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国赵为帝-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可惜,由于在后世大部分时间里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都处于劣势,而强盛如汉唐之时又往往直接横扫整个漠南,高阙塞也就此默默无闻,跟随着短命的秦王楚一起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赵何作为赵国的国君,对于自家的这座雄关自然是十分上心的,连带着看面前秦国这座一直和高阙塞争夺天下第一雄关称号的函谷关就相当不爽了。
    这一次,一定要打烂你!
    对于赵何的询问,乐毅不假思索的做出了回应。
    “大王说笑了,函谷关者,不过秦人一自我安慰之物罢了。等到这一战之后大赵破了此关,踏平关中之后,那些吹捧函谷关的无聊之语,便可以休矣!”
    赵何放声大笑。
    “很好。就让秦国人和这整个天下看看,寡人大赵之兵威吧!”

第320章 廉颇要搞事?(第一更)
    义渠城。
    蒙骜站在城墙之上,注视着北方的草原,默然久久无言。
    城外除了道路之后就是草地和森林,再远一些还有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丘陵,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是生机盎然,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在不久之前这里发生了怎么样的一处惨剧。
    直到今天,当日的情形还是让蒙骜无法忘怀,历历在目。
    赵军并没有杀人,但依旧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一天、以及更晚一些的时候死去了。
    他们的死去是因为赵国人,也是因为蒙骜自己。
    在那之后的许多时候,蒙骜的心中都在回想着另外一个念头。
    如果说当日自己不是直接关闭了城门,而是率领城中的所有部队出城和赵军全力相博的话,事情会不会就能够变得更好一些。
    诚然,用两万步兵去迎战三万骑兵似乎显得有些愚蠢,但是……谁又说得清楚,真正打起来之后的结局会是如何呢?
    以少胜多这种事情也是很常见的,不是吗?
    蒙骜知道,自己已经永远都不可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一阵脚步声从他的身后响起,随后是郡守陈维的声音:“蒙骜将军,城池的加固都已经差不多了。”
    蒙骜回过头来,看着面前的陈维。
    虽然说陈维是魏冉一脉,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属于蒙骜的政敌,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位郡守确实是一个十分具有能力的人。
    在之前赵军撤走之后,陈维在蒙骜的建议(或者说命令)下打开了城门,收容了大约两万多的流民。
    这些流民入城之后确实造成了不少的问题,一方面是城中的空间明显被挤压,另外一方面诸多犯罪事项也接连出现。
    于是陈维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将流民们全部征用起来,让他们负责修筑和加固城防,以从官府处获得粮食。
    这个建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不但让官府获得了大量的人力来对城池进行加固,同时也有效的将劳动的流民和本地居民分割开来,并且起到了赈济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蒙骜的脸上露出了一个微笑:“郡守辛苦了。”
    陈维摇了摇头,轻叹一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也是理所应当,倒也谈不上什么辛苦不辛苦的。只不过……”
    陈维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开口道:“蒙骜将军,这兵灾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如今已经是夏天了,虽然谷子是无法种植,但若是能够早些结束战争的话,那么流民们回家之后还来得及种一些其他作物,再晚一些的话就真的来不及了。”
    蒙骜默然半晌,道:“陈郡守,此事我也不知。”
    蒙骜负责的这一处义渠郡,说起来只是也只能够算是侧翼,白起那边才是真正的主力方向,这场战争结局如何、什么时候结束,显然都应该是由白起方面来决定的。
    说起来,蒙骜其实从之前咸阳传过来的军情之中得到了一些不好的消息,比如说宜阳失守、白起退守函谷关这些,但蒙骜看着一脸疲惫的陈维,决定还是不要给这位尽职尽责的郡守再添加更多的心理压力了。
    陈维的脸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两人之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片刻之后,陈维再度开口:“赵国人……这义渠,现在怎么样了?”
    蒙骜道:“廉颇的主力在泾阳,赵奢去了泥阳。”
    陈维目光深邃,看着蒙骜沉声道:“蒙骜将军,你说这义渠还能守得住吗?”
    这一次,蒙骜没有任何的迟疑和犹豫:“当然是可以的。”
    突然,蒙骜若有所感,抬起头来,朝着东南方向望去。
    陈维几乎也是同时察觉到了动静,和蒙骜做出了同样的动作。
    在东南方的地平线上,无数尘烟滚滚,骑兵和战马在烟尘之中若隐若现,红色的大旗迎风飘扬,无比显眼。
    蒙骜眯起了眼睛:“是赵奢。”
    尖锐的鸣钲之声在城中响起,城外的民夫蜂拥入城,众多秦军将士们纷纷登上城头。
    所谓望山跑死马,从视线尽头的地平线来到义渠城的城下即便对于骑兵来说都是一段很不近的距离,再加上无论是蒙骜还是城中的军民对此都早有准备,因此当赵军真的杀到了义渠城之前的时候,整个义渠城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正式进入了作战状态。
    蒙骜并没有离开城头,而是就站在那里静静的注视着城下的赵军。或许是他的这个行为给了陈维勇气,陈维虽然脸色微微有些发白,但是站在蒙骜身后同样也没有离开。
    蒙骜注视着赵军骑兵最前方红旗所在的方向,他知道那里就是这支赵国骑兵的主将赵奢所在的位置,然而让蒙骜有些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赵国的大队骑兵完全没有任何迟疑的就从义渠城外绕了过去,径直朝着西方而去。
    只不过是短短的一两刻钟时间,数千名赵国骑兵彻底的拉开了和义渠城之间的距离,在蒙骜的视线之中变得越来越小。
    蒙骜身边的陈维见状顿时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的说道:“他们居然没有攻城?”
    蒙骜平静的说道:“赵奢的手底下只有不到一万骑兵,他不可能攻城的。”
    陈维脸上露出了费解的表情:“可是,如果不攻城的话,他又为何会出现在此地?”
    蒙骜想了想,道:“应该是去和廉颇会合了。”
    陈维闻言顿时松了一口气:“若是如此的话,那么义渠城和泥阳城岂不是短时间内不会受到赵国侵扰了?”
    其实陈维的心中还有一个更加乐观的想法,那就是赵国人说不定已经准备撤军了……
    当然,在没有得到确切的情报之前,陈维觉得这个想法还是自己在脑海之中想一想就可以了。
    蒙骜叹了一口气,道:“是啊,但是如此一来,泾阳城那边恐怕就有大麻烦了。”
    陈维表情一滞,过了好一会才道:“我们能做些什么?”
    蒙骜想了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向泰一神祈祷。”
    陈维沉默片刻,道:“那本官让人去准备香案,等会你我一起?”
    蒙骜道:“好。”
    ……
    两天之后,赵奢见到了廉颇。
    廉颇率军驻扎在距离泾阳城大约二十里之外的地方,从营地之中向西看去就可以看到泾阳城的城墙。
    当赵奢看到廉颇的时候,廉颇正拿着一大块牛大骨,啃得津津有味。
    赵奢一屁股坐到了廉颇的身边,毫不客气的从廉颇面前冒着阵阵香味的大鼎之中捞出了另外一块牛大骨,也不嫌烫,吹了几下之后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廉颇看了赵奢一眼,问道:“有酒吗?”
    赵奢想了想,反问了一句:“军法官被你暗杀了?”
    廉颇呸了一声,从口中吐出了一块牛骨头渣子:“你在胡说些什么呢,那是给军医用的。”
    赵奢这才想起来,好像最近随军的医者们确实是开始将酒用来消毒伤口,而且好像还要经过一个什么特别的步骤,好像是叫做……蒸馏?
    据说还是从宫中传出来的。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但自从所谓的酒精消毒开始应用之后,赵军伤员的死亡数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在想明白了之后,赵奢倒也不啰嗦,十分干脆的说道:“有一些,等会我让人给那边送过去。”
    廉颇将被啃得干干净净的牛骨扔到了一边,口中啧啧两声:“看你这个样子,好像在泥阳那边捞了不少啊。老实交代,有没有什么好东西?”
    赵奢给了廉颇一个无语的眼神,道:“义渠人又不是中原人,他们的家中根本就没有钱……马倒是多了五千匹,你要是喜欢的话等会自己去看看,挑几匹出来。”
    廉颇嘁了一声,道:“马本将军这边多得是,还用找你去挑?对了,泥阳那边的马就这么少?”
    赵奢道:“不少了,至少两万多匹马,不过老的小的也不少,五千是我选出来的好马,其他都杀了。”
    廉颇叹了一口气:“一万多匹马全杀了……你还真是够浪费的。”
    赵奢道:“我们是骑兵,不是马夫。反正是秦国人的马,而且马肉保存的时间也长。”
    廉颇耸了耸肩膀,道:“你说是,那就是吧。行了,让你的人休息两天,然后我们去办大事。”
    “大事?”赵奢略微有些意外的抬起头来看着廉颇:“你不会打算去打泾阳吧?”
    廉颇哈哈一笑,道:“我听说秦国什么四贵之中就有一个家伙叫做泾阳君,是现在秦王的亲弟弟,你说我们要是真的把泾阳围起来的话,秦王会不会就直接发兵来救,不让他的人在城里当缩头乌龟了?”
    赵奢不假思索的说道:“绝无可能。”
    廉颇竖起了眉头,显然对于自己的提议遭到如此干脆的反驳而感到不满,道:“你都没有试过,怎么就如此下断言?大王可是教育过我们,说‘实践出真知’,还让我们不要纸上谈兵,你都忘记了?”
    赵奢道:“我当然没有忘记,我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泾阳君是秦国四贵的一员,而秦国四贵和秦王之间乃是争权夺利的关系,若是我们真的把泾阳打下来的话,秦王可能还会感谢我们呢。”
    廉颇哑然半晌,一拍大腿,道:“罢了,反正这泾阳城也就是个蕞尔小城,拿不拿都无关紧要了。若是因为这点小地方而损失本将军麾下的精锐,别说是大王要责怪了,就是本将军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啊。”
    赵奢忍不住道:“你到底想做什么?”
    廉颇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容,对着赵奢低声道:“你难道不觉得,这义渠之地已经被我们搜刮得差不多了吗?”
    赵奢听着这句话,整个人若有所思,一时间都忘了继续啃食手中的牛骨。
    三日后,一份急报送入咸阳。
    廉颇率领三万赵国骑兵,穿过秦国义渠郡西部,南下进入了秦国陇西郡之中!

第321章 给廉颇一个教训(第二更)
    咸阳宫。
    秦王的脸色相当阴沉,一双眼睛紧紧的眯着,嘴唇微微的抿着,看上去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会突然暴怒的样子。
    这显然是因为战事过于不利的缘故。
    这些天,关于战事的消息不停的传回咸阳宫之中,但其中的绝大部分消息都让人完全开心不起来。
    在东边,白起不敌三晋联军,丢掉了宜阳,被迫退回函谷关。
    在北边,义渠郡被赵国的骑兵搞了个底朝天,整个义渠郡没有三四年怕是回复不了元气。
    在东北部,芒卯带着魏军则是在河东郡之中攻城略地,距离安邑已经不算太远。
    唯一还能够让秦王有所安慰的竟然是原先几乎不报什么希望的南阳郡战场,芈戎不但率军成功的抵挡了楚军的攻势,更把楚国人打得直接临阵换将了。
    但南阳郡那边充其量也就只是守住了,并不可能有什么反攻的希望,加上楚国新任主将屈原据说是一个非常坚决的主战派,接下来宛城的战事如何也有待观察。
    所以整体来说,秦军四处战场竟然没有一处有胜利的希望,而且每一处都处于被动防守的地步。
    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秦王心中的烦闷之情就如同雨季之时渭水的水面那般波涛汹涌,滔滔不绝。
    烦闷归烦闷,事情还是要解决的,秦王清了清嗓子,道:“眼下的情况大家想来都是知道的。那么,诸卿有什么主意,就都拿出来说说吧。”
    秦王话音落下之后,大殿之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相邦魏冉。
    这种关键时刻献计绝对是风险极高,一旦搞不好的话就要脑袋搬家,还是让那些更加能背锅的大佬来先说话吧。
    魏冉略微迟疑了一下,开口道:“大王,以老臣之见,如今大秦力量不足,唯有固守才是最佳办法。只要继续拖延下去,再派出使者前往韩魏两国。赵国如今势大至此,韩魏两国不可能毫无忌惮之心,只要韩魏两国弃赵国而撤军,那么以赵国一国之力虽然依旧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