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时,众多在场的大儒倒也还没有什么,有几人还微微点头对这位后辈的采表示赞同,然而念着念着,大家的表情慢慢就不对了。
还没有等到念完这份考卷,一名脾气火爆的大儒就忍不住拍案而起:“简直是胡言乱语,何为人性恶也?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此子竟然敢逆孟子之言,说此性恶之论,分明便是那法家之劣等学说,吾不能忍也!”
另外一名大儒沉声道:“孟子,乃孔子之后我儒家之宗也。此子年纪不过刚刚及冠,竟如此反对孟子之言,又将我儒家先贤置于何地,将我儒家所讲之礼置于何地?”
第三名大儒冷冷的说道:“吾观此子隆礼之论,虽有儒家之论,但细而观之,实质皆为法家之言,乃是儒皮法骨,简直可恨!”
一时间,大堂之中群情汹涌,充满了对荀况的斥责。
为何刚刚还是儒家骄傲的荀况,在这短短时间内就引起众怒了呢?
这还得从儒家的现状说起。
儒家的创始者是孔子,这一点毋庸置疑。
孔子乃是鲁人,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就开始产生了分裂,其中一部分以子夏为首的儒者前往魏国西河,也就是所谓的“西河学派”。
西河学派在战国初期最为兴盛,不但帮助魏侯建立了魏国霸业让魏国独霸中原,更从中衍生后世儒家最大的两个派别公羊派和谷粮派,人称“经世致用之儒”。
除去西河学派之外,孔子的另外一部分弟子以曾参为首留在了鲁国之中,这一派更加贴近孔子的思想,可以看做是孔子的原教旨主义者。但历史证明了孔子那一套确实是不符合春秋战国时代的争霸国情,所以这一派直到春秋战国结束为止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只能困守鲁国之地。这一派就是有名的“守礼之儒”,又称“鲁儒”。
孔子死后,西河学派和鲁儒就是儒家的两大流派,直到孟子的出现。
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的孟轲以其天才的头脑和想法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虽然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国君们的重用,但他的出现让儒家在著名的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之中压倒了包括齐国法家在内的所有流派,可谓一枝独秀。
两年前,孟子去世。也就是在当年,赵国学宫成立。
赵何对孟子是极为重视的,在灭齐之后就亲自命苏代作为代表以上卿之礼延请孟子,但是被孟子以年老体衰不愿离家而婉拒。
作为对赵何善意的回报,稷下学宫之中大部分孟子的追随者们在孟子临终前的要求下来到了邯郸的学宫之中,成为了邯郸学宫中儒家的中坚力量。
也就是说,如今在场的这几十名大儒要么是孟子的小弟要么就是孟子的徒子徒孙,完全可以称为是“孟氏之儒”。
而孟子恰恰又是提出了“性善论”的人,现在突然跳出来一个荀况说什么和孟子完全相反的“性恶论”,这可不就让在场这些孟子传人直接炸开了锅?
一番群情激奋之中,儒家祭酒咳嗽一声,示意众人安静。
众人的目光注视之下,儒家祭酒缓缓说道:“诸位觉得,应该如何处理此事?”
一名大儒愤愤的说道:“当然是将其开革出门墙,让天下皆知此子之丑陋面目!”
出人意料的,这个意见说出来反而变得有些冷场。
另外一名大儒道:“这不合适吧?别的且不说,荀况怎么说也是为了我儒家击败了法家等其他流派连续拿下头名,若是因此而将其开革,那不是白白丢了我儒家的名声?”
又有一名大儒道:“荀况此子连中两元,足见朝中对其十分赏识,如今大王初创科举,我等反而将科举头名给开革,岂不是和大王作对?”
还有一名大儒道:“荀况刚刚和当朝相邦高唐君肥义之嫡孙女联姻,若我等将其开革,岂不是和高唐君作对?”
三个问题抛出,顿时一片鸦雀无声。
这教义归教义,可是大家终究还是要在赵国混下去的,也得看看现实情况啊。
现在赵国名义上当然是主父最牛,但谁都知道真正说了算的是大王,真正管事做事的是肥义,一下子把大王和肥义都得罪了,儒家还能在邯郸和赵国继续混下去?
再考虑到赵国现在已经明显展露出来的并吞天下之势,这个问题就越发的引人深思了。
最先提出要开革荀况的那位大儒愤愤的说道:“开革又开革不了,那你们要如何?难道就这么捏着鼻子认了,让荀况在天下人面前挖我们的道统?传出去了让西河之儒怎么看,让鲁儒怎么看?最后得利的是荀况,被天下人笑话的是我们学宫之儒!”
又是一阵沉默。
在场的儒者一个个心中都颇为难受,搞荀况吧好像又搞不动,可是不搞荀况吧这小子又猛在挖学宫儒家这边的理论墙角。
须知性善论乃是孟子一脉的理论根基道统之一,这要是被荀况搞三搞四从内部攻破了,没有了理论支持的学宫儒者一派将来还如何自圆其说,还如何去继承和发展理论,还怎么去让国君和天下人相信自己这一脉的理论?
道统是万万不能丢的啊。
就在众人一时间无计可施的时候,突然一位儒家祭酒的心腹闯了进来,高声道:“大事不好了祭酒,方才有人看到法家祭酒带着一群人,去了荀况家中拜访!”
大堂之中顿时一片哗然。
“什么拜访,我看根本就是看了荀况的考卷,知道里面有许多东西和法家不谋而合,想要让荀况当法家人去了!”
“岂有此理,荀况如何是我儒家的事,怎轮到他法家人来掺和?”
“不要脸的东西,真想就这么把我儒家之人诱骗过去?”
“彼其娘之,绝对不能让法家贼子得逞!”
儒家祭酒霍然起立,一张老脸顿时乌云密布:“好你个慎到徒子徒孙,鼻子倒是真灵,都想要来挖我儒家的墙角了?诸位,且随我往荀况家中一行!”
几十名大儒闻风而动,呼啦啦一群人涌出了儒堂,急急忙忙的朝着荀况家中去了。
第436章 儒法争锋,迷途知返(第一更)
学宫儒者们的反应,看上去似乎有些古怪,但若是做一个类比其实就很好理解了。
自家的孩子无论怎么忤逆也好,打也好骂也好,那都是自己的事情。可要是有别人家的家长这个时候跑过来说“你这孩子太叛逆,给我养好了”
那当然是不行的。
荀况虽然并未拜在华夏学宫之中某位大儒门下,提出的理论虽然和孟子截然相反,但从根子里来说还是提倡“礼”的,走的还是儒家的路子。
那就轮不到法家人在这里说三道四。
却说一众儒者坐上车马,急匆匆的赶到荀况家门口的时候,果然看到了一群法家的学者们聚在大堂之中,正在和荀氏父子谈笑。
在这其中最为激动的反而不是荀况本人而是荀况的兄长,只见荀况之兄喜滋滋的说道:“好教诸位先生得知,小子当年也曾经有幸在学宫之中得到过祭酒的指点,真真是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儒家祭酒听到这里按捺不住,边走边扬声道:“说的没错,法家之学说确实便如同那茅塞一般,只需要稍稍用力分辨一番,便可随意顿开了。”
众多注意力放在荀氏父子身上的法家学者们顿时大怒转头,然后就看到儒家祭酒带着一群儒家学者呼啦啦的涌进了院子之中,让原本还算是中等之家的这个院子一下子变得拥挤起来。
儒家祭酒毫不客气,大步迈入堂中,笑道:“老夫听说我儒家出了一名优秀的士子,连续两度在考试之中击败了法家之徒,却不知哪一位是荀况啊?”
荀况自然是见过儒家祭酒的,在看到儒家祭酒的时候就已经站了起来,此刻更是慌忙行礼道:“弟子荀况见过祭酒。”
儒家祭酒打量了一下荀况,呵呵大笑:“好!如此年轻有为便压过了法家之流,孔子孟子若在地下有知,亦当欣慰不已!”
法家祭酒乃是一位年纪在四十五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此刻他看着儒家祭酒上来这三句不离胜过法家,脸色不免有些难看,忍不住出言讥嘲了一句:“儒家之星竟然不被儒家祭酒所知,这祭酒先生实在是有些失职啊。”
儒家祭酒哈哈大笑,道:“这天底下儒者何止成千上万,老夫虽然忝为儒家之首,但也不可能将其全部认得。然而只要是儒者,那便是老夫之门人子弟,是万万不可能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挖了墙角的!”
身后,几十位儒家大儒轰然应是。
面前,一群法家大能则是脸色难看。
儒家的判断是对的,法家大能们原本是想要看看荀况的考卷上能不能挑出什么毛病,然而越看越觉得这荀况行思想颇有法家之风,所以一群人商议之后就急急忙忙的挖墙脚来了。
当然,挖墙脚这种词可能太过难听,应该说是“使其幡然醒悟,知道了自己真正的道路所在,做出了自由、从心的选择,迈下了正确的未来”。
然而法家没有想到的是儒家的反应竟然也如此之快,这边才刚到荀况家屁股都没坐热呢,儒家的人就已经闻风而至了。
看了一眼荀况,法家祭酒心中暗自叹了一口气。
这么好的法家苗子,怎么就偏偏当了一个儒者呢?
法家祭酒咳嗽一声,站了起来,拍了拍荀况之兄的肩膀:“既然你乃是我法家中人,那么理当多回学宫走动,和同门之人多多切磋砥砺,才能更有进步!好了,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说完,法家祭酒和儒家祭酒交换了一个火药味十足的眼神,带着一群法家大能离去。
看着法家大能们离去的身影,在场的不少大儒都十分高兴,个别甚至当场笑出了声。
虽然儒家是大学派,但赵国崇尚法家思想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学宫之中双方的争锋上,儒家是多数时候处于下风的那一方。
今天让法家吃了憋,确实是一次难得的胜利啊。
孔子有云:“以直报怨。”今天这件事情不就很好的贯彻了孔夫子的教诲,是儒家弟子们最好的理论实践了嘛。
一想到这里,不少人看向荀况的目光就柔和了不少。
在对于荀氏父子来说,他们其实已经有点晕菜了。
如果说肥义是政坛上的巨无霸,那么儒家、法家的祭酒无疑就是学界的领头人,这样的大人物居然接连出现在自己的家中,实在是让人一时间有些无从适应。
片刻之后,众人重新落座,儒家大能们喜滋滋的坐上了刚才法家同僚们坐过的位置上,丝毫没有坐二手垫子的觉悟,反而一个个面带笑容。
儒家祭酒咳嗽一声,示意众人先不要说话,然后自己坐在刚刚法家祭酒的位置上,不紧不慢的和荀况拉了一会家常。
对于儒家祭酒的到来,荀况的表现就和自己刚才法家的哥哥一样十分的激动,甚至几次说话都因此而说得有些错漏甚至颠倒。
但这种表现对于儒家祭酒而言,反而让老祭酒的心中越发的温和,小孩子嘛,看到自家敬重的长辈说错几句话算什么?
于是,儒家祭酒温和的说道:“荀况啊,老夫今日也不瞒你,你的考卷老夫是看过的。”
荀况的身体微微一震,道:“是。”
儒家祭酒继续说道:“告诉老夫,你心中所想,真的是如同考卷之中那般吗?”
荀况犹豫了一下,随后缓缓点头。
儒家祭酒看着荀况半晌,叹了一口气:“这样吧,老夫自问在学宫儒者之中还是有一些分量的,老夫想要收你为亲传弟子,异日这老夫和学宫儒者的衣钵都由你来继承,你觉得如何?”
荀况大吃一惊,下意识推辞道:“祭酒言重了,小子何德何能被祭酒如此看重。”
要知道,现在的儒家虽然分成几派,可说到影响力最大的谁都知道必然是学宫这一派,来自官方的支持对于一门学说能否兴盛是至关重要的。
换言之,老祭酒的意思就是直接钦定了荀况成为将来天下千万儒家士人的领袖!
在场的几十名大儒也是一阵骚动,有人想要开口说话,然而儒家祭酒一阵严厉的目光扫过,却是全部都鸦雀无声。
儒家祭酒笑了起来:“老夫授徒一生,自认为看人还是有几分本事的,所谓如其人,既然看过你的章,那么该了解的也了解得差不多了,倒也不是要去攀附高唐君,这一点你大可放心。”
荀况道:“唯。”
儒家祭酒看着荀况,意味深长的说道:“老夫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有些不该走的路,你就不要走了。孔子,孟子已有大道在前,我辈后人只需继续前行开拓即可,又何必另开道路,弄得满身荆棘?荀况,你觉得老夫说的对是不对?”
听到这里,旁观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