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们打死的兄弟们总算没白死!皇爷这次总算顶住了外朝的压力替我们出了一口恶气!”
    孙云鹤这时候便对吴孟明说了起来。
    吴孟明点了点头:“没错,骆……骆思恭还是太软弱了些,虽然对底下的弟兄们不错,给银子给得多,但却对这些文臣士子十分畏惧,让底下的兄弟们都因此觉得憋屈,如今好在皇爷强硬,这么多年来,我锦衣卫总算又挺直了腰板一回。”
    “不过,我们锦衣卫因为骆思恭掌锦衣卫,所以在这之前的表现可不是很好,特别前些日子在乾清宫,大家差点为了给骆思恭求情让皇爷下不来台,也不知道皇爷会不会因此对我们锦衣卫失望,如今又多了个羽林卫,你们说皇爷会不会因此就更加偏心羽林卫了?”
    孙云鹤说着就问起其他锦衣卫同僚来。
    “这事想来也是令人头疼,骆思恭对我们有恩情,那个时候不为他求情说不过去,可事实上,我们锦衣卫底下的人谁都恨不能把那些文臣士子通通杀光,叫他们常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对于骆思恭那样取媚文官士子的作态,我们底下的人也不满,可也不好说什么,如今若真因此让皇爷误以为我们锦衣卫不可靠,从而不再信任我们,可就真是有冤无处诉了。”
    吴孟明有些郁闷地说了起来。
    “此事也没法子,接下来大家伙都做事忠心勤勉些,皇爷是明白人,会看到我们锦衣卫的忠心的!”
    孙云鹤回了一句。
    “嗯。”
    其他锦衣卫纷纷附和。
    一锦衣卫还因此也跟着百姓大喊了起来:“杀的好!”
    其他锦衣卫因此跟着笑了起来。
    ……
    “哪里杀得好了!唉,百姓们不知底细,只知胡乱吆喝,不知利害,愚顽不堪!”
    在一处阁楼上身着便服的礼部尚书孙如游在听见许多百姓高喊杀得好后,就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对同自己一起来的吏部尚书李汝华说了起来。
    “百姓哪里知道什么,本以为黄公之死会让陛下放弃行此严法,却没想到顾秉谦突然成了刑部尚书,使得现在李修吾在劫难逃,还让一干士子跟着他赔命!”
    李汝华感叹了一句。
    “我听街巷有谣传说顾昆山能迅速成为大司寇,是元辅之子方世鸿在从中运作的,你说元辅本意是不是也想杀李三才?”
    孙如游问了起来。
    李汝华想了想道:“这事还不如当面问元辅,直接去内阁!”
    “同去!”
    孙如游立即回了一句。
    ……
    内阁。
    韩爌和王象乾已经质问起方从哲来。
    “元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他顾昆山就突然成了大司寇?”
    韩爌先问了起来。
    王象乾也道:“是呀,而且这顾昆山还这么快就执行了圣旨,今日就要处决李三才和那些闹事士子。”
    “仆哪里知道,刚刚有人传来话说,李三才被行刑前也在骂仆,和刘一燝一样,可他们自己咎由自取,是天理国法难容他,非是我方从哲难容他们,骂仆做什么,仆又没逼着他们做这些对不起朝廷的事”。
    方从哲叹了一口气回道。
 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士子后的文官们的反应
    韩爌有些激动起来,虽然他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但在内阁同僚面前,他还是很爱发表意见的,因而他忙道:“元辅您这是什么话,特简顾昆山成为大司寇的圣旨,我们俩都没经手,就只是您拟得旨,您怎好推诿呢?”
    “仆哪里推诿了!但这是内廷突然传来的谕旨,要让顾昆山升任刑部尚书,让仆拟旨,仆怎么能不遵从!”
    方从哲故作无奈地说了起来。
    “既如此,您是元辅,当可以封驳回去,用密揭规劝之,谁不知道此人品性不端,怎能胜任大司寇一职。”
    韩爌继续追问了起来。
    “韩公说的容易,仆哪里知道顾昆山品性如何,内廷传来谕旨,仆只能遵从,再说,仆也没觉得用顾昆山有何不妥,他是礼部右侍郎,升为刑部尚书也是够资格的,另外,仆也听说过他为人精明,也就以为天子特简自有深意,何况,圣命哪能违抗,韩公若真觉得顾昆山不足以担任大司寇一职,自己可以写密揭给陛下!”
    方从哲有些气恼地回驳起来。
    韩爌见此不由得道:“元辅知道现在外面怎么说我们吗,都说我们内阁是再现纸糊三阁老!除了拟个旨,没什么别的用处!”
    正在这时候。
    吏部尚书李汝华和礼部尚书孙如游来了这里,甚至,户部尚书汪应蛟也跟了来。
    一来到内阁,李汝华也就先问着方从哲:“元辅,听说顾昆山能成为刑部尚书是贵公子从中运作所致?”
    方从哲则直接语气不善地回了一句:“公要问就问那逆子去!仆哪里知道这些!”
    “不是,元辅,您何必这样大动肝火,现在外面都在传顾昆山执掌秋官(刑部),是因令子运作所致,我们不问您,难道还能问谁?令子若真有其能,难道不是借你之势?”
    孙如游问了起来。
    “什么借我之势,仆不过一辅臣,哪有擅自决定一公卿之任命,大宗伯此言实在是让仆不知作何以答,大宗伯若真觉得仆在擅权乱政,大可以直接上本参劾仆!”
    方从哲直接回怼道。
    “下官失言!”
    孙如游也不敢真的得罪了方从哲,见方从哲生气也就先拱手致歉,然后才道:“若真是贵公子所为,说不定贵公子有其他门路,但是此事不同小可,事关社稷安危,也事关元辅家风,还请元辅回去后仔细问问贵公子才是。”
    “你们还要仆怎么问,仆因为他不安分都已经打断了那逆子的腿!难道你们还要仆直接杀了他,让仆断后不成,仆可就这么一个独子。”
    方从哲激动地说了起来。
    “我们不是这个意思。”
    李汝华忙回辩了一句。
    一时,众大臣也不知道该怎么说。
    这时候,文书房太监走了来:“奉旨,着元辅方从哲入宫觐见。”
    “臣领旨!”
    方从哲忙跟着太监走了。
    而韩爌则看着方从哲去的背影一时有些嫉妒地道:“满朝公卿中,现在就他一人可以天天在君前奏对,却每次都做出自己很无能为力的样子!”
    “元辅想必也有他的难处。”
    汪应蛟倒是替方从哲说了一句后,
    “他能有什么难处,刘季晦(刘一燝)与李修吾(李三才)临刑前都骂的是他,自从他做了文官之首,天下士林就没有一天好日子!他是表面孤臣,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暗中结党营私。”
    孙如游没好气地说道。
    “元辅倒也不会结党,如果他结党,我们这些和他算不上是私党的人也不会忝居大九卿之位!我现在担心的是,他的儿子在暗中结党,听闻他已跟朝中好几个官员在来往,私底下竟也有称他为小阁老的!这俨然是要步严东楼后尘。”
    李汝华这时候说道。
    其他大臣听后都点了点头,皱起眉来。
    ……
    “坊间传言,令子在暗中结党,朕是不信的,元辅素来管家甚严,朕是知道的,外面那些人可恶,你都把令子的腿打断了,竟还这么造谣,明显是要逼死令子不可!”
    朱由校在叫来方从哲后也说起此事来。
    方从哲听后颇有些感动,内心自然也明白皇帝这么说意思是不会在他儿子结党这事上为难他好让他宽心。
    所以,方从哲也就很感激地哽咽道:“圣明无过陛下!”
    “你何必哽咽,朕知道你的难处,这次能维护住朝廷的纲纪,全赖爱卿之策,你回内阁后拟道旨意,恩荫令子为尚宝司丞;
    另外,朕还让尚工监给令子做了一个功能更多的雕花轮椅,也一并赐予令子,算是朕赏他的御赐之物,告诉令子,要身残志坚,就算行动不便,也能报效家国!”
    朱由校宽慰起方从哲来。
    他知道陛下这是在变相的鼓动自己儿子却结交一些东林党的政敌。
    但方从哲知道自己是不能拆穿的,也识趣地装傻谢了恩。
    “还有一件事,明年会试主副考官与接下来的北直隶乡试主副考官名单,朕已确定,你拿回内阁拟旨颁发吧。”
    朱由校接下来又说了一件事。
    “是!”
    方从哲接了旨,他很想问问皇帝到底担不担心这次为了维护朝纲而杀了大闹锦衣卫大堂的一批士子的事以及杀李三才的事件会不会影响朝廷大比以及漕粮的事。
    但方从哲话到嘴边还是没有说,他觉得自己还是先想好应对之策再说,到时候真要发生了也好展现自己这个首辅的重要性。
    ……
    事实上,因为李三才和闹事士子被杀的事,已经有很多官员开始预感到会因此激怒士大夫群体而发生漕粮断运乃至逋赋加重的现象。
    比如此时的山东巡抚王在晋。
    “李三才被夷三族,籍没家产,二十多万根金丝楠木所建造的豪宅也已被收为官有,强闯锦衣卫大堂的士子们皆已被处斩!陛下这样做,会令天下士大夫更加不满的,只怕今年漕运会出大问题。”
    王在晋在看到邸报上登载的最新消息后不由得拧起眉头来。
    王在晋因此忙派人将山东七品以上的官员都召集了起来,道:“漕粮今年难免会出大问题,无论南边士绅对朝廷怎么不满,我们是不能弃社稷于不顾的,这天下也是不能乱的,所以,本抚意让我们山东立即这边立即动用藩库存银购粮,并将各地常平仓的粮食先调集起来,尽量在入冬前筹集齐二三百万石粮食,以保证到时候应对漕粮断运的变故!”
    “是!”
    山东文武官员忙回了一句。
    “嗯,速去准备!另外,各府州县官立即在运河各段准备足够的河工,到时候一旦发生京师与九边断粮,便能让运粮船换人不停船,以求将山东的粮食迅速运抵北直隶!各地河工的工钱先暂用临清州的榷税支应!这件事,本抚断定会发生,而发生后,若我山东文武能替朝廷解决此事,则朝廷必赏我山东文武之功!”
    王在晋继续说了起来。
 第一百二十章 士林对朝廷不满这下闹大发了
    山东巡抚王在晋这些官员因为中央朝堂发生的事而预料到接下来的变故,而开始未雨绸缪,但也有许多官员还是在浑浑噩噩的过,甚至幸灾乐祸。
    此时,东林党官员周起元便在一江南会馆里对钱谦益等东林官员颇为悲愤地说道:“近百名士子,大部分是我南方士子,说杀就杀了,还有修吾先生,竟受了刘瑾一样的刑罚!更可恶的是,那顾秉谦甚至还为了取媚方贼竟下令先割修吾先生之舌!哼!朝廷如此待我士林,就等着漕粮断运、天下大乱吧!”
    “没错,我士子打死几个锦衣卫怎么了,一群朝廷鹰犬而已,打死了是为民除害!竟要我士子为其偿命!简直是岂有此理!也可见如今朝廷是有多么残暴!”
    御史侯恂也附和了起来。
    而举子陈献策则也朝诸东林官员拱手道:“诸公,学生和还留在京的诸多南方士子以及志同道合的北直隶士子皆决定这次北直隶乡试和明年的会试罢考,这样为武弁而屠戮士子的朝廷不值得我们报效!”
    “好得很!就应该如此,若我还未中进士为官我也罢考!”
    丁魁楚这时候很是肯定起陈献策的做法来,并道:“就应该罢考!到时候让朝廷没多少人可取!”
    “我们就是打算这样做,我们已经发动了八百多名举子罢考,一百多名北直隶生员罢考!我也决定这次不考了,下个月就回家!”
    举子孔闻謤也在这时候笑着说了起来。
    举子苗泰吉也道:“我们已经在张家湾购置了田地,以安葬修吾先生,因为他自己家的田地已被籍没入官,另外,准备罢考后一起去通州张家湾祭拜修吾先生,还有,不畏朝廷鹰犬而丧命的吴君与董君等尸首,我们也已筹款给他们买好棺椁,准备运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安葬!朝廷无情,但不代表我们士林无义!”
    “谁这次不罢考,就是对不起修吾先生,对不起勇斗厂卫而亡的八十七君子!”
    陈献策在苗泰吉说后就激动地高喊起来。
    举子孔闻謤也道:“陈兄说得对,谁这次不罢考,就是对不起修吾先生,对不起勇斗厂卫而亡的八十七君子!”
    其他举子跟着响应起来。
    这次天启帝朱由校强行处决李三才和闹事士子等强硬行为的确引起了士林们很大的不满情绪,尤其是来自江南的一些士子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