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臣这个总督,两大任务,一是剿灭倭寇,另外一个就是供应京师。甚至后者要比前者更重要。倭寇一时剿灭不了,维持这个局面,他不会受到朝廷责罚,如果他不能及时供应朝廷的物资,定然会接到北京的问责。
甚至户部尚书方钝与周梦臣关系再好,在这一件事情,也不可能优容周梦臣。
不是方钝不想照顾周梦臣,实在是朝廷物资储备,是不可能让方钝有半点优容的。
这一件事情,太重要了,重要到了能影响周梦臣乌纱帽的地步。所以,周梦臣不能在这上面赌。
俞大猷说道:“知道。只是大人,您可曾想过,如果这船队在海上出问题会怎么办?”
周梦臣说道:“不大可能,我已经详细问过很多人了,大海茫茫,想要拦截一支船队,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是在港口附近拦截。”
俞大猷说道:“大人,有一件事情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航海之道,倭寇是胜过我们的。大人问过这么多人,说不可能,就真不可能吗?”
周梦臣一时间愣住了。
他之前一直相信这一点,那就船队只要入海,想要拦截根本不行。毕竟没有雷达。只靠瞭望哨,能看到的海域只有数里。根本不可能发现,即便发现了。现在从崇明到天津,是顺风顺水。船速极快。十日到天津。一般船也拦截不住。更是追不上的。要知道倭寇的船其实不大适合在黄海渤海等海域航行的。
总之,只要安全的经过长江口,到达黑潮的洋流上,倭寇就不可能拦截。而且长江口宽的就好像海一样,这本身就不大容易拦截。
这个结果,周梦臣反复确认过多次了。
只是而今听俞大猷一说,他又不敢确定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俞大猷的作战计划
毕竟这件事情太重要了。一想到这一批粮食在海上丢失了。周梦臣自己要面对的无边压力暂且不提,有了这一件事情之后,什么海运根本不可能再次重提了。大明迈向海洋就遇见当头一棒,很多事情都不好办了。
周梦臣自己也自身难保了。
周梦臣沉默了好一阵子,语气有一些沙哑。说道:“俞将军,说说你的计划吧。”
俞大猷说道:“末将的计划很简单,那就是引诱倭寇袭击船队。而船队之中不运粮食,而运兵。将这些船改造成为战船,给倭寇迎头痛击。”
周梦臣说道:“沙船可以作为战船吗?”
俞大猷说道;“请大人放心,这绝对没有问题,战船之中本来就有很多沙船船型。而且大人海运船,我也见过了,十分牢固,只需加固一些炮位,就足够当战船了。”
“海上交战,火器为先,只要火炮足够,倭寇占不了便宜的。”
周梦臣说道:“那水手怎么办?”
俞大猷说道:“大人不是已经准备了沙船帮的水手?”
周梦臣追问道:“沙船帮的水手,岂能用于交战?”
俞大猷说道:“不用他们交战就行了。北人善骑,南人善舟,南军各部可以船上接战的比比皆是。卢汤两部都是可以的。大人如果愿意也可以从其他各部之中挑选一些人,一两万人绝对有的。”
周梦臣听了,心中微微一动,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就是他将水师与步卒分的太清楚了。
很多南军各部,人数不多。几乎是主将的部众,但是他们反而成为多面手了,大部分南人在船上都是不晕船的,又是厮杀惯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在船上打仗,与在陆地上打仗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开炮,然后肉搏而已。
不同的是,之前在陆地上,而今是在船上而已。
至于那些技术兵种。都可以交给水手来做。
这个年代水师的专业化,在大明附近的海域还没有开始。而是真要说起来,沙船帮的人,也不是不能打的,毕竟沙船帮这些人不是专业的水师,那么倭寇就是了。
真要按周梦臣心中的专业海军的标准去衡量,估计整个亚洲,甚至加上欧洲,都没有什么专业的海军。
如果这样来办,周梦臣觉得似乎
俞大猷的计划是有可行性的。
俞大猷见周梦臣眉目之间有一丝丝的意动,趁热打铁说道:“大人,我们第一次作为诱饵,打汪直一下。即便汪直没有一下子打掉,只要汪直吃了亏,他就不敢拦截下面的海运船只了。这样海运就安全了。”
似乎是这一句话说服了周梦臣。周梦臣问道:“你觉得汪直为什么会来拦截?还有,我们这么大的动作,不会走漏消息吗?”
俞大猷听了周梦臣这一句话,顿时心头大喜,这一句话,意味着周梦臣在思考这一件事情的成功率了。
俞大猷连忙说道:“大人有所不知,汪直所部号称数万精兵,战船千艘,但其实上都是海上乌合云集所致。他们跟随汪直,不过是汪直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如果汪直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必然一轰而散。汪直攻台州,为戚继光总兵所败,攻江北,又有盐港之败,而且盐港之败,损失更是汪直自己的家底。到了这个地步,汪直必须要一场胜利,不求这一场胜利有多大,但求凝聚人心。否则汪直所部,恐怕不能维系。”
“大人严厉封锁南直隶,浙江,而今倭寇不能从两地取一捆货物,都必须从福建转运,而福建本身产得东西不多。根本不能同时供应东洋与西洋。汪直这一两年一直在坐吃山空。不过那方面,都逼得汪直,立即出兵。”
“而且末将说一句实话,汪直其实不怎么懂打仗。他如果不是对江南的乌龟壳,望而生惧,也不会兵分两路。”
“他已经畏惧上岸了,唯有在海上还有信心,只要他知道了海运的消息,定然会去伏击。”
“而正如大人所,船队一旦入海,想要拦截,简直是大海捞针,所以他想要伏击的地方,比如是长江口。只要多在长江口转悠一段时间,定然能与汪直撞上。”
“至于走漏消息只需虚虚实实就行了。”俞大猷眼睛之中有一丝丝智慧的光芒,说道:“海运如此大事,大人岂能不派人护卫。有些事情根本不用多做遮掩,甚至还可以在船上放一批粮食,只需将上船数部严格保密,让倭寇不知道军营已经空了,就行了。”
周梦臣听了。很多事情豁然开朗。
果然,他毕竟是从外面调过来的,对海上局面的深刻理解,对汪直这个人的了解,他是远远不如俞大猷的。
特别是汪直本身不怎么会打仗这个观点。看似石破天惊,但是细细品读,却未必不对。
毕竟汪直是一个商人出身。他最擅长的其实是处理利益纠纷。正
因为他在这上面出色的表现,在双屿时期,就是有名的中介,大家商业上有什么问题,都要找汪直出面做和事老,给双方谈数。
在双屿覆灭之后,领头的各部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作为主事之一的佛郎机人更是干脆撤出了这片海域,去混南海了。
汪直这才聚拢人心,之后又在浙江沿海建立了两三个私港,这才一步步成为海上大佬的。
细细数汪直的发家行为,说是一点黑吃黑,火并都没有,那是不现实的。但是汪直决计不是一仗一仗打上来的。甚至周梦臣一时间都想不起来,汪直的代表战例。
但是因为汪直威名赫赫。大家将海盗善战都加之于汪直之身,这才让汪直光环加身,都觉得汪直很能打。却没有细细分析。
当然了,周梦臣也有另外一点点补充理解,说谁不能打,一般要看说得人是说,韩信说刘邦不过尔尔,但是刘邦真的不能打吗?俞大猷评价汪直,作为多次攻破汪直私港的大将,他自然是居高临下的评价。
综合的来说,说汪直一点军略都不懂,有些过分了。但是汪直的军事能力,不应该过多估计。
一般来说,人们都喜欢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汪直在解决与朝廷争端上,太多在意议和了。似乎从来没有想过打赢官军。这其实也能说服一些问题。
只是,即便汪直军事能力不宜过高评价。汪直就一定会上当吗?
而且海运是有期限的,五月底,是他纠缠了很久的最后期限。一般来说,春秋两次征收赋税,春税的截止到在冬天,秋税的截止到五月春耕。也都是往后推迟半年。周梦臣不再推迟了。
在海运上动手脚,会不会影响这方面的问题。
总之,一时间周梦臣想法很纷乱,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这一件事情一定要与负责海运的王宗沐,负责粮食的汪宗元两人好好商量一下。才能有一个万全之策。不是周梦臣现在想拍板就能拍板的。
他说道:“今天就到这里了,今日是庆功宴。俞将军还是去饮酒吧,不要扫了大家的兴致。”
俞大猷说道:“大人,军情如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周梦臣说道:“我知道,我会好好考虑的。”随即就起身准备离开。
俞大猷连忙上前,似乎要追着周梦臣,立即有两个侍卫拦了下来,周梦臣这才得以脱身。
第一百一十三章 粮,船,炮
周梦臣离开了俞大猷,这才松了一口气。
周梦臣理解俞大猷的想法,他看见了胜利的希望。只要一战打散汪直,可以说从嘉靖二十九年开始的倭寇,有了提前结束的曙光。
周梦臣其实也心动了。
按照周梦臣原本的计划,想要平息倭寇。最少还有一年两年的时间,也就是按照周梦臣的时间表。建立强大的海上水师。控制东海要点,舟山所有岛屿,台湾,琉球等大小岛屿的时间,应该是嘉靖三十八年上半年,或者下半年。
而俞大猷的计划如果能够成功的话。今年下半年,就能扫平海域。
当然了,周梦臣也知道,没有足够强大的海上力量。在海上很多角落里,定然还有大量的海盗。还需要建设海上力量一点点的扫平。但是提前两年事情,足够周梦臣做很多事情的。
毕竟,周梦臣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他这个总督六省的权力太大了。所以他在江南的任期,决计不看能比大同更长,甚至只能更短,甚至未必能做到一任三年。
所以,很多事情做在前面。最好不要往后面拖。
如果说,他在嘉靖三十八年才将倭寇扫平。很有可能倭寇平定之日,就是他离开江南之时。但是周梦臣此来江南可不是仅仅为平倭而来的。
俞大猷的计划给了他很大的诱惑。
不过,他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不能仅仅因为俞大猷一面之辞就下决定。
同样周梦臣也知道,兵贵神速。而且周梦臣知道,俞大猷的一切判断,都是基于而今的情况做出的判断。一旦时间拖得长了,敌我形势很可能发生了变化,俞大猷的计划就过时了。
所以,周梦臣当天晚上就没有睡觉。立即召集各方人员,负责海运的王宗沐,江南巡抚汪宗元,乃至于自己的高级幕僚。商议此事。
汪宗元一开就说明粮草筹备情况,说道:“其实今年开年的时候,我通过运河送了一批往京师,有百万石上下。算算时间在五月份能到北京。现在粮食缺额有三百万石。也就是从现在到五月份,要运输三百万石道天津。粮食已经准备好了,都在镇江码头上。至于其他的事情,就要看王大人了。”
王宗沐说道:“请大人放心,已经准备了二百艘大沙船。各地赶工之下,在十几日之内,能够筹集三百艘大沙船。到时候分三批出海。在四月中旬,决计能在天津码头靠岸。天津到通州水道相通,彼此转运很方便的。到时候都是户部的事情了。”
“其实,我本意本月就要先发第一批,因为战事不敢轻动。我正想请大人批一批火炮到海运船队中,毕竟海上还是有一些风险的。”
周梦臣说道:“你也担心倭寇骚扰船队?”
王宗沐说道:“有一点的。不过请大人放心,我亲自押运。我们都大船,要比倭寇的船要高出半丈,他们根本不可能上船接战。而且我已经准备了一部分粮食,在三万石左右。用于耗损。决计不会出问题的。”
周梦臣听王宗沐的话,有一股熟悉的感觉。那就是搪塞上司的感觉。
周梦臣自己就做过这样的事情,一件事情周梦臣并没有完全的把握。但是必须要做的时候,一方面要给上司点明一些风险。也算是打预防针,另外一方面,也有给上司鼓劲,防止他打退堂鼓。
王宗沐做的事情不就是这样的。
毕竟,王宗沐想要海运,并不是一日两日的。他可不是因为周梦臣想要海运才提倡海运的。情况是反过来的,乃是王宗沐一直提倡海运。周梦臣才将他从将江西调过来的。
王宗沐知道这个机会难得,但是他与周梦臣并不是太熟悉的。所以,才有这样想法,即便有些风险,也要哄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