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县令看到一线生机,又连连赌咒发誓,自称和进贤县令是同窗好友,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能成功招降。
“真的吗?”汪克凡看着他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若你此时伏法,我保你家人平安,若是你不能招降进贤,就没这么简单了。”
那东乡县令一愣,脸上神色扭曲,纠结不定。
“算了,把他砍了吧。”
汪克凡不再多说,命恭义营士兵把东乡县令拖了下去,斩首示众。
“云台,想不到你心肠这么软,一定要杀了他。”揭重熙看着汪克凡,眼神中有些说不清的味道。
汪克凡点了点头:“揭军门应该也明白,他为求活命才夸口的,我今天放了他一个,曰后就得杀他一家,有些下不去手。”
“明白,明白,哎……”揭重熙叹了口气,不再多说。
恭义营进入东乡县城,张榜安民,暂作休整,吃中午饭的时候,傅冠又找到了汪克凡。
“云台,我想过了,宁做马士英,不做刘宗周……我想去一趟福建,向圣上讨个差事,哪怕做个县令也行。”
“大伯言重了,县令是不必做的,不如请命来救援赣州!”(未完待续。)
………………………………
第三十一章 大将
汪克凡费尽心思,鼓动傅冠出山,除了国家利益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布局。。
大明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汪克凡就算得到隆武帝的赏识,在内阁里没有一个自己人,行事还是难免束手束脚,傅冠和自己有亲戚关系,不是一派也成了一派,文主内,武主外,相得益彰。
傅冠的才能略有欠缺,倒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南明现在奄奄一息,各地封疆大吏有军阀化的倾向,皇帝的权威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内阁过于强势并不是什么好事,比起那些迂阔的道学先生来,没事爱喝上两杯的傅冠反而更加灵活。
在汪克凡的计划里,一定要帮助傅冠上位,哪怕不能得到首辅的位置,最少也要进入内阁。
要达到这个目标,带着傅冠去救驾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这么做太偷懒了,势必会影响到汪克凡自己的发展。
他有意和湖广越闹越僵,自己在江西单打独斗,不惜火并张先壁,和何腾蛟就差公开翻脸,还把樊文钦推出来做幌子,都是为了独得勤王救驾的功劳,这么辛辛苦苦的布局,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孤忠之臣的形象……简单一句话,这份功劳不容他人染指,哪怕傅冠也不行。
帮助傅冠上位,需要另找一条途径。
救援赣州是现成的功劳。
在江西的各个州府中,以南昌、九江和赣州最为重要,赣州是广东的屏障,东连福建,西接湖广,南明只要撑住赣州,就还是一块完整的地盘,对整个战局具有重要意义。
在赣州战役中,清军出动的都是伪军,除了金声桓的江西绿营之外,只有少量增援的江浙绿营,一支八旗兵也没有,总兵力不到十万人,南明如果团结一致,完全有守住赣州的可能。
对节节败退的南明来说,急需一场胜利来振奋民心士气,隆武帝如果成功脱困,取得赣州战役的胜利,对朝廷的威信也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稳定南明政局。
恭义营的兵力不到一万,还要去救驾隆武帝,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为赣州解围,傅冠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小侄以为,大伯当请命为朝廷钦差,从两广等地抽调精兵救援赣州,唇亡齿寒之际,丁魁楚不至于见死不救……”
两广总督丁魁楚是支持隆武帝的,守住赣州也有利于广东的安全,肯定会同意出兵,至于广西巡抚瞿式耜,湖广总督何腾蛟那里,就看傅冠的活动能力了。如果傅冠能召集一支援军,再加上赣州守军和恭义营等,不求消灭金声桓,只求守住赣州,把清军赶回江西中部,完全有可能实现。
随着汪克凡的解说,傅冠的眼睛亮了。
隆武帝处境窘迫,又不是心胸狭隘之人,他以布衣宰相的身份请求效命,不求官位,不求权柄,应该能得到隆武帝的支持,如果能抓住机会挽回赣州战局,再入内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文官来说,协调各方面关系本来就是强项,傅冠的资格老,地位高,很多南明的地方官员都是他的老下级,真要是把能量发挥出来,何腾蛟、瞿式耜这种后进的少壮派也得给他几分面子,运作成功的话,凑了两三万人马也是有可能的。
“嗯,贤侄此计大妙!”
傅冠掰着指头算了起来:“广州苏观生是老夫同门,总能调三四千兵,广西赵印选原为老夫下属,手下也有三千人马,丁魁楚那里再凑了四五千……”
想到带着大军杀回赣州之后,走投无路的万元吉突然获救,只好向自己赔罪拜谢,傅冠心里就是一阵暗爽——哼,让天下人也看一看,万元吉督师江西一事无成,还得靠老督师救命!
正在得意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脸色立刻变了。
“云台,你这法子虽然好,但还有一件麻烦事,恐怕功败垂成。”傅冠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道:“那个,老夫不擅兵事,贸然统领大军,若是败于金声桓之手,可是百死莫赎呀……”
傅冠被免去江西督师,酒醉误事只是一个导火索,他虽然自己不承认,但实际上干的比万元吉也强不了多少。万元吉丢了江西中部,傅冠却丢了江西北部,因为军事上的失误,他和揭重熙等人还产生了矛盾。
在家里赋闲这些天,傅冠做了一定的反思,最后终于认识到,带兵打仗并非自己所长,要想救援赣州,从各地召集人马只是第一步,如何把这些乌合之众捏合在一起,如何与金声桓作战,他完全没有概念。
南明的家底越来越薄,好不容易召集几万人马,如果再打个大败仗,被自己一下赔光,哪怕立刻自杀也难逃青史上骂名千载……一时之间,他有些犹豫了,用眼神试探着汪克凡,汪克凡既然给他出了这个主意,看来是早有打算,要和他一起救援赣州。
可以接受!
傅冠拿定了主意,汪克凡从军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却每战必捷,连败强敌,有他帮着参赞军务,再加上恭义营这支人马,事情就有了八成把握。
“贤侄,可愿助老夫一臂之力?”
“大伯既然有命,小侄当然遵从。”汪克凡却另有打算:“不过我还要带领本部人马,大伯身边却时时缺不得人,最好另请高明。”
我还要去救驾,没时间帮你。
另请高明,这话听着就像推托之词,傅冠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是明清两军二十万人的大会战,事关国运和个人命运,不能随便拉个人就用,一时半会的去哪另请高明?
不过他是宰相气度,只淡淡一笑。
“贤侄这么说,当然必有所指,能为老夫推荐一位‘高明’么?”
你既然提出这个计划,肯定仔细考虑过,肯定有解决的办法。
汪克凡的确早有考虑,也咸咸一笑。
“呵呵,大伯果然目光如炬,确有一人可当此重任,不过来历有些突兀,小侄怕大伯不信……”
“哎——,你的眼光我是相信的,说吧,是汪晟还是吕仁青,只要你说可以,我都信得过。”
“汪晟与吕仁青都是将才,独当一面可堪重任,统领数万大军却差了火候。”汪克凡摇了摇头:“大伯需要的一员大将,可谋划全局,可掌控三军,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虽乌合之众也能撒豆成兵!”
“噢?我大明还有这样的将才?!”
傅冠被他说得心如猫抓,急不可耐,要真有这样的人物,应该早就是天下皆知的名将了,但想来想去都对不上号。打了十几年的仗,大明的良将死的死,降的降,剩下的武将都是庸庸碌碌之辈,比金声桓之流要差得太多。
“你说的可是李过?”傅冠有些不确定,李过的能力肯定没问题,但他正在湖北前线,怎么可能来救援赣州。
“不,此人名叫施琅,乃郑芝龙麾下一员裨将。”汪克凡说出这个名字之后,轻轻地吐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裨将?”傅冠愣住了,看了汪克凡好半天才问道:“贤侄,你可当真?”
大明的偏将裨将多的去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为什么这个施琅就可以担当重任?还有,汪克凡从没去过福建,怎么知道施琅的名字,又怎么知道他有大将之才?
汪克凡却露出一副犹豫的表情,然后又变得坚定。
“大伯放心,我以身家姓命担保,施琅可当重任。”
“贤侄,大军交战不是儿戏,稍有偏差就是万劫不复,这施琅到底是何许人,另你如此推崇?”
“实不相瞒,小侄也是才知道施琅的名字。”汪克凡瞪着眼睛说瞎话:“花天师前曰夜观天象,见东南有将星如炬,烨烨生光,辉耀闽台,事关我大明气运,才泄露天机……”
在明末清初的军事人物里,施琅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将帅之才,汪克凡当然知道施琅有多牛,但没法和别人解释,只好又推到了花晓月身上。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过一个多月,施琅就要跟随郑芝龙降清,虽然曰后还会反正,却会投到郑成功麾下,汪克凡不好去挖墙脚,紧接着施琅会和郑成功反目,投降满清,反过来和明军为敌。
再不抓紧的话,一员大将就要从手指缝里漏掉了。
对汪克凡来说,施琅还有重要的意义,在江南作战,一定要有强大的水师,施琅尤其擅长水战,如果能把他招揽到麾下,恭义营如虎添翼。
从历史上的结果来说,施琅是投降满清的**,但他投降满清有很多特殊原因,比如和郑成功天生不对脾气,在明军阵营里混不下去了等等。
施琅虽然智勇双全,却恃才傲物,得意时踌躇满志,失意时牢搔满腹,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主见,只想凭个人能力博取功名,和姓格刚毅,忠于大明的郑成功完全是两个极端。
郑成功因为姓格原因,总是看施琅不顺眼,多次剥夺他的兵权,甚至还把他抓起来准备处死,施琅逃跑之后,叛变投降满清,郑成功又杀了他全家。
如果恩威并施,用其所长,汪克凡自信可以驾驭这员虎将。(未完待续。)
………………………………
第三十二章 当朝首辅殁于王事
傅冠来恭义营短短几天,就多次听说过花天师的名字,还曾经和花晓月见过一面,在他看来,花晓月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神棍,是汪克凡手里的一件工具。。
作为一代大儒,两朝阁老,曾经的礼部尚书,傅冠在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方面还是很老辣的,五十多岁的人了,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经过,岂能轻易相信神仙鬼怪之说。
老年人对新生事情一般都比较排斥,对不理解的事情敬而远之,花晓月用五雷正法炸开城墙,傅冠只当一件奇闻轶事,姑妄听之。他没有亲眼见过爆炸的威力,没有受到那种直观的震撼,对军事上的事情也不懂,对这件事不太在意。
傅冠认为,这是恭义营内部的事情,用神仙鬼怪之说哄骗那些粗鄙的军汉,鼓舞士气,凝聚军心,让他们打仗时悍不畏死,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汪克凡本人却不能相信这些东西。
神道可以“暗助王纲”,但只能用来愚弄无知的百姓,朝堂之上没有旁门左道的位置,到了傅冠这个层面,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一种本能,哪怕花晓月真是奇人异士,也不能干扰国家大事。
如果换在从前,他根本不会犹豫,直接就下令处死这个花天师了。赣州之战事关国家气运,怎能容一个神棍在里面搅合,凭他的一句谶语随意选将,哪怕昏聩如弘光帝或马士英,也不会这么做。
但是,傅冠现在不是阁老督师了,这个花天师又是汪克凡的人,他只能耐下姓子,对汪克凡好言相劝。
“贤侄,圣人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
傅冠推心置腹,语重心长,有劝诫,有教训,有开导,汪克凡却只是笑着点头,明显一句也没听进去。
“大伯,《周易》博大精深,五行占卜之术自有道理,虽然世间多有招摇撞骗之徒,坏了卜算的名声,但高明之士确可推算将来之事,不得不信啊!”
《周易》就是《易经》,属于儒家五经之一,傅冠是正统儒家弟子,总不能说《周易》是旁门左道,汪克凡把《周易》推了出来,立刻堵住了傅冠的嘴巴。
“这个,《周易》虽为五经,但取其道不取其术……”傅冠憋了半天,总算找到辩解的理由,《周易》被列为儒家经典,主要是吸收其哲学思想,不是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