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广渠门的事故,让王先通深刻认识到了,他所面对的鞑清军是多么强大的对手。
    秦良玉的土司兵,和黄得功的勇卫营,对王先通来说就是救命的稻草。
    他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如果那两股军队被击退,甚至于全军覆没,对北京来说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噩耗。
    下一次再发生广渠门一样的事故,就肯定没有幸运光顾了。
    即刻清点人马,命巩永固带领,试图出城接应援军的到来。
    ……
    鞑清主帐。
    阿济格有些懊恼的掀翻了桌子。
    距离拿下京城也只是一步之遥。
    但是……最终他不得不下令停止对京城的攻击。
    原本西南的土司兵到来,已经令吴三桂去迎敌,勉强可以应付过来,掩护主力拿下北京再说。
    但黄得功的出现,并从侧翼冲击,令那号称无敌于天下的吴三桂有些抵挡不住。
    若是事态恶化下去,等到吴三桂的关宁军溃败,阿济格的大军就等于把屁股暴露给了明军,那将会迎来一次惨无人道的爆ju。
    简直要爽上天了。
    大明一方的援军,无异于打乱了阿济格的作战部署。
    不愿意被ju爆的阿济格,现在只能暂且转攻为守,围城打援,这才是目前最为明智的抉择。
    将攻入京城的部队调集出来。
    驻守防线,防止北京城内的明军突围。
    同时抽调部队,支援吴三桂部,准备把西南土司军,和黄得功的勇卫营给吃掉。
    ……
    大明援军和吴三桂部的拼杀还在持续。
    秦良玉调教出来的白杆兵相当的强悍,既有汉人,也有土家的土兵。
    当初在浑河血战,四千白杆兵和三千戚家军硬抗数万建奴精锐,以少打多,却毙敌万余。
    现在鞑子兵听到白杆兵,都有一种胯下凉凉的感觉。
    总得的来说……白杆兵的野战能力还是很可观的。
    只是这一次,马万里带的人并不多,也就万余人,还是东拼西凑临时凑起来的,去年的时候,秦良玉的全部家当在四川对阵张献忠的时候,全部拼光了。
    三万白杆兵……被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给打的全军覆没。
    简直就是他们秦马两家几十年来最大的耻辱。
    那个小将叫什么张定国,李定国,也不知道是哪冒出来的,管他呢。
    ……
    现在他们面对的是吴三桂部,据说已经投降了建奴。
    马万里是很恨建奴的,他家的大部分亲人,都死在建奴手中,国仇家恨之下,马万里拍马就是开撸。
    虽然是临时拼凑起来的白杆兵,但也是经过秦良玉的亲自训练。
    基本功有的话,面对关宁军也不需,硬碰硬之下,在短时间内还是势均力敌的。
    直到黄得功的加入,共击之下,关宁军才出现了败像。

第一百九十二章 即将被打破的僵局
    此时的吴三桂,有种想要骂娘的冲动,以一对二的他明显有些支撑不住。
    西南的白杆兵和京营的勇卫营是些什么货色,他清楚的很。
    正是因为知道,他光看着就有点虚。
    连发了十几道求援军报,阿济格一直无动于衷。吴三桂倒不是担心阿济格的菊花会不会盛开。
    他只是心疼自己手下的兵,若是打没了,没有兵源补充的他还是吻颈自尽来的痛快。
    阿济格刚开始便一直压着不救援吴三桂,实在是当时对京城的攻略战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他是想着让吴三桂先抗一会,等拿下了京城,再调集重兵支援。
    只是……阿济格没想到的是,吴三桂的精锐率先抵挡不住,京城的攻略战又在僵持般的推进困难。
    这才不得不鸣金收兵,回援吴三桂。
    将广渠门拱手让给明军。
    ……
    马万里和黄得功早在抵达京城之前,便已经在南直隶河间府汇师。
    在得知京城面临的危局时,制定了如今的作战计划。
    攻略建奴的外围防线,吸引建奴的注意力,给京城分担一部分压力。
    黄得功的勇卫营都曾是京营精锐,而他本人虽然在统帅力上差了周遇吉一些,但个人的武力值足以达到95以上。
    每次攻阵必定亲自率军带头冲锋,身上的伤疤不胜枚举,不到力竭很难有人在他手上过上三回合。
    在黄得功的勇卫营以侧翼入阵掠杀之下,便如同一支尖锐的长矛,撕裂破了关宁军的阵线。
    两军一正,一侧的夹击之下,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基本被按在地上摩擦。
    甚至于说,黄得功的勇卫营,最近都冲到了离吴三桂中军不足百米的地方,光是近距离看到那些骁勇的勇卫营,让吴三桂有些脊背发凉。
    等到鞑清的援军,准备过来支援,但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兵败的准备后撤。
    黄得功和马万里没有继续追击,他们注意到了建奴的援军正朝着他们这边赶来。
    料想到战略目的已然达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败亡,便是止住了众军的前行。
    “京城暂时解危,贼势颇大,不宜正面交战。”黄得功从身上若无其事的挖掉了几个射到他肉里的弹丸,用布条简单的勒住伤口,便跟着没事人一样和马万里商议道。
    “黄总兵所言极是,暂且固守固安,建奴远道而来不可久战,只要坚守住,其必退却。”
    马万里同意道,他还很年轻,从征的次数并不多,对于黄得功这般久经沙场的老人,还是很敬重的。
    两人商议之后,便是退守京城以南的固安县。
    准备与京城的明军互为犄角,共同抗击建奴大军。
    而巩永固整理的军队,没能成功突破建奴对于京城的包围圈。
    只得无功而返。
    但是,不管如何,京城有惊无险的度过了二十六日出现的危机。
    ……
    二十七日,阿济格和众将商议后,依然决定,现如今的作战方案,仍然是围城打援。
    围城,围的是京城,打援,打的是马万里和黄得功二部,不将这两部彻底肃清,对于京城的攻击实在难以正常进行下去。
    当即决定,将汉八旗的火炮攻城主力,调去固安,展开了一系列的猛攻。
    王先通也得知了南边固安的情况,但是对此……却无计可施,多次组织军力试图突围支援固安的明军,但也只是平白的损兵折将而已。
    如今坚守城池已经是极限,想要野战取胜,实在难有可能。
    二十七日,鞑清军投入固安的劝降信无果,并被斩使明志。
    二十八日,恼羞成怒的阿济格,下令全面开始进攻固安县城,火炮开始在固安城边无休止的轰鸣,固安城小,而且并不坚固。
    在三十日的时候,固安城的边墙便被轰然倒塌,黄得功和马万里不得不突围撤防。
    只是四面八方而来的八旗兵让他们有些绝望。
    不过幸好这个时候的黄得功再次开启了无双模式,硬是依靠他和他的勇卫营的悍勇,撕开了一条冲出包围圈的路径,只是在突围之后,却有些悲观的发现,现在他们两部加了起来的兵力已经不足三四千,几近于全军覆没。
    黄得功和马万里都有些悲伤,不仅仅是以为手下兵力的没亡,还有对于京城安危的担忧。
    “黄总兵……如今京城危累,各地勤王师又迟迟为止,京城恐难固守耳。”怎么看……鞑子军的势力也是太过于庞大,他们两部虽然强势,却最多只能拖延时日,想要完全依靠此接触京城的围困,却是非常困难。
    两个人收拢了各自的残部,再次南撤五十里,观望京城的局面。
    ……
    与此同时。
    多尔衮实际已经入关。
    他此时坐镇于建奴大军的后方,永平之中,把持着大局。
    将进攻京城的指挥权,全权交给阿济格并没有问题,以他的能力,足以应付战场上的事情。
    多尔衮在意的是……辽宁皇帝呢?
    据说,其亲率一军,声称要来干他们,不过现在掐指一算,半个月都过去了,仍然没有任何消息。
    逃了?
    不可能……这不是多尔衮想要的答案,对于那么一个可能是他劲敌的选手,多尔衮可不会存在这么侥幸的心思。
    以至于从前线发来的军情,多尔衮都会补上一句,有没有辽宁皇帝的消息。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直到,五月二日。
    当时的多尔衮,正在阅读鞑清指定官方启蒙教材读物……三国演义。
    这已经不知道是他看的第几遍了,每每读之,都令多尔衮感到心潮澎湃,醉心于其中的斗智斗勇,无法自拔。
    多尔衮最喜欢的人物便是那周公瑾,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而他觉得自己论相貌,论才智,亦不输于周郎,每每自比于周郎,而呼大玉儿为小乔,是他私下里最大的恶趣味。
    而每次看到周郎死掉的情节时,总让他唏嘘短叹。
    “自古英才多早逝啊……”
    此时的多尔衮,翻到了邓艾偷渡阴平的情节,不禁想到了什么。“这辽宁皇帝会不会暗度陈仓了?”
    “不能吧,他乃大国天子,又怎敢舍身犯险?”
    多尔衮苦笑了声,摇了摇头。
    而在这个时候,外面突然有军校急匆匆的过来。
    “摄政王!盛京急信!”

第一百九十三章 鞑清军的后退。
    明军……出现在了盛京。
    当多尔衮接到消息的时候,手里的限量珍藏版三国演义,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怎么可能!”这是多尔衮的第一反应,他怕自己的听错了,又重新问了一遍。
    信使拿出了济尔哈朗的亲笔信,上面的字迹,和印信都很规整,确凿无误。
    信上说,明军已经攻破广宁,强行军至了沈阳,统帅极有可能是辽宁皇帝本尊!不日兵临城下,万分危急!
    ……
    极有可能是辽宁皇帝本尊?
    多尔衮将信丢在了一边,脸色阴沉到了极点,什么是有可能?那根本就是!
    他很确信,那突兀出现在盛京方向的明军,肯定便是失踪了十几天的辽宁皇帝!
    从广宁打的盛京?也就是说取道蒙古?
    盛京出现的明军,已经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势不可挡的八旗铁骑,以席卷天下般的强大兵力进入山海关之时。
    刚刚登基在没几天的辽宁皇帝,几乎在一瞬间就发现了他们大清军的弱点,找到了他们软肋,并以雷凌风行之势做出果断的决策!
    甚至于……多尔衮还在怀疑,辽宁小皇帝本来就是故意放开山海关……为的就是让他们被中原的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当他们不顾一切的投入全部力量入主中原时,以便把他们鞑清的心脏暴露出来,好给予他们致命一击。
    “不……不行!”多尔衮内心有些乱。正在权衡利弊,一面是即将攻陷的北京,以及身后广大的中原大地。
    一面是盛京中的各大要人,他的儿子,他的大玉儿,他的女儿。那些他所需要保护的小萝卜们。
    好不容易动员了这一次入侵,若是无功而返实难甘心,但……如果放任辽宁皇帝的直捣黄龙,多尔衮亦难以为之。
    无论是回不回援盛京,都让多尔衮非常的难受。
    辽宁皇帝的这一手暗度陈仓,如同鱼骨头一般,卡在他的喉咙中,难以拔出。
    实际上多尔衮已经意识到了,虽然他的军力占有碾压级别的优势,但是……在战略上已经落了下乘。
    但来回踱步数百的多尔衮终于定了心神。
    北京是不便放弃,盛京也不能,鱼和熊掌必须兼得!
    多尔衮想好之后,紧接着给阿济格发去密令,命其分出五万人马由多铎,阿巴泰为左右军主将,从蒙古,山海关两路回援盛京,将辽宁皇帝憋死在辽东之内。
    当然,等到两路军回援辽东,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如今在后军之中,军力并不多。
    考虑到时间紧迫性的问题,同时命令距离盛京最近宁远的豪格部轻装返回盛京。
    当所有应对朱慈的作战命令下达后,多尔衮长出了一口气,看了眼掉落在地上的限量珍藏版三国演义,便是捡了起来。
    限量珍藏版三国演义,捡起来的时候,正好亮出来的是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气诸葛亮】。
    此回说。
    却见那周公瑾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鸡生鱼,河生粱!”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非常不吉利的预兆。
    让多尔衮忐忑不安,但也只是一瞬间,多尔衮便已经面有恨色。
    “本王要改写周公瑾的命运!绝不认输!”
    重重的合上了书本
    多尔衮走出了居所,对亲兵吩咐道。“备马,备甲!”
    ……
    阿济格在第二天收到了来自于多尔衮的回援命令。
    信上明确指出了盛京的危急,同时让他不要让全军知道此军情,以免动摇军心。
    所以阿济格对于多尔衮的命令,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