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第1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衡王朱由棷是“由”字辈,和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辈分,所以按照辈分上来讲,李起应该喊朱由棷一声皇叔,
    尽管这个皇叔不管是现在的李起,还是以前的朱慈炯,那都是没有见过,但是古人最看重的是君臣之忠义,家长之辈分,辈分到哪里都是不能乱的。
    张宝龙见李起这样问,赶紧是恭敬的回道:“多谢定王殿下关心,衡王身体康健,还请殿下宽心,
    衡王每每也是时常提起殿下,对殿下在武清举事也是激动,恨不能在殿下身旁摇旗呐喊,以壮声势,如今殿下到来,衡王十分高兴,待进了城中,还请殿下移步衡王府,衡王要亲自为殿下接风洗尘。”
    “一定,一定,到了青州,我自然是要去拜见皇叔的。”李起答应一声,心说你这长史说话倒是厉害,一套一套的,也不知道衡王是不是跟你一个样。
    而后李起便是走到赵应元的面前,见这赵应元虎背熊腰,不由得是击掌赞道:“赵将军虎背熊腰,健如宝塔,身姿伟岸,犹如那天神下凡,一看就是真将军,以后我大明能否中兴,就全看将军你的了!”
    李起给赵应元戴的高帽子还真是高,一下就把赵应元给捧上了天,只把他说的就跟那力挽狂澜于即倒的大英雄一般,
    你说就一个赵应元,放在大明历史上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人物,李起这话亏心不亏心。
    不过李起说的却是脸不红,心不跳,毕竟这说好话又不要钱,现在赵应元把持着青州府,手下也有两万多的人马,若是可以把他成功收服,对于抗清大业来说也是一大助力。
    赵应元见李起把自己给捧得是那么高,不由得是一阵激动,情绪一下就是亢奋起来。
    开玩笑,这可是从堂堂先帝三皇子,定王朱慈炯的嘴里说出来的,这分量那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吗?
    就这一句话,那就足可以让他赵应元在历史上留名了,这般的分量,叫赵应元如何能不激动!
    激动之下,赵应元本能的重重抱拳,对李起说道:“末将多谢定王殿下夸赞,末将愚昧粗鄙,当不得殿下如此赞誉。”
    “哈哈哈,,,”
    李起听了赵应元这话,不由得是哈哈大笑几声,笑过后,李起手拍着赵应元的肩膀,道:
    “将军谦虚了,有道是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我大明天下历经数十年战乱,家国破碎,百姓民不聊生,如今,更有那关外鞑奴悍然入关,窃据京都,妄图窥我神州宝器!”
    李起一边说着,也是一边看向在场的众人,“如此时刻,正是我辈男儿奋发图强,励志效仿先辈精忠报国之时,舍生取义,亦是最壮丽华美之归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等值次天下多难之际,家国多事之秋,我辈,责无旁贷!”

第两百四十六章 高处不胜寒
    李起这话说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剧烈的在众人脑海里回响,直教人动容。
    特别是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更加是一言道尽万篇,可谓是百年难得一见之金句!
    要说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的出现,并且被世人皆知,那其实还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但是后世之人却多以为这句话是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
    为什么明明是几百年后出现的话,后世之人却是认为这是古人讲的呢?
    原来这句话和顾炎武也是大有关系,因为他提出来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亡国与亡天下这个概念。
    顾炎武在他的著作《日知录。正始》中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的意思就是说自古以来,那就有亡国和亡天下的事,那么怎样区别什么是亡国,什么是亡天下呢?
    换一家一姓之朝廷,换个朝代名号,这就是亡国。
    仁义得不到伸张,反而被打压,不能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待百姓,犹如猛兽食人,百姓之间也自相残杀,有你无我,不能相容,纷争不断,这是天下将要灭亡的征兆,这就是亡天下!
    保国者,也就是保护这个朝廷这个皇权不被颠覆,这是皇上和文武百官这些当权者应该操心的事情,跟老百姓无关,百姓不必理会。
    但是保天下,也就是当要亡天下的时候,即便是最卑贱的人也有责任起来反抗,为延续天下奉献一生,甚至是生命。
    顾炎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看到鞑子入关,对百姓虐待致无以复加的地步,百姓之间也是自相残杀,相互迫害,全无半点仁义道德可言,人心不古,已经是到了恐怖境地。
    顾炎武深感亡天下的时刻就要来临,于是毁家纾难,带着家人和亲族投入到了惨烈的抗击鞑奴的战斗当中,
    为此,他的兄弟和母亲,还有许多的亲族都是死难,他自己虽然多次化险为夷,没有战死,
    但是为了拯救天下,他也是改名换姓,四处奔走,穷极一生数十载,直到他去世,他亦是在奔走反抗的路上。
    但是顾炎武只是提出了这样的一个“亡国”和“亡天下”的概念,并没有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
    直到几百年后也出了个思想家,这个思想家叫梁启超,梁启超在自己的著作《饮冰室合集》中对顾炎武的伟大思想有感而发,写道:
    “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正是因为梁启超应用了顾炎武的思想,有感而发,才是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的成型。
    因为是引用了顾炎武的思想,梁启超也在书里说这是顾炎武说的,所以世人才都是认为这八个字是顾炎武说的名言。
    现在,李起提前几百年将这句话说了出来,这八个字言简意赅,却又朗朗上口,真可谓是具备了金句的一切要素,这叫众人听了怎能不激动!
    不说岳来戚正他们听了激动非常,就连那赵应元听了也是激动的脸上通红,只被李起那舍身为国,藐视天下一切的气魄所折服。
    “臣,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谢升第一个带头跪地,大声喊道。
    而后张宝龙,岳来,戚正等一众文官武将亦是忍不住,齐齐跪地高喊,“臣(末将)愿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连那赵应元和李士元两人也是跟着一同跪拜,齐声高喊,只是不知道他们此时心中还有几分要致李起于死地的心思。
    众人之中,唯有那刘桃树还坦然站在李起的身后,时刻不忘保护李起的生命安全。
    而后李起命戚正,黄廷,郭云龙,刘凤成,关占山五人安排大军扎营事宜,而他自己则在谢升和张宝龙,赵应元等人的热烈簇拥下进了青州府城。
    和李起一道进去的还有岳来,刘桃树,魏千章,魏万章,另有百余名士兵一道随行,以保护李起的安全。
    要说李起进城的这个举动,这时候还是比较冒险的,毕竟这时候的青州府对于李起来说还是很陌生,
    衡王也好,赵应元也罢,他们对李起是否绝对没有二心,这些都没有经过任何检验,就这样贸然进城,确实可说是兵行险招。
    但是既然到了青州府城,里面还有那衡王朱由棷在等着,不进去,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而且若是不进去,只怕要被衡王朱由棷和赵应元他们见疑,认为李起对他们不放心,这样的话,只怕大好的局面又要葬送了。
    既然不进去不行,那么只能进去了,但是既然进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安抚衡王和赵应元,以示对他们的信任,那么带太多的人就显得见外了,生分了,不合适了。
    于是李起也就只带了岳来,刘桃树他们,还有百余人士兵,反正有他们在,真要出了事情,那也一时之间不怕。
    再加上城外还有戚正,黄廷,郭云龙他们二十多万人在,一旦出现变故,随时都可以攻城救人。
    哎,你说不过是进城见个人,吃个饭,却是有这么多的弯弯绕子,都说高处不胜寒,大抵如此吧。
    对于李起只带了百余人就大大方方的进入青州府城,本就对李起之前在城门外的表现大为震惊的赵应元,这时候更加是敬佩了,
    赵应元心说这定王还真是魄力非凡,第一次见面,竟然是对自己这么放心。
    这样的人,又是宗室亲王,想来以后也是一个雄主,跟着他,说不定以后还真的能够成就一番大事!

第两百四十七章 崇祯帝的罪过
    想到这里,赵应元不由得是在心里重新盘算之前和李士元定下的暗杀策略。
    众人之中唯有那李士元一脸的遗憾神情,他没有想到这李起竟然第一次和众人见面,就这么放心,竟然只带了百余人就敢进城,早知道这样,暗杀的时间就应该定在今天了!
    不过遗憾过后,李士元又是欣喜不少,心说既然这定王这么不提防人,那暗杀他的成功性可就要大了许多,这对自己来说也是好事。
    进了青州府城,府城内的老百姓都是齐齐出门,欢迎李起的到来,见到了一身盔甲装扮,浑身透着一股雍容贵气和强烈威严的李起,百姓们无不交口称赞。
    “定王来了,定王来了,这就是先帝三皇子啊,真是长得好俊好贵啊!”
    “那是当然了,这可是正宗的天潢贵胄,比我们青州的衡王还要尊贵,那贵气当然是贵的不得了了!”
    “现在鞑子杀入关了,以后我们就得靠定王殿下了!”,,,
    一众百姓都是议论纷纷,对李起的褒扬是不用说的,毕竟老百姓都这样,见到了皇上王爷什么的,本身自己就感到无比的光荣,这评价自然不会差。
    等到李起走到了近前,一众百姓又是齐齐跪地,山呼“草民拜见定王殿下,定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要说这跪拜之礼,李起一时之间还真是很难适应,想要取消,但是一来这是几千年根深蒂固的结果,要想一朝废除,谈何容易。
    二来虽然这跪拜之礼很是封建落后,但是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至少这样的礼节可以最大限度的凸显身份地位,有利于调度和指挥,抗击鞑奴。
    这一点李起还真是感受到了许多的好处和便利,就说这一次自己带着二十多万义军百姓赶路,这路上不可能没有事情发生。
    许多的百姓因为这个事那个事的发生了争执,甚至还出现了械斗,但是只要李起一出面,连话都不用说,闹事的百姓全部都立马老实了,直接跪在地上任打任罚。
    甚至还有的百姓以可以受到李起的处罚为荣,以至于当李起宣布对他们进行惩处时,他们还一个个的欢呼雀跃,好像得了什么奖励,走了什么好运一样。
    这一切,还不都是因为李起身份地位的原因吗?
    所以一路上李起也是尽最大的限度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去纠正百姓的不当言行,废除私斗,这就是其中的一项。
    见一众百姓对自己跪地高呼,李起不由得是不住的扬手,道:“都起来吧,都起来吧,这些年难为你们了,,,”
    李起的话亲近易懂,又发自肺腑,百姓们听的都是感动,许多的人甚至都情不自禁的开始哭泣起来。
    看着这些对自己感动无比,但是身上却又是破破烂烂打满了补丁,脸上也是一脸菜色,形荣枯瘦的百姓,李起心里也是不好受。
    明末天灾人祸持续动荡了几十年,百姓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不但要忍受贼寇的袭扰,还要忍受官府的盘剥和压榨,现在就连那关外的鞑子也来了,
    生活在这样的岁月里,可以想象百姓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这样的现状,说到底都是官府的不作为,而官府的不作为,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责任人就是崇祯帝!
    哪怕是木匠皇帝天启帝,那都比崇祯帝做得好,在天启帝在位的七年时间里面,那也不是没天灾,陕西河南那边当时已经是年景不行了,但是也没见陕西河南有多闹腾。
    而且天启帝在位的时候也不是没外患,那鞑子奴酋努尔哈赤那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比皇太极还要狠,几次对大明发动大战,但是都在辽东不得寸进。
    所以说天启帝面对的局面和崇祯帝比起来其实也差不多,可是天启帝那时候的局面却一直都在朝廷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但是天启帝一死,崇祯帝继位,继位的当年,局面就开始失去控制,等到崇祯帝死的时候,局面甚至可以说是已经糜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般的结果,纵然崇祯帝不好女色,纵然崇祯帝勤政待旦,纵然崇祯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