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听令!”
西直门的危急,令王先通无暇顾及太多,紧抓时间的他,连身旁的崇祯也只能无视。
京城的安危是第一要务,除此之外,繁琐的礼节,只能让王先通感觉到拘束和耽误。
立刻在最为迅速的时间内,抽调了广渠门的兵力,去西直门堵漏。
崇祯默默的看着这一切,神态上也有些萧索。
众将简单的施礼之后,便离开崇祯身旁,各司其职。
孤家寡人的崇祯,在王承恩的搀扶下,返回的皇宫之中。
听到西直门城墙倒塌的消息,崇祯有些悲观。
他召集来了周皇后,袁贵妃,和嫂子张皇后。
在她们的面前……每个人都被赐了条白绫。
“京城危在旦夕,若京城城破,汝等为皇家女子,却不可为贼所辱。”崇祯叹息道,这是他们作为大明皇室最后的退路和尊严。
“妾等又岂不知靖康之故,更不会怜惜贱命。”周皇后垂泪道。
其他女人也感伤的跟着哭了起来。
清冷的皇宫中,又笼罩在一片,忧郁的气氛之下。
崇祯不知道大明的命运会导向何处,他看着宫外的天空,带着某种昏黄的色调,有些自嘲般的自言自语。“假若寡人死于此,祖宗又可否原谅?”
继而垂首。“只是可惜了皇儿了。”
……
西直门。
突然塌陷的城墙,给了鞑清机会。
抓住时机的左军统帅阿巴泰,很快调集了重兵猛攻西直门的缺口。
塌陷的城墙,不足四米。
又有石块垫路,重步兵木车开路,抵挡了大部分伤害,他们每人背着一个沙袋,在掩护之下,冲到了缺口之处,用沙袋垫起一条直通城内的大路。
西直门的明军守备力量显然不足,负责防守的游击将军显然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在半个时辰之内。
当第一名白甲拔牙啦便是率先跃入城中,拉开了鞑清军突入京城的战役。
游击将军的阵亡,更是加速了明军的溃败。
当王先通命人赶到时,从缺口中涌进来的鞑子兵已经多达数百人,他们试图打开西直门,以便更多后续的大军突入。
只是却遇到了阻碍。
只见那原本负责军方后勤的邢氏,却不知怎得充当了西直门的防御指挥,在西直门的守将阵亡之后,把后勤的粮草兵,和收拢来的溃军,整顿一齐,反扑西直门,并及时阻止了突入部的开城行径。
等待着援军到来。
“新建侯!先填缺口!”王先通的援军到来,无疑鼓舞了士气。
而在这个时候,邢氏也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城墙的缺口,实在太过于致命,那将是撕开整座北京城防的致命伤。
战斗在西直门内打响,谢芳的锦衣卫也很快加速了战场,生力军的助阵,使得西直门的事态没有进一步的扩大。
而在这个时候,让王先通想要吐血的是,又得到军报。
“侯爷!大事不好了!惠安侯被流矢重伤,广渠门快顶不住了!”
第一百九十章 京城巷战
到此为止了么……
得到广渠门也遭到变故的王先通握着剑的手不觉的有些松动。
他的身体上遍布着灰尘和鲜血,胳膊上的伤口在隐隐作痛,但与此相比,更痛的是王先通的内心。
他恨自己……恨自己没有拯救危难的能力,恨自己辜负了圣上的嘱托。
“侯爷!”有人喊道,耳旁呼啸而来的刀风让王先通回过了神,那是一名白甲兵,突破重围想要直接秒了王先通。
但从羞愤中苏醒过来的王先通带着一股无名的怒火,力量和反应在那绷紧的肌肉下,随之暴增。
直接迎到了那名白甲兵的身前,扭住了他的手臂,扼住了他的脖子,猛的按到在地。
用尽所有的力气,将剑刺入了他的右眼。
拔出来的剑扯出了殷红的鲜血和紫色的脑浆。
王先通抹了抹焦急的面容,将白甲兵的尸体丢在了一边后,向全军呼喊道。“战至一兵一卒,绝对不让鞑子踏入北京一步。”
在得知广渠门危难之时,王先通真的无计可施了,他就那么些能力,当均势时还能勉强指挥,劣势只能充当一名悍将罢了。
王先通觉得,今天或许就是他的葬身之日,但是……作为王圣人的嫡系血脉,王先通绝对不愿意辱没了先祖。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在王先通的悍勇和众将士的努力之下,勉强的将涌入西直门的八旗兵给歼灭,将其推回了缺口外。
如今重新修筑城墙已经来不及了,敌军虎视眈眈,派上去抢修城墙的匠户,等于让他们送死。
而在这个时候,也只能用人,用血肉开筑成抵御敌人的城墙,将敌人阻挡在缺口之外。
“新建侯,这里交给妾身,您快去广渠门支援!”
鞑清军对于缺口的攻击没有停止,广渠门面对的可是鞑清军的主力,若是广渠门失守,将比这里更加难以扑救。
邢氏只是个女子,是朱慈特意调来参政军务的女人,原本王先通还曾怀疑过她的能力,让她负责后勤事务,如今在西直门突遭变故后,邢氏有胆有识的及时遏止住了事态的恶化。
也让王先通,对邢氏的能力有了肯定。
她那临危不惧的表现,给了有些气馁的王先通,一定的信心。
冲邢氏点了点头后,带着已经疲惫不堪的明军重新返回广渠门扑救危难。
路上遇到了谢芳。
后者远比王先通更加早的得到消息,他正在城中进行全城动员,将原本分散在各地,进行戒严管制的锦衣卫各部署全部集结起来。
“扬忠伯!广渠门如何了?”
谢芳脸色有些难看,心态也十分的焦急。“惠安侯重伤后昏迷不醒,鞑子趁着群龙无首,夺取了城门,广渠门已经洞开,御城的皇卫营正在节节败退。”
正是因为如此,知道事态紧急的谢芳,也顾不得许多,试图将城内的锦衣卫全员召集起来,支援广渠门的守军,将建奴打回城外。
这样的消息,无疑又给了王先通的内心重重的一击,他没有再多数什么,即刻带人朝着广渠门赶去。
路过皇城的时候,又遇到王承恩,他似乎专门等在王先通的必经之路上,在见到王先通后,没有任何内官的架子,小心翼翼的施礼道。
“太皇帝命咱家相助于新建侯,皇城的宫人愿听从侯爷的调遣。”
他的身后,领着千余名年轻力壮的大内太监,没有护甲的他们,手里只拿着一些简易的武器。
“好!”王先通想哭,在这种时候,或许千余名太监并没有任何大的用处,但老皇爷对他表现出来的信任,让心中有种热血在点燃。
他身上背负整个大明的命运,那是王先通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辜负的啊!
广渠门外喊杀震天。
没有主心骨的明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溃败。
随之而来的是,洞开的广渠门迎入了建奴军的踏入。
王先通回援了,但是……看起来已经无力回天,失去了城门,京城亦是危在旦夕。
王先通咬着牙,知道这或许并不可能,但仍然竭尽全力的鼓舞着士气,对将士们喝道。“夺回广渠门!”
在已经源源不断入城作战的建奴八旗面前,夺回广渠门几乎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但是,王先通别无退路。
只能用尽一切的力量,死战到底。
明军在王先通到来后,稳住了阵脚,锦衣卫和太监们一个个加入了战团。
在这京城,大明最为艰难的时刻。
原本应当是党争不断,内讧不止的京城内的各个利益集团,在这个时候,面对外敌,竟是不计个人得知的团结在了一起。
到底是为什么?似乎很难解释清楚。
也无需要解释清楚……敌人是鞑子啊,就算是杀父之仇也先放下,干完鞑子再说。
“范首辅家奴二十前来助阵。”
“俺们是孟大学士家的人。”
“新皇爱民如子,我等虽为游食,亦愿意舍命报国!”
王家彦没家奴,一把老骨头了,亲自骑个小毛驴抓个铁锨就跑过来了。
不断有着义士们加入,帮助已经抵挡不住的明军。
京城巷战,在二十六日,从白天厮杀到了傍晚。
没有停息,无数人在这场战斗中死亡,又用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王先通,力气已经枯竭,但仍然咬着牙,坚持不懈,他不能倒下,倒下了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京城被敌人践踏。
八旗兵太多了,他们的战斗力也十分的强悍。
战损比在不断的拉大,明军的抵抗力量在不断的消亡。
鞑清军,推进了一里,但一步一鲜血,他们每踏前一步,也会在英勇阻力的义士面前,付出足够的,惨痛的代价。
但胜利……近在咫尺。
明军的彻底崩溃也只是旦夕之间。
“圣上啊!”不断倒下的将士让王先通心急如焚。
却在这个时候,突然间听到了鞑清军的鸣金之声。
鞑清军在退军!
……
没错……战役正在焦灼之时,建奴竟然鸣金退军了!
王先通和京城内的守军一脸懵逼。
擦了,这是什么情况?
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这个时候,却是千载难逢的收复广渠门的时刻!
第一百九十一章 北京的曙光
鞑清的退兵,让王先通一度以为是祖宗显灵,圣上洪福的结果。
他看到了希望,同时建奴的退军也让原本以为要殉国的众人士气大振。
在王先通的带领下,反扑敌军。
退兵的建奴,早已没了之前的气势,在明军的掩杀下,又留下了一波尸体。
只不过,鞑清的退兵并非战败,而明显是一种战略性的撤退,主动放弃不可固守的广渠门。
在殿后部的掩护下,所有入城的鞑清军有条不紊的全部退出城外,有效的遏止住了因撤退带来的大幅度的溃败。
但是,对于明军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斩杀了多少敌人,而是重新拿回了,广渠门的控制权。
不久,王先通踏上城楼之上,还在懵逼于鞑子怎么突然退兵的他,抬眼看到远方竟然出现了交战的迹象?
鞑子正在和某军扭打成一团?
援军?王先通意识到了鞑子退军的根本原因。
援军离得的有些远,很模糊,不知道是哪路勤王师。
王先通还有望远镜,这东西在侦查方面确实非常好用。
很快对准了远方。
从那战团之中,找寻援军的旗号。
首先看到得是,馬,秦,两个字。
这已经足以让王先通知道出现的部队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无论是大明,还是建奴,亦或者李自成,张献忠,恐怕没人不知道秦良玉的大名。
称她为大明第一女战神亦不为过,战功卓越,忠心耿耿,受到的恩隆无以复加,名声响亮的,哪怕是当朝大员见了,也必须礼遇有加。
很显然,那一支军队是来自于石柱秦马两家的勤王军,就是不知道秦良玉在不在。
如果她本人在的话,让她负责京城的协防,那么肯定比他王先通做的更好。
甚至于说,为了京城的安危,王先通把主帅的位子让给秦良玉都完全可以。
“侯爷,快看!那边还有!”身旁的兵丁指着另一个方向,还有一支军队,正在试图攻击鞑子军的侧翼。
王先通再次拿起望远镜。
看到的是……黄!
“好!黄!”王先通一拍大腿,脸色暗喜。
南方各大总兵官中,姓黄的也就只有黄得功一个,那可是和周遇吉齐名的猛将。
看到这两路大军赶到,王先通心情大好,赶紧吩咐下去,准备人马出城和援军一同夹死狗鞑子!
“新建侯万万不可,此时应立刻巩固城防,贼军势大,难胜!”王家彦这一把老骨头了,还亲自上战场,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如今已经不是文官管辖武将的时候了,王家彦此时的话只是一种建议。
王先通也并非不听人言的人,实际上他上次被朱慈训斥的产生了一定的自卑感,如果别人有好的建议他很愿意听从。
只是这一次,在面对是不是出城接应援军的选择时,王先通想了想,最后对王家彦道。“王尚书说的也有道理,只是……友军既来,若我军不去接应,岂不寒了友军的心?”
王家彦沉默了片刻,斟酌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京城安危才是重中之重啊。”
“对,京城安危才是重中之重。”王先通没有否认。“但若是援军败亡,京城便再没守住的可能了。”
广渠门的事故,让王先通深刻认识到了,他所面对的鞑清军是多么强大的对手。
秦良玉的土司兵,和黄得功的勇卫营,对王先通来说就是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