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义笑道:“大王莫非忘了,学宫的士子也是可以考试的。”
赵何一拍脑袋,道:“还真是寡人犯傻了,对了,录取了多少学宫之人?”
肥义道:“大约三百左右吧。”
赵何颔首道:“也就是还有两百是其他地方的士人精英?那倒是正常了。来,让寡人看看有名单吧。”
肥义将一叠纸张递上。
赵何展开名单,第一个名字就让赵何咦了一声:“荀况?他又是第一?”
这一次荀况的第一是让赵何有些惊讶的。
和初试时候相对而言较为宽松怎么样回答只要有知识点就能拿分的阅卷标准相比,这一次学宫试的阅卷标准根据赵何的要求是更加倾向于实务的,换句话说就是写出来的东西越接地气越贴近现实那么就越高分,荀况虽然才华毋庸置疑,但这年纪轻轻刚刚及冠,就能够知道地方上的实情并且提出针对措施了?
肥义似乎早就已经想到了赵何的疑问,见状立刻答道:“回大王,荀况的答卷就在老臣刚刚上交的资料之中。老臣已经看过了他的答卷,确实是字字珠玑,也派人调查过了他的家庭,据说其人小时候是在晋阳附近的盂县长大,其父曾经在盂县之中出任书吏,后来才随当时的县令一同来到邯郸之中为吏,对于地方上的风土人情颇为熟悉倒也是说得过去的。”
赵何默不作声,翻了一会拿出了荀况的答卷,来来回回的看了几遍,心中有些感慨。
什么叫天才?天才就是小时候也天才,年轻的时候也天才,老了之后更天才!
看看人家荀况这章,字字珠玑,简直就特么字里行间透着天才两个字。
这份答卷里面的许多语句虽然还和后世流传的荀子一书有所出入,或者说稍显稚嫩了一些,但可以看得出来他整个的思想架构已经初具雏形。
用后世比较通用的说法,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基本成型,差的只是人生的阅历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打磨和砥砺了。
“儒法融合”赵何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突然问道:“肥师,你对荀况的这份答卷怎么看?”
肥义笑道:“大王,这份答卷就是老臣亲笔录为第一的,大王觉得呢?”
赵何楞了一下,随后大笑起来:“是寡人想差了。”
这对君臣的应答其实并不在于答卷本身,而是在于答卷之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
荀况此人为何在历史上儒家内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被一部分儒者批评为叛徒,就是因为他的思想。
荀况的思想既有着儒家的内涵,但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法家思想在里面,支持者认为他是兼收并蓄,反对者则认为他只是个“儒皮法骨”的假儒者。
要知道作为儒家大能荀况,在历史上居然教出了法家两大巨头李斯和韩非这两位弟子,本身就足够说明一些事情了。
儒法融合,这是荀况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一次突破。
这种突破造成的巨大争议导致了荀况在儒家内部的毁誉参半,甚至到了千年之后连列席孔庙,和儒家诸贤一同受香火供奉的资格都没有了。
但作为一名穿越者而言,赵何对历史是非常清楚的。
历史上著名的汉朝明君,彻底摧毁匈奴帝国,建立西域都护府,将西汉王朝的疆域和国力推向最巅峰的汉宣帝曾经在教育太子的时候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霸道,说的就是法家。而王道,说的则是儒家。“霸王道杂之”,说的自然就是儒法融合了。
用更加通俗的话解释,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
从历史上来看,一昧的偏向法家,造就的是秦朝这样的短命王朝。
若是一味的以儒为本,造就的则是宋朝这样的弱鸡王朝。
所谓过犹不及便是如此。
只有儒法合一,以霸王道杂之,才能够造就出汉朝、唐朝这样的煌煌盛世,才是整个大汉族真正的五千年精神、底蕴所在。
所以,荀况是对的。
或许在某些具体的知识点上,作为“古人”的荀况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但从总体来说,他走的这条儒法合流的路子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是正确的道路。
想到这里,赵何心中突然微微一动。
或许,在几天之后的殿试上,可以开始稍微做一些小小的准备和章了。
赵何轻出一口气,再无疑虑,对着面前的肥义道:“寡人没有问题了,让人把这份榜单公布出去吧。”
第434章 老夫有一孙女(咦居然有三更)
学宫试的榜单公布了。
由于只有五百人,所以这一次的榜单比起上一次几十张来说就要少了很多很多,仅仅五张榜单就将所有人的名字列出。
“况儿,快,快快!”荀老爹急不可耐的催促着身后的两个儿子。
上一次放榜的时候荀老爹因为值班没有赶到,这一次是那位邯郸府库令特地给他放的假。
三人挤到了榜单的最前方,正好听到一个声音得意洋洋的响起:“看看,看看!我周整上一次甲榜第三,这一次同样是甲榜第二,一次更比一次强,就问你们服气不服气!”
荀况随着话音看过去,果然又看到了那位之前放榜之时的“老熟人”,法家士子周整。
在周整的旁边已经围拢了不少士子,一个个满脸热情和谄媚。
“周兄,将来若是外放当了县令,还请提携在下一把。”
“周兄大才,在下愿为周兄座下一属吏,这是在下的名刺。”
“周兄,你我乃是同门世交,发达了可不要忘记师弟啊。”
“周兄,在下勇武过人,不知道周兄有没有兴趣招揽门客?”
周整被人群簇拥着,左顾右盼呵呵大笑显得颇为得意,突然周整若有所感,目光投了过来,正好和荀况相交。
下一刻,周整突然脸色大变,转身就走。
荀况咦了一声,心中不由有些疑惑,这周整怎么看到我就好像看到了蛇蝎一样?
按下疑惑,荀况迅速跟上了父兄的脚步,在人群之中吃力的向前挤去。
周整这一走,一群士子呼啦啦的就跟随着周整离开,正好给张贴榜单的布告栏前方空出了一大片地方,荀况三父子正好顺势来到了榜单的面前。
几乎是下意识的,荀氏三父子的目光同时落在了最上方的那个位置。
上面十分清楚的写着:
第一:邯郸人士荀况。
看着这一行字,荀氏父子不约而同的沉默了。
六只眼睛死死的盯在这一行字上,看过来再看过去,怎么看都看不腻。
足足过了好几息时间之后,荀老爹才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儿啊,为父没有看错吧?”
荀大哥咳嗽一声,道:“应、应该没错。”
荀况深吸了一口气,一把拉住了父亲和大哥的袖子,颤声道:“回家再说,回家再说。”
突然,一声惊叫从旁边响起:“荀况,他是荀况!就是那个初试第一,学宫试也第一的荀况!”
空气突然安静。
荀况的身体一僵,缓缓移动了一下脑袋,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自己的身上。
下一个,现场炸了。
“小兄弟,我家有女芳龄二八,刚刚及笄貌美如花,要不要考虑下?”
“荀兄弟,家里可缺看家护院的?”
“荀兄,认识一下,我等都是儒家士子,大家以后多多相互帮助啊。”
就在人潮将荀况给淹没的时候,一队护卫突然冲了进来,直接将在场的所有人都给驱散,只留下了荀氏三父子。
荀氏父子好不容易喘了一口气,一名衣着颇为整洁,看上去就像是大户人家的中年男子就走到了他们的面前,十分客气的说道:“请问可是荀氏父子当面?”
荀况的父亲点了点头,道:“请问阁下是”
中年男子笑了笑,道:“在下乃是高唐君府中家宰冯璟,我家君上便在附近,不知可否请贵父子前往一见?”
说是贵父子,但是从这名冯璟家宰眼神几乎一直落在荀况身上就让人明白他究竟是为何而来了。
“高唐君!”听到这句话之后,荀氏父子和周围所有人都震惊了。
众所周知赵国只有一个高唐君,那就是经历了赵肃侯、赵主父、当今赵王三朝一直在政坛屹立不倒,更深得几代君王信任,长期出任赵国相邦至今的肥义!
对于荀氏父子来说,那可是真正站在云端之上的大人物啊!
现在,肥义居然要见荀况?
荀老爹用最大的意志力保持着自己不失态,然后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说道:“君候有请乃是我父子的荣幸,我父子自当从命。”
冯璟闻言笑了笑,道:“请随我来。”
片刻之后,父子三人来到了附近一处马车的旁边,见到了众多侍卫环绕之下的肥义。
“见过君候。”荀氏三父子不敢怠慢,恭恭敬敬的行礼,心中都十分紧张。
这位可是就连大王都一口一个肥师,当成老师一般的存在啊。
肥义笑道:“不必多礼,老夫也是正好从附近路过,一时心血来潮便让人去打听一下,想不到还真遇上了。对了,哪位是荀况?”
荀况的心脏跳得厉害,赶忙上前一步,道:“回君候,在下便是荀况。”
肥义的目光落在了荀况的身上,片刻之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道:“不错,果然是一表人才。对了,你的章写得很不错,大王和老夫说过很欣赏你。”
荀况的脑袋轰一下,都有些站不住了。
大王居然很欣赏我荀况的章?
荀况的心彻底乱了,一股巨大的、无以伦比的幸福感在他的内心四处激荡、奔涌、咆哮着。
那、那可是大王啊!!!
当世第一、不对,是古往今来唯一一个有希望一统天下的贤君,是华夏三千年历史当之无愧的第一明君啊!
这样的明君、圣君,竟然很欣赏我荀况,一个普普通通的无名士子?
荀况觉得自己飘了,真飘了,好像已经身处天际,在无数五彩的云雾之间飘飘荡荡。
他甚至都不记得自己后来又和肥义说了那些话了。
但是肥义在走之前的最后一句话倒是把荀况给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只听肥义道:“荀况啊,听说你还尚未婚配?”
荀况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肥义呵呵一笑,转头对着荀老爹说道:“老夫有一嫡亲孙女,去年刚过二八,不知你们可愿和老夫结个亲家?”
这句话犹如一颗深水炸弹,直接把荀氏三父子都炸得差点晕了过去。
一直到好几天之后,荀况回想起当时的情形都难以置信。
“我竟然得到了大王的垂青,还和肥氏嫡女定下了婚约?”
这个消息,同样也在邯郸之中炸开了。
一股风暴开始掀起。
第435章 荀况简直胡作非为!(竟然还有四更)
当学宫试的榜单揭开之后,整个邯郸自然陷入了又一波的热议之中,这一次连续蝉联初试和学宫试第一名的荀况无疑成为了风头最劲,话题最多的人物。尤其是在传出和当朝相邦高唐君肥义结成婚约之后,更是让人艳羡不已。
一个来自底层的普通士子,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举成名天下知,娇妻美人纳入怀,还有比这更加被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事情吗?
然而在赵国的学宫之中却是另外一种光景。
由于有着九流十家的入住,所以学宫也就分成了十个“堂”,每一个堂都供其中一个学派使用。
作为学宫之中排名稳居前二并且和法家多次就第一之位进行激烈争夺的大学派,儒家无疑是十分兴盛的,单单从这一次儒堂之中济济一堂的数十名当世大儒就能够看得出来。
坐在最上方的满头白发,气质儒雅的老者便是儒堂的领袖,出自孟子亲传一脉,是现在学宫的祭酒之一,也是下一任大祭酒的有力竞争者。
儒家祭酒环视众人一眼,缓缓说道:“诸位想必都已经知道,我儒家士子荀况连中两元,连续获得初试和学宫试头名的事情了。”
众人纷纷点头,这事情现在已经是人尽皆知,你要是不在这事情上发表一点见解,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邯郸人。
儒家祭酒缓缓说道:“照理来说,我儒家能够有此优秀人才,乃是儒家之幸,更是我学宫之幸。但是唉!”
儒家祭酒突然长叹一声。
底下有人顿时忍不住开口道:“祭酒为何如此?在座又无外人,明说便是。”
祭酒点了点头,道:“这里有一份荀况在学宫试之中写出来的考卷,诸位一听便知。”
祭酒一挥手,当即有一人站了起来,拿着一份抄写卷,将荀况的考卷抑扬顿挫的高声念了一遍。
初时,众多在场的大儒倒也还没有什么,有几人还微微点头对这位后辈的采表示赞同,然而念着念着,大家的表情慢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