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宫人,眼色之间,带着恐惧。
朱慈的脸上,全身,在一天的杀伐下,仿佛曾在血水中泡过一样。全身都和那天边的残阳一样的颜色。
皇极殿就在眼前。
王承恩就好似一只枯木,笔直且佝偻的立在门外。
听到下面的动静,生涩的脸皮微微触动。
见到是太子过来了,王承恩活动了番身体依然低着头。“殿下可好?”
可好?朱慈无法理解。
让众人等在殿下,朱慈一个人走了上去。
“尚好。”
“圣上待殿下已多时了。”
朱慈也无法理解崇祯的行为,按照道理来说崇祯在知道大势已去的时候,会砍死自己的女儿,然后上吊。
但这一次造反的是太子,崇祯却也不是那么绝望,毕竟就算太子得了天下,那依然姓朱,不会改变,后宫的宫人也不会横遭危险,所以在面对着自己皇权将陷于太子手中的时候,他没有必要跑回去斩杀众人。
朱慈点头,便想进入。
但朱慈浑身是血,腰上还有着佩剑,虽然是一个人,却显得杀气十足。
“太子要带刀么?”王承恩问道,同时看着朱慈腰间的凶器,那意思显而易见。
带刀,便是有谋害圣上嫌疑,不带刀,却难有保障。
朱慈头脑还算清醒。
虽然涉及到孝之大事,但若是不懂得自保周全,小心谨慎,在这暗流涌动的明末,不知道哪天便死于非命。
即使王承恩刻意如此发问,朱慈亦无动于衷,紧紧的握着腰间的剑身,推开了皇极殿的大门。
光线照射进入,朱慈这才第一次看到那……汉家最后一名帝王。
崇祯……朱由检。
岁月这把杀猪刀早已将其摧残,在朱慈面前的朱由检,就仿佛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虚弱的扶着头坐在龙椅之上
三十四岁的年纪,头上已经斑白一片,十七年来,他从未过上一天安心的日子,为了中兴大明,他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量。
即使这种努力是徒劳的,但对于用心之人,便应当保持着应有的尊敬。
朱慈打心眼里还是敬重这位刻苦努力的君主。
但只有努力刻苦,是毫不足够的,他缺少作为皇帝的真正才干。
进入了皇极殿,朱慈回望四周,一览无余,没有任何藏匿人的地方。
所以这并非陷阱,崇祯并没有想要害他的意思。
于是乎,朱慈解剑,放在一边,向崇祯伏身。
……
继续求推荐,不要停……不要……
第三十一章 至高的力量(二)
外面。
王承恩依然低着头,暗自抹着眼泪,皇爷实在太苦了。
为大明劳累了十七年,竟然会落到被亲生儿子逼宫的下场。
太子已经持剑进入,除此之外,更没有旁人能够知道这对地位最崇高的父子相见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据说太子在外面杀了很多人,已经红了眼,原本王承恩还不尽信,但看到太子浴血而来,着实让王承恩惊惧万分。
太子会弑父么?
若是太子真的杀了皇上,那么他又该如何呢?
而下面的谢芳和其他的军士则担心太子起来了。
太子一个人进入其中,若是圣上在其中埋伏刀兵,将太子拿下,那么他们这些跟着太子做事的人又有怎么样的下场?
被当做反贼绳之以法?继而全族陪葬?
谢芳惴惴不安。
无论是谢芳还是王承恩,此时都有种预感,那便是当太子持剑带血的步入皇极殿面见崇祯后。
他们两个人或许只有一个能走出这座大殿。
而无论是哪样的结果,都足以让风雨飘摇的大明迎接更加凶猛的风暴。
……
殿内。
朱慈行大礼,向崇祯扣首跪拜。“朝中奸侫,具已伏法,余者皆大明忠良,可付国事,儿臣必能整饬军政,以迎闯军。”
说完之后,暗自观察崇祯的反应。
此时,崇祯的身体,好似一尊雕像,当他拧动了脖子望向下面的朱慈时,让朱慈想起了某个叫做发条魔灵的东西。
喉咙里似乎卡着鱼刺般,带着沙哑,崇祯厉声道。“是谁给你的胆子,竟敢欺君罔上,调动京营,擅行杀戮!汝眼中可还有朕!可还有大明的列祖列宗!”
崇祯心力憔悴,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身长八尺的他,在无数日日夜夜的劳苦下,身形削瘦,略显佝偻。
他很累,每天都很累,但为了朱家的江山,再累也仍然硬撑着。
然而上天无眼,无论他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大明这条华夏巨龙都没能免去虚弱垂死的命运。
崇祯毕竟是皇帝,面对着朱慈,依然保持着上位者的威仪。
言语之间异常严厉,显然动了肝火。
面对崇祯的诘问,朱慈不卑不亢道。“儿臣乃是大明的太子,朱家的子孙,在此国破危亡之际,若只袖手旁观,他日亦无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所以你便肆意妄为,假传圣旨?!所以你便纵军行凶为祸百姓!所以你便目无国君悖逆不道!很好!好的很!朕还真是生了个好皇子!竟然如此不知礼义廉耻!圣贤之书都被你丢到哪里去了!如此不忠不孝之徒,妄为国之储君!”
崇祯已经完全处于狂暴状态,压抑了许久的心情在此刻完全爆发,劈头盖脸的对着朱慈大声训斥。
在这期间朱慈一直默默无言,听着崇祯的训斥不去打断。
虽然崇祯很气,在殿中来回踱步,甚至好几次走到朱慈面前,抬起手想要教训朱慈。
但最终却还是放了下来。
朱慈毕竟是崇祯的亲生儿子,最难下的了手。
“汝若知罪,旦回东宫,面壁思过!”
即使朱慈在崇祯眼中为恶甚重,崇祯也没能下的了杀手。
当初宁王叛乱,不过是贬为庶人,更别说朱慈乃是皇帝的亲生儿子,尊贵的大明太子了。
崇祯无法动的了杀心。
这样的惩罚对于造反的朱慈来说,实在是太轻了。
但也并非能够让朱慈接受的了,朱慈想到自己来的目的,继而扣首。“儿臣无罪!文臣贪腐无度,心中无国无君,上不思报效朝廷,下不能造福百姓,以至贼匪直逼京师,亦有暗通款曲,阴谋卖国之徒,其死亦不足惜!”
“混账!”崇祯再次怒了。“好一个强词夺理!终我大明三百年,可有你这般胆大妄为的储君!”
“汝在京师肆意妄为,难道是为国为民?汝乃是想要朕头上的冠冕吧!”
原本崇祯还想给朱慈一个台阶下,若他就这样罢手,变回以前的乖乖太子也就算了,但朱慈死不悔改无疑让崇祯极为恼火。
终究是揭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崇祯质问朱慈,是不是想要篡位当皇帝?
面对这样赤果果的问题。
朱慈也懒得树立牌坊了,直接抬头直视着崇祯,那眼神中有着决然之色。“是。”
好不要脸啊。
崇祯脸色更不好看了,古话常说,有其子,必有其父,但是崇祯自问,自己还是很有涵养的,为什么他的儿子这么不要脸?
这他妈的真是自己的种?
“很好!很好!”崇祯怒极反笑,返回了自己的御案前,拿起玉玺,举于朱慈的面前。“国玺在此,若想为帝,便杀朕取之!”
所谓的国玺,便是大明朝的传国玺印,当然肯定不是秦始皇那件,而是有老朱家私刻的。
刻的是“大明天子之宝”象征着最高皇权。
朱慈眼神微凝,目视着崇祯手中的玉玺。
“尔敢否!”
“尔敢否!”
崇祯的逼问下,朱慈竟也缓缓起了身,让崇祯顿时感觉到了莫名的紧张。
这肯定不是他的儿子!竟然如此放肆!
崇祯这样说只是想着迫使朱慈感到无地自容。
但是……现在的朱慈好的很,完全没有丝毫羞愧的感觉,他似乎已经彻底不要脸了。
他竟然真的敢!
就在崇祯的怒目而视下。
朱慈走到了他的面前,伸出手来同时握住了崇祯手里的传国玺印。
缓缓的说道。“父皇自登极以来,宵衣旰食,勤勉朝政,尧舜之贤,亦不过如此,然诸臣无能,以至误国,父皇诚非亡国之主也!”
此言可是崇祯最后一道罪己诏中的话,被朱慈略微改动,但仍然句句切入崇祯之内心,那原本怒气冲冲的面容隐有松动。
朱慈继续道。“若大明将亡,便由儿臣当此亡国之名!”
此言一出,便如同利刃一般击碎了崇祯内心最后一道防线。
想到了十七年来所付出的努力,却换不回祖宗基业的安稳,及至闯贼逼近京师,大明危在旦夕。
为什么……他到底做错了什么啊。
一切的悲伤涌入心头。
三十好几的大男人,竟然忍不住当着儿子的面哭了。
委屈的像个孩子。
“朕诚非亡国之主啊……”
第三十二章 天下之牛耳(一)
太子进入皇极殿已经很久了。
王承恩和谢芳都等到有些焦躁不安。
直到皇极殿的大门再次打开。
所有人的目光汇聚其中。
期待,到底谁能够从这大殿中走出?
那么……那个人便应该赢得了这场权力争夺的游戏。
一名身着明黄色袍子的男子从其中踏出。
只看到他的穿着,谢芳便已经面如死灰。
看来太子终究是无法迈过圣上这一关。
功亏一篑,谢芳脸色有些暗淡,若是太子就此失势,那么打一开始压的赌注便血本无归。
然而圣上出来了。
谢芳理论上还是明将,当即与众人跪拜于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王承恩见到崇祯无恙,脸色渐喜,也立刻给崇祯请安。
而后竟发现崇祯帝似乎在笑?
虽然那种笑容很浅,但王承恩能感觉到崇祯的那种笑容似是发自内心!
皇上有多少年没笑过了?王承恩已经记不清,怎么太子提着剑杀气腾腾的进去后,皇上竟然还能笑着出来?
莫非……太子反被皇爷所斩,以至于皇爷丧子而痛,发了癔病?
这么一想,王承恩偷偷的望向大殿之中……太子正如同木头一般定在原地,没有任何出来的意思。
但总归太子没死,让王承恩松了一口气。
却无法揣摩微笑的皇爷现在是个什么心态。
……
崇祯自己也说不清为何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
尤其是在最终决定禅位给太子之后,那压在肩膀上十几年的担子都轻松许多。
明明是被兵谏逼宫,按理说他应该恼火于太子的悖逆。
然而现在偏生觉得自己的禅位有些对不住皇太子。
如今闯贼逼近,大明旦夕而亡,哪怕皇太子真的登基,又有几日龙椅可坐?
(若大明将亡,便由儿臣当此亡国之名!)
朱慈的那句话在崇祯的脑海中不断重复,不觉间,轻松的笑容也渐渐消失。
崇祯颇有一种心塞之感。
真是……苦了吾儿了。
那种将所有的负担一力承担的气魄……那是太子在以他的方式来尽孝道。
虽然现在很有负疚感,但想着既然已经在皇太子面前决定,便无反悔的可能。
望着台阶下朱慈带来的众将,崇祯道。“传朕口谕,朕决定退位让贤,将皇位传于皇太子朱慈烺,明日辰时,行禅位大典!”
崇祯的声音不大,却让众人听的清晰。
原本已经有些绝望的谢芳,顿时脸色忍不住的欣喜起来。
他是没想到,最终会以这样的结局收场……那是再完美不过的了。
欣喜的同时有些好奇,到底殿下跟皇上说了什么,能让皇上主动提出禅位?
这殿下的手段……也太强悍了吧!
“皇爷!三思啊!”
王承恩听后跪倒在了地上,崇祯的突然退位,让他的小心脏有些受不了,说起来皇爷一直勤勉躬政,无甚大的过错,怎么突然便主动要求退位?
王承恩无法理解。
……
按照礼节。
皇帝登基要被人劝谏,皇帝退位亦需要他人挽留。
谢芳还有点政治头脑,虽然想着赶紧让太子登基吧,但仍然在表面上要挽留一番,做做样子,不过他是个武官,文化素养有些缺乏。
说不出文官那种好听的话。
和他人一起,跪地道。“圣上,三思啊。”
有人挽留,虽然不知道是真情还是假意,崇祯已经很满意了。“朕意已决,无须再言!”
一句话落锤定音。
朱慈在皇极殿内,并非一直傻站着,当听到崇祯对其他人宣布退位的消息后。
朱慈莫名的一叹,转过身缓缓的走了出来。
“蒙父皇不弃,得此帝冕,孤定当匡扶环宇,振兴大明。”
……
天色近晚,朱慈忍住了回后宫见昭仁坤兴的冲动,在与崇祯交谈几句后,便辞别而去。
既然最终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