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骑- 第2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给父亲请安。”
  温体仁无所谓了摆了摆手,沉吟片刻终决然道:“吩咐下去,将城外的庄子,产业都变现。”
  温家两子错愕道:“父亲,何至于此?”
  温体仁端起茶杯,不耐道:“照做便是,老夫什么时候错过。”
  两子只得恭敬答应,温家的产业,农庄想要变现也很麻烦,可不是短时间内能办成的,得早做安排。
  温体仁想了一想又吩咐道:“银子装车送去山西周氏的和胜票号,兑成飞票,你两人一个去山西榆次见周氏掌柜,一个去台湾面见南公,不要怕花银子,上上下下都要打点一番,南公与为父有旧,要谨慎些!”
  两子又乖乖应诺了,却眼皮直跳知道有大事要发生了。
  温体仁起身走到房外,看着阴沉的天色被北风一吹打个寒噤,这才十一月就风寒刺骨,造孽呀。
  良久,温体仁才轻声道:“辽东伯此人,你两人观感如何。”
  两子对看一眼,小儿子温嵩才恭敬道:“辽东伯自是英雄了得,父亲为何有此一问。”
  温体仁喃喃自语道:“英雄了得呀,嵩儿,你明日便去国子监街,入了汉社,那马城看在老夫多年照拂的面子上,没准会给你一个前程。”
  温嵩眉开眼笑道:“遵命,父亲英明。”
  温体仁收拾心情哼了一声,明日大朝会,老夫偏要帮一帮那马城,只要能让东林党人不爽老夫就舒坦,老夫当不成首辅,满朝东林党也别想有好日子过!
  翌日,大朝会。
  登基四年,崇贞皇帝夹袋里也是有一些心腹。
  在京七品以上官员缓缓走到金水桥,天公不做美,阴沉沉的却不肯飘雪,近千官员在金水桥边冷的瑟瑟发抖。
  天子驾到,大朝会开始自然不能提迁都一事。
  勤政的崇贞皇帝木头人一般端坐,今日大朝会议的还有一件糟心事儿,河南三司急报去年招安的陕西乱党,正大举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意图不明,沁水知县急报朝廷,陕西招安兵马二十余万祸乱沁水县,二十余万招安兵马以紫金梁,混天龙,马回回等将为首,四处抢粮抢大户,整个河南北部一片哀嚎。
  天子脸色发黑,近千官员大气也不敢出,没人蠢到惹祸上身。
  对乱党叛军以抚为主,是去年大朝会上议出来的结果,也是在这金水桥,杨嗣昌杨督师慷慨激昂,六部附议,御史台帮腔,很快便定下了以抚为主的策略,发官银五万两,米面十万石安抚军心,然而粮食总有吃完的一天,银子总有花完的时候,一年不到粮食吃完了,银子花完了,二十万招安兵马又不安分了。
  还有一部去了山西,山西官员倒是一声不吭,瞒报了。
  官宣了沁水知县的求援奏折,便有几位御史出班奏本,大骂杨嗣昌失策,误国,招抚叛乱之策已经彻底破产了,请罢杨嗣昌。百官看着几位慷慨激昂的御史,心中有数,这都是温党干将呀,今日大朝会又是一番腥风血雨,元辅大人这是铁了心要倒杨了,杨党,清流,东林自然不肯低头。
  崇贞皇帝心中烦躁,不悦道:“杨嗣昌,你可自辨。”
  这一问便如同决了口的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兵科给事中刘斯来出班辩解,侃侃而谈,招安流寇没有错,流寇也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流寇滋扰河南无非是军中无粮,命河南三司调拨些粮饷接济一番,大军多半就开回陕西去了。此论一出附议者极多,拿眼望去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御史王象春,齐刷刷的东林干将呀。
  东林党,早在天启朝就烟消云散了,如今的东林党说的是,江南出身的,曾经与东林书院有过交集的,从上到下众正赢朝呀,官大的如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杨嗣昌,户部侍郎钱龙锡,官小的如兵科给事中王斯来,户部给事中韩一良,都可算是东林复辟的干将。这是由江南发达的科举决定的,出身江南的东林党人科举成绩太好,是禁不绝的。
  王斯来这些人继承了东林党一贯的嘴炮才华,每每能喷的群臣哑口无言。
  说起来崇贞朝执政的并非东林党,东林党人以言官,小官居多,然而架不住东林党干将能喷呀,掌握了清议,舆论的大喷子你怕不怕,你不怕就喷死你,被东林掌握的清议喷死的朝廷大员有多少,有一个叫做陈新甲的,堂堂兵部尚书一位部堂大人,就是被东林党,清议活活喷死的。清议,这玩意实在太可怕了,崇贞朝唯一一个能不怕清议,喷赢东林党的就是温体仁了。
  一阵吵闹,轮到杨大人自辨了。
  杨大人面无表情,出班上奏:“臣附议。”
  崇贞脸色发黑却很无奈,只得下旨给河南三司筹集粮饷,赈济二十万招安兵马。从头到尾,温体仁如老僧入定一般,一言不发,气势汹汹的温党被清流三招两式轻松化解,这就是言官清流抱成团的能量。
  此事糊弄过去了,杨嗣昌又出班道:“臣有本奏。”
  崇贞皇帝耐着性子命讲官宣读奏本,百官精神为之一振,杨大人亲自上阵了,今日这场大戏还没完呀。杨嗣昌奏请朝廷与后金议和,这也是老声常谈了,不过杨大人在议论论调里加了点新东西,弹劾袁崇焕不法贪墨,修建宁锦防线糜费甚多,请罢袁崇焕官职以贤明代之,然后与后金议和,休兵罢战。
  和议既成,耗资巨大的关宁锦防线就可以停下来了。
  省下来的银子做什么用呢,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天下就太平了呀。


第四百七十五章 脸皮
  此议一出,崇贞皇帝脸色缓和了下来,颇为心动。
  杨部堂都赤膊上阵了,一干清流自然不肯落于人后,一时间弹劾袁崇焕的弹章四起,让温体仁脸色也有些难堪。杨党,东林出招了,温党自然愤起反击,冷嘲热讽一般,议和,后金会乖乖遵守和议么,若是签了协议又突然撕毁协议,这个责任谁来负,是不是杨部堂自裁以谢天下。
  温党,杨党都是自说自话,这也是朝廷上对喷的本事。
  管你如何辩解我只要坚持我自己的观点,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吵吵嚷嚷了好一阵,吵的崇贞脑仁疼,只得搁置此议。
  “再议吧。”
  温党,杨党各自回班,休兵罢战,自然是议不出个结果来的。
  温党反对的杨党便极力赞成,杨党赞成的温党便极力反对,每日朝会吵的人头大如斗,这议和之策终究还是没吵出个结果。
  此时已经吵到了日上三竿,群臣都头晕眼花了。
  崇贞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朝着温体仁,周道登等阁臣使个眼色,迁都这种事情总不能皇上提出来吧,皇上还是要脸面的呀。这种事情崇贞羞于启齿,南迁不就等于当了逃兵么,这种大事,国策,由内阁大臣提出来最合适。
  温体仁,周道登两人都是知情的,由这两人提出来最合适不过。场面僵硬,很僵硬,周阁老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老眼昏花,温首辅则闭目养神,对陛下的眼色视而不见。僵了半晌,崇贞皇帝胸中莫名烦躁,无名业火腾的一下升腾起来,这是怕背黑锅么,朕要你们何用!
  一怒之下退了朝,迁都之议还没提出来就胎死腹中了。
  出宫,归家,温体仁抬头看着天上大太阳,一声叹息,最后看一眼这北京城吧,他这个内阁首辅应该做到头了。没人比他更了解崇贞皇帝的性子,这位陛下没个长性,温某人能在崇贞朝当三年首辅,已经算很不容易了。这回不肯站出来背这个黑锅,以皇上的性子心中必然是极羞恼的。
  这位皇上的性子,用人全凭个人喜好,喜欢的便往死里用,不喜欢的也往死里整,在家中用了晚膳,有宫中眼线传来密报,皇上在御书房召见了成国公朱纯臣,温体仁吃了一惊腾的一下站起来,倒是小看了这位天子,这是要翻脸杀人么。
  成国公,可是抵掌京营的,京营的实力碾压京师还是不在话下。
  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心中是有些鄙夷的,这位皇上要是有这个魄力兴大狱,重用勋贵掌握大权,大明还会闹到这般凄惨么。这位皇上性子暴躁,遇到大事却最是优柔寡断,比先帝差的太远了。性子暴躁偏偏还脸皮很嫩,死要面子,这哪是做大事的材料,都到这般田地了还要什么面子。这位皇上的脸皮也太薄了,听不得半句坏话,清议,舆论一起脸就红了,脸一红就方寸大乱。
  终究还是个少年人呀,温体仁深深的叹气,少年人哪有脸皮厚的。
  翌日,温体仁请辞,送了一纸告老还乡的辞表进宫,人没露面躲在家里,这个时候皇上多半是不愿见他的。
  下午,宫中传旨召见温体仁。
  温首辅穿上官袍整整官帽,进宫面圣,顺便带上一些黑材料,心中还是很有些底气的,大明朝还没有杀内阁首辅的先例,最不济也能保一个全身而退。登上轿子,无人处温体仁眼中凶光一闪,老夫临走前也不能让杨党太嚣张,这一纸黑材料告上去,必定弄的杨嗣昌鸡毛鸭血!
  宫中,御书房。
  温体仁施展出在官场打磨多年的演技,垂泪请辞,崇贞皇帝正在气头上,被他嚎的心烦意乱,一气之下便准奏了。温体仁心满意足才抛出一颗重磅炸弹,启奏皇上,臣有本奏,臣弹劾兵部尚书杨嗣昌,欺君,谋逆大罪!
  崇贞皱眉接过弹章,只看了几眼便脸色涨红,气的摔了砚台。
  温体仁的弹章揭发了一个真相,沁水县城三日前就破了,沁水县令不愿从贼在县衙里自尽殉国了。二十万招安兵马在安分了不到一年之后,又反了,然而杨嗣昌狼子野心,对如此重大的紧急军情隐瞒不报,当斩!
  崇贞皇帝脸色涨红很快咆哮起来,狠狠掀翻了桌子将奏折仍的满地都是,温体仁跪在下首眼睛盯着青砖,心中冷笑连连,杨嗣昌小畜生,这就是和老夫做对的下场,要说瞒报军情的可不是杨嗣昌,而是他的那帮下属,杨部堂这时候应该还蒙在鼓里呢,等皇上发完了脾气,温体仁便一声不吭的偷偷溜了。
  崇贞四年,十二月,缅甸。
  马城翻看着一叠京城来的密报,十分详尽的描述了京师的动荡,内阁首辅温体仁辞职,内阁首辅的位子空了下来,如今主政的是次辅周道登,一位老眼昏花牙齿都快掉光的四朝元老。兵部尚书,五省兵马督师杨嗣昌隐瞒军情,欺君,下狱待斩,崇贞皇帝兴大狱,将杨党一干干将悉数下狱,京师又陷入动荡之中。
  至于迁都一事没有半点风声,想来是胎死腹中了。
  马城起身,满心无奈,他本想将崇贞这面大旗抬到江南,这面大旗号召力还是很强大的,利用崇贞这面大旗整顿江南,趁机抓取摄政大权,这也是大明正统最后一个中兴的机会,幻想就这么破灭了。心中替崇贞皇帝着急,当了婊子还立什么牌坊,带着京营一口气跑到江南,谁敢放肆就灭了他!
  大明的正统那是开玩笑的么,这位崇贞陛下真是属驴的,牵着不走,打着倒退。
  心中一阵厌烦便出了书房,老子是不怕背黑锅的,戏台子都给你搭好了,这位天子还在犹豫不决。陕西又反了,二十万流寇进犯河南,还有一部去了山西,河南,山西兵力空虚,精兵早就被抽调到山海关去了,只能勾选军户编练新军,编练新军又需要大把的银子,朝廷没银子只能加税,加税导致流民越来越多,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长江以北,局势很快便会糜烂,无可挽回的糜烂。


第四百七十六章 平倭策
  迁都南京是上上策,任谁都知道北方民乱,根子在于旱灾,加税,根子在于朝廷没钱赈灾。迁都南京掌握江南富庶之地,湖广粮食不够便从海外购粮,只要有钱没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如此励精图治个三五年,不论剿抚都是可行的。至于关外的后金大军更难以为患,不是还有开原,山海关两支大军牵制么。
  也省的开原,山海关两军打起来束手束脚,随时要担心后金骑兵绕路打下京师,马城是身经百战的人,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很不满,这就好比两军对战,最高统帅部不在后方老实呆着,居然顶到最前线去了,这个仗还怎么打嘛,下面各军随时要担心最高统帅部被人一锅端了。
  成祖将统帅部迁到北京,是因为当时大明是进攻态势,蒙古人已经被远远赶到北方去了,不一样嘛。
  如今大明是守势,最高统帅部自然应该迁回南京,这是后世任何一个军校生都懂的道理,满朝文武偏偏不明白呢,自然,东林,清流是极力反对的,江南是他们的大本营呀,怎么能容的下一个强势的天子呢。袁可立曾言,将南京六部的官员抓起来都砍了,没有一个冤枉的,南京六部最是乌烟瘴气。
  赞成迁都南京的有没有呢,是有的,一干勋贵就极力赞成迁都。
  京师密报,皇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