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4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沿北大河一线,明军与十余万叩关的蒙古大军激战,死守。
  一百五十里长的边墙大多年久失修,不利于防御,孙传庭便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只下了一个命令,死守,退后半步者,军法严惩。所谓严惩,那便不只是杀头了事,杀了头还要革除军职,通报军中是要遗臭万年的。
  孙传庭画的这条线,南边便是北大河,一条天然的防线。
  冯德在后头坐不住,亲往北大河防线督战,前头密集的铳声阵阵,升腾的硝烟已然将河岸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云雾中,战情不明,冯德便有些呆不住了,瞧着前头激战处全身的不自在,几次欲率亲兵冲上去。他呆不住,下面各军将领自然更呆住了。
  冯德是多年在辽军中养成的习性使然,呆不住,延绥镇将领是被他逼的,没脸呆在安全的大营。延绥镇副统制是个什么官,大约相当于大明新政前的副总兵,权力却比副总兵大的多。延绥镇新任总制官大人,便是一心在西北开荒的祖大寿,冯德便是他的副将。
  冯德得了祖大寿的赏识,一飞冲天,如今也算是西北重将。
  前线,隆隆的炮声中,密集的排铳声响成一片,已经听不到明显的节奏,便如同成千上万个爆竹一起点燃,响成一片。这北大河防线,长度也有三十里,长达三十里的防线上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免有些地段被突破,防线被击破的守将逃了回来,便被军法队毫不手软的砍了脑袋。
  激战半日,挂在营门外的脑袋已经有十几个颗,血淋淋的。
  冯德麾下一干延绥镇将领,对冯德这位上官还是服气的,也不敢不服,这位冯统制可是辽军出身,还是正牌子开原铁骑出身,谁敢不服。冯德麾下兵马组成也十分复杂,有本地驻军有地方团练,还有一些祖大寿的锦州兵马,总兵力三万余。
  三万人守一条河,冯德是觉得绰绰有余了。
  然而麾下众将对三边总制孙传庭,却多有怨言,大家伙没打过这样的仗呀,丢了防线逃回来就得杀头,这也太不近人情了。那十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挂在外头,太渗人了。西北明军,是从未打过这样的仗,从未见到过如此严苛的军法,冯德反倒习以为常。对孙传庭,冯德也没什么好感,孙总制这个人太孤傲,爱摆架子,然而他却不折不扣的执行着上官的命令。
  这边是辽军的本能,对上官的军令,那就是不打折扣的执行。
  激战正酣,一队轻骑飞入大营,滚鞍下马扑通跪在地上,哭嚎着请援。
  “老君庙守不住了,守不住了呀,大人!”
  那全身失血的轻骑嚎啕大哭,大营中竟鸦雀无声,只有那精神崩溃的轻骑渗人的哭嚎声。
  冯德面色只是肃然,面无表情瞧着那轻骑,良久才道:“老君庙,还有多少人。”
  那报信的轻骑擦擦鼻涕眼泪,哭嚎道:“还有三百人,五百多人丁,死的不到三百了呀,大人!”
  冯德眼皮一抬,木然道:“回去吧。”
  那轻骑竟呆在当场,忘了哭嚎,琢磨着这位大人什么意思呐,一句话便打发了么。
  锵!
  冯德拔刀出鞘架在那部下脖子上,干裂的嘴唇张了张,咧了咧嘴。
  那轻骑吓的慌忙爬起来,连滚带爬的翻身上马,领着本部人马又往前线飞驰而去。
  大营中,死一般静寂。
  相处日久,众将也大约摸透了这位冯大人的性子,便只有一个字,冷。瞧着面无表情的冯德,延绥镇将领心中咋舌,从这位大人身上便瞧见了辽军的秉性,那真真就是铁血之师。平时这位大人沉默寡言,一上阵那便如同变了一个人,不苟言笑,让人瞧着便心里冒凉气。
  冯德心中,也对延绥镇兵马的素质,十分不满。
  这都是些什么兵马,五百多人整整一营兵,伤亡还没到一半就嚷嚷着求援了,这在辽军是要被人笑话的。他手中倒是留了八千预备队,兵力有限,也不能随便就派出去。他却实在是冤枉了延绥镇将士,辽军能承受过半的伤亡,延绥镇的兵马哪受的了呀。
  这个时代,伤亡超过三成还能坚守阵地的,那便算的上是天下强军了。
  孙总制器重,祖大帅信任提拔,冯德是心里有数的,这两位大人是要借他之手整顿边军,想在西北打出一支雄兵。冯德觉得他的机遇来了,就在数月之前他也不敢想象,他竟会有这样出人头地的一天,想着想着,冯德便将手伸进怀中,摸了摸那封带着他体温的书信。
  怀中那封信是大都督的亲笔信,那龙飞凤舞的字迹,让冯德觉得不太真实,却实实在在是大都督写给他的亲笔信。摸着这封信,冯德便觉得心中笃定,稳稳当当坐在这个副总制的位子上。


第九百七十二章 河西
  大都督在信中与冯德兄弟相称,这让冯德极是受用,也有了底气,便踏实坐在这个副总制的位子上。
  嘉峪关内,肃州卫。
  孙传庭两日夜未曾合眼,十分亢奋,坐镇嘉峪关调派兵力,一百五十里长的正面边墙处处告急,求援的轻骑一队接着一队,有些被孙传庭言辞训斥了,有些还当场挨了军棍。尽人皆知孙大人的野心,满脑子建功立业,是要在西北有一番大作为的。
  帅营里人人都提心吊胆,时刻担心逼的太紧了,全线崩溃。
  大明西北好些年没有打过这样的仗了,前线士卒以团练,地方驻军为主,撑的住么。孙传庭心中却是有底气的,他看穿了一个势字,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不可阻挡,还振臂高呼喊出保卫乡梓,建功立业的口号。
  延绥镇重建,这些团练,地方武装就是他的班底。
  孙传庭对陕兵信心十足,多年夙愿终于达成,他给延绥镇新军取名天雄军,基本部队便是陕西地方武装,陕兵能战呀。这延绥镇新军中有大量身家清白的陕西子弟,军官,则多数是在边军混迹多年,郁郁不得志的老卒,这些百战老卒也是大明边军的精华。
  这条建军路线昔年戚继光走过,大都督马城走过,孙传庭如今也是这样做的。
  嘉峪关一线,此时战局十分诡异。
  嘉峪关以北一片安静祥和,数万鞑骑破关而入,越过长城进入北边的丘陵山林间,不知所踪。嘉峪关以南却全线血战,明军依托北大河死守。嘉峪关前更是没有出现一兵一卒,让明军在关前山谷内险要处布置的种种防御,都成了摆设,鞑子,也没蠢到以轻骑强攻险要的嘉峪关。
  孙传庭稍一沉吟,便将嘉峪关正面的兵力抽调大半,驰援两翼。
  肃立在帅营中,孙传庭面上镇定自若,心中却是有些汗颜的,他自诩兵法韬略天下无双,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论起兵法谋略他是谁也不服的。然而真打了起来,孙传庭才发现这十余万骑兵铺天盖地的扑过来,他竟有些手忙搅乱,只有招架之功了。
  此时,孙传庭方晓得了一个道理,所谓名将都是打出来的。
  在帅营中肃立片刻,孙传庭面无表情坐到太师椅上,端着一个成化青瓷茶杯沉吟良久。南线激战正酣,那个冯德果真好本事,竟硬生生守住了,没有开口向他要一兵一卒的援军。北线,那数万不知所踪的鞑骑,却让孙传庭寝食难安,这股鞑骑便是他的心腹大患。
  这股鞑骑破关而入的目的,让孙传庭犹豫不决。
  数万鞑骑就在嘉峪关北边,数十里外,向东可长驱直入河西腹地,向南,那就是嘉峪关的背面,嘉峪关防线整个柔软的下腹部,可都在鞑骑兵锋之下。这股鞑骑会向东还是向南,孙传庭实在无法判断。轻敌了,孙传庭心中懊悔,他是未曾料到十余万鞑骑漫山遍野而来,竟是如此无孔不入。
  嘉峪关东南,文殊镇。
  数百皂衣轻骑在山路上狂飙突进,进至文殊,丁文朝勒住战马瞧着一团乱的文殊镇,大皱眉头,这文殊镇就在河西走廊上,是个山沟里的大镇子,如今,被四面八方赶来的明军当作了驻地,纷乱的镇子里到处都是军兵,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数百骑立在镇子外头,一骑皱眉埋怨道:“孙传庭打的什么仗,这等要地,竟无人整治么。”
  丁文朝不冷不热道:“非议上官,掌嘴。”
  那部下腆着脸轻轻在嘴上打了一下,嘿嘿一笑,丁文朝也懒的去追究,这般乱法也在情理之中,几十万人的大决战,能不乱么。这一路打河西走廊行来,从陇西到武威,再到张掖都是一团乱。孙传庭要和十余万鞑骑决战于嘉峪关,奈何鞑子不听话呀。
  鞑子是人不是木头,十余万鞑骑不会乖乖等着你去杀,是会四处乱跑的呀。
  丁文朝立在马上,低声道:“进去瞧瞧,寻几个口齿清楚的来。”
  数骑打队伍里飞出,进了文殊镇,亮出虎牌,便将文殊镇守将吓了一跳,慌忙赶来拜会军情司的大人。丁文朝瞧着那战战兢兢的文殊镇守备,温言询问,那守备怎敢放肆,自是有一句便说一句,这守备知道的也不多,却足够丁文朝从只言片语间,分析出当下的战局。
  稍一思索,丁文朝率四百余骑进驻文殊镇,且不急着去嘉峪关。
  丁文朝是什么人,那是打老了仗的老将,长期跟随马城东征西讨,十几年打过来的,在马城身边耳濡目染,便是一根木头也教成一代名将了。他自知这时候去嘉峪关也是添乱,嘉峪关天险那是什么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用不着他这几百人添乱。
  进驻文殊镇,进了官厅,丁文朝便温言道:“这位大人,请将这些天收到的公文找来吧。”
  那守备点头哈腰的走了,很快便拿来数十份公文。
  丁文朝端坐在官厅里,翻看着这些帅营送来的公文,他这些年是做什么的,是做情报分析的,从这些帅营快马送来的公文来看,孙传庭对嘉峪关的背面,河西走廊的西头还是有所防备的,早就下令让这文殊镇守备整顿兵马,防备着鞑骑的偷袭了。
  奈何,这河西走廊的西段塞满了人,那文殊镇守备芝麻绿豆大的官,那一路明军也不会听他的呀。丁文朝翻完了几十份军报,便敏锐的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河西走廊如今是危机四伏,鞑骑越过边墙,无孔不入,沿着河西走廊向东,可攻陇西,向西,向南,可突袭嘉峪关的背面。
  仗打成这样,明军和蒙古大军都没有回头路了。
  十余万鞑骑破关,倾巢而出,明军可也没闲着,曹文诏叔侄,额哲马灿,两路铁骑直取哈密,吐鲁番,几天内就该兵临城下了。然而嘉峪关后方的河西走廊,也随时会被虏骑偷袭,这个仗打的可有些意思了,倘若明军铁骑破了吐鲁番,鞑骑却又占据了河西走廊,那不是两败俱伤了么。
  丁文朝倒不觉得这是孙传庭的无能,那可不是十几万头猪,那是十几万来去如风的蒙古轻骑,孙大人想以铁骑长驱直入,鞑骑可也是骑兵,都是骑兵都有长途奔袭的能力呀。


第九百七十三章 军情
  丁文朝进驻文殊镇,便想要联络孙传庭的帅营,派出轻骑前往张掖,陇西,沿河西走廊提醒各城守军,严加防范,便侦查大股鞑骑的动向。军情司最擅长干这个,责无旁贷,便担负起联络协调指挥之责。
  嘉峪关东北方,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带。
  沟壑纵横的密林之间,漫山遍野的鞑骑停下来休息,笑声谈笑吃着肉干,将马匹牵到河谷中饮水。这一片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带,人烟罕至,明人少有敢在这地方住的,明孝宗弘治年之前,这嘉峪关边墙内外还有大明的村镇,弘治之后,这些村镇便大多废弃了。
  弘治之后,大明朝廷在西北执行的绥靖政策,大踏步的后退。
  朝廷的军事力量大踏步的后退,百姓自然苦不堪言,被鞑骑越过边墙长期掳掠,死伤极多,没死的也大多迁徙到陕西,这甘肃之地,河西走廊,实际上少有明人居住,只在几个大城中才有明军驻扎,百姓,也多是驻军将官的家眷,还有些发配的囚犯,一些军户。
  哈奎坐在一棵树下,和丙三队弟兄大声说笑,觉着有些口干舌燥了便取出水袋,装作起身喝水却趁机往四处张望。漫山遍野的鞑骑为什么要停在这里,也不是吃饱了撑的,不远处山坡上便有一个大寨子,方圆数里的大寨子房舍层层叠叠,依山傍水,是一个几千人口的大村寨。
  看着满山遍野的鞑骑群中,一些穿长袍的男女老少正在分发干粮肉食。
  哈奎心中十分焦急,却又不能表现出焦急的样子,这个拥有数千人丁的大寨子住的是些什么人呐,甘肃回回。大明大踏步的后退,主动放弃了西北各重镇,居住在西北的回回便趁机占据了河西四部,这嘉峪关沿线的回回数量极多,住在山里,修建寨堡也不惧怕明军。
  西北明军,也实在无力清剿这些村寨。
  这倒也是常理,大明朝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