,提出疑问,还有三两侍女烹茶倒水,红袖添香。是时也,天高云淡,叶绿杂黄。微风浮动,满庭菊香。院落间,人声悄寂,唯闻琅琅书声,真真是应了一句道貌岸然。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停在树边不远,富贵男子听的入神,恍然无觉。
  大和尚乖巧识趣,不动声色地抬头看了一眼,见来的是一个僧人,只见那僧人面露焦急,连连使了好几个的眼色。大和尚心中知晓,此人必有急事来报,不慌不忙,讲完了一个段落,咳嗽一声。
  又施了一礼,大和尚道:“国公爷,今天便讲到此处吧?”
  国公爷先不急着说话。他微闭双眼,回味方才听讲的内容,咀嚼消化。过了一会儿,才一振衣衫站了起来。
  那僧人急得直冒汗,凑了过来,耳语道:“方丈,山下来了几个生人。”
  大和尚气定神闲,不悦道:“什么生人,让你如此惊慌,当朝定国公在此,又有哪个敢放肆?”
  方丈话音未落,不远处半山腰,突兀的响起一声铳响,方丈,国公爷面色齐齐变了。
  半山腰,一队伪装成香客的精壮汉子,簇拥着一个黑面孔的精壮汉子,掀开鼓鼓囊囊的衣裳,抽出手铳,提着明晃晃战刀冲进山门。一个迎客僧正要阻拦,便被一铳放翻在地,秃脑门被掀翻了。
  山下,大批火红衣甲的军兵,潮水般涌了上来。
  黑面孔的精壮汉子,面沉似水,就在山门外发号施令:“军情司办案,闲人闪避,冲进去!”
  “标营预备好平叛,今日便挥兵进城,肃清街道,抓捕以下人等。”
  “武进知府张万山,府学学正曾尤贤,其子曾复扬,守备陈恩宠、防守丁方明、一干人等,悉数捉拿归案,不得有误!”
  一旁,汗流浃背的江苏标营统制,忙道:“遵令!”
  那黑面汉子面如锅底,却丝毫不顾他的感受,仍呵斥道:“缉拿归案的人犯,其名下田产商铺,尽数抄没,封存田产!”
  “有敢拒捕者,兴兵反抗者,格杀勿论!”
  一股昂扬的杀气弥漫开来,乒乒乓乓的铳声,不时爆起,山门内一阵鸡飞狗跳,香客,和尚吓的惊慌失措,四处藏匿。
  丁文朝大马金刀,立在山门外,冷笑一声:“不知死活!”
  此案事关重大,竟招来了军情司总制丁文朝,亲自领兵,不分青红皂白查抄了寿山寺,于是天下人都知道,这回要动真格的了。此案事关重大,影响十分深远,由此案发展了下去,激起波澜万丈。寿山寺大案,便是废除佃户制度的引子。
  丁文朝跟随马城多年,这一手抓典型,办铁案的法子,他早就烂熟于胸了,运用起来也是炉火纯青的。这回他亲自出手,就是要此案,办成板上钉钉的铁案如山。很快,山上说抓到了一条大鱼,定国公徐允桢。
  丁文朝一愣,便瞧见他的两个部属,架着一个颇为狼狈的富贵男子,走出山门。
  定国公此时也够狼狈了,瞧见丁文朝,一呆,忙道:“丁总制,多年不见了。”
  丁文朝只是鼻孔朝天,冷冷的哼了一声:“拘起来!”
  话音方落,一个黑色布套便从上到下,将国公爷蒙头盖脸的罩住了,挣扎时还挨了几巴掌,不吭声了。
  当夜,标营冲入武进府,将本地豪绅官员一并拿下了。
  此案由辽王府下令,军情司调集江苏标营督办,这种自上而下,垂直式的办案方式,对各地官员的威慑力,可想而知。军情司,标营,这就是悬在地方官员头上的利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此法,在开城年间成为定制,以此法震慑地方,是十分行之有效的。
  自然,案情紧急时,军请司可调遣地方标营,却也只有缉拿,审讯之权,却没有审判权,这又和旧时锦衣卫诏狱,完全不同的。到案人犯的审判之权,还是在三法司,律政署,也冤枉不了半个好人,这便是现代司法制度的雏形。
  人犯都抓起来了,家产,田亩也都查抄了,江苏巡抚竟还蒙在鼓里,慌忙不迭的拍马赶来。很快消息传开了,军情司连定国公的面子也没给,照抓不误,此时任谁都知道,这案子要闹大了。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 报纸
  武进府,大牢。
  阴森幽暗的大牢深处,阴森的声音传来:“大和尚,兴许听过军情司的大名。”
  一个黑面孔的汉子,一件件摆弄手中器物:“这便是军情司的刑具,这是钉指,这是脑箍,这是刷蜘。”
  “你若不招,就将你按在铁床上,用滚烫的水浇你身上,然后趁热,用铁刷子这么一刷,嘿嘿。”
  四五十岁的大和尚,哆嗦的越发厉害了,“啪”的一声,一本册帐扔在他的面前。
  一个严厉的声音道:“你身为寿山寺主持,不修佛法,专事欺压良善不法之事,将好好一方佛门净土,弄成了乌烟瘴气!”
  “这是地契,黄册,册帐上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你若是一一从实招来,检举立功。
  王爷仁厚,定会饶你一条狗命,若敢抗拒,哼哼。“
  “你是要弃暗投明,还是要顽抗损命,给你一刻钟,想一想。”
  那声音刚落,大和尚已经瘫坐在地,拼命叩头:“愿招,愿招。”
  不久,静静站在暗处的的丁文朝,就得到一份详细的笔录,他面无表情地看了看,吩咐将人犯收押,连同口供,预备着移交给律政司。与锦衣卫不同,军情司只有侦辑与审问的权力,定罪则是律政司起诉,三法司审判,各司其职,相互制横,以免其权力过重。
  大和尚寿山寺主持押走后,牢里,又想起阴森的声音。
  “下一个。”
  军情司调遣江苏标营,越过巡抚衙门直接办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