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平生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南阳公主早就在开皇十九年就嫁给了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二女儿现在还比较年幼,在原来的历史中将会被杨广许配给自己表弟李渊的次子李世民。
也就是李世民的杨妃,李恪就是她与李世民的孩子。
这时杨广听到囊日论赞一个年近四十的野蛮酋首,居然要求自己将才十岁的小女儿嫁给他,这让杨广非常愤怒,他可以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对自己的妻子
、女儿还是很维护的。
很快骄横无礼的吐蕃使者被愤怒的杨广驱逐出长安城,虽然也有一些大臣建议哪怕不答应吐蕃人的请求,也要好生招待吐蕃使节,不过杨广并没有采纳这些人的建议。
这条消息很快被王泽安排在杨广身边的奸细传到了夏国,王泽为此叹息吐蕃在未来百多年中的强大并不是没有道理,拥有了这么长远眼光的领导人,一个国家和势力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得知隋帝大怒,使者被无礼驱逐回来,囊日论赞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气馁,毕竟他也知道隋帝国中原天子的女儿怎么会轻易下嫁自己呢?更何况自己也是才知道皇帝的长女已经出嫁,没有出嫁的女孩才十岁。
接下来囊日论赞一边再次派出其他使者向杨广请求可以迎娶其他宗室女,一边则是趁着夏军因为隋军调动产生的空档,调集大军从原吐谷浑四郡之一的枹罕郡一带威胁临洮、金城两郡。
临洮、金城两郡是防守关中之地的关键门户,一旦这里失守陇西郡就全部呈现在吐蕃大军面前,这样一来吐蕃大军甚至就可以顺着渭水一路东进,席卷整个关中之地,甚至威胁到长安城。
哪怕目前杨广已经常驻东都洛阳,但是长安城毕竟是大隋帝国的国都,一旦沦陷后果不堪设想,这下让整个隋帝国再次紧张起来,毕竟隋军大多数新建立的新兵,战斗力远远不如吐蕃久经战阵的老兵强。
看到吐蕃人忽然大军压境,大有一副隋帝国不答应和亲就要跟夏国联手攻打隋帝国的势头,让驻守在金城、临洮一带的陇右行军大总管杨义臣不得不紧急调兵防守,同时向杨广不断发出急报。
面对这样的情况杨广不得不犹豫了,面对着夏国和吐蕃的同时威胁,似乎先答应吐蕃的请求跟吐蕃联合起来对付夏国才是正解。
很快隋帝国宗室中总算找出来一个姿容颇佳的庶出女儿,这样再找出来大量工匠、财富做陪嫁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了。
可是事情往往充满了变数,刚刚解决了吐蕃的威胁这时河北方向却又出了一个天大的问题。
近两个月来于仲文率领数十万大军不断给对面的夏军当陪练,看上去打的也是不分胜负似乎很厉害的样子,顺便多少也让不明真相的隋帝国民众渐渐对自己的国家恢复了一点信心。
然而不管是于仲文还是杨广都知道怎么回事,不过他们也只能一面锻炼大军的战斗力同时继续扩军。
如果这样下去隋帝国勉强还能坚持,可就在这个时候原本负责近百万隋军后勤辎重的杨玄感居然突然在魏郡(邺城)起兵造反了。
自从杨素死后杨氏家族就不断遭到杨广的压制,杨玄感作为杨素的长子当然受了不少气,因此他早就心怀不满了,在魏郡起兵后他占领了城内存储的大量隋帝国军械辎重,然后以本部两万人为基础迅速招降了魏郡、东郡周围的隋军。
基于杨玄感的勇力,杨素的余荫,甚至还有关陇鲜卑军事集团其他势力的鼓动,魏郡附近的各路隋军居然纷纷归附,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他居然就拥有了十多万大军。
在杨玄感造反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可忽视,那就是隋帝国蒲山公李密,在很大程度上李密起着杨玄感军师的作用,而杨玄感能够最终下定决心起兵造反也是受到他的鼓动。
在杨玄感起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魏郡后,李密对他的第一建议就是立刻北上攻打于仲文大军的后路,一面招降那数十万隋军扩充实力,一面向夏国称臣获得夏国的支持。
李密向杨玄感建议,招降那数十万隋军后就可以拥军割据大河以北,一边谋求发展同时联络关中之地对杨广不满的势力,之后再以数十万之众全力攻打东都洛阳,这样一来帝王霸业可成。
然而杨玄感其他的事情都好说,偏偏对这一条不愿意听从,因为这些年来他受到杨广的憋屈太多了,因此他只采取了李密给他的第二条计策,那就是挥军直取洛阳捉拿杨广。
对于杨玄感来说,只要拿下来杨广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另外东都洛阳有大量的军械兵器,这里的常平仓、洛口仓等十几个大粮仓存储的粮食足可以供养数十万大军食用十年以上,眼看乱世将至拥有粮食和军械才是最重要的。
杨玄感一面以自己的弟弟杨积善率领两万多大军继续驻守魏郡,并且截断了于仲文大军的后路,他自己则是率领十二万大军沿着黄河向东都洛阳而来,沿途郡县官员纷纷逃亡,不过向其投诚的官员也不少。
大量官员投靠杨玄感的消息传来让杨广非常愤怒,不过更让他担忧不已,因为这时整个东都仅仅只有八万大军防守,而且里面充斥着当初杨素死前的门生旧部,一旦杨玄感攻打很难保证这些军队不会叛乱。
这一刻杨广身边除了宇文化及等少数几名将领外,居然已经抽不出什么人手来敌对杨玄感。
更让杨广觉得委屈的是,虽然自己在杨素死后因为忌惮杨素的影响力对杨素家族进行很大程度上的压制,但是杨广自觉也在金钱、物资等方面进行了足够的补偿。
哪怕其他人第一个造反都正常,但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杨玄感会在这个关头造反,杨广命令魏猛紧守荥阳防守住这个洛阳的门户城池,同时以重金在洛阳城内河周围招募士兵。
虽然短短数日内又招募到十万士兵,不过这些以小贩、苦力、码头工人、流民组成的军队根本不能立刻形成战斗力,杨广需要更多地时间来将这些人训练成堪用的军队。
眼看着杨玄感大军越来越近,幸好就在关键时刻原本是梁郡太守的张须陀居然率领一万多郡兵紧急驰援位置非常重要的荥阳郡,在这里联合魏猛那一万多守军拼死挡住了杨玄感率领的十二万大军。
杨玄感的大军毕竟有十几万人,张须陀带来的士兵和城池内原本就有的军队加起来也只有两万多人,因此在拼死坚守了三日后城内已经渐渐防守不住,杨玄感为了尽快攻克城池,甚至允诺城破后屠城三日。
这下可把隋军士兵们给刺激到了,他们更加拼死的发起进攻,幸好这时杨广的两个儿子代王杨侑、越王杨侗紧急率兵回援,就在杨玄感即将攻破城池的那一刻从背后发起攻势。
杨玄感万万没有料到两人居然能够这么快就赶来救援,之前杨玄感大军就已经激战数日这时被背后狠狠一击不得不战败而逃。
对于杨玄感的叛变杨广格外的愤怒,派出大军不断追杀,尤其是以禁军将领王世充最为勇猛,最终在黎阳郡击败了前来救援杨玄感的杨积善,在黄河边的一个芦苇荡将杨玄感逼死,杨积善被擒。
随着杨玄感的死去,东都洛阳的威胁终于被全面解除,但是这一次突如其来的叛乱对隋帝国简直是致命一击。
原本上谷郡的夏军还有心思陪于仲文所部轮战,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可是当于仲文所部因为杨玄感所部造反而军心混乱时,夏军再也没有心思陪隋军锻炼了。
在数十万夏军一通组合拳下来,还剩余的五十万隋军一下就崩溃掉,虽然夏军并没有大举南下,不过还是俘获了三十多万战俘,仅有数万人战死,其他十多万人都溃散一空,连大将于仲文都在混乱中不知所踪。
因为于仲文所部的溃败,导致隋帝国在河北的军事力量溃散一空,哪怕夏军并没有趁势南下,杨广也必须迅速补充好这里的军事力量。
可这时隋帝国因为之前的一系列强征青壮,民众们对参军都充满了厌恶,面对着无休止的征兵,终于有人当了出头鸟牵起了反旗。
这个人不是其他人,还是知世郎王薄。
………………………………
第五百九十六章尘烟四起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在原本历史上,随着隋炀帝杨广失去关陇鲜卑军事贵族集团的支持,加上他好大喜功大兴宫室、无休止的徭役以及三次征伐高句丽的不断失败,让整个隋帝国民怨沸腾。
当王薄第一个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带头反抗隋帝国的统治时,将整个大隋帝国的造反旗号带头举起,从此开始了造反有理,带头造反的伟业,轰轰烈烈的隋末乱世开始了,也将盛极一时的隋帝国彻底毁灭。
在王泽之前的设想中,如今的历史已经被自己改变的乱七八糟,虽然隋帝国因为杨广的一番折腾必然还会有人造反,可是他根本没有料到居然第一个举旗造反的人依然是王薄。
因为当初王泽与王勇两父子就是在占据了整个三齐之地,并且在周边各地折腾了数十年,甚至还把包括三齐在内整个黄河下游的人口几乎全部迁徙到了夏国,一直到如今这些区域都是隋帝国人口比较稀少的地方。
王薄原本历史上就是三齐之地长白山(章丘一带)人士,按说他早就应该在王勇父子对当地民众的大迁徙中迁移到夏国定居,最终成为夏国的国民。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护王泽父子的统治,因为王薄并不是贫困家庭出身,而是当初占据长白山非法冶炼钢铁的当地豪强出身,虽然历史上很多人将其归纳为铁匠,那王薄的家庭也是势力极大的铁匠。
因为长白山地区在三齐之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冶铁基地,在王泽父子夺取长白山铁矿后,王薄的父祖也跟其他三齐豪强一样纷纷逃往三齐之外的地方,其父祖就逃到了颖水北岸的淮阳郡。
拥有较多财富和冶铁技术的王薄父祖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慢慢的在当地发展起来,不过他们毕竟是客居他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遭到隋帝国官府和当地豪强的排挤。
尤其是在目前隋帝国为了增加自己的军事实力不断的增加赋税的情况下,不要说隋帝国普通的自耕农,就连王薄家庭这种颇有家资的客姓同样遭到无休止的索取,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家产折损大半。
隋帝国一系列的征伐、战败以及杨广、地方官员、地方豪强们无休止的盘剥下,隋帝国的民众们心里早就已经充满了怒火,这些怒火只等着一个机会就会爆发出来。
之前杨玄感虽然也叛变造反,但是他只是代表着隋帝国内部的一部分既得利益者对杨广的反对,而王薄虽然也是豪强出生,不过在事实上算得上是隋帝国基层民众的爆发。
王薄在淮阳第一个带头造反,自称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知世郎,杀死郡县官员和本地有仇怨的豪强,将土地平分给本地百姓,四周盗匪、百姓纷纷投奔。
短短十余日时间里就拥有了两万多部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不甘寂寞的豪杰都来投奔,这个数量还在继续迅速增加。
王薄的实力原本不算强大,哪怕任何一个郡的郡兵都能击败他,但是这时因为杨玄感的造反让杨广对自己的安全很是担忧,因此他居然将洛阳周围郡县的郡兵抽调大半去了洛阳,这就导致周边郡县变得很空虚。
这就导致本来实力并不强大的王薄居然能够接连击败前来进剿的谯郡、汝南郡的郡兵,从而声名大噪归附他的人更加多起来,而随着王薄的声名鹊起各路造反势力也纷纷抬头起来。
王薄起事后一开始杨广还不在意,只是督促各郡进剿,等到王薄声名大噪实力变强后想要剿灭,他却无力的发现整个隋帝国都已经陷入到了一个尘烟四起的危险境地。
这时派遣大军前去围剿王薄的意义已经没有那么大,何况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薄已经不是实力最大的一伙反抗势力,这时大河以南最大的反抗势力已经是翟让和李密率领的瓦岗军。
原本翟让在东都担任法曹(负责司法的小官),因罪入狱当斩,不过却被狱吏黄君汉悄悄释放,于是他便带人逃到瓦岗(今河南滑县)起事,同乡单雄信、徐世绩等人纷纷带人投奔。
因为单雄信和徐世绩等人颇有率军的本领,加上所部将士大部分都是渔猎手出身,身强体壮不说还善于使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