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不南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北明不南渡-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附近越来越多的溃兵,从四面八方的涌来,沈阳的街道又极其小气,骑兵的速度完全释放不出来。
    夏完淳自然是有动力杀下去,手下的将士也因为主将大上头,跟着莽。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那真是越战越勇,越勇越战。
    刚开始还有人用火器,不过后来觉得用火器搞人很不爽,没手感,大多丢弃了,换了刀枪,四月的天,更是光着膀子,仍然汗流浃背。
    杀人……尤其是杀鞑子的感觉,还真是爽快,怪不得驸马竟然如此痴迷于这项运动。
    那从沈阳伪宫中奔出来的骑兵,吸引了夏完淳的注意。
    他就算再无脑,也能从穿着上分辩出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那些人,即使没有蒙八旗的主将,也必然是鞑子的贵勋。
    贵勋的价值,显然比大头兵更加吸引人,更何况夏完淳已经上头的很。
    二话不说直接莽了上去。
    得益于混乱的局面,让那些蒙古贵族,堵车……哦不……堵马堵的严重。
    夏完淳的部曲,只靠着双脚和勇气便追了上去。
    扑向了寨桑的坐骑,死命的抓住了马尾巴,一个蹄子,踢的夏完淳晕头转向,喉中一甜。
    他似乎忘记了马术的基础课程要诀……永远不要站在马的屁股后面……恩,永远。
    有些眩晕,不过还好,又一蹄子要踢夏完淳,而马上的寨桑也想不到明军这也太莽了吧,急忙抽刀回击夏完淳。
    在这个时候,夏完淳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摇了摇脑袋,清醒一些,手里的枪倒扣,扎在了寨桑坐骑的屁股上。
    马匹吃痛,扭着身子,直接把正在举刀寨桑甩了下来。
    夏完淳立刻弃了马,扑到寨桑身上,将其压在身下。

第四百九十一章 捷报
    “全都得死!”
    热血腾然充斥全身,这些大鱼无论如何也不能放走,周围的蒙古人多到令人发指,但夏完淳以及他手下的明军,已经玩命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纵然脱离了主力,深深陷入敌人的腹地,但丝毫没有任何畏惧。
    这种无畏的精神,让所有蒙古八旗为之胆寒。
    将寨桑压在身下,手里的长枪已经不知所踪,夏完淳注意到了寨桑腰间的匕首,抢夺着试图将其作为自己的武器,将敌人斩杀。
    但他……似乎还没意识到一点,他不过是十五岁的年级,不怕死是真的,但体能上远远还没有达到巅峰。
    一米五几的身材,在同龄人中算高的了,但相比于寨桑这种足有一米七多的成年男子,那就如同小鸡面对着雄鹰。
    在寨桑反应过来之后,很快用更加强大的力量,猛踹着夏完淳的身体。
    更是用巨大身板,反而将其制服。
    两人间的扭打,顿时混乱了局面,寨桑的亲兵想去救自己的主子,但夏完淳的部曲也不并没有干看着。
    刀光剑影,杀的昏天黑地。
    远处明军主力越来越近,更是让蒙古人很难有恋战的心思,蒙古王公在混乱的局面下死伤惨重,亦有人受到践踏,坠马,拥堵,或是惊慌失措。
    寨桑是他们的首领,此时被留了下来,群龙无首的状况,更加恶化了蒙古人抵抗的决心。
    寨桑自知自己难以逃脱,但眼前的小子却让他头上冒火,看起来这小子应该是明军的先锋官,也不知道明军是不是无人可用了,一个个娃娃也能升当将领。
    然而却也是这个娃娃的英勇,打乱了他的撤离计划。
    粗壮的手臂已经将夏完淳按在了地上,腰间的匕首,却是要结果他的性命。
    大部分的蒙古人被杀散,其他的明军将士急忙去救夏完淳。
    但此时的夏完淳却没有放弃。
    徒有勇气,没有足够的力量,然而……生死之搏,是无所谓阴损还是光明磊落。
    像钳子一样的手掌卡住了他的脖子,难以动弹,闪烁着光芒的匕首,即将要送到他的面前。
    死……还不能死?!
    还没能享受英雄般的荣耀,又如何能甘心死在这种地方。
    唯一能动的下半身猛的踹在了寨桑的下体上,用尽力气,攻击那所有男人最大的弱点。
    碎了……
    看到寨桑那突出的眼球,和那发出嗷嗷声音的嘴巴流着口水。
    这一击恐怕不轻。
    趁着这个时候,夏完淳直接咬向了寨桑的脖子,那报着必杀决心的撕咬下,硬生生的咬掉了寨桑脖子上的嫩肉。
    如同喷泉一样的血柱,直接将夏完淳的满脸呲的通红,与此相比,原本还显得极为凶恶的寨桑,却已经倒在了地上抽搐起来。
    随着血液从他身上留干,恐怕活不了几秒钟了。
    当陈子龙的明军主力抵达,却看到此地的惨状。
    站立着的夏完淳,浑身浴血,找不到一片没有血红侵染的地方,起伏的胸口说明他还活着。
    而在看到陈子龙后,睁开了猩红的眼睛,露出了赤红的牙齿笑了起来。
    继而倒了下去。
    “驸马?!”陈子龙大惊失色,这可是
    “没……没事……”夏完淳喘着气说道。“只是吾太累了……推不动了……”
    说完之后,渐渐地闭上了眼睛。
    四月十八日的沈阳之战。
    以明军的突入,成功击溃蒙八旗主力而告终,也是让陈子龙一雪前耻,报了被蒙八旗偷袭的大仇。
    夏完淳率众毙杀贼首。
    斩首万余,降者七千。
    取得二路军最大的胜利。
    夏完淳只是受了些轻伤,将养了一天,基本便恢复了体力。
    这点也让陈子龙放下心来。
    一方面撰写塘报,递交五路军,同时催促一路军向沈阳方面靠拢。
    ……
    吴三桂当时并没有在沈阳,这也是他关宁军得以保全的原因。
    虽然保全了,但看到蒙八旗败的如此突然,心里也是慌的一比。
    他没有离开。
    不是不想离开,而是不知道离开后去哪里。
    沈阳以东,便只有抚顺重镇,过了抚顺,基本就无路可跑了,哪里荒无人烟,有也只有女真人的部落,又是苦寒之地,几万关宁军,向那边跑,基本没有活路。
    他可不觉得,在这种兵败如山倒的局势下,女真人还会伸出援手收留于他,至于北边大蒙古部落也是如此。
    派人去陈子龙那里解释下上次的状况完全是意外,不是他的本意,不过并没有任何消息。
    据说那些使者,连见都没见到陈子龙就被砍了,显然,吃了一次亏的明军,根本不打算听他的废话。
    吴三桂退入了抚顺,然而此地也没什么经济基础,有些汉人百姓,有些鞑子百姓,府库中的粮食,根本不足以支撑关宁军长久大驻扎。
    而多尔衮那边仍然没有任何消息。
    如今看来,已经成了多方弃子。
    没有根基,即使可以凑巧击退一两次明军,这样的状况下,关宁军的覆灭也已经无法避免。
    等死……似乎只有等死。
    这种悲观的状况,更是让手下的将士都受到了影响,营地里疯传着已经和明军撕破脸,根本不可能活命的消息。
    吴三桂似乎也没什么心思去制止这一切了。
    手下,不断地逃亡。
    甚至出现了暴动,更是加剧了关宁军崩溃的速度。
    当四月二十七。
    明军一二路军汇师,兵至抚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城池。
    当明军闯入了吴三桂的住所后,只看到一具尸体,在歪脖子树上摇曳生姿。
    罪大恶极的汉奸,已经在明军入城之前,便自杀身亡。
    许多人还是很遗憾的。
    军部里的大佬,恨吴三桂恨到想要剥他的皮,抽他的筋的地步,然而便如此轻描淡写的死去,没受到应有的折磨。
    实在是很不爽。
    但总得来说,叛逃的关宁军覆灭,这等于给朝廷又扫除了一大敌人。
    接下来来的复辽工作,更加难以遇到阻碍。
    一二路军推到了抚顺。
    这从万历年间就失去的地方,当再次收回的时候,足以让人兴奋。
    捷报接连不断地传回京城,城中亦是欢欣鼓舞。

第四百九十二章 东南视角
    捷报,那是应然的,连战连胜也是必然的。
    朱慈并没有感觉到意外。
    需要感到意外的恰恰是历史本来的状态。
    本来哪怕使出吃奶力气也不可能占据中原的鞑清最后却真的成功了,伴随着太多太多偶然性,内部纷争,农民起义,自然灾害,将士离心。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之下,大明这庞然大物才轰然倒塌。
    哪怕稍微有一个巧合难以成立,也不可能发生那样的结果。
    然而,三年之后,也就是辽宁二年的现在。
    内部的纷争,被强有力的手腕压服,农民割据势力被扫平,自然灾害也在时间轴一过便自然而然的消退,至于军兵将士的战斗力和士气也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朱慈没有强行点开科技树,这样状态下的大明,也足以击败鞑清,只不过火器和技术的革新,加速了这个进程罢了。
    也是因此,朱慈根本没有御驾亲征的必要,只靠着明军的硬实力就足以碾压对手。
    作为皇帝,要做的不是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如同一个公司的boss,肯定员工的工作,根据员工的绩效颁发奖金……等等。
    要说完全不担心东征的局面,那是不可能的,而当局面大好之后,心里的石头也算是放下了。
    朝廷的东征,对于鞑清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但对于明廷来说,只是需要关注的一件事情而已。
    哪怕是国内的报纸,版面上也只占据着五分之一的内容。
    ……
    南边来了消息。
    郑芝龙进献了一个铁桶……说是进献,也不完全是,那是朱慈厚着脸皮向郑芝龙讨要的,至于郑芝龙有没有手段得到,朱慈也不太清楚。
    但当那铁桶被打开,那里面乳白色的胶装物,正是朱慈所需要的橡胶。
    只有一桶啊……不过这个时候的橡胶还没发展成工业原料,无论是西方和东方都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经济价值,没有需求,产量也自然没有多少。
    大多被制成了工艺品和玩具。除此之外,还没其他更必要的用途。
    郑芝龙还是挺神通广大的,尤其是以个人手段,垄断了整个东方的贸易,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新晋崛起的英国人,都得卖他的面子。
    在朱慈描述了下他需要的东西,便从荷兰人那扣出了一桶橡胶出来,送来了北京。
    朱慈要橡胶,是因为宋应星关于蒸汽机的研发,需要能够活动的构件,同时又能保证密封性。
    朱慈便想到了橡胶,这是一桶天然橡胶,至于能不能符合宋应星的要求,科学小白的朱慈,并没有什么把握。
    瞪大的双眼,是宋应星表达第一次见过这东西的表情,用手戳了戳那已经凝固的橡胶,弹性很好……
    只是这东西怎么用?
    “上次你不是苦于水机难以密封,让水气多有流失么……试试这个!”
    这么一说,宋应星再次观察这桶中的橡胶,边缘已经和铁桶粘在了一起,胶的本身很坚固,钝力之下,也只是变形,再去力以后,便返回原状。
    联想到水机的内部构造所不足的地方,故而眼前一亮,这东西或许还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圣上真乃神人也,这玩意到底是什么东西,宋应星都不知道,但通过观察得出来的性能,还真的符合他的要求。
    当然,如果换做其他人,早已顶礼膜拜的马屁呼在朱慈的脸上了,不过作为科学工作者,宋应星还是很淡定的。“敢问圣上这是何物?”
    “橡胶。”朱慈说道,这应该是橡胶第一次传入中原,应该还没有其他的名词,朱慈也懒的创造名词了,直接叫橡胶。“郑芝龙进献的东西。”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时候东南亚还没有橡胶树,由于没有意识到经济价值,原产于南美的橡胶树,并没有被大量移植。
    如果制造蒸汽机,必须要橡胶的话,稀缺的物资,或许是最大的瓶颈。
    “这桶你先拿去用,看是否可行,如果还需要朕在想办法。”
    “臣领旨……”宋应星低头道,几个太监将铁桶的盖子合上,准备跟着宋应星把橡胶送到军器局。
    正准备要走的时候,朱慈想到了什么又叫住了他们。
    重新打开盖子,用刀扣出一小块橡胶出来,才让他们离开。
    这橡胶可是稀罕物,怎么说也要截留一点自用。
    当然对于这么一小块橡胶有什么用?朱慈也没怎么想好。
    如果天启大伯伯在就好了,以他的手艺估计知道怎么搞。
    没有专门处理橡胶的匠户,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
    找到了一个木匠,用物理处理法刻出了一个小环……拉一拉……虽然很粗糙的样子,但怎么说也算是第一个橡皮筋了。
    当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