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当朝重臣乞骸骨,不管皇上是不是真的想要他走,那都是要推辞几次,以此来显示皇上对臣子的仁义。
这就跟劝人当皇帝一样,不管那人有多么的相当皇帝,但是总是要先推辞几下,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德行,
这些都是表面文章,都是做给人看的。
但是此时的弘光皇帝见马士英主动上奏,祈求乞骸骨,那是连一点表面文章都懒得做,直接便是大手一挥,接纳了马士英的请求。
马士英失意无比,跪地告谢天恩后,便是离开了朝堂。
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了,为什么李起打张广延,后果竟然这么严重,堂堂一朝首辅都是被撤了?
而且这马士英还是弘光皇帝的头号心腹臣子,那么依赖他,弘光皇帝怎么就把马士英给赶走了?
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在古代封建王朝,对于一个天子来说,他的世界里面没有对错和善恶,有的只是自己的随心所欲,哪里还需要顾及那么多。
有道是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即便是皇上要将某一大臣抄家灭族,那被抄家的大臣一家上下,也得老老实实的跪谢,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就是封建王朝!
所以你会看到历史上许多的名臣,开始还被君王信任无比,但是之后因为一些小事,就失宠了,就罢官了,就家破人亡了,这样的事情笔笔皆是。
这就是封建皇朝皇帝的德行。
心情好的时候用这个臣子,说来的吧,你来给朕干活吧。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脚将这个臣子踢开,丝毫没有半点情面可讲。
若是以后这个皇帝念起了那个臣子的好,又恰巧这个臣子还被皇帝整死,那又是接着用。
当年崇祯帝用杨嗣昌不就是这样吗?
崇祯帝开始多么信任杨嗣昌的父亲杨鹤,派他去陕西剿匪,那是要什么给什么,极其的器重,真可谓是圣眷正浓。
但是后来陕西匪患没有平定,崇祯帝立马翻脸,将杨嗣昌的父亲杨鹤下狱问罪。
可怜杨鹤一把老骨头,哪里接受得住牢狱之灾,很快身体就不行了,看眼着就要死了。
但是崇祯帝一点都不心疼,丝毫不顾念当初自己是如何那般器重他的。
杨嗣昌见父亲身体不行了,提出自己代替父亲受过,崇祯帝很感动,认为杨嗣昌是一个孝子,就在心里把这杨嗣昌给记住了。
不过感动贵感动,但是杨嗣昌代父受过的事情却是没有被崇祯帝同意,后来杨鹤病死于狱中。
再后来,崇祯帝觉得杨嗣昌是一个人才,便启用杨嗣昌,对他大加任用。
好无语,人家爹的死,怎么说你崇祯也有责任好不好,没有全部,也有一半吧,
但是崇祯帝一点都不把这些看在眼里,让你杨嗣昌给我干活,你就得给我干活,就算你杨嗣昌的爹是我害死了,那也得来。
第三百五十章 皇上息怒
所以说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想要当皇帝呢,因为皇帝可以随心所欲的做一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人家就是这么牛。
马士英走了,他空出来的内阁首辅的宝座便是成为了许多人的目标。
别看伴君如伴虎,但是这在伴虎的时候,这狐假虎威的日子也是不赖的嘛。
再说了,内阁首辅本来就位高权重,威风八面,只要在仕途上稍有野心的人,又有几人不想当。
于是在马士英退出朝堂后,一众官员皆是眼神热切的看着弘光皇帝,
特别是那内阁的几位次辅再辅,那更加是眼神热切,只盼弘光皇帝可以点他们的名字。
不过令他们失望的是弘光皇帝却没有当场说出继任的内阁首辅是谁,
只是说这内阁首辅干系重大,不能轻易决定,他要好好想一想。
不过这内阁首辅之事可以稍稍延后几天再说,但是那李起命人责打张广延一事,弘光皇帝却是不得不办。
这事情可是关乎他这个皇帝的无上尊严,他不得不处理,否则,不把李起定罪,以后谁还拿他这个皇上当回事。
“诸位爱卿,定王目无君王,擅自殴打朕的宠臣,你们认为当如何定定王的罪过?”
因为李起的身份特殊,弘光皇帝纵然是对李起咬牙切齿,但是却也不敢贸然动手。
尽管这时候的李起就在南京城,身边也没有军队在,要杀了李起,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却也是容易的事情。
但毕竟李起的身份地位,还有那战功都摆在这里,弘光皇帝也是要和一众大臣商议一下,也好拿出一个恰当的罪行来。
一众大臣见弘光皇帝有那内阁首辅的正事不办,抛出来这么个问题,都是一愣。
不过联想到弘光皇帝和张广延的关系,他们又是释然了。
但是就像开始说的,李起的身份地位摆在这里,一个处置不好,就要为自己留下巨大的祸根,一般人哪里敢说话啊。
于是整个朝廷鸦雀无声,静的出奇。
见一众大臣不说话,弘光皇帝不由得是来气了,
“怎么,难道朕要处置定王,定他的罪过,你们感到有什么不妥吗?”
还是没有人站出来回答弘光皇帝的话,这让弘光皇帝很是气恼,他没有想到一个身边无兵无将的李起,竟然是让一众朝臣这般的忌惮,这要是他身边有军队,那还得了!
“史爱卿,你说,定王该当何罪?”
没办法,弘光皇帝便是点了史可法的名字,让他来说。
皇帝就是这样,若是他想要杀一个人,不管这个人是忠是奸,那都不会自己亲口说出来的,
总是要让别人代替自己来说,然后他来拍板决定。
这样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万一杀错了,老百姓有怨恨,那也是怨恨那个说话的臣子,不会怨恨皇上。
这样皇上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若是最后民怨比较大,皇帝再把那个说话的臣子杀了,这不就皆大欢喜没事了吗?
所以弘光皇帝打的也是这个算盘,先让一个臣子站出来指出李起的罪行,然后他下令把李起杀了。
杀了李起后,若是老百姓反应强烈,民怨极大,到时候再把那个臣子杀了,给老百姓出气,这样老百姓也就安抚了,局势不就稳定了吗?
兵部尚书史可法见皇帝点名问自己话,颇为有点慌乱,脚下有点哆嗦的站出来说道:“皇上,臣,,,臣,,,”
弘光皇帝见一向居高自傲的史可法,这时候竟然是说话结结巴巴,不由得是眉头一皱。
“爱卿有话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
史可法听了这话,那才是心里稍稍安定一点,而后只听史可法说道:
“皇上,按,,,按我大明律,定王并无罪过。”
“什么?他殴打朕的宠臣,竟然无罪?”
弘光皇帝发怒了,他没有想到史可法竟然是蹦出了这么一句话来,他还指着史可法指出一点李起的罪行,然后弘光皇帝再将罪行夸大,最后一拍板,将李起下狱,继而杀之。
可是谁想史可法却是说李起无罪,这就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这叫弘光皇帝怎能不怒!
史可法见弘光皇帝发怒,吓得脚下一软,跪在了地上,脑门冷汗直流。
“皇上息怒,皇上息怒,还请皇上让臣把话讲完。”
“那你说,今天你若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朕饶不了你!”
史可法吓得擦了擦脑门上的汗珠,道:“皇上,定王虽然是命人殴打了张大家,但是张大家虽然甚得皇上宠幸,却是并无官职在身,也就是说张大家至今仍是一介白身!
既是一介白身,那定王指使下人殴打的便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而已。
依我大明律,宗室亲王殴打普通百姓,又未致死,享有法外特权,不需受到任何罪行惩处,只需赔付金银以作汤药之用!
而且即便致死,亲王也无需承担罪责,只需赔付更多的金银以作安抚丧葬即可!”
史可法说的确实是真的,这一切都是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
开玩笑,朱元璋那是一个多么护短的人,他的子孙打死了百姓,还要偿命,那他的子孙岂不是太不值钱了!
但是他毕竟也是要顾忌一点体面,不能说打死了也是白打,所以他制定了一些赔付金银的措施,也就是做做样子,
律法一定,免得以后大明出个包青天,按照大明律法把自己的子孙给斩了,他还没话说。
你还别说,后来还就真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事情,
说的是景泰年间,那时候的大明经历了几朝百余年的休养,到了这时候,那真可谓是国泰民安,百姓丰衣足食。
但是就在这么个年间,在那湖南有个郡王当街打死了一个普通百姓。
这事情以前也不是没有过,要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朱明皇族那么多,哪里还能没几个老鼠屎。
不过这一次则不同,以前大家都是不当一回事,这一回却是遇上个较真的知府。
第三百五十一章 阮大铖
这知府叫何兴,见郡王当街杀人后,便是说什么人命关天,不能善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之类的话。
估计这何兴要么真是个一心为民请命的好官,要么就是个想要一心留名青史的,想要借着这件事,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历史里。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何兴就命人把这郡王给抓了,而且为了防止郡王疏通关系,把这事情给压下来,
所以何兴决定自己先把这郡王给当众斩了,来个先斩后奏,这样就不怕郡王逍遥法外了。
于是何兴将那郡王押到了法场,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宣读郡王杀人的罪行,要对郡王开刀问斩。
老百姓当然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都是纷纷拍手称快,大声叫好,高呼包青天在世,只盼着何兴动作麻利的把那郡王给杀了,他们好看一出大戏。
那郡王这时候见何兴要来真的,吓得是魂不附体,对何兴一番的威逼利诱,却都是不奏效。
而且不但是不奏效,反而他越是这样威逼利诱,何兴那为民请命的自豪感就越甚。
就这样,郡王被押上了断头台,那侩子手也是准备就位,何兴而后便是宣布行刑。
郡王一听,吓得当场尿了裤子,哪知道就在这时,峰回路转,王府长史赶来了。
长史问何兴凭什么杀郡王?
何兴答:“本官今天杀他,凭的是大明律法,凭的是天地良心,凭的是一身正气!”
长史便是让何兴拿出大明律对郡王杀人的惩处律法来。
有道是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兴不疑有他,便是命人将大明律文书拿来,要当众宣读,以让这郡王死的心服口服。
哪知道这律法拿来后一看,上面竟然是明确写明凡皇明亲王郡王一级的宗室,若是杀了普通百姓,无需承担罪责,只需赔偿银三十两,粮三十石,安抚受害者家属便可!
何兴一看这个,傻眼了,大明律不能用了,他自然也就不能再杀郡王了。
郡王死里逃生,估计那时候心里是无比的感激祖宗朱元璋,在以后祭拜朱元璋的时候,那磕头的力度一定是超过了以往的。
言归正传,弘光皇帝听了史可法的话,不由得是一愣,这时候才是想起来了,原来自己虽然是无比宠幸张广延,但是至今自己也没有给张广延一个官身体面。
那这样说的话,李起杀的就是一个普通百姓了,按照皇明宗室的规定,亲王杀一个百姓,哪里还需要承担什么罪责,
真要那样的话,皇明宗室估计早就死了一大半了。
这下弘光皇帝是懊恼不已,心里那后悔的劲是别提了,早知道这样,当初就该给张广延封一个官身,有多大封多大,哪怕是虚职也好啊。
“那如此说,朕岂不是治不了定王的罪?”
史可法不敢在再作回答,只是跪地,把头深深的埋了下去。
弘光皇帝见此,气的是直跳脚,“难道朕贵为天子,还要忍受定王这个臣子的气吗?你们说,朕要如何才能治定王的罪!”
一众大臣见此,皆是一撩下摆,跪地山呼道:“臣等无能,皇上息怒。”
“无能无能,你们一天到晚就只知道说这句话,朕要你们何用,退朝!”
说完,弘光气急之下,便是宣布退朝,气呼呼的走了。
一众臣子见弘光皇帝龙颜大怒,宣布退朝,皆是摇头不止,而后便是各自散去。
不过一众大臣之中却是有一人起了别样的心思,这人便是右副都御史阮大铖。
只见这阮大铖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丝毫没有一般大臣那般因为弘光皇帝发火,而垂头叹气。
相反,他更加是有了精神,似乎是闻到了自己的机会。
待到一众大臣散去后,阮大铖便是找到了那服侍弘光皇帝的太监,对他说道:“陈公公,还请代小官通传一声,便说臣来给皇上解忧来了。”
这陈公公是弘光皇帝的服侍太监,很得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