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黄门进了宫,人还没到慈宁宫,便远远看到官家的仪仗已经进了慈宁宫。
显然官家也得了消息,先他一步到来。
范宇手捧着檀木盒子,在小黄门的带领下进了慈宁宫,便看到正房之中官家、义母和杨太后都已经在座。
官家与杨太后正盯着义母的两眼观察,表情说不出的好奇。
“阿姐,你这两眼现在可是清亮,可是为何视物不清?”杨太后诧异道:“难道,如此近也看不清我的面目吗?”
“娘娘,连我也看不清吗?”官家赵祯也在追问。
李太后眨了眨眼,又揉了两下,盯着两人瞧了瞧道:“自王太医给我去了眼翳之后,其实就这样子。虽然看不清,但也比什么也看不见要强上太多。不过,也正如王太医所说,视远处之物倒很是清晰。甚至是天上飞过雁阵,我都能看清其身上羽毛,也不知是个什么原因。”
正说着,便听到小黄门道:“安乐侯范宇,前来探视太后娘娘。”
李太后抬眼看过去,因为范宇离得还远,却是一眼就看清了范宇的面貌。
“没想到,宇儿这孩子如今竟长的眉清目秀,难得还是个极孝顺的,真是个好孩子。”李太后慈祥笑道:“宇儿,快到娘这里来,陪娘说说话儿。这几天眼上蒙着,在宫中养病,可是将我憋闷坏了。”
官家:……
杨太妃:……
你老人家看不清我们两人,却是能看清这义子安乐侯,真是岂有此理。
第133章 宫闱秘事
范宇笑了笑,手捧着檀木盒便走了过去。
先对官家、义母、杨太后行礼,“见过官家,见过娘和杨姨娘。”
杨太后也笑着点点头,“你这孩子,礼数倒全。来了还捧着个木盒,这是什么东西?”
“从王太医处,孩儿知道娘的眼疾治好之后,虽可以视物,但只可看清远处,却看不清近处,还是有些不便。因此,便特意让高手匠人制了一副眼镜。”范宇伸手,将檀木盒放到桌上,而后打开道:“娘戴上这东西,便可看清近处的人了。”
赵祯十分好奇,去看檀木盒中之物,却不明如何使用。杨太后也盯着眼镜,有些莫名其妙。
“安乐侯,你所献的这眼、眼镜,如何使用?”赵祯疑惑的向范宇问道。
李太后也看不清,却笑道:“宇儿拿这眼镜来,想是要让娘看清大家。却是想得周到,甚是贴心。宇儿,你给娘戴上,让娘试试如何。”
范宇笑道:“正要让娘试一下,这眼镜合适不合适。若是不合适,我再让工匠改上一改。”
他从盒中将眼镜取了出来,这时赵祯与杨太后才看清这眼镜的全貌。
一整片玳瑁被打磨的薄了,镂有两个对称如核桃大小的圆洞。在这圆洞中,各镶嵌了一片打磨过的圆水晶片。在左右两边,也是用玳瑁磨制的镜腿,用银钉与镜框相连,可以打开折叠。
范宇将两个镜腿打开,给义母戴上。
杨太后不由得赞道:“看这东西很是合适,显是宇儿用了心思的。你看这眼镜,正好挂在耳朵和鼻梁上,稳稳当当十分方便。”
赵祯看向李太后,不由得问道:“大娘娘戴这眼镜,可能看清我?”
听到这话,李太后便将目光转向赵祯。
唇角抖了两下,她才点头哽咽道:“能,能,我能看清我的孩儿了,能看清你,也能看清宇儿。还有妹妹,也能看清楚。”
赵祯看到生母激动,这许多年来头一次能认真仔细的看自己的孩儿,实为不易。想一想,赵祯自己也觉心酸。
“大娘娘,你这些年来受苦了,孩儿一定会好好的补偿大娘娘。”赵祯也有些激动道。
范宇上前劝慰道:“官家莫要激动,娘是知书达理之人。只要有暇之时多陪陪娘,她便满意。”
李太后连连点头道:“还是宇儿知我,祯儿,你为大宋之主,政务繁忙。娘不求你天天陪在娘的身边,免得误了公事。只要偶尔来看看,娘便无憾了。”
“阿姐,官家也是怕你受了委曲。”杨太后笑着道:“只要你平平安安,他也少一份担心。不用叮嘱于他,他也会常来看望你我。”
一家四人说着话,倒也其乐融融。
但是没过多久,便有一小黄门急匆匆的赶到慈宁宫。与宁总管耳语了几句,便被放了进来。
“启禀官家,郭净妃寻死不成,如今已被救下。她说、她说想见官家,只说两句话。”那小黄门战战兢兢的道。
杨太后一听是郭净妃,便哼了一声,却没说话。
官家赵祯也是听到这个名字,便皱眉道:“她又撒的什么泼!都已这般模样,还不觉狼狈?若是有半分悔改,岂能落到如此田地!”
范宇和义母两人有些茫然,这郭净妃是什么人,也没听说过。想必是宫中的一个妃子,只是能让官家这样厌烦的,也是少见。
那小黄门看到官家生气,不由得惊惧莫名,吓的脸都青了,却是呐呐的说不出话来。
赵祯一看这小黄门的样子,便没好气的道:“去将门下侍郎吕夷简召至崇政殿,我有事问他。”
小黄门如蒙大赦,急忙告退而去。
“大娘娘小娘娘,我且去议事。”赵祯向两个太后拱手告罪,又对范宇道:“安乐侯,你在这里多陪陪两位娘娘,一会儿便在宫里用了膳再走也不迟。”
范宇躬身道:“官家放心,我巴不得在这里陪着两位娘娘。前几天事务劳累,正可借机多歇一歇。”
赵祯笑着点头道:“如此甚好。”
有陈琳在前面引路,赵祯快步出了慈宁宫。
官家一走,慈宁宫中便少了一些严肃。
义母李太后对杨太后道:“妹妹,这郭净妃是谁,你怎么听到她的名字便不高兴?”
范宇有些为难,这是宫闱密闻,但却是义母李太后在打听,自己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总不能打断义母的问话,这也不合规矩。
杨太后却也没有避讳范宇在场,一腔八卦早已不可自抑。
“阿姐,这郭净妃,原来可不是郭净妃。她原来可是官家的皇后,故英国公郭崇的孙女。原来刘姐姐垂帘听政之时,亲自给官家指的郭氏为皇后。”杨太后一心只想着给阿姐讲八卦,根本就忘了范宇在场,“她若是性情贤淑,好好的做皇后也就罢了。可是她偏偏是个妒妇,也许因是将门之后,又是鲜卑人,这性子有些粗野。”
“她是如何粗野的,难道在宫中她还敢随意打人不成?”李太后看到杨太后卖关子,便追问道。
杨太后嘿嘿一笑道:“随便打人?比这还厉害,她将官家喜爱的张美人迫害至死。那可怜女子直到病重,才被官家执意册封为美人。之前就是因为郭皇后阻拦,那张氏一直在宫中遭人白眼尝尽苦头。想必也是因此,心中多有郁结,才会生了重病。病重了才被封为美人,结果没几天便香消玉殒了,实在是可怜。”
范宇听着也是唏嘘,这张美人可算是红颜薄命,受尽了窝囊气,最后硬生生的是被气病而死的。
李太后皱眉道:“若只是如此,也不至于废了郭皇后吧?虽然阻拦册封张美人,但是毕竟不是她直接害死的。”
“阿姐我告诉你,这还不算什么。后来官家喜欢的杨美人与尚美人,都是有些心眼的。她们两个在宫中抱团,与郭皇后对抗,两边斗的后宫之中不得安宁。”杨太后哼了一声道:“一次郭皇后到了尚美人的宫中,当面斥责尚美人与杨美人。那两个也不是省油的灯,与这郭后争执不下。郭后不顾皇后的威仪,竟与尚美人和杨美人两人撕打起来。”
范宇听到这里,也不由惊的张开口,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却忘记这是宫闱秘事,倒是听得过瘾。
第134章 臣可不是故意挑拨
不光是范宇是这样的表情,就是李太后也是一脸的不可置信。
李太后不由得插口道:“她们太过了,一个皇后两个美人,竟然就在宫中撕打,这成何体统!哪里还有一丝的皇家气象,与街头野妇有何分别!”
“谁说不是啊。阿姐你先听我说,这还没有完。”杨太后精神抖擞的道:“官家闻讯赶去,想要将这三人拉开。可是那郭皇后甚为粗野,她竟一掌打到了官家的颈项上,硬是挠出来半尺长的血印子。连官家都敢打,这岂不是大逆不道。”
范宇也极为意外,居然打伤了官家,这事情便小不了。但是因官家被皇后抓伤颈部,当时的情况便有个判断。显然是官家只拦着皇后,背向两位美人,他有拉偏架的嫌疑。
“她竟敢如此打伤我儿!”李太后却怒了,当即起身,“走,我也去见见这等泼妇,她要是真敢的话,便连我这个当娘的也打伤了便是!”
杨太后急忙劝阻道:“阿姐何必生气,你且坐下。那郭皇后也是因此,被官家给废掉,现居于瑶华冷宫里。当时我也被这三个女子气的狠了,那尚美人与杨美人,也被我也赶出宫去出了家。她们三个,没一个有好下场。阿姐可莫要因此生气,伤了身子可不值。”
范宇暗叹,这三个女子也是,斗来斗去却落了个一场空,都是命苦之人。
他在这里听八卦,感叹他人命运。
另一边在崇政殿里,官家赵祯与吕夷简也正在说事。
“臣吕夷简受官家相召,不知官家有何事垂询?”吕夷简一进殿,便躬身施礼道。
赵祯叹了口气,“来人,给吕卿赐坐。”
吕夷简并没有因为被官家赐坐而受宠若惊,他反而平淡的道:“官家对我这个门下侍郎都赐坐了,显是碰到了为难之事吧。”
“吕卿,你猜的不错,我确实是遇到了为难事。”赵祯有些苦恼的道:“你可还记得废后郭氏?她今日寻死不成,已经被救下。可是这郭氏还要人传话,想要见我说两句话。吕卿,你说我是见还是不见?”
听了官家的话,吕夷简也是叹气道:“官家,依臣之见,还是不要见了吧。官家忠厚仁宥,只怕见到郭氏如今的景况,心中一软,便放她出冷宫。这让曹皇后如何自处?只怕宫中又起波澜啊。”
“吕卿,我上次废后,便是听了你的话。这一次,我依旧听你的。”赵祯咬咬牙,狠心点点头道。
吕夷简不由苦笑,官家虽然算是一代明君,可是这甩黑锅的本事却越来越高。上次废后,虽然是官家向自己问意见,但向朝中众臣所说,却是说成是自己极力要求的。那时吕夷简可还是同平章事,是大宋的宰相。
也是因为此事,才会被贬出东京城去。
现在官家又来征求自己的意见,可不见得是好事。
他对赵祯拱了拱手道:“官家不见那郭氏便是,她若做出傻事,也非官家之责。人各有命,想必是上天在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吧。”
吕夷简也不傻,这次一个接力化力发力,将这黑锅甩给了上天。
事实上君臣两人都心中明白,若是官家不见郭氏,这郭氏的下场绝对不会好。只不过两人心照不宣,不想再招惹郭氏,不如提都不提。与其让那郭氏再兴风浪,不如让其在冷宫之中自生自灭。
赵祯点点头,“确实如此,吕卿回京之后,近来可觉得朝中有此什么变化没有?”
听到了官家岔开话题,吕夷简想了想,神色间有些犹豫。
“新变化倒是不多,臣虽然是刚刚回京,但离京的时间也不长。”吕夷简的话顿了一下,才接着道:“不过,我听说李太后在民间经历磨难,如今已经回到宫中。臣在这里,先为官家母子团员贺。”
“此事还没多久,娘娘这些年先是寄居于总管秦凤老家,后来因秦凤逝去,而又在破窑洞中居住了些年,实是受了不少苦楚。”赵祯感叹道:“若不是娘娘心中还惦记着我这骨肉,怕也坚持不了这许多年。”
吕夷简笑道:“这便是吉人自有天向,皇家的福气盛隆,合该官家与李太后相聚。我听说,李太后在民间,还认了一个义子。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行事却颇有章法,包拯曾给其很高评价。”
赵祯摆了摆手道:“你说的是安乐侯范宇,他如今已经十五岁,并不算小。不过是做出些许成绩,没什么好夸耀的。”
虽然赵祯口中是这样说,但是皇亲受到赞扬,他这官家的脸上也有光。
吕夷简看到官家脸上微现喜色,便开始上自己的私货,他点头赞同道:“也是,我在政事堂,听说这位安乐侯被官家给了个军器造作院通判之职,很是尽心。为了试用军器,专门还向官家申请调拨了五十名禁军。据枢密副使王德用所言,安乐侯想要提拔一名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