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父皇不弃,得此帝冕,孤定当匡扶环宇,振兴大明。”
……
天色近晚,朱慈忍住了回后宫见昭仁坤兴的冲动,在与崇祯交谈几句后,便辞别而去。
既然最终得到了帝位,那么便承担了身为大明天子的重任,现在在真正登基前,他还需要有更多的准备工作,以及京营的后续问题需要处理。
第一件事,便是将明日禅位大典的事情传播出去。
传播全国是不可能的,现在京师对地方的控制力基本丧失,河南直隶的大部分地区都沦陷在李自成手中。
所以至少要让全京城人都知道,大明要换天了!
当然禅位大典什么的,朱慈是不懂的,这是礼部要忙活的事情,不过礼部的人都被朱慈一锅端了,找他们来办禅位大典的事情……这说不过去啊!
好在朱慈在查抄朝臣家的时候,有心放过了一些忠贞于明朝的官员勋贵。
有他们在,禅位大典的安排并不是难事。
关键是通知他们知道崇祯皇帝的禅位,并让他们能够在明天出席。
第二件事,便是回到京营,毕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家安全,朱慈并没有在东宫留宿。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答应过要在今天补齐亏欠京营的军饷。
这当然不是很大问题。
从朝臣家里查抄的财富足以应付这一切,还绰绰有余。
“金银已清点完毕,从各处汇于京营的金银合计有四千三百余万两,字画古董粮食等还未折算成现银。”见到朱慈压着人回营,倪元璐将自己在此地的工作成绩回报出来。
四千多万两呐!……比想象的少上许多。
毕竟按照史料记载,李自成打下京师所拷掠的金银共有九千万两之巨。
但是朱慈并没有对朝臣彻底的赶紧杀绝,还有许多人朱慈都没动,富商没动,忠直更没动,
也没有劫掠百姓,所以能得到这个数字已经是难能可贵。
四千万两,足足等于大明十年的税收,有了这些钱,至少可以解决朝廷的大部分问题。
言出必行。
首先便是要发军饷,安军心,军队是朱慈的基本盘,必须保证和他们的利益一致,他们才会成为朱慈手中的利剑。
朱慈命倪元璐负责掌管钱粮,而王先通则负责核对军士的军饷清欠问题,并合作酌情发放。
见到银子,这些丘八门开心不已,总算这一次跟着太子没白干,拿到了银子,可比什么东西都实在的多。
原本死寂的京营都开始活络起来。
许多人都忙了一天,饭都没时间吃,此刻拿着刚发下来的银子,一些人买了这菜肉回来,准备升锅做饭。
第三十三章 天下之牛耳(二)
随着京师内的清洗工作完成。
京营的士兵也早已返回了军营。
三月五日的太子叛乱,彻底平息。
京师又恢复到往日的平静之中。
无数的大官府邸被荡平之后,只剩下空荡荡的院子。
一些因兵祸涌入京师的难民,游食,在官兵走后,进入其中想着能够寻觅一些残羹冷炙。
……
百姓们惶恐了一天,终于打开门呼吸着外界的空气,而当他们出门时,迎接他们的是一骑从身边飞掠而过。
传檄着上面的消息。
“明日辰时,旧皇禅位,新皇登基,改元大吉。”
新皇登基?百姓们还无法意识到这对他们来说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但是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那是很多时候,闲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是太子殿下要登基了么?!”
“那可不是,太子殿下今天把那些大官全给抓了,好多还直接杀了头,现在事态刚稳,便有新皇登基,那肯定就是太子没跑了。”
“真不知太子今天为什么突然发难,对这么多的朝廷大官下手,这到底有少深仇大恨?”
“管他呢,太子宰的都是大官,和咱们又没关系,那些大官宰的痛快啊,哈哈,尤其那个颜经狗官仗势欺人,又夺我家财,现在也被太子拿下了,别提多解恨了!”
一部分人还是支持太子登基的,他们主要是一些和京师官员有仇隙的百姓,士绅,生员。
当然,仍有一部分人对太子抱有不满。
东林党的学子遍布天下,那可不是一次清洗,一场屠杀就能彻底解决完毕的。
此时他们聚集在京师的几处会所里品论时政
京师之中遍布大大小小数十处会所。
这种会所当然不是那种很嗨皮的会所。
而是京城内不同籍贯的官员,豪富私下里掏腰包,建立起来的。
用来为招待各地来京的学子,他们或学习,或科举,俨然成了士子的主要聚集地。
当然豪富官员不可能是出于善心,这不过是他们的一种长线投资,当其中有某个学子脱颖而出,取得高位,这对于他们自己都是有利益好处的。
浙江会所。
这里是东林学派的最大聚集地。“太子暴虐,堪比桀纣,此子若为国君,必不得人心,我朝社稷难复。”
“圣上恐为太子所迫,亦才不得不禅位于太子,此等逆子无父无君,人人得而诛之。”
“江南士林若知太子之事,必定不耻,我等或可回江南,与江南士生得知,共讨朱慈烺,迎正朔,立新贤。”
听到其中一人的话,其他人暗暗心惊,虽然他们不耻于朱慈的行径,但毕竟木已成舟,太子明日便登基为帝。
再如何心里不快,那也毕竟是大明的天子。
按照血统来说,应当是毫无疑问的帝位继承者。
但是朱慈做的有些过了,不但绞杀众臣,还有着逼迫崇祯退位的嫌疑。
当然最主要的便是激怒了这些东林学子。
头顶上的保护伞被掀翻,想要在新朝中狼狈为奸谋取利益,基本没戏,许多人的政治投资都毁于一旦。
如此一来,还不如考虑打着朱慈不孝,不足奉社稷的旗号,立其他朱家子孙为皇帝。
许多人都觉得或许可行。
“然谁可为贤?”
“定王,永王陷于逆子之手,我等无法援救,然国不可一日无主,当从桂王,福王中二取其一,迎于南京。”
“在下与凤阳总督马士英有故,或可说服此人助之。”
……
另一方面,除了京师人群对于朱慈有着不同的态度以外。
还有着一部分的百姓,却心里盼着闯王早点打过来,毕竟“迎闯王……不纳粮。”
这种跛脚骗人的把戏,却有着致命的号召力,使得闯军一路势如破竹,获得了广大平头百姓的支持。
“大明皇帝是谁都无所谓,反正闯王来了,咱们才有好日子。”
“噫,不要嗖粗来,不要命了?”
一时之间,在太子即将登基的消息传檄之后,京城之内人心浮动,各有想法。
而崇祯在放弃了所有的权力后,返回了自己的后宫。
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了。
崇祯在看到自己的糟糠之妻周皇后后,不禁感慨颇多。
周皇后此时很惶恐,朱慈悖逆,做为亲生母亲的她,心有负罪之感。
行礼请罪。“太子谋逆,臣妾万死。”
周皇后被崇祯扶了起来。“皇儿无罪,皇后亦无罪。”
她看到崇祯在微笑,不似作假,难道自己的丈夫真的心甘情愿的将皇位传给了太子?
就周皇后了解的崇祯来说,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但事实却摆在面前。
更令周皇后疑惑的是。
面前的崇祯皇帝仿佛换了一个人一般,不仅容光焕发,气色也比以前好上许多,就仿佛十八年前,第一次看见到的信王一般。
那种自信,那种洒脱。
令周皇后还残留的少女心,怦然跳动。
“陛下连日操劳,还请早些就寝。”
崇祯亦是许久没有好好打量这个自己的正室妻子了,现在看来,虽然周皇后已经三十多了,却不失美态,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又想到两人已经许久没有真正的彼此交心。
十几年的感情回想,让崇祯越发觉得自己的老婆十分的迷人。
轻轻的点头。
嗯了一声,嗯的周皇后低下头,脸色带红。
回殿熄灯
……
京西,宁家。
宁泓乃是渭南合阳县人,屡试不第,后来便在京师这边做了小买卖,衣食勉强可度。
当然他在京师里面毫不显眼。
显眼的地方在于他有个女儿,宁槿,年前被择为太子妃,着实让宁泓欣喜了一把。
但是却迟迟没有大婚,皇宫也没有接自己女儿过去的意思。
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朝廷没钱。
这可真是愁坏了宁泓。
退婚吧……这肯定行不通,太子又不是废柴,岂能说退就退?
这不退把,女儿这么晾着也不是事儿。
如今听到太子即将为帝。
内心是忧愁参半。
喜的是女儿或许有着落了,据说从朝臣那边抄了很多银子,办个婚礼不是九牛一毛么?
等到女儿成了皇后,他因外戚而封伯亦是顺理成章。
忧的是,但看太子行为,有些喜怒无常的感觉,要是自己的女儿不小心得罪了太子恐怕落不着好。
另外,据说闯王快来了,这京师守不守的住都难说。
女儿当皇后,并不意味着是全好事。
宁泓并没太大主见,寻思着回屋和女儿合计合计太子称帝的事情。
第三十四章 天下之牛耳(三)
从父系社会开始,随着男性在生产中占有了主导地位后,女性便开始沦为附庸。
近代以来,女权意识的复苏,使得女性的地位大大的提高。
男女平等至少是大多数国家倡导的口号。
但在咱们国家,由于传统观念的存在。
虽然娶个老婆像贡个祖宗一样,有时还有可能遇到反向家暴,但也不能说男人窝囊!
这叫心胸宽广!
这叫不和女子一般见识!
这叫爱!
实际上,咱们国家大多数的女孩纸,即使表面不说,心里也将自己的男人当做她们的天……无论婚前婚后。
而在古时。
这样的心态更为普遍。
女孩纸嫁给什么样的人,那就决定了她们的一生,无法改变。
嫁只狗就得陪它咬人。
嫁只鸡就得陪它打鸣。
嫁只蜣螂……
宁槿要嫁的是太子,和许多怀春少女一般,面对着未来的夫君,心里满怀着期盼。
自己的丈夫……长嘛样呢?
皇家基因这么好,应当不会是歪瓜裂枣吧。
当然,就算真的是歪瓜裂枣,宁槿也得认,女子命薄,面对着包办婚姻的暴力,与其反抗……还不如享受。
宁槿很享受,在知道自己被选为太子妃后,她的心思就已经飘到皇城之内。
然而日子没定,宁槿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过门为人妇。
宁槿最大爱好便是种花,院子不大,却是摆满了林林总总几十盆花。
想着若是嫁入宫中,这些便都是她的嫁妆。
每每看到那些水仙,总能让宁槿格外的出神。
女人如花,人们只看到那些花表面的美丽,却不知背后付出了多少用心的耕耘和浇灌。
而即使如此,那绽放的出的色彩亦是稍纵即逝,逝去的青春将再不复返。
宁泓关上了门,望着院子内的女儿叹道。“太子明天便受禅登基了。”
“女儿刚才也听到了。”宁槿嘴角略微勾起。
“恐怕太子登基后,不日便迎你入宫了。”
宁槿听后默然片刻,轻轻的嗯了一声,似有羞馁之色。
“你真的愿意入宫为妃?”宁泓又道。
宁槿听后微微皱眉。“爹,你这是说的什么话,女儿既然已经许于殿下,便已是殿下之人,又怎敢有二心?”
“可……”宁泓苦笑,若是大明国泰民安之时,家里有女被皇家人看上,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但现在这个时间点,天下动乱,莫说富贵,跟了皇家,恐怕性命都难保。
“太子今天杀了很多人,你就不怕么?”
“殿下所杀之人,必是该死之人,女儿又有何惧?”
看来自己真是养了个很棒的女儿呢,宁泓微微摇头。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宁泓却发现盆里的水还没泼……就已经蒸发了,现在心思都已经跑到太子那边了。
……
朱慈自然无法推演出他的行为会对京师乃至整个大明产生怎么样的格局变化。
他做不到刘伯温的算无遗策,也说不上目光长远。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短期的目的,那便是击退李自成的进攻……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朱慈可谓是不择手段。
无论是杀人,还是说服崇祯退位,都只是达成目标的过程而已。至于做下这一切会有什么样的恶劣后果需要他来面对,那不是朱慈现在应该考虑的东西。
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