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自然也不会在乎这点口水,一个又一个马屁只把弘光皇帝拍的是找不到北。
一阵毫无意义,却是又香喷喷的马屁隆隆过后,弘光皇帝和马士英这君臣二人,不由得便是又再次转回了正事。
只听弘光皇帝说道:“爱卿,既然我们要探知那李起的态度,那必须要派人走一趟山东,会见那定王朱慈炯,不知爱卿心中可有人选?”
这主意是马士英提出来的,当然那马士英心中对此早有腹稿。
“回皇上,微臣以为此次山东之行责任重大,必择一有担当之干臣行之,故,臣举荐堵胤锡堵大人担此重任!”
“哦,爱卿认为堵胤锡可为使者?”
弘光皇帝没有想到马士英竟然会举荐堵胤锡担当此行,显得有些吃惊,
并且在吃惊之余,弘光皇帝还微微有些怒火,显得颇为有些不高兴。
弘光皇帝之所以这样,这也不奇怪,要知道这堵胤锡为人刚烈,不知讨好变通,不光他弘光皇帝不喜欢这人,就是满朝文武,那也没几个人喜欢他。
这样的一个人,在前番顶撞弘光皇帝后,已经是被弘光皇帝罢官,而罢官的旨意是弘光皇帝亲自下的,这也就意味着堵胤锡再也不可能为官了。
至少在弘光皇帝在位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再度为官,毕竟如果他再当官,那就是在打弘光皇帝的脸。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当马世英举荐赌一席的时候,弘光皇帝才会在吃惊之余感到有些恼火。
这若不是举荐的人是马士英,那么这时候估计弘光皇帝已经气得拍桌子了。
见弘光皇帝微微有些发怒了,马士英也是不敢怠慢,赶紧是解释了。
“皇上,微臣举见堵胤锡,看中的就是他那驴脾气,这人虽然是说不通道理,
但是贵就贵在这人认死理,在他心中,尽管他不得皇上信任,但是他还是对皇上的帝位非常认同的,这一点很重要!
请皇上试想,若是到时候当定王朱慈炯并不认同皇上帝位的时候,这堵胤锡必是据理力争,对定王朱慈炯少不了一番严辞立喝。
若是那时候定王朱慈炯受不了堵胤锡的驴脾气,一刀把他给杀了,那么天下人必将看透定王朱慈炯的真面目,人心也必将对皇上您一边倒!”
“妙极!妙极!”
弘光皇帝听马士英说的头头是道,忍不住便是击掌赞叹,刚才那一丝怒火已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满脸喜色。
“爱卿所言甚是有理,将定王朱慈炯逼进绝路,此亦正是朕之所想,爱卿能与朕想到一块去,真真才气斐然,不愧是朕的股肱之臣啊!”
“皇上过奖了,微臣之微才,不过如莹莹之火,怎敢同皇上日月之光争辉!”
第三百一十四章 君王无错论
“哈哈哈,,,”
要说这奸臣能够得到皇上的信任,那不是没道理,至少在奉承拍马这方面,那绝对是高人一等,那本事绝对一流。
马士英就是个中翘楚,马屁张口就来,而且说这马屁的时候,他那脸上的神情也是无比的郑重,好似在说真的一般。
这般的马屁神功,顿时便是拍的弘光皇帝龙颜大悦,高兴的哈哈大笑。
第二天,弘光皇帝便是在御书房召见了堵胤锡。
作为事情的始作俑者,马士英也是在一旁做陪。
“爱卿,如今我大明江山危如累卵,正值多事之秋,没想到定王竟然是一鸣惊人,先杀满达海,后斩阿济格,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朕心甚慰!”
说到这里,弘光皇帝不由得是摆出一副真心欣慰的模样,仿佛是对李起的骤然崛起,感到十分的欣喜,丝毫不认为他会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
见弘光皇帝这样,耿直无私的堵胤锡,那也是顿时一扫心中阴霾,哽咽道:
“皇上,古人云圣君在朝,名臣勇将辈出,定王能够崛起,两蹶名王,光复山东,这正是因为有皇上坐镇中枢,整肃阴阳,执掌乾坤,方有如此不世之功,
此,虽有定王之功,然,全赖皇上英明,得天助,方有如此大好局面,值此,我大明必将中兴。”
这话一听就是马屁话,李起两蹶名王,跟他弘光皇帝有个屁关系,这里面的功劳怎么全赖他弘光皇帝呢?
这不是扯淡嘛。
但是从堵胤锡的嘴里说出来,却不尽然,因为这里面透着一种极其深刻的古人思想,那就是君王无错论,君王万能论。
什么是君王无错论?什么又是君王万能的呢?
简而言之,那就是作为这个天下最高的主宰者皇上,他必须要给臣民灌输一种思想,
把本该属于自己要负的责任,全部推掉,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耀,全往自己身上扯,
这样,皇上的形象就是无比光荣,伟大,且正确。
在这样的思想灌输下,天下臣民对皇上就形成了一种盲目崇拜的思想。
比如说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作为最高统治者皇上,他自然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权力最大,自然责任也就最大。
但是他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在君王无错论的思想上,百姓认为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主要是因为朝中出了奸臣,
皇上是被奸臣小人蒙蔽了,这才是搞得天下大乱,跟皇上本人没有关系,错全在奸臣小人身上,
只要除了奸臣小人,皇上不被他们蒙蔽,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再比如说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谁的功劳呢?
当然是皇上嘛!
即便当朝皇帝可能是个小娃娃,又或者皇上沉迷于个人享受,完全不理朝政,将朝政全部甩给了朝堂上的文武大臣。
但是这不要紧,天下太平,最大的功劳还是皇上。
因为老百姓并不知道当朝文武百官有哪些人?叫什么?
这些他们并不知道,但是他们一定知道当朝一定是有皇上的,有皇上,天下又这么太平,那这功劳不是皇上的,还是谁的?
而且天下太平在老百姓的眼里,可能也跟老天爷保佑有点关系,老天爷为什么会保佑天下太平呢?
因为当朝皇上是老天爷的儿子,天帝之子,简称天子,哪里有老子不保佑儿子的呢?
所以,这功劳自然也可以全部加到皇上身上去。
所以在君王万能论的思想下,只要是正面的事情,所有的功劳都可以往皇上身上扯,都是皇上的功劳。
正是在君王无错论和君王万能论的思想影响下,即便是耿直无私如堵胤锡,他也是深受其影响,
认为李起之所以立下这么多的功劳,这除了有李起本身的能力之外,也跟老天爷保佑弘光皇帝有关系。
所以说堵胤锡刚才的话,虽然有一点拍马屁的嫌疑,但确实也是他发自内心的真心话。
这样的话竟然是真心话,是不是听得感觉狗血,其实在古人眼里并不狗血,反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古代,多少人,他们的家人被皇上下令处死,家破人亡,但是最后可能皇上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这事情都是朕被某某某蒙蔽了,朕已经把他处理了,以后你好好为国尽忠。
这时候那人无比的感激涕零,磕头如捣蒜,直呼皇上英明。
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多不胜数,比较出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方孝孺。
当年方孝孺的父亲因为卷入了空印案,被大明太祖高皇帝给杀了,其实方孝孺的父亲又犯了什么罪呢?
认真说起来什么罪都没有,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大明太祖高皇帝在空印案中杀了几万人,这里面就有方孝孺的父亲在。
但是最后太祖高皇帝却是对他的皇太孙朱允文说,方孝孺这个人是可以用的,你以后当了皇帝,可以大胆的启用他。
而结果方孝孺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太祖高皇帝的这句话。
为了表达对朱允文的忠心,方孝孺竟然被永乐皇帝诛杀了十族,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手足人头落地,也没有说过一句服软的话,其决心可见一斑。
后世之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太祖高皇帝杀了方孝孺的父亲,而方孝孺竟然还会如此对太祖高皇帝的孙子这么忠心呢!
按理来说,方孝孺不起来造反就算不错了,还谈什么尽忠。
但这就是事实,
方孝孺的父亲被冤杀,他丝毫不对太祖高皇帝有怨言,他要是有怨言,他就不会对大祖高皇帝的孙子那么忠心耿耿。
他之所以会这样,那归根就底,就是在君王无错论的影响下,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否则,若是以后世之人的思想来对待,怎么可能还会忠心耿耿呢?
哎,这就是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对臣民百姓的思想控制,
不得不说,这样的控制力非常的令人恐怖,也非常的令人难以置信。
第三百一十五章 一扫阴霾堵胤锡
“哈哈哈,,,”
弘光皇帝见堵胤锡这个一向嘴硬如盘石的人,竟然是对自己说了这样一番话,
先是一愣,而后不由得便是哈哈大笑,满面红光,高兴不已。
这一幕,直把一旁的马士英看的是心里暗暗惊叹,
心说这堵胤锡还多亏了是一个耿直之臣,若他是一个奸臣小人,那这朝堂之上哪有自己站脚的份。
高兴过后,弘光皇帝不由得也是对堵胤锡进行了一番夸赞。
堵胤锡听了弘光皇帝的夸赞,心情激动,连连口称不敢,这些自是不必多提。
夸赞过后,弘光皇帝自然也是将事情转入到了正题。
“爱卿,如今定王在山东举事,局势一片大好,然,路途遥远,朕与定王至今尚未有只言片语的书信来往,
君臣不识,这对我大明江山的中兴是不利的!
所以朕希望爱卿可以代替朕走一趟山东,会一会定王,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有道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堵胤锡听了弘光皇帝这话,哪里还敢拒绝?
再加上堵胤锡本来也对李起非常的好奇,早就想当面见一见李起,看一看这个李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竟然可以凭着一已之力,做下这样惊天动地的事情。
所以堵胤锡没有丝毫犹豫,便是答应了。
“为皇上分忧,为天下社稷鞠躬尽瘁,这本就是为人臣子应尽的本分,皇上但有差遣,乃臣之荣耀,臣自然欣然前往,又怎敢有异议!”
弘光皇帝见堵胤锡没有丝毫推辞,不由得也是感到一些欣慰,
心说这堵胤锡忠心可嘉,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件事情之后,如果他侥幸不死,以后还是可以重用一下。
“爱卿能够一心为国,朕心甚慰。”
说着,弘光皇帝对身旁的服侍太监使了使眼色。
那太监心领神会,便是手捧着一封金黄圣旨,到了堵胤锡面前。
“爱卿,此乃是朕对定王下的一封圣旨,烦请爱卿可以将之带去当面宣读于定王,待爱卿归来之时,朕必当加官进爵,以示恩宠。”
“臣不敢居功,领旨,谢恩!”
堵胤锡双手高举过头顶,无比恭敬的从那太监的手中将圣旨接了过来。
而后堵胤锡道:“皇上,如今天下局势于我大明十分有利,如此时刻,当以夸父追日之精神争夺时间,故,臣今日便请旨出发,还请皇上恩准!”
“嗯,准了,爱卿一路平安,快去快回。”
“谢皇上,微臣告退。”
待得堵胤锡走后,弘光皇帝不由得是大为兴奋。
不过兴奋过后,弘光皇帝又是颇为有些可惜的对一旁的马士英道:
“爱卿,没想到这堵胤锡还是一个忠臣啊,想想这一去,如果他被定王朱慈炯给杀了,朕还真感觉有点可惜。”
马士英听了,赶忙是宽解道:“皇上仁爱臣子,这自是臣子的无上荣幸,但皇上也大可不必如此,须知如今满朝衮衮诸公在皇上的英明之下,皆是一心为国,勇于任事,可谓众正盈朝!
如此之下,即便没了他堵胤锡,也有千万人甘愿为皇上效死,以为走狗之功!”
“呵呵呵,,,”
弘光皇帝很高兴,呵呵笑了起来。
此刻他再也是没有了对李起的担忧,有的只是对此次堵胤锡之行后,那对解除李起隐患的美好憧憬。
南京城外,十里长亭。
此刻艳阳高照,阳光普照大地,给人以温暖祥和之感,徐徐春风拂面,亦使人感觉舒爽。
此刻,堵胤锡的至交好友陈子龙,听闻堵胤锡即将出发,前往山东,面见定王朱慈炯,不由得也是心情激动,满心欢喜的便是跑来为堵胤锡送行。
“仲缄兄,今日兄为皇上再度启用,委以重任,日后兄重返朝堂,有兄在,我大明必将澄清寰宇,中兴在望!”
“呵呵呵,,,”
堵胤锡听了陈子龙这话,心情也是高兴,不由得是呵呵笑了几声。
不错,堵胤锡真真是高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