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汉化大学的教师则是让大明的水师和锦衣卫从各国用各种威逼利诱来的该国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
这些士大夫被大明用各种福利收买后很愿意为大明的统一大业出力。
甚至因为大明的国力优势,不少士大夫还认为这样做也是拯救他们的本族人民,也自觉地承认,他是在让自己本族的民众摆脱愚昧,走向王化。
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殖民政策。
大明在印度地区利用朝鲜人和倭人实行殖民扩张,让倭人先清洗一遍,而朝鲜人负责构建基本的儒家文明体系,而最后朝廷直接移汉民过去,使该地直接成为汉人聚居地。
在西北一带,大明则是利用林丹汗所率的未归化的蒙古大军在西迁途中去清洗各方势力,进而给西征军队一路安抚民心、根植文明的机会。
而现在在缅甸沿海一带,大明水师没有什么势力可以利用,便只能在对外扩张在过程中掺杂入土0地革0命的成分,以救世主的名义,发动缅甸底层民众成立农会造反,分田分地,孤立缅甸上层贵族。
此时,沈寿岳带来的宣教官就在大明水师陆战队的武力支持下这么做着,他们毕业于汉化大学,学了缅甸的话,也掌握了缅甸人的风俗习惯,所以一来到缅甸就能立即展开动员缅甸普通民众分田分地的工作,并在分田分地的同时,像在漠南漠北一样,设汉家学堂,普及汉文化,且建立以大明银币为经济活动的唯一货币。
而也因此,同其他被大明新政府的地方一样,当地人最先知道的中国人物是朱元璋。
“你说什么!明国水师登陆后没有攻打白古城,也没有劫掠周边百姓,而是在给他们分田分地?!”
缅甸丞相宗和奉命来到白古城后就得知了这一现象,因而惊愕不已。
白古城的一缅甸本地大地主莽仁体因此哭诉道:“是啊!小民在城外的田地全被分了,明国水师的宣教官还组建起了归明军由明国的水师训练着,意为归顺大明、心向王化、护卫家园,全部易服改字,现在他们的兵马已激增到三万多人啊!”
第五百三十二章 使缅甸军感到恐惧
“可恶!他明国水师怎么可以这么做,这是在断本王江山的根!”
他隆王一拳砸在了桌上,气愤至极,且在沉吟片刻后,吩咐道:“拟诏,令各地土司,准予扩编部兵!告诉他们,明国水师来后,要分他们的地给贱民,他们要想自己的地不被分走,就得全力护住本王的江山!”
秦良玉这边依旧在热带雨林艰难行军。
由于缅甸现在还在雨季,所以,秦良玉率领的大军在进入缅甸后不久就遇上了瓢泼大雨。
而且大雨下个不停,直接连下数日,官兵全部被大雨淋湿,道路堵塞,难以行走。
也难以扎营歇息。
因为地上全是泥泞,而且还无法走动。
全军就只能在马背上过夜。
也因此,还没出征多久,全军便有不少人还是因此染病,尤其是被称为帝国精锐的近卫军特务营,因为大部分是北方人,水土不服,所以染病的非常多。
好在防疟疾等药品和随军医护人员倒也带的充足。
除少部分重病要送回云南调治外,大部分只需就地医治歇息即可。
更麻烦的是粮食和火药也跟着受潮。
没办法,大军只得停留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数日,以待天晴,好把粮食等晒干后再行军。
但全军士气还是很高昂的。
主要是秦良玉个人威望高,且带兵经验确实丰富。
她深知这种爬山涉水式的行军,士兵会很辛苦,何况大都是对朝廷忠诚度不怎么高的土兵,不可能没有怨言。
所以,她虽然一把年纪,也依旧是和士兵们一起同吃同睡,使得官兵都没什么怨言。
毕竟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都不怕累,作为几乎都是年轻小伙子的官兵们那还好意思埋怨。
当然也跟大明后勤准备充足有关,大量后勤物资都是由马匹驮载,甚至一个普通士兵配了两三匹马,即便一匹病倒,还有两匹可用,所以,出征的官兵依旧体力充沛。
不过,缅甸还是利用大雨影响明军行进速度的机会,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在未布置的明军必经之路上做了许多准备。
三个月后,秦良玉所率主力进入到了木邦。
这里原是大明的领地。
木邦的守军直接弃城而逃。
所以,秦良玉部顺利占领木邦。
但这并不是因为缅甸军畏惧明军,而是实行战略转移,意图逃到山里与大明军队打游击,为此,在逃到山里前,他们还进行了坚壁清野之策,将所有百姓都迁进了山里。
明军到后没有寻找到足够的粮食,只在进山后才搜寻到数百石粮食。
秦良玉在出征前也在云南、广西一带征调了一批汉人营兵,这些营兵原本是作为制衡当地土兵的军事力量,如今被调来出征缅甸,则是为了屯驻在新占领的城池。
而现在在收复木邦后,秦良玉就在木邦城留了三千汉人营兵,并继续带着主力往蛮结挺进。
因为秦良玉也已通过自己的线人,得知缅甸因为被她临时改变进军计划的行为误导,而导致缅甸方未能提前应对,并在锡箔江组织防御,而最终,缅甸方只能匆忙在蛮结组织主力应敌。
所以,秦良玉也就根据情报直接往蛮结赶来。
他隆王已让缅军在这里建造了木寨二十余座,且以此构造了二十余座军营,绵延数十里,皆卡主各处要道。
缅军在各处木寨用热带雨林丰富的巨木交互排列成寨墙,且未割去外表潮湿的树皮,而使得明军从外面攻打的话,难以攀附,而巨木寨墙内又筑之以高大土墙,另外,木墙和土墙内外还挖有深沟,沟内插有锋利的竹签,竹签上还有粪土或动物腐烂尸水浇过的污渍。
但明军要想打下阿瓦就必须把这些木寨一个接着一个的攻克。
还不能用火攻,因为这里是热带雨林地区,潮湿得很。
另外,秦良玉发现自己这边是无险可守,所以,秦良玉不得不面对自己这边被缅甸军攻击和冲垮的风险。
要想不被缅甸军冲垮,秦良玉只能主动进攻。
另外,秦良玉也只知道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的道理,再加上,久拖下去,也会加剧粮食消耗。
所以,秦良玉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发动对这二十余座木寨的进攻。
“进入密林结阵,白杆兵列在阵前,特务营在阵后,其余在阵中。”
秦良玉先下达了结阵的命令。
这边,缅甸守木寨的大将莽大河见此知道自己想派骑兵过去冲阵的机会没有了,对方明军明显有所准备。
而秦良玉这边则趁着夜幕降临时,让广西和云南土兵分成两路分别占领第一座木寨东西方向的山梁,对这第一座木寨实行三面包围,且做出先攻打后面木寨,而对前面木寨实行分割包围的架势。
莽大河见此有些按奈不住起来:“竟然敢分兵!让思虎子带兵出寨进攻被还在林中的明军!”
秦良玉并不是真的要攻打后面的木寨,而是故意分兵示弱,使缅甸军上当,而把缅甸军引出来打。
因为经验丰富的秦良玉一看见缅甸军的成色就知道缅甸军不善于野战,不然也不会把军官和士兵的衣服颜色分的这么清楚,以致于只要在野外作战,自己这边的弓箭手可以精准射杀其军官。
秦良玉留在林中的是自己的嫡系白杆兵和近卫军特务营。
白杆兵箭术了得,曾经和满清重甲步兵对射也毫不逊色。
而近卫军特务营拿的是击发线膛枪,精准度高,完全可以指哪打哪。
所以,当缅甸军居高临下的冲过来时,也已摆开阵势的近卫军特务营和白杆兵直接也开始发射箭矢和枪弹。
因缅甸军头目皆穿红衣,士兵皆穿绿衣。
所以,秦良玉直接下令自己这边的官兵直接瞄准对付的红衣打。
于是,近卫军特务营和白杆兵的箭矢和枪弹就像长了眼睛一般,专挑缅甸军的军官打。
没多久,缅甸军的军官就被歼灭五百余人,整个缅甸军因此直接崩溃。
然后,秦良玉下令作为预备队的藤牌兵冲出去追击,在追击途中,又歼灭缅甸军上千人。
缅甸军惨败,撤回了寨中。
莽大河见此颇为郁闷。
但在这以后,缅甸军也学乖了,不敢再出来冒险与明军野战。
因为他的军队这一次作战,就被明军给吓破了胆,且疯狂相传说明军的火器就像是长了眼睛一样,想打谁就打谁,骁勇的很,以致于没有跟明军交战的缅甸军都感到害怕。
第五百三十三章 借刀杀人与推恩西南各土司
秦良玉见缅甸军队做缩头乌龟,闭寨不出,且无论她如何引诱,都不奏效,便最终决定只能强攻。
在试探性的攻击几次后,秦良玉发现缅甸军在木寨群的西部布置的兵力最强。
而因此,秦良玉和众将商议后决定接下来主攻木寨群西边,将那里的强兵歼灭后,整个缅甸军的木寨群就可以不攻自破。
于是,在这一天早上,秦良玉指挥明军趁着大雾开始俯冲向缅甸木寨群的西部。
秦良玉亲自带着白杆兵和西南各土司土兵冲锋,身先士卒。
而在后面策应的任务,秦良玉则交给了焦琏。
焦琏带着近卫军特务营利用自己手里的先进火枪,在外围精准射击着寨上的缅甸军,使得白杆兵和各西南土司兵持着藤牌得以避免遭受到寨上的缅甸军的大量攻击,而因此顺利推进到寨墙下。
而因为大雾笼罩着四周,能见度不高,缅甸军也不知道除了眼前出现的一批大明近卫军特务营的火枪手外,还有多少,一时颇为慌张,只能四处支应着。
甚至,有些缅甸军因为惧怕明军的火枪,而被逼得下寨来,与明军这边的土兵肉搏拼杀。
秦良玉都亲自砍杀了许多缅甸兵。
一路上尸山血海一般。
来自西南的许多明军土司兵对于这种陡峭的山寨似乎如履平地,有的甚至直接把藤牌与刀以及鞋袜皆挎在背上,徒手赤脚的借用藤蔓和崖壁处突出来的石体,冒着箭林弹雨直接往上木寨上攀岩,如灵猴一般。
底下湍急的峡谷河流,似乎并不给这些从小在大山里长大的人,带来恐惧。
来自云南永昌的藤牌兵兰鹏,甚至直接徒手攀上了一段高耸入云的木寨墙,而直接冲入木寨内,木寨内还有数百缅军,兰鹏倒是浑然不怕,果断取下藤牌和刀,一手持藤牌,一手持刀,直接杀向了这些缅军,大砍大劈,如入无人之境。
其他明军土司兵见此也都跟着继续攀,渐渐的又有十多名明军土司藤牌兵冲进木寨内。
秦良玉也在这之后跟着率军杀入木寨内。
而明军在这一天最终因此夺下整个蛮结木寨群中最高的两处木寨。
秦良玉则趁机让明军居高临下地向其他木寨攻击,并直接一次性夺下十八处木寨。
缅甸军试过趁夜反击,但皆因明军有应用雷汞的技术后所普及的震天雷,使得其缅甸军反击失败。
缅甸军见无望夺回木寨,只得撤退。
秦良玉所部因此顺利攻下蛮结,且向大明皇帝朱由校报了捷。
朱由校得知此次捷报非常欣悦。
虽说这次攻占木寨,损失了很多西南土司兵,毕竟是攻坚战,即便有兰鹏这些顺利攻下木寨的勇士,也有许多在中途被缅甸军的火器所伤而坠崖乃至坠入湍急河流之中的。
但对于大明的皇帝朱由校而言,这就是他的目的,通过这种艰难的攻坚战消耗西南土司兵。
不过,为了不让西南土司兵拒绝为中央朝廷冲锋陷阵,朱由校对于立功者乃至生存者自然是不吝奖赏。
此战表现最为英勇的兰鹏被他直接超擢为参将,且令其入京,进入大明讲武堂将校班学习,以作重用。
同时,朱由校直接推秦良玉之功于其弟秦邦屏身上,封其为毅国公,着令世守木邦,而意在用推恩之法将一些西南大土司进一步分解成更多的小土司。
对于兰鹏和秦邦屏而言,天启皇帝这种安排,他们是没法拒绝的。
首先对于一个普通的藤牌兵兰鹏而言,土司的利益和他没有多大关系,皇帝让他跨越阶层,成为帝国高级将领,他只会感激。
而秦邦屏作为石砫土司的主要人物,如果留在石砫土司,只会是个主要人物,而不是真正的石砫土司之主。
石砫土司之主说到底还是马家,他只是姻亲,也不可能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