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朝当暴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明朝当暴君- 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他也知道这个时代一个王朝想要长治久安,既要控制士大夫,也得利用士大夫来维护朝纲。

    但朱由校早就考虑过这些,也就说道:“在民智未开,天下万民有国家之主人意识前,朕需要的是这些士大夫们听话,而不是监督朕,也不是行事时自由于王法之外;

    而现在,任何希冀让士大夫监督君王的措施都会变成某些人权力寻租、僭越皇权的机会,与其希冀士大夫监督君王,使君王知道如何治国,还不如把心思放在如何培养好选好未来君王身上!

    当然,如果依旧让士大夫监督君王,也可以,那谁来监督士大夫?庶民吗,食利者愿意否?这个倒不是不行,而且符合祖制,太祖所制《大诰》就有庶民监督官员之言。”

    方从哲苦笑了起来:“还是陛下圣明!臣言语失当!此时的确不是遵循祖制,令庶民监督百官之时!如陛下所言,庶民民智未开,还不知礼法,此时令其监督百官,只会令上下失和,而士大夫也不能僭越礼制、眼里没有君王。”

    相较于绝对的民0主即让庶民也做主,方从哲宁肯选择绝对的君主专制。

    “元辅是明白人,朕受命于天,若朕不配为天下之主,天自会收之,而天下人若不配为人,则由朕收之!”

    朱由校说了起来,他就知道方从哲肯定不愿意让庶民来监督他们这些士大夫。

 第两百四十二章 管控文化事业以文治文

    “虽然朕需要士大夫们听话,但也不是说朕真的要让他们万马齐喑,因为朕只是不让他们乱说话,他们的学问必须是为帝国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服务,而不是为个人之私欲、某些群体之私利服务;

    虽大明是天子乾纲独断,但不代表事就不兴,朕即为天子,既有要武功也有要治!”

    朱由校说着就忙问道:“朕让崇寺选十本可堪表彰可为立言之功的年度私人撰写之作可选出来了没有?让他们尽快点!朕就不相信大明的人士大夫平时这么爱舞弄墨,到最后真的连半句入可流芳后世的诗词章都没有!只要有,朕不会不奖掖不会不授官!”

    朱由校继续表达着自己要管控天下事的目的。

    他从一开始就未打算像满清一样禁锢思想。

    朱由校的打算只是让人听从他的安排来说话,以实现管控脉促进化事业欣欣向荣的目的,但既然是治理化事业,他也没有选择直接武斗,而是用斗的方式,以筛选优秀书籍的方式启用一帮听话的御用人,以财帛厚赏之,以官爵重用之,而最终拉拢一批立场与自己一致的人,并让人士大夫自己做出选择,想要活得滋润、想立言、想要有更多的名望和更高的地位以及更大的权力,就得服从皇帝的意志。

    不然,就老老实实地种地,过清贫的生活,而自己写的章最终也只能拿来烧火用。

    毕竟印刷与出版的权力和技术以及资本控制在皇帝手里。

    “崇寺正在选,只是大明如今立言者太多,而抉择出十本最优者,甚为艰难!”

    方从哲回了一句,他不得不承认皇帝陛下这个主意很是歹毒,简直是让人无法对抗的阳谋。

    士大夫最在乎的就是立功、立言、立德,三中取一就足以流芳百世。

    而这里面,立功和立德是最难的,立言对于人而言是最容易的。

    所以,人都想自己写的书得到肯定和承认,甚至在朝廷的助力下流芳百世。

    方从哲没有告诉朱由校的是,现在因为崇寺要选书进上以酬其立言之功的原因,来贿赂巴结他儿子的人从当朝高官到民间大儒,已经快踏破了他家的门槛。

    数日后,朱由校拿到了方从哲递来崇寺筛选推荐的优秀作品名单。

    整个名单是有一百本私人撰写的书籍章,而皇帝朱由校需要从中选出十本予以奖掖提拔。

    而因为朱由校有过提拔要求,所以书籍章内容不限于儒家理学。

    “徐爱卿等人合译的几何原本得选上,另外还有徐爱卿的农政全书,也选上,这徐爱琴著作颇丰啊!

    另外,话本传奇方面,冯梦龙的古今笑选上,个人集子方面,凌濛初的东坡禅喜集,袁中道游居柿录,陈继儒的小西窗记这些选上。”

    朱由校这时候也就亲自筛选了十本在学史上比较有地位且其作者现在还在世的书。

    另外,朱由校还让崇寺选出了十本需要拨款扩大印刷量并推荐天下士民阅读以宣扬大明化之盛的书籍。

    而这些书里,朱由校第一本选的就是大诰。

    不过,朱由校选这个纯粹就是恶心天下食利阶层的,因为朱元璋当年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权贵士绅们胡作非为,让庶民争取自己的权益。

    另外,还有大明律以及朱由校自己让翰林院编撰的皇明圣训。

    皇明圣训是朱由校让翰林院编撰后用来教育天下官员的,以让这些官员学习和知道自己的统治意图。

    当然,除了这些官方类的书籍,朱由校还选了西游记、金0瓶0梅词话、西厢记这些老百姓们喜欢的作品,以及坤舆万国全图这些自然科学类作品,在朱由校看来,这些或多或少都有点启迪人心、促进大明化事业发展、增强大明帝国化统治力的作用。

    袁中道、李之藻、徐光启、杨廷筠这些人因为自己的作品被选中而在接下来皆被朱由校赐予了银币一万两的厚赏。

    另外,这些人且皆授了翰林院官。

    袁中道这种本就是官员的,直接加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虚衔,徐光启这种本就是官员还位置不低的则加了少傅,而科第未中的冯梦龙这些则被统一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

    而朱由校还专门在乾清宫召见了这些人,并表示朝廷将会拨出专款大力印刷传播其作品。

    袁中道这些人自然非常感激,也更加感到意外,毕竟朱由校如今在很多臣士大夫眼中的形象就是一暴君。

    不过,现在袁中道这些人也不得不改变自己对当今圣上的看法。

    但朱由校这种将化作品的评判权握在自己手里的方式还是让很多人士大夫感到不满。

    尤其是没有被选上的。

    “朝廷怎么能这样选书,话本传奇不过是给黎庶所看,难登大雅之堂,竟也能堂而皇之地被奉上高阁?还有这农政全书、几何原本不过是杂学之类,竟也被选上,这定然是因为徐光启这个奸臣把持朝纲所致!”

    “就是,解注四书五经的书却没被选上多少,这简直是乱来!”

    “西游记、西厢记这种杂书也算是代表大明盛之作?真是令人捧腹!我儒家正统之学何时竟在这代表化之盛上不如这些杂书了!”

    “还有这金0瓶0梅词话,人内部传阅也就罢了,怎能推荐于世人,这不有意宣扬世人之丑恶吗,尤其是有势之家!”

    不少大明朝的臣士大夫因此对这颇为反对,且议论纷纷,甚至一些官还上疏要求抵制杂学,要求朝廷独尊理学。

    朱由校对此只觉得好笑,因为这些士大夫自己都做不到“存天理、灭人欲”,恪守朱子之学,却要求朝廷和天下人恪守其道。

    这让朱由校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时候,禁锢华夏汉化发展的往往就是正统人们自己在禁锢,在阻止发展。

    这些人不会知道现在他们所鄙夷的西游记在后世会养活多少导演明星和网作者。

    虽然很多臣士大夫反对把杂学话本什么的以官方的名义拿出来提倡推崇,但这不妨碍朱由校在化领域所做的新政。

    因为朱由校推崇的书籍作品又不是为了迎合人士大夫们的利益需求,而是要引导人多创作一些揭发自己权贵士绅阶层丑恶一面,以及达到启迪民智、达到对底层老百姓进行寓教于乐的目的。

    换句话说,就是引导人们服务百姓,服务国家。

    而服务国家方面则是通过创作更多具有传播同化能力的作品以增强大明帝国化影响力。

    朱由校可是很清楚后世一些国家是如何利用动漫、影视等化作品影响别国青少年的。

    而且,在朱由校看来,许多人不擅长八股章,因而科场失意,这些人往往也会对朝廷产生不满。

    所以,他认为自己这个皇帝可以用这种让崇寺每年推荐有优秀作品的人进入翰林院的方式来让这些失意人减少对朝廷的不满之心,同时也能给其希望,使其不至于因为科场不行而那么绝望,从而达到促进帝国长治久安的目的,另外还能促进帝国化更加兴盛,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朱由校也希望大明有人可以再写出一部西游记这种有助于传播汉化的作品,只要能有,他不会吝于封官赐银。

 第两百四十三章 大明第二次开海与关税征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无论如何,作为皇帝的朱由校对这个时代的一些化作品和人进行表彰后,的确激励了许多人继续朝朱由校所希望的方向去积极创作。

    冯梦龙和凌濛初因在乾清宫受皇帝的鼓励而离开了京师,准备接下来编写早已有腹稿的“三言二拍”。

    杨廷筠则在皇帝的鼓励下,开始筹划着根据大明官话对汉字进行拼音标准化的试探。

    在崇寺任官的阮大铖也决定发挥自己的剧作特长而潜心创作剧本,没有像历史上一样只想着靠其他方式去牟取官职。

    张岱也有了提前创作陶庵梦忆的想法。

    宋应星也开始着手根据自己多年的各类杂学研究经验撰写一本叫天工开物的书。

    朱由校只花了点银币与十来个散官官职,就让大明的化事业开始有了要大爆发的迹象。

    天启朝化上的改变或许还没有那么明显。

    但在经济上的改变却已经非常明显。

    随着江南暴乱的结束,而江南士绅们想阻止徐氏棉纱厂做大和官营纺织业出现的阴谋失败后,徐氏棉纱厂不但得以保住,还在接下来顺利地改名为大明棉纱局。

    另外,朱由校还下旨设立了松江织造局,织造局的地是抄没一些士绅后入官的田地。

    如此一来,大明官营纺织业正式开始在江南松江府拉开序幕。

    江南人口繁盛,应天、苏州、杭州、松江、湖州、无锡等府内市镇有大量随时待业的织工纱工。

    所以,大明棉纱局与织造局也在扩大规模后招募到了大量织工纱工,并顺利地扩大了生存规模。

    而接下来,棉纱局和织造局开始主动降低棉布价与丝绸价,以实现大明的纺织业占领更多国外市场以及扩大国内需求的目的。

    毕竟大明的棉纱局现在的纺纱机已经是一个机子有二十个纱锭可以同时工作,而织布机也因为飞梭技术的实现而使得织布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

    所以,棉纱局与织造局早就有了降低棉布价与丝绸价的基础。

    不过,棉纱局和织造局降低棉布价与丝绸价无疑会导致许多以生产土布为生的家庭破产。

    而朱由校对此早已有应对之策,一方面他让棉纱局和织造局提高纱工与织工待遇,以吸纳这些破产后的人进入织厂工作,另一方面,他也让官府鼓励与帮助这些家庭中的破产者进入棉纱局与织造局工作或者从事其他工作。

    不过,这里面最具备挑战的不是许多织户家庭破产问题,而是大部分织户家庭中的纺纱织布者皆为女性的问题,这些女性要走出家庭,去工厂里面,还是会受到世俗与礼法上的约束。

    好在大明现在的礼法早就没以前那么严,在江南更是已经礼乐崩坏,商人穿丝绸、女子出门已经是常见现象,历史上柳如是一介女子就四处周游过,所以,这方面的约束力倒也没那么强,何况,朱由校也因为考虑到这一点,而主动要求棉纱局和织造局设置以性别为区分的男厂与女厂,因此在许多允许自家女子以女扮男装的方式进入工厂而给家里带来更多收入后,很多家庭还是抵挡不住这样的经济利益,而不得不抛弃陈规陋俗,允许自家女子进入只有女工的工厂。

    传统理学的社会基础正在一点点的被破坏。

    无论如何,先进纺纱与织布技术出现后导致棉布与丝绸价格下降是不可能阻止的。

    要么等到数百年被外夷以“洋布”的方式让纺织产品价格下降,要么只能是现在由朝廷控制的官营纺织业让纺织产品价格下降。

    后者无疑要比前者糟糕,毕竟后者会不得不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而照顾破产者的利益。

    所以,朱由校没有后悔这样做。

    尽管许多人还是因此对这不满。

    棉纱局和织造局下调棉布与丝绸价格带来的最可喜的变化是,大量外商开始来到大明抢购纺织品。

    这些外商不再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