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5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大帅自不会心慈手软,他出身将门,打小见惯了争权夺利,吴大帅是有唾面自干的觉悟。那一把把寒光四射的马刀,架在细嫩的脖颈上,哭喊声冲天而起,令人心烦意乱。这一刀落下可就回不了头,吴三桂自然不会让刀轻易落下,刀架在脖子上是最能唬人的。
  女子的哭喊叫声中,汗账安静了,汗王显是有些心烦意乱。
  良久,吴大帅觉着火候差不多了,方建言道:“这般僵着,平白让人瞧了笑话,不若咱们各让一步,汗王退位去辽东享福,我自鼎立扶持汗王幼子奇豫继承大宝,如此可好。”
  两三步,行至一个三岁童子身旁,将刀推开,将那童子抱了起来。
  吴大帅脸上竟露出笑意,逗弄道:“要做大汗了,豫儿愿意么。”
  一个三岁顽童哪懂得什么叫道理,竟收住哭声,还拍着手笑起来,伸手来抓吴三桂的胡子。如此这般,汗账内再无生息,想必那位汗王是有些意动了,倘若让他的幼子来继承汗位,这倒并非是不可接受的。
  良久,汗账来才响起一声深深的叹息,那叹息声极尽沧桑,吴三桂心中狂喜又洋洋自得,大事成了,心中又有些鄙夷,终究不过是个蛮夷,怎斗的过吴某胸中锦绣万千。
  “吴三桂,遵守你的承诺!”
  “决不反悔,吴某可与汗王击掌为誓,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崇祯十四年,四月。
  北突厥江格尔汗在回师都城的途中,下诏退位,让位于幼子奇豫,也就是后来的北突厥国王齐玉,这草莽汗王终究是落进了吴三桂的算计里,两人心智谋略都远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吴三桂心中算盘打的响亮,对付这类蛮王,大都督有珠玉在前呀,咱老吴照方抓药便可。
  大都督怎么对待北元幼主额哲的,咱就怎么对付突厥幼主。
  这年月北元早就没了,额哲对大都督言听计从,那就是半个儿子,北元旧部自打改俗易帜之后,就算被大明彻底消化了。吴三桂将其中奥妙想的明明白白,倘若论起来揣摩上意,吴大帅那可是不认第二的。
  翌日,清晨。
  轰隆隆一声巨响,天地变了颜色,十三家藩王喜气洋洋簇拥着吴大帅从汗账里出来,吴大帅怀中还抱着一个三岁童子。危机解除,两万多明军翻身上马,杀气腾腾,护卫着北突厥幼主进了王城,宣读老汗王的退位诏书,为幼主登基准备盛大的典礼。
  成群结队的铁骑,骁勇的大明骑士虎视眈眈,将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不多时,三千关宁兵施施然出营,保护着数十辆马车,朝着反方向迤逦而行,名为保护,实为押送江格尔汗和他的亲眷,去瀚海城,等春暖花开后送去辽东,在辽东终老吧。
  一边是喜气洋洋,一边是英雄迟暮,又一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被踢出了时代的舞台,厚厚的挡风帘布打开,江格尔汗最后看了一眼他的王城,黯然神伤,便引来关宁兵的怒斥,那厚厚的门帘很快又合上了。
  正午,王城。
  马灿一脚踩在狼藉的街道上,大皱眉头,哥萨克人可是将这座王城祸害的不轻,这完全就是一座空城,人口,牲畜,财宝通通无影无踪了。十三家北突厥藩王气的上窜下跳,当日便集结骑兵往哥萨克人撤退的路线上,疯狂追杀,这一追可就追远了。
  十三家小帐藩王,早将王城里的财富视为私产,那容的下旁人染指。这回不用动员突厥人也发疯了,扔下幼主成群结队的北上,追杀,面对成群结队红了眼的突厥骑兵,想必哥萨克人的撤退之路,不太好走。
  王宫,被关宁兵,开原兵团团护卫了起来。
  明军顺理成章接管了王城,轻骑四出颁布老汗王的退位诏书,召集草原各部往王城议事,愿意来的好酒好肉招待着,不愿来的那便对不住了,通通以叛军的名义打杀了。如今吴三桂有两万开原铁骑撑腰,兵强马壮,那还会和区区叛逆客气么。
  空荡荡的王宫,吴三桂大咧咧站在台阶上,指挥部属清理一番,他瞧着那高大的圆形穹顶便心中腻味,如今情势不太安稳,不易大兴土木,吴大帅咬牙切齿,心中赌咒,早晚都要改成平的。
  扑棱棱的信鸽冲天而起,往后方报信。
  数日后,大都督行辕。
  马城逐字逐句看完了前线的奏报,喜出望外,马灿,吴三桂两人兵压匈奴王城,竟然做下了此等大事,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呀,让他这个兄长满心欢喜,当年那个总喜欢缠着他的胞弟,终于长大成人了,能独当一面了。
  “此吾家千里驹也!”
  马城心中欢喜便哈哈笑道,左右如陈演,顾绛只得附和恭维一番,这两位都是饱学之士,眼皮直跳,这话是谁说的呐,出自魏书,曹操说曹休的,大都督的家事可没人敢插嘴。顾绛眼皮跳的厉害,只得心中安慰自己,大都督胸襟气度,比那曹操可胜过百倍,当不至于口是心非。
  马城这时候可顾不上他怎么想,这是鼎定乾坤的大事,意义还要超过南线大捷,这个吴三桂要重赏,此人估摸着尚且不知,他自己做成了怎样的大事。马城却是心中透亮,事关大明北方的长治久安呐。马灿,吴三桂两人在奏报中给麾下将士请功,请赏,马城便握着笔悉数准了。
  笔落,便沉吟着道:“此事,烦请顾兄走一躺。”
  顾绛被点了名字,慌忙道:“顾绛愿往。”
  一侧,陈演抱拳洒脱一笑:“继坤此去当鹏程万里,可喜可贺。”
  顾绛心中安定下来,也喜不自胜还礼道:“顾绛得大都督信重,自当劳心劳力,死而后已。”
  马城便畅快的笑了起来,与这位江南大才子耳提面命一番,吴三桂很识趣,奏请大都督行辕要给北匈奴幼主找个名师,悉心教导,马城便想到了顾绛,这不就是名师么,经义诗词都是上选。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屏障
  顾绛出了大都督行辕,仍心中忐忑,搓着手瞧着冰天雪地,心中发苦,且不知那突厥人的王城是什么光景,想必也暖和不到哪里去。他一个江南人莫非要在这塞北安家么,苦也,今次也不知该如何与家中娇妻辩解。他与娇妻分别日久,前日受到娇妻来信,他那悍妻竟罕见的通情达理,温柔婉转,叮嘱他好生为国效力。
  这让顾绛心中大定,军令如山,草草收拾了行装,便跟随往北突厥运送军需赏赐的辎重营,一起出发。
  翌日,清晨。
  “清明时节雨纷纷。”
  顾绛走出厚厚的牛皮帐篷,哈一口白气,瞧着天上鹅毛大雪,念一句诗,叹一口气,想来做这清明诗的杜牧也决计想不到,这世上还有这么个地方,过了清明竟然大雪一场连着一场,不见天日。
  大雪漫天飞舞,辎重营便不得不停下来扎营,等待天气好转。
  清晨,雪中,一些士卒在营外东南方摆黄纸,烧炭盆,想必是拜祭军中战死的同袍,瞧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顾才子心中肃然起敬,心中默念大慈大悲往生咒,营地内外便有些悲凉之意。中午时,辎重营中竟有一个老卒奈不住风寒,一病不起。
  这本是行军路上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却让顾才子起了悲秋伤春之意,做赋一首,不意竟成了大明文艺复兴早期的经典之作。这年月,旧学没落,新学大兴,隐隐有些百家争鸣的气象,正是江南才子,天下俊彦一展所长的时代。顾绛与那奄奄一息的老卒,烤着火,听那老卒娓娓道来,此情此景,可成追忆。
  那徐州老卒王振自述,他十几岁就离开徐州出去闯荡,稀里糊涂也不知道为什么参加过这么多次战斗。他讲述的很详细,和倭寇对战,和西南土司的战斗,和鞑虏的厮杀,还有官兵自己的火并以及镇压平叛,甚至私下里的争斗,都一一讲述。
  尽管王振的口才一般,但叙述的这些事都是他亲身经历,听在耳中自有一种惊心动魄。王振十四岁那年,他爹不知道从那里找了一杆戟,传授了他两个月,
  这一年的十一月,他家中老父便病倒了,对这次病倒王振和母亲都有准备,因为这几年来,老父的身体就是一天天的衰弱下去,早晚有这个时候。
  该吃的药都吃了,老父的情况依旧不见好,大家终于知道郎中说的没错,老父是油尽灯枯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父咳嗽的越来越厉害,睡的时间越来越长,只不过每天还在督促着王振习武,询问他每天比武的情况,给王振讲述自己的从前。
  日子很苦,然而那个时候王振父子,都相信学武能够出人头地,然而要练武便不能全力种田,对家里实际上是个负担,家里辛苦一年收获不多,想投军也无门路,卫所里各个位置都是世袭,徐州又在腹心之地,不会有什么仗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徐州卫没有,大明其他用兵打仗的地方,九边之地,则有很多机会,因为那边战事频发,所以各级武将都经常性的招募兵卒,凭着武艺和勇气很可能被选为武将亲卫家丁,王振满脑子都是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于是他先去辽东投军,在旧辽军里李成梁麾下效力,随李成梁进入朝鲜平倭,生里死里,也立下不少功劳,然而他一个外来人受尽了排挤,根本没什么机会升官拜将。在旧辽军,一切好处都是李家自己的,和外人没什么关系,不要说王振这种普通兵卒,就连非辽镇系统的其他兵马都被排挤的厉害。
  失望的王振离开辽镇又去了大同,但没用多久他就知道,这里和辽镇没什么区别,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九边之地的体制和内陆的卫所没区别了,想要拜将封侯,和你的武勇智谋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你的出身背景,如果是将门武家子,或者身上有个千户、指挥的传承,自然提升的就快,没有这些,你的功劳全给别人做了嫁衣裳。
  不肯放弃的王振去了西南,朝廷为了剿灭播州杨应龙的叛乱,动员了二十几万大军,不过王振在西南的遭遇和从前一样。作战中王振被毒箭射伤,虽然及时得到救助,却落了下旧伤,只能失意的回到徐州。
  回忆过往,那辎重营老卒脸上没有一丝的感慨,只是低沉。
  顾绛听的心中发酸,起身时险些落泪失态,瞧着那老卒面色不正常的涨红,呼吸急促,竟已然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刻。左右士卒纷纷围拢过来,给他挡着风,顾大才子终落下两行清泪,一篇荡气回肠的诗赋竟一气呵成,随着那老卒咽下最后一口气,雪停了。
  崇祯十四年,四月末。
  北突厥王城,城门大开迎八方宾客,战时从简,幼主齐玉在明军支持下,草草登上汗位,开启了北突厥人的归化时代。吴三桂给汉名齐玉的北突厥之主,找了一班文武师傅,细心栽培,文师傅以顾绛为首,学习儒家经义典籍,诗词歌赋,礼教礼法,按照王府世子的标准培养。
  武师傅,吴三桂给找来了一票兵学门生,与突厥贵族的子弟混编成军。
  于是北突厥王城里便出现了一道奇观,在大明军官的严厉训斥下,一个个突厥人的子弟叫苦连天。混编成军的突厥新军以明人为将,兵学子弟担任各级军官,大肆吸纳突厥贵族们的子孙,这样的新军编制一扩再扩,后来便构成了北突厥的主战力量。顺理成章,南突厥在北突厥新军的巨大压力下,日渐衰落,抵挡不了几年便投诚了。
  这路子处处都透着马城收服北元的影子,论揣摩上意,吴三桂确是一时无两的人才。
  嘟!
  苍凉的号角声响起,马灿站在突厥王宫的围墙上,瞧着下面虔诚跪拜新主的突厥人,视线却落到了西边,西边的旷野上无遮无掩,他却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奥斯曼大军。
  这地方,便是抵挡奥斯曼人的天然屏障,意义又该有多重大。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复辟
  这哈萨克草原上新生的国度,便是一个极重要的据点,横在大明与奥斯曼帝国中间,以为大明塞北屏障,战略价值无法估量。大明在奥斯曼人出兵之前抢先完成布局,便将战线向西推进了数千里之遥,并且拥有了巨大的缓冲空间,这就有了回旋余地,怎样形容都不过分。
  乌拉尔山中段,东坡,伊谢特河畔。
  南线溃败,以俄军为主的东欧联军哗然,随着少量溃兵逃到中乌拉尔山俄军大营,带来了南线崩塌的消息,年轻的阿列克谢皇帝懵了。皇帝在行宫中枯坐半日,才认清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的二十多万大军已然成为了一支孤军,他要被明人抄后路了。
  南线战局崩塌,便如同多米诺一般,造成了可怕的连锁反应。看看地图,明军骑兵可从南乌拉尔山,哈萨卡草原畅通无阻进入俄国南部,向西可直取俄国人的老巢,向北可截断俄军退路,战局在四月间急转直下。
  俄军大营一片哗然后,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