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奋斗在大明-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严嵩本来想说些什么,但是见嘉靖如此反应。将准备说的话,都咽到肚子里面了。
    片刻之后,严嵩与徐阶一路谈笑风生回到了内阁值房之中。
    严世蕃见严嵩回来了,立即问道:“父亲,张岳这老匹夫怎么处置?”
    严嵩淡淡一笑,说道;“老死边荒。”
    严世蕃立即恭维道:“父亲宝刀不老。”
    严嵩说道:“他张惠安在江西做事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今日。”
    这也是一件旧事,是严嵩将张岳恨之入骨的原因,在嘉靖二十一年,嘉靖赐严嵩第于江西。结果当时,张岳在江西赈灾,因为为严嵩修建宅邸,地方上需要收刮五百两银子。
    张岳上书,言:“江西之民已极矣。”请罢此事。
    这一下将严嵩弄得下不来台。
    严嵩其实对老家还是不错的。但是他的老家虽然是江西,但江西又不仅仅是分宜。严阁老对其他地方自然是毫不留情。但是外人看来,却是严嵩是江西人,对自己的家乡还横征暴敛,这就有一点太说不过去了。
    对严嵩的名誉影响极大。
    当时严嵩就恨上了张岳,不过,张岳也是地方封疆大吏,不是寻常人。严嵩折腾下来,也不过是远窜而已。让他一辈子在外面当封疆大吏。
    严世蕃说道:“那周梦臣?周梦臣什么下场?”
    严嵩说道:“有圣意在,动不了他。”
    严世蕃说道:“父亲,你就是太手软了,又圣意在又怎么样?我们父子捏一个大同巡抚,还不是手到擒来。”
    严嵩皱眉说道:“庆儿,你要记住,陛下才是大明之主,这一点万万不能混淆。一点也不可以的,陛下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加倍的做,将我们的事情也一并做了,陛下不在意的事情,我们可以悄悄的做了。但是陛下禁止做的事情,我们万万不能做。这才是我严家在朝廷立足的根本。”
    “你要记牢。”
    这些对严世蕃来说,根本是老生常谈。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只是在严嵩面前,只能规规矩矩的说道:“是。”
    严嵩轻轻一笑,说道:“不过,你也放心,周梦臣在外立天大的功劳,也不过又一张岳而已。我严某人在朝一日,他周梦臣,就在地方折腾吧。”
    严嵩非常自信,似乎周梦臣前程,就在他轻描淡写之中敲定了。
    此刻,徐阶也在与张居正商议。
    张居正说道:“老师,如此一来,严嵩还是不敢违逆陛下的意思。”
    徐阶说道:“未必,严嵩狡诈非常,焉知他没有其他伏手,总之,严嵩每一个决定,都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居然将这个御史的人选,交给了我。叔大,你觉得派谁去好?”
    张居正说道:“御史之中,我们的人不多。不过,这事情也算是兵部的,却可以从兵部调人,加御史衔去调查此事。我建议是老师在国子监的得意门生。”
    徐阶一听,说道:“你说的是淑山?”
    张居正说道:“正是。他去大同,周兄定然万无一失。其实我也是想让淑山出京,淑山秉性刚直,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我担心再在京师待下去,恐怕…………”
    徐阶听了。不用张居正说完,他就知道了。
    淑山就是杨继盛。
    杨继盛已经在徐阶面前有好几次表示要面君直谏,弹劾严嵩。
    徐阶想拦,根本拦不住了。
    杨继盛甚至说,他知道这个时候弹劾严嵩,未必能够成功。但是不能因为不成功,就不弹劾了。他之所以要弹劾严嵩,就是让严嵩知道,天下还有正气在,以是激励天下正人君子,除此小人,也是为北京下死伤的无数百姓报仇雪恨。
    话说到这份上了,徐阶也担心,那一天杨继盛就撇来他这个老师,擅自行动了。
    但是不管杨继盛怎么撇清,他们这一分师徒关系是撇不开的。


第二十二章 御史出巡
    如此一来,徐阶就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
    对杨继盛这个学生,他虽然不像对张居正那么喜欢,但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他不忍心见杨继盛白白牺牲。另外,杨继盛真要死谏,根本是逼着徐阶与严嵩提前决战。
    对于这个局面,是徐阶不想看到的。
    无他,徐阶在俺答兵临城下的时候,都没有将严嵩拿下,当时徐阶就知道,拿下严嵩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急不得的。徐阶比严嵩最多的是时间,徐阶能等下去,严嵩已经七十出头,看他还有几年。
    如果为了杨继盛与严嵩正面对决。胜算渺茫,但如果不救的话,天下很多人都会对徐阶失望的。
    毕竟徐阶是很多人对抗严嵩的希望。这也是很多被严嵩迫害的人,天热成为了徐阶的阵营。徐阶如果对自己的弟子袖手旁观,是很失人望的。
    “不错,”徐阶说道:“淑山,不能在留在京师了。就这样安排吧。”
    杨继盛对于这个任命,欣然领命。
    准备好了行囊之后,就带着随从从紫荆关而西去了。
    他去大同这一条路,并不是周梦臣去大同的路,周梦臣是想看看,宣大整体情况,已经大同受兵灾最严重的地方情况如何,所以才选从居庸关出关,从宣府到大同。而杨继盛不用。所以,他直接从紫荆关西去。
    过了紫荆关就是大同地界。
    不过,这里情况还是相对好的。
    鞑子南下并没有到这里,从紫荆关到应县这一段路,虽然萧条了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并没有看见多少战争的痕迹。甚至杨继盛还看见了几个周梦臣的弟子。
    他有些奇怪的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这几个人乃是周梦臣的外门弟子,不过杨周两家关系密切,杨继盛也是见过的。
    其中一个人说道:“杨大人,老师让我探查桑干河水路,看看能不能直接通航,如此一来,从北京到大同的粮食消耗,就会降低最少一半。”
    杨继盛为之一愣,说道:“此言当真。”
    这个人说道:“自然是当真的,其实桑干河也就是中间三四十里不通航道,其余地方本来就是舟船所及,与南边的河自然是没有办法比,而且桑干河夏冬水差极大,这都是问题。不过,大体上来,也是能够办到的。不过,却是需要下苦功夫了。”
    杨继盛听了,不由叹息一声,说道:“周兄,真是奇思妙想。”
    这是杨继盛孤陋寡闻了。
    这根本不是周梦臣奇思妙想。
    实在是中国历史太长了,这么长的历史上,很多事情都被人设想过。特别是在水利上。就好像南水北线中线工程,南阳到郑州这一段,宋朝的时候也有挖掘的想法,最后没有成功而已。
    周梦臣毕竟对大同了解不多,这还是在大同主持春耕的时候,听当地人说起来。
    好像古代打仗的时候,其实也用过桑干河运粮的。只是而今不怎么走了。
    周梦臣这才想起派人勘探起来。
    毕竟,从北京到大同这短短一段路程,消耗的粮食甚至比从南京用船运到京师还多,一旦是变成了水运,即便是同样的数量,到大同的粮食,也能从七十一万石提高了几十万石,弄个一百万石差不多。
    不过,这事情说起来很容易。
    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否则真的很容易,怎么没有人做了。
    周梦臣只是派人去勘探一下,做出一个预估,看看情况如何。再决定做与不做,还有该怎么做。
    但是杨继盛就觉得,似乎这一件事情,成功在望。这也是对周梦臣在施工方面能力的信任。
    也是出于这种信任,杨继盛决定弃马乘船,看看桑干河的航道。
    这个时候正是春天的尾巴。桑干河的水流到了一年最低的时刻,虽然不至于搁浅,但也行不了大船。杨继盛只能乘坐一个座比乌篷船稍稍大一点的小船,晃晃悠悠的向西而去。
    一路到了御河流入桑干河的地方,才转到向北。
    这御河,就是当年正德皇帝从此到大同,因此才有了御河的名字。
    这一条河更是在大同城下流过,与十里河一起成为大同周围重要的灌溉水源。
    这个时候,水位很浅,也只有杨继盛的船上在河上。
    此刻的杨继盛却看见了一个壮观的场面。
    他远远的看过去,就田间架起了大鼓。无数百姓光着膀子,手中拿着农具。听着鼓声的命令,就好像一条线一般,整整齐齐的向远处走去。
    这是在春耕。
    周梦臣紧赶慢赶,也不得不承认,有一些迟了。
    所以,要抓紧时间,将耽误的时节给补上去。
    周梦臣与官员乃至于百姓中的老农一个个商议,最后才想起了这个办法。看上去就好像是打仗一般,所有人的都一律军事话管理。对与大同外围的土地暂时放弃,暂时想将大同周围,十里河御河这一带的土地全部种上。
    也就是说,周梦臣查抄的五十万顷,其实没有可能在今春耕种完的。
    周梦臣为此又重新下了放田令。
    也就是说,任何人见到土地没有耕种,在官府报备之后,都可以耕种。如果土地是官地,则可以向官府申请佃种,官府收田租。如果是私人,官府在其中调节,让种地出一笔钱,算是补偿田主。
    至于田主不愿意。那就按大明律来办。
    大明律对于土地撂荒,是有惩罚的。当然了,大明律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致空文,但是周梦臣愿意,还是能拿来用的。
    总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大同春耕尽量多耕种土地。
    即便这粮食最后不到官府手中,但是民间多一口粮食,朝廷也少一点负担不是。
    于是乎,周梦臣将一切事务都放后面,一心一意的放在春耕之上。
    这副场景在杨继盛这里却有另外的感受。
    杨继盛感受到的是杀气腾腾。他说道:“周兄,治民如治兵,有如此百姓,大同军的能力,也可想而知,有周兄如此大臣在,朝廷北疆无患。”
    杨继盛的评价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
    不能说对,那是杨继盛理解错误了。因为这种场景,并不是而今才有,也不是周梦臣独创,这种用鼓声传令,指挥百姓干农活的手段,在汉代就有,甚至在南方一些地方还是有保留。
    只是后来田产改变,从集体协作,变成了精耕细作。这种场景就不在了。
    甚至可以说,农耕民族步卒军阵强悍,也是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上面来的。
    另一点,他说的也对。
    大同百姓与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任何一个人往上数几代,都在军中的,因为整个大同一带,都是迁移过来的卫所军户。所以他们对军队的方式,是非常习惯的。稍稍训练一点,就适应了。
    甚至此刻各部军队也都分散在春耕队伍之中了。
    周梦臣只留下马芳的万骑在边墙附近警戒,其余的人手,都放开了用。有一个算一个,都去春耕去了。
    这才有如此壮观的场景,比如击鼓指挥的一些人,他们本身就是军中的军官。
    杨继盛到了大同附近下了船,禀报了自己的官职,找来马匹,却发现只有一些驴子,一问才知道,所有马都去拉犁了,大同的牛数量本来就有限,又经历去年一场战乱,不知道多少牛成为人的口中食,牛筋与牛皮成为战略物资。没奈何。周梦臣只能事急从权,用马耕代替。只是杨继盛来的时候走的路不一样,没有发现而已。


第二十三章 圆场
    杨继盛走在大同街头,只见整个街头冷冷清清的。好久没有见一个人。如果不是太阳高高挂着,就疑心是一处鬼城了。
    周梦臣在完成了大清理之后,并下得一系列关于土地的命令,将整个大同的闲杂人员一扫而空。各地的流民纷纷招揽的不少。当然了而今在一些偏僻的地方,自然还有上山为王的事情发生。
    但是大部分百姓在周梦臣诱惑下,都已经回归了土地。
    而今农耕正忙。大同街头可不是如同死城一般。
    杨继盛直接到了巡抚衙门。这才发现只有徐渭在此。
    徐渭留守巡抚衙门,有了紧急事务的话,还有一个拍板的人。而且徐渭实在不大熟悉北方的农活,他在南方最穷苦的地方,也是种过地的,但是种得是水稻,但是在大同这里种的是什么?是小米,麦子,高粱。这些东西徐渭都不是太清楚的。
    杨继盛与徐渭也是打过照面的。
    徐渭一见来的御史是杨继盛。徐渭这才将心思放下来。
    杨继盛一见徐渭,就问道:“周兄在何处?”
    徐渭说道:“大人在城外视察春耕,我这就派人请他回来。”
    杨继盛说道:“不用了。想来他也不会在城外过夜。公是公,私是私,还请将饶阳王谋反案所有的卷宗,都移交给我,我现在就要封存。”
    徐渭一听,心中咯噔一声,暗道:“那是自然。”
    杨继盛果然忙起了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