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大明- 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渭一听,心中咯噔一声,暗道:“那是自然。”
    杨继盛果然忙起了公务。将关于这场案子的所有卷宗都拿了过去。找了一个值房,就开始办公,期间还去拜访一次代王。等天黑之前,周梦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城。杨继盛也忙了一天。
    周梦臣听说杨继盛来了之后。立即去拜访。却吃了一个闭门羹。杨继盛说道:“有事明天再说。”
    第二天一早,杨继盛与周梦臣宾主坐定。
    杨继盛立即问道:“大同副总兵郭都,所犯种种,固然足以除以极刑,然而今既无外患,又无军情。大人为什么不请旨?”
    周梦臣一愣,说道;“本官有王命旗牌,亦有便宜行事之令。”
    杨继盛说道:“便宜行事,并不是用在这个时候的,事急从权,才有便宜行事。本官还是那一句话,而今既没有外患,又没有军情,大人何以用王命旗牌便宜行事?”
    周梦臣被杨继盛问的说不上话来。
    徐渭见状立即说道:“杨大人,郭贼等人盘踞地方,根深蒂固,如果不当机立断,恐怕事情有变,一旦他们勾结鞑子,大同动摇,九边震荡,正因为如此,我家大人才事急从权。”
    杨继盛没有理会徐渭,说道:“周大人,这是你的回答吗?”
    周梦臣只是不大适应,杨继盛突然间的转变,而今已经适应,恢复到了镇定自如的状态之中。说道:“是。”
    只是周梦臣不知道杨继盛为什么这样做。周梦臣在北京也是有眼线的,几乎杨继盛还没有到大同,周梦臣就将朝中的变局弄得七七八八的。他也确定,他这一关已经过了。
    杨继盛这是为了什么?
    杨继盛又继续问道:“请问,饶阳王案最重要的三个鞑子,怎么忽然死了?”
    周梦臣说道:“本官不知道,这是丰城侯世子李儒抓捕的,他们负隅顽抗,短兵相接之余,收不住手,也是很正常的。”
    杨继盛继续问道:“那就是说,饶阳王谋反,只有饶阳王自己的证词了?”
    周梦臣说道:“当然不是,还有饶阳王里通鞑子一系列证据,乃至于代王的出首………………”
    两人如此唇枪舌剑,说了一个上午。
    杨继盛目光毒辣的很,将周梦臣卷宗之中,一个接着一个毛病给挑出来。让周梦臣也没有奈何。毕竟这案子做的太匆忙了。前后准备不过十几人,真要细细推敲起来,破绽无处不在。
    不过,感谢卫所军官的肆无忌惮,给周梦臣足够的罪名,定他们每一个人一个死罪,算不上捏造的那种。
    一整天下来,周梦臣杨继盛喝了无数杯茶水,才将所有卷宗大大小小的问题过了一遍。
    杨继盛这才换了官服,与周梦臣一切吃晚饭。
    杨继盛这才给周梦臣解释清楚,说道:“公是公,私是私,这是我的意思,也是徐阁老的意思。你的案子真要是有毛病的话,我今日也是要打回去的。”
    周梦臣对杨继盛的意思,是毕竟明白的。毕竟杨继盛本身就那种公正严明之人,即便与周梦臣是好友。也不会徇私的。周梦臣案子也是程序上有问题,几乎全部都是实情。在现代很讲程序正义,但是在古代这东西不能说不讲的,但也没有那么看重,否则就没有什么原心定罪了。
    只是徐阶可是老狐狸,黑白在他哪里可没有那么分明。
    周梦臣说道:“徐阁老是什么意思?”
    杨继盛说道:“祭酒让我给你带话,你这一次,除却大同巡抚之外,其他官职都要掳掉,这就是他的意思。”
    周梦臣为之一愣,说道:“这是给朝廷上下一个交代?”
    杨继盛说道:“没错,祭酒说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做扎实,人的目光要放长远,今日之事,你的确有很多事情做的不对,先斩后奏可不是怎么用的,今日你安然无事,焉知不是为将来埋下祸根。如果陛下没有保你的意思,祭酒自然不会这样做。不过而今,你在陛下那里过了关,剩下的事情就无关紧要。你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今后真有人想翻案,也翻不出来了。”
    周梦臣听了,衷心的说道:“还是阁老看得远。”
    周梦臣没有奉承。
    徐阶给周梦臣定的惩罚,不可谓不重。
    看似周梦臣一个副都御使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代表了资历。以朝廷定下的规矩,巡抚一级别的升迁是这样的,首先是佥都御史,然后升副都御史,然后升兵部侍郎,再升左都御史。再升兵部尚书。这才算到顶。
    也就是从巡抚这个职位上,熬资历的话,要熬十五年,才能成为某地总督,或者成为中枢某部尚书。
    很多人在巡抚这个任上,根本熬不到终点。就在某地巡抚任上去世了。
    这也是因为很多地方官员来说,巡抚已经是他们仕途的终点,这才有这么长转迁链条。
    而周梦臣本来已经是副都御使了。也就是省了六年磨砺。而今一杆子被打下来,还有从头开始。
    但是周梦臣明白自己是什么人。他从头到尾就不是熬资历的人。只要大同巡抚的职权还在,剩下的都无所谓。
    徐阶这样做,也算是将周梦臣这一场乱子给圆过来了。
    杨继盛说道:“那是自然,而且你做的事情,实在是有些太莽撞,如果不是有代王帮你,还有那五十万顷土地,你今日这一关恐怕很难过去。今后万万不可如此了。”
    周梦臣说道:“我也希望如此。”
    的确,周梦臣这边做事看似砍菜切瓜,但实际上杀人杀的痛快,而今不知道有多少屁股要擦。这还是徐阶帮了他圆了场,让士林上舆论不会多责难他。但是其他方面,丰城侯的书信已经到了。要让周梦臣有一个交代。
    什么交代?
    周梦臣太明白了。是利益,或者金钱利益,或者政治利益。否则今后他与北京勋贵们很可能就要走到对立面了。
    周梦臣虽然不怕他们。但是也不愿意将关系闹得这个地步,其中有的东西要细细谈。一想到要付出的明里暗里的代价,周梦臣就有些疼,如果有可能,下一次他再也不想做这种出格的事情了。


第二十四章 番麦
    不管怎么说,杨继盛还是向着周梦臣,而且杨继盛也细细看过卷宗的。也明白,虽然在程序上,周梦臣很多地方都不对,很多地方所罚非所罪。但问题是,单单是去年的事情,放在太祖成祖那会儿,大同镇上下,能有多少将领能活下去?
    似乎,法不责众久了。大家都不以为已了。
    杨继盛说道:“不说这些了。我在大同不会留几日,取了代王的奏表,就要上京禀报。你的心愿也算达成了。代王很可能会移藩,不过不是北京,而是山东,去年陛下一怒之下,绝了鲁王藩,一些宗室一直想办法,想恢复鲁王一脉。似乎陛下的意思是,让代王转封过去,鲁王藩的宫殿什么的都是现成的,一两万两,就将代王给打发了。也绝了鲁王一脉的念想。”
    周梦臣听了,轻轻一笑说道:“如此一来,代王还要感激我。”
    杨继盛说道:“可不是啊。”他微微一顿,说道:“大同情况如何?几乎月后,防秋之事,有没有把握。”
    防秋,就是每逢秋天防御鞑子南下。
    这是每一个边臣的头等大事。
    周梦臣苦笑说着说道:“大同的问题太严重了。我现在只能说我尽力而为。”
    在周梦臣看来,大同而今的情况,就好像一个易碎的玻璃。稍稍一撞,就轰然破碎。周梦臣为什么要将春耕集中在大同附近。收了五十万顷土地,真正耕作的估计还没有一半。
    而今周梦臣只能尽力而为,披荆斩棘,有一关过一关,能走一步走一步,拼命向前走。至于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那就不是他的事情了。是老天爷的事情了。
    周梦臣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说道:“杨兄,你可知道这什么?”
    周梦臣从一边抓了一把东西,给了杨继盛。
    这东西在后世,谁都能认出来,不就是玉米吗?
    这才是周梦臣的新鲜发现。
    是的,周梦臣真正主持春耕之后,才发现。原来玉米在大明已经有了种植。虽然是主粮,但绝对不多罕见的。
    周梦臣到底不是底层百姓,对于农事是相当的生疏的。不过,这对杨继盛来说,却是非常容易认出来的。毕竟,杨继盛才是真正苦出身,那种真正下地干过农活的。
    果然杨继盛一看,就说道:“这不是番麦吗?”
    周梦臣说道:“杨兄,这东西在真定可有种植?”
    杨继盛说道:“有人种,但是不多。多是山里面的,这东西耐旱,可以在山中种植,不挑地。”
    周梦臣说道:“杨兄,有没有想过让此物大行于天下?”
    杨继盛看了看手中的玉米,陷入沉思之中,说道:“此物可以生长在贫瘠之地,补平地之不足,难不成你的意思是,想在好地里种这个?这有些……………”
    玉米的高产是在后世,但是这个时代并不高产,甚至在杨继盛的心中还很低产。
    原因很简单。
    百姓不将玉米当做主粮,都是种在不能种粮食山地坡地上,或者零零碎碎的种在田亩中间。甚至在山区之外,很少见到玉米。
    只是将他作为可以在山地种植的一种庄稼,可以将不能种植粮食的山地改成能种粮食了,至于能收多少,就不是太在意了。多多少少都有收成便是了。玉米比小麦粟米都要耐旱。但是不管再怎么耐旱。庄稼都是要水的,山地的玉米,靠天吃饭。每一亩能有一石,或者一石稍多一点,就相当不错了,甚至只有几斗,在百姓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
    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在最好的土地上种植玉米是什么样的产量。
    周梦臣说道:“杨兄,你也知道大同的不比南边,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往年多种麦。产量也不是太多,如果是水浇地,当在二石五斗,但是大同水利不修,除却沿河一带,有一些水浇地。算起来,大同附近,也不过一两万顷。除此之外,都是旱地。小麦产量,本就不高。大多不足一石,不过几斗而已。而在番麦在山地的产量,也不过如此,放在平地之上,或许产量还能更高一点。”
    “不过,我发现这番麦还有一个好处。”
    杨继盛说道:“什么好处?”
    周梦臣说道:“玉米长得高。”
    杨继盛先没有什么感觉,他细细想了什么。豁然大悟,说道:“不错,这是一个极大的好处。”
    小麦与粟米到了成熟的时候,也不过是齐膝而已,最多高更高一点。也高不了多少了。根本做不到阻碍视线,影响行动的作用。但是玉米就不一样了。诚然这个时代玉米与后世的玉米相差很大,不管是从植株的高度与产量来说,都是如此。
    但是周梦臣问过了,这玉米成熟的时候,最少有一人高。
    人藏在玉米地之中,一时间很难找不出来的。
    这个优点,在别的地方,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在边境,却是一个极大的好处。只要闭上眼睛想想。当鞑子骑马在麦田之中行军的时候,与鞑子骑兵在玉米田中行军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特别是麦子在收的时候,是用镰刀齐根给割了。而玉米自然也可以砍倒,也可以将玉米杆留在地里。
    这就形成一道人造的阻碍。
    当然了,这阻碍对骑兵影响不会太大。但是如果整个大同除却几条道路之外,所有的土地都是这样了。足够给百姓更多隐藏的地方,给明军更多的伏击空间。
    这是抗日战争中青纱帐给周梦臣的灵感。
    或许,不仅仅玉米才长得高,高粱也是可以的。但是高粱的产量太低了。而今已经退出主粮范围之中。与玉米的产量是万万不能相比的。
    当然了,周梦臣这样做,不仅仅是这一个目的。
    周梦臣想要推广玉米。
    玉米与番薯,还有土豆这些高产粮食的输入,给清朝续了一条命。周梦臣早存了推广的意思。只是他准备去了江南,再派人去寻摸高产植物,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玉米而今居然已经在大明西北种植了。
    他一直以为玉米是从海外传来了,而今看来,似乎很有可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
    当然了,也有可能这两条渠道都有。
    不过,这不重要。毕竟玉米到底怎么来到中国,让历史学家去思考。周梦臣既然知道了,他就想办法推广。也是给大明王朝续命。只是怎么推广,却是有技巧的。
    如果周梦臣说番麦高产,请推广的。
    朝野上下定然有一群反对之声。
    比如五谷早已确定,不可动摇,否则就有违圣人经义。什么番麦的产量不行。或许在一处行,在一处又不行了。种种问题都扑面而来。
    毕竟粮食生产在大明再重要不过了。
    几乎是国之根本。怎么能轻易改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