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就现在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还没有被这个时代的士子看出来有投资潜力。

    不然,这些人早投到了后金去。

    但也因为朱由校现在用熊廷弼等人在辽东压制住了努尔哈赤后金政权做大的趋势,且依旧保持着攻势,所以才使得这些文官士子再对朝廷不满也只是敢罢考而已。

    毕竟他们依旧是大明帝国的统治阶层,依旧享有着朝廷给予他们的特权。

    钱谦益见此情景也笑了起来:“罢考、漕粮断运、逋赋激增,也不知道天子和他的那些宠臣会怎么应对,我先去告知给韩阁老,让他告知给朝廷。”

    ……

    “什么,近千名士子要罢考?”

    韩爌从钱谦益这里得知此事后惊慌地立即椅子上坐了起来,不安地问着钱谦益:“你于士林文坛中颇有名望,可否能劝住他们,这怎么能意气用事呢!”

    “这是公愤,非下官能阻挡。”

    钱谦益回道。

    韩爌唉了一声,忙派人把礼部尚书孙如游请来了内阁,并将大量士子准备罢考的事告知给了他。

    孙如游听后不禁跺脚道:“下官就猜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可惜陛下硬是不听,硬要为维持朝廷威严而严惩闹事士子,也不肯开恩,这下好了,天下士子对朝廷失望,导致近千名士子罢考,这让朝廷如何取才呀!这乡试会试还要不要进行。”

    钱谦益见次辅韩爌和礼部尚书孙如游都这么唉声叹气的,也就暗自偷笑起来,心道:“阁臣与春官都已如此慌张,也不知天子知道这么多士子罢考后是什么反应。”

    “以仆看,此事还是当立即告诉给元辅,这次发展到这一步,元辅难辞其咎!若不是他促成了顾秉谦任刑部尚书,这些闹事士子与李修吾也不会这么快就被处决!”

    韩爌说着就对钱谦益道:“你跟我们一起去见元辅!”

    “是!”

    钱谦益回了一句,心道:“次辅果然高明,这事不好直接怪罪天子,毕竟臣子也不好直接言天子之过,除非是真的要造反,而不如趁此让天子把过错推到方从哲身上,这样也就好扳倒方从哲身上。”

    韩爌的确是有这样的想法,也因此,他便来到方从哲的值房对其再次兴师问罪道:“元辅可已经知道,因为这次闹事士子与李修吾被处斩事件,暗地里已经有近千名士子决定罢考?”

    “是啊!元辅,这事你不能不问,我大明还要不要大比,还要不要取天下贤士了?”

    孙如游也问了起来。

    钱谦益则暗自瞅向方从哲,他倒想看看这个被自己东林党恨不得生吞活剥的大奸臣会如何应对。

    多大点事!

    方从哲无语地看了这三人一眼。

    钱谦益因此暗自惊讶,他没想到方从哲会如此气定神闲。

    “我带你们去求见陛下!到时候,钱谕德你把你知道的如实报给陛下。”

    方从哲在听了韩爌和孙如游的转述后也就知道了是钱谦益来通报的消息,也就对钱谦益吩咐了起来。

    “是!”

    钱谦益回了一句。

    于是,方从哲便带着这三人来了左顺门请求进宫见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得知后准了方从哲带他们进来。

    而方从哲也把近千士子要罢考的事告知给了朱由校。

    韩爌跟着附和道:“兹事体大,还请陛下圣断,当如何使天下士子回心转意。”

    “此事说来还是因之前的事而起,臣以为朝廷虽已不能弥补此前之过失,但可以追谥与厚葬之礼以宽天下士心,不然如此下去,朝廷可取之才必少矣,还请陛下明鉴。”

    孙如游回了起来。

    朱由校因此隔着帘子看了这些官员们一眼。

 第一百二十一章 真正的贞烈忠孝之才不会背弃君父

    “竟敢罢考?!”

    朱由校先问了一句。

    然后,朱由校不屑地道:“罢考就意味着无报效朝廷之心,其宗族、父母教养不当,其本人有负朝廷养士之心,罢考可以,但也别想得到朝廷优待,其家族也不配列为大明士族;

    拟旨,凡罢考者革除功名,永不叙用,其宗族三代之内不准再参加科考,并追回朝廷给予其本人与宗族的所有优免之赋税。”

    朱由校表现的很淡定。

    朱由校这样淡定是有原因的。

    因为他可不是一个真的只在深宫里长大的天子那么简单。

    他很清楚大明朝在承平两百余年后,大明的士子数量有多么泛滥。

    据朱由校所知,在有些县光是准备考童生的人都有数千人。

    而朱由校在前世看过关于明朝科举方面的研究,也知道大明的科举无论是生员还是举人亦或是进士的录取比例都不高。

    进士基本上一万人中取三到五个。

    所以,朱由校知道大明有的是想考中功名的士子。

    要不然也不会有人八十多岁还坚持参加科举考试的。

    在朱由校看来,科举制度就是朝廷控制天下读书人的法宝,而不是天下读书人拿来要挟皇帝的工具。

    因为大明又不是世家门阀时代。

    可以提供给士人掌握权势的官职与士人数量是供不应求的局面,是僧多粥少的格局。

    何况这个时代,有社会地位的职位就只有做官。

    所以,朱由校完全不担心几百个士子罢考。

    而韩爌、孙如游、钱谦益三人听朱由校这么说自然是很诧异也很愤怒,他们没想到这个竟然没有把天子吓住。

    甚至天子还因此直接要革除罢考者功名,永不叙用,甚至不让其三代之人参加科举。

    韩爌不由得心道:“陛下这完全是有恃无恐啊!仗着天下想做官的人多,不把士子当回事。”

    “陛下,这些罢考的士子多为饱读诗书、才能卓越者呀,朝廷选才自当以选到真才实学的为第一,故而,此次近千士子罢考之事,不可轻视啊,他们罢考也不是不想报效朝廷,而只是对朝廷如今苛待士林而有不满之心啊。”

    孙如游这时候也不由得激动地了起来,他真想让自己这位陛下可以稍微尊重一下读书人。

    朱由校斜视了孙如游一眼:“不满?他们还敢不满?赋役优免,出行不禁,见官不跪,朝廷对其如此恩待远甚于庶民,他们当中谁要是不满那就真是忘恩负义,不知忠孝!

    朕看不但让其三代不能参加科举为官,其三族三代也不能参加科举!因为其家风族风以及亲族之教养肯定亦有问题!其本人更是应该流放!就这么拟旨,宣示下去凡罢考者若敢有不满之心一经查实就如此严办!”

    “是!”

    方从哲回了一句。

    而孙如游则不由得惊骇道:“陛下,不能这么想呀,治国需要贤才呀,而这些罢考者多为贞烈之士,将来之栋梁啊!”

    朱由校可不觉得这些数百名罢考的士子和没有罢考的士子有什么与众不同。

    毕竟都是学的一门学问,都是擅长写八股。

    唯一的差别可能是八股水平不一样,还有就是在政治观念上可能不一样,有的人念歪了经,只在乎自己士大夫的脸面,有的人则因为种种原因更加注重整个社稷与天下百姓的利益。

    要不然,历史上大多数状元也不会大多数没什么能为,即便有几个有名气的也只是在学问或气节上有名气,与历史大势无补。

    在朱由校看来,是不是人才还得等录取后通过参与朝堂纷争与军政事务才看得出来。

    有的能很快在实践中训练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有的则变得只知道随波逐流、敛财害人。

    有的甚至既没有能力治国也没有能力害人,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所以,朱由校觉得自己要想选到真正的人才,还不如扩大录取数量,这样增加筛选面,然后再在录取后进行训练与进一步筛选。

    就和后世大学生扩招后,许多单位或企业都会先大量召集一批应届生做储备干部一样,反正一时也看不出谁比谁优秀,就干脆先都招进来,然后再培训。

    朱由校也打算以后扩招更多的进士进入朝堂,然后再通过后期建设一些行政学院与技术学院培养一些行政类官员与技术类官员。

    毕竟主政一方的肯定是需要综合行政能力比较强的官员;而有的官员则综合行政能力不强,但却在搞工程或搞经济或判案方面有异于常人的能力。

    所以,在朱由校看来,大明以后录取官员的科举制度需要扩大录取名额然后进行再培训是有必要的。

    毕竟有些在某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官员不一定会非常擅长八股。

    甚至在综合能力方面特别强的官员也不一定在八股的写作能力上特别擅长。

    而且扩招也有利于让更多在学习上因为教育资源不够而表现不是很强但实际上能力不错的寒门子弟有一个进入朝堂和高门子弟竞争的机会。

    不过,扩招后,士绅数量会增加,天下有免税特权的人数也会增加,社会负担也会增加,国库收入会进一步减少。

    因此,朱由校觉得在扩招举人和进士的同时得尽快把士绅的免税特权取消,什么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以及豪宅税、遗产税、矿税等针对特权阶层的税种得尽快建立起来。

    但现在,朱由校得先扩招举人和进士数量。

    因为朱由校得先让举人和进士这些士子更加贬值,这样才能逼迫整个士大夫集团内部为了争夺自己大明内部限定的官职数量而在很多方面让步。

    比如为了让自己北方士绅占据更多的官位要职,不得不同意皇帝加征商税。

    比如在政治观念上偏于重农抑商的士大夫为了占据更多的官位要职,打击与自己政治观念不同且主张重商的士大夫,而不得不同意皇帝实行官绅一体纳粮。

    所以,朱由校接下来则说道:“真正的贞烈忠孝之士不会对朝廷不满,也不会因为朝廷哪里不好而任性地背弃君父,真正的贞烈忠孝之士是他觉得朝廷哪里不好,就会积极地去改造朝廷,对于这些真人才,朕一直是很渴求的,通告天下,这次北直隶乡试举人名额增加五十名,会试名额增加一百名,另外,朕听说罢考的人以南方士子居多,所以这次特准如果南卷可录取的人不够,就用北人和中卷的人补,朕相信有志报效朝廷的士子能看得见朕的求贤若渴之心,也会感激朕的,突然多了五十个举人名额与一百个进士名额,朕够好了吧。”

    朱由校说了起来。

    韩爌和孙如游、钱谦益三人听后大惊。

    唯独方从哲半白的浓眉微微一抬,浅露笑意,这实在是利于我北方士子的好事呀。

 第一百二十二章 陛下圣明啊

    韩爌和孙如游、钱谦益三人压根就没想到天子会直接增加录取名额。

    “您之前开恩科也就算了,如今又增加录取名额,您怎么老是不按常理来行事啊!”

    韩爌在心里憋屈地呐喊起来。

    钱谦益也在心里大惊:“陛下怎么可以这么做,一边对罢考者毫不留情地予以各种惩处,一边又增加录取名额,增加录取名额就等于降低录取门槛,这完全又是在离间整个士林!寒门士子苦于进士难中,如今朝廷开恩增加名额自然是感激不尽,而高门士子将要因为自己的抗争而不得不连累整个宗族乃至所有亲族,这简直是毒辣至极的计策!”

    孙如游更是直接反对道:“陛下不可啊!这多少名额自古皆是定例,岂是说改就能改的。”

    而朱由校则冷声问了起来:“怎么,孙爱卿还要阻朕求贤如渴之心,断天下士子报效朝廷之路?若真是如此,那就将今日之议公布于天下!让天下士人评评孙爱卿之言是否得当?”

    “臣不敢!”

    孙如游忙回了一句,他可不想被天下想中举人的生员与想中进士的举人给打死。

    “就照此拟旨,通告天下,着皇明报也刊载之,以示朕之皇恩。”

    朱由校笑了笑说道。

    “臣遵旨!”

    方从哲先回了一句。

    “臣遵旨!”

    韩爌等人也立即回了一句。

    而韩爌和孙如游、钱谦益脸上自然难掩失望之色,他们没想到天子不但不在乎士子们罢考的事,甚至还直接扩大录取名额。

    孙如游还好,他只是亲近东林,严格上算不上是东林党官员。

    但钱谦益是真正的东林一党,他现在想以士子罢考事要挟皇帝的心思是荡然无存。

    因为这次罢考的数百名士子大多数是东林党一派的人或者赞成东林主张的士子,朝廷如果因此不但不妥协反而扩大录取数量的话,那进入朝堂的新科进士就将是以非东林党的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