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起心中惭愧不已,可吴紫萱却是感到幸福和甜蜜。
    “不,皇上。今天的婚礼虽然和臣妾以前想象的不一样,但是却远远比臣妄想象的要更有意义。
    臣妾能有一场这样的婚礼,臣妾很满意,很幸福,真的。”
    见吴紫萱如此识大体,知大义,李起很欣慰,对吴紫萱也是更加宠爱了。
    李起心说吴紫萱如此气度,完全当得上一国之母啊。
    然后两人举杯喝下交杯酒,这一刻,两人一生的情份便就此注定,白首不分离。
    喝下交杯酒后,李起动情地将吴紫萱的小手握在手心。
    “紫萱,古人云春宵一刻值千金,如此良辰美景分外珍贵,我们还是早些休息吧。”
    “嗯,”
    吴紫萱满脸娇羞,不好意思的轻声答应,整个人都是紧张的不行,小脸儿更是羞红的滴出水来。
    李起则是急忙将红烛吹灭,但蜡烛虽然是灭了,可另一团火却是升起来了。

第六百九十一章 想的美
    有道是温柔乡就是英雄冢,又有道是儿女情长就是英雄的刮骨刀。
    李起大婚的这一晚,李起充分的享受到了吴紫萱的柔美和温存,这让李起感到不可自拔,只想整个人就关在房间里,再也不出去了。
    然而这却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里是皇宫,那还好一点,没人会说什么。
    可这里是山海关啊,房间外面那可是有十几万精刚虎猛的大军啊,
    虽然就算李起不出去,也没人敢说什么,可毕竟这么多人,不好意思嘛。
    需知此时十几万人眼巴巴的看着呢,在这么多人的目光注视下,李起能够一晚上表现突出,这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若是再继续表现下去,那到时候就有些见面不好打招呼了。
    于是在千不情愿万不情愿的背景下,李起还是离开了温柔乡。
    出来后,李起来到了临时的办公房间,第一个遇见的人就是顾炎武。
    “皇上,您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一路舟车劳顿,您不需要多休息一下吗?”
    顾炎武的话,这字里面虽然是充满着情真意切的关怀,可是在如此背景下,却又显得是调侃味十足。
    这也难怪,要知道此时的顾炎武那可是有妻又有妾,生活乐无边,这时候见到刚刚新婚的李起,顾炎武作为过来人,当然是忍不住要调侃一翻。
    这也充分说明两人君臣之间关系那也是极其的融洽,要不然,借顾炎武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说。
    “先生说笑了,而今战事不止,民生未复,朕身为一国之君,怎敢贪图享受。
    若不是众臣逼着朕,只怕这婚庆大典还要往后推迟十年八年。”
    李起也不知道是真心还是假意的回了一句,而后便又是赶紧岔开话题,问道:“怎么样?那洪承畴如何?”
    顾炎武见李起问起了正事,自然也是恢复了严肃模样,回道:“回皇上,洪承畴此人接触下来,臣感觉此人颇为隐忍。
    臣几次三番对他冷嘲热讽,但他都并未发作,就连一句气话也没有。
    如此,足可见此人虽然已是叛国投贼,但依然还有一丝羞耻之心。这倒是大大出乎臣的意料。”
    李起不以为意,“先生不必奇怪,洪承畴此人现在虽是卖国贼,但其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再加之他的母亲就是深明大义之人,所以自然这羞耻之心还是有的。
    纵观他的过往经历,其实他投降鞑子,这里面也是有很大的偶然在。
    若当时战败之时他能够一狠心咬咬牙,把脖子抹了,那他现在对我大明而言可就是实打实的大忠臣,大孝子,千秋史书都得歌颂他。
    不过很可惜,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依然还是没有坚守住,还继而犯下许多不可饶恕的罪恶,他的下场也就此注定。”
    对于洪承畴的才能李起自然也是从不怀疑,但其品性操守,以及在大是大非上的抉择,李起却是看不上。
    李起没有在洪承畴的个人品性上有过多的评价,之后便是直入主题,“先生,他可曾向你表露此行目的?”
    “有,昨天他一进关的时候,臣对他冷嘲热讽一番,便将他打发了,谁想不多时他又是找到臣,向臣提出了议和的提议。
    他希望大明与大清和平共处。并且大清还愿意以“弟”之名侍奉大明。”
    “哦。”
    李起哦了一声,“他又提了什么条件?”
    “回皇上,他希望我们可以把鞑子皇帝,还有那数万的八旗家眷全部放回。
    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愿意送上三百万两白银,并且可割让土地,只求双方罢战。”
    “那朕上次提出的让他们以三十万汉人作交换,他们如何回话?”
    “回皇上,他们并未同意,只答应以白银物土地作为交换条件。”
    对于多尔衮情愿用银子和土地来赎买,也不愿意用在他眼里视为猪牛狗马的汉人来交换,李起也并不意外。
    毕竟银子是死的,人是活的。
    对于现在的清廷来说钱财之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口和资源。
    没有了钱财,他们可以去抢,大明抢大到,还可以到朝鲜去抢,到草原去抢。
    然而若是没有了人口,就不足以支撑他的力量,国力也将衰退。
    并且再加上之前一系列的变故,清廷损失了极其众多的战斗力,这些战斗力都极其需要得到补充。
    而补充的人选自然就是他治下的这些汉人了。
    之所以汉人会成为现在鞑子的最佳补充人选,一来是因为自从努尔哈赤起兵后到现在,至今算算也有三四十年了,这已经是两代人的时间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面,许多汉人一出生就已经在接受鞑子的统治,不管这些人愿不愿意,他们都已经适应了鞑子的规矩。
    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自己生在鞑子治下,长在鞑子治下,那鞑子理应是自己的主人,为主人卖命,为主人去死,那是应该的,那是他们最大的荣幸。
    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关内依然不死心。
    上一次入关,看到了关内的花花世界后,他们自然也梦想着可以再次回来。
    而回来之后为了便于统治,他们自然也需要在汉人之中多挑选一些人补充到自己的大军之中,为以后征服汉人做准备。
    不得不说他们还是贼心不死啊。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多尔衮对平时看作猪牛狗马的汉人,这时候也是舍不得放手了,情愿给李起送银子。
    甚至若是能够谈判成功,他都不惜代价,送土地也可以。
    “想得倒美,三百万两银子就想干这么大的事,把朕当穷鬼呢。”
    李起对于多尔衮提出的用银子来赎买的提议丝毫不以为意,甚至嗤之以鼻。
    “皇上,洪承畴今天早上还向臣恳请,希望可以早日面见皇上。不知皇上何时见他?”
    “急什么,晾着呗。”
    李起漫不经意的说了一句,而后便看了一番顾炎武整理出来的书。
    看过后没什么事,便走出房间,去城头看看鞑子大军。

第六百九十二章 君臣论战
    李起和顾炎武两人登上城头,跳目远望,见这远方的八旗大营人叫马嘶,纵然离着老远,却依然能够感受到其杀气腾腾的气势。
    见此,李起不禁对顾炎武问道:“先生。依你看若是我军出关与鞑子野战,我军胜算如何?”
    顾炎武想了想,回道:“回皇上,我军对鞑子数次大胜,对鞑子已毫无畏惧之心,再加之如今又有山海关关城做依托,城外野战,城上大炮配合战力倍增,
    而且此次又是皇上御驾亲征,士气高昂,全军上下十数万将士人人皆敢拼死效命,真真可谓士气如虹,
    如此,此次我军若出城与鞑子野战,当有七成胜算。”
    战场上有一句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任何一场战争都没有绝对的胜利把握,如果一场战争能够做到五五开,那么这是非常合算的概率,这己经值得拼死一战。
    而现在顾炎武自信一旦开战。己方有七成胜算,若真如此,那么这场战争便足以让李起赌上身家性命,甚至大明的国运。
    李起听了,只是微微笑了笑。“先生,你还是太过乐观了?”
    “皇上,难道皇上认为臣的想法有些过于狂妄吗?是何处不妥,还请皇上指正。”
    顾炎武态度真诚的向李起求教。
    李起在他面前自然也不会藏着掖着,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既能让顾炎武清楚大明自身实力,又可时刻提醒自己,让自己避免犯下低级错误。
    “先生请看。这多尔衮挥军十万,领兵来攻。从目前态势而言,其必与李自成相互勾结,为的就是要利用李自成来敲诈我大明一笔。
    然而我军却对其不屑一顾,甚至朕还在山海关城内大大方方地举行婚庆大典。
    这极大地刺激了多尔衮,也极大地打击了他,可如此情形下,他依然没有开战,并且还主动提出议和,
    如此,足可见其急切之心,并且毫无并无战斗之志。”
    顾炎武听了,也是赞同的点了点头。
    李起又是接着说道:“可纵然如此。我军却依然没有到与其决战的时机。
    先生只看到了过往几场战争我军对鞑子的大胜,杀的其丢盔卸甲,四散奔逃,甚至于还阵斩他们的亲王,武功赫赫。
    可是先生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过往的战争大多都是我军取巧之故。
    都是实行偷袭与埋伏,打了鞑子一个措手不及,用谋略战胜对方并无不可,然而过多的使用谋略,却也可体现自身的实力不足。
    试问若是实力强悍,谋略不过是点缀而已,用不用都无所谓,古人云一力降十会,说的便是如此。
    所以我军虽然在过往的战争中取得大胜,但是在硬碰硬的实力面前,我军依然不如鞑子。”
    顾炎武这时候经过李起这一番提点,自然更加能够清晰的看到过往战争中大明军队的不足。
    “皇上所言极是。”
    李起微微一笑。“这只是其一,其二,我军在之前的战争中。对鞑子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人员,物资,马屁,皆是损耗极大。
    并且他们撤出关外,对其军心民望的打击也是巨大。
    如此若是我军再与其开战,这时鞑子上下稍有头脑之人,都应该知道他们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有道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就战斗力而言,他们本就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
    若是再把他们的潜力逼出来,那他们必将超常发挥,到时候战斗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逆转,我军要想取胜可谓是难如登天。”
    顾炎武茅塞顿开,诚心拜服道:“皇上字字珠玑,令微臣佩服之至。”
    “先生过誉了,朕不过是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没有迷失自己的眼睛。身为一军主帅,更身为一国之君。
    朕的一句话,一个决定,不但可以决定和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也可以决定和改变大明朝的国运。
    如此,重担在肩,朕时刻不敢迷失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朕比先生要看的更加通透一点而已。
    所以这无关乎能力,只在于自身所处的地位和境遇而已。
    若是先生处在朕这个位置上,朕相信先生也能看得明白,甚至于比朕还要明白。”
    “臣不敢,臣万死不敢。”
    顾炎武见李起竟然打这样的比方,不由得是吓得浑身一哆嗦,赶紧对李起俯首跪拜,连称不敢。
    不得不说此时李起身上的上位者气息是越发的逼人,令人敬畏非常。
    再加之李起重开锦衣卫,对朝中武官员皆是一种巨大震慑,这让本就对李起心怀敬畏的顾炎武更加行事小心,生怕一旦惹来李起的猜忌,便招来杀身之祸。
    不得不说顾炎武的这个想法可谓是古代臣中几乎比较普遍的。
    臣都是读书人,他们在史书上见识到了太多血琳琳的例子,所以使得他们更加是行事小心谨慎。
    相比武将那种粗枝大叶,他们住住谨小甚微,战战兢兢。
    武将不同,武将大多读书少,性格狂野,心道口快,不喜欢弯弯绕绕,有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极少有武将会善于隐忍自己的情绪。
    再加之武将又手掌兵权,刀把子在手,自然更引人注目。
    所以在古代王朝臣被杀,比武将要少的多,这个现象不是没道理。
    “呵呵呵,,,”
    李起呵笑着把顾炎武扶了起来,甚至还亲手拂去顾炎武膝盖上的尘土。
    “先生你这是做什么?你我之间既是君臣,也是知己好友。你没看到朕在私下里都以“先生”称呼你,这足可见朕对先生之诚意。
    若是先生处处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此一来,倒显得朕是那桀纣之君,昏庸无道,滥杀臣武将了。”
    “不敢不敢,微臣不敢。”
    这时候顾炎武经过李起这一番推心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