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安乐侯- 第3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永昌隆的掌柜更加精明,根本就不在广州市舶司卸货。

    理由吗,当然是广州这里相距南洋较近,相对海外的货物价格也要便宜些。

    若是运回密州市舶司,则价钱可翻一倍。

    曹佾却是对这些货物并不在意,他如今满脑子想的,都是海外的那些土地。

    海外野人奇懒无比,耕种土地刀耕火种也就算了,居然只是洒了种子便不再管。即便是这样,这土地的一年产出也是大宋良田一年产出的数倍之多。

    在曹佾看来,这些野人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根本不配拥有这样的土地。

    当舰队回到出发点密州时,曹佾便已经决定,一定要劝说官家开拓海外。

    舰队缓缓的入港,岸上早就有了等候的接风队伍,立时便响起喧天的锣鼓热闹非凡。

    曹佾下船一登上码头,便看到了正在众人簇拥下等在岸上的赵允初。

    赵允许看到曹佾,也差点没认出来,面露惊讶之色。

    但也只是一瞬间而已,赵允初便快步来到了曹佾的面前。

    “国舅辛苦,这数月以来,你人都瘦了许多,肤色也变的黑了。为了朝廷为了官家,你可是吃了不少的苦吧。”赵允初上前慰问道。

    “苦倒不曾吃了多少,不过是刚刚出海之时有些晕船罢了。其余之事比起增长的见识来说,不值一提。”曹佾摆手笑道:“倒是允初你若有暇的话,也应该去海外看一看。异域风情山川形,包你大开眼界。我这一路虽然风吹日晒海上风波,但是我却觉得不虚此行啊。”

    赵允初不由得怀疑道:“国舅,你不会觉得自己跑了一遭受了这许多罪,便心中不平,想着说的我心动,也去受这一遭罪吧?”

    曹佾哈哈大笑,“允初你若是这样想,便是大错特错。你为宗室,我岂会欺骗于你。安乐侯诚不我欺,听了他的,我觉得值。允初你若去海外,定然大有收获。”

    “也好,如今安乐侯说动了官家,从朝廷手中将市舶司抵押到了永昌隆商号手中,以十年为期。若是不想着如何将这海外贸易扩大,怕是这买卖便会使得官家赔钱。”

    曹佾也吓了一跳,“什么?这市舶司竟然抵押给了永昌隆商号!”

    “那是自然。”赵允初道:“你在广州停靠之时,朝廷便已经行了文书。如今这几个市舶司,都已应该是我们永昌隆的人接手了。”

    “哈哈哈哈!”曹佾猛的一拍大腿道:“好!太好了!”

 第741章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原本曹佾还在担心,如何在官家面前鼓吹海外的好处。

    却没想到,一回来永昌隆商号便已经将市舶司抵押在了手中。

    如此一来,以永昌隆商号为龙头,即可将海外开拓之事先做起来再说。

    巨利就在眼前,大宋必然有无数的人涌向海外。

    眼下虽然大宋海商也掌握着远到木兰皮国的航线,但是能造得起木兰舟那等巨船的,不过是少数的巨商而已。

    而这所谓的巨商,在永昌隆商号的面前,却又和小蚂蚁也没什么区别。

    赵允初看到曹佾兴奋的直拍大腿,便笑道:“国舅劳顿数月,实是太过辛苦,居所也已给你安排好了。且先稍事休息,便要为国舅一行接风洗尘。庖厨乃是我特意从汴梁带过来的,擅做鱼脍的李四娘子,我可都给国舅带过来了。”

    “足感盛情!足感盛情!”曹佾也是心中一暖,对着赵允初忙不迭拱手道谢。

    两人边说边走,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很快便消失在密州城的码头。

    但是密州市舶司的码头上,可不只是永昌隆商号的舰队,还有来自高丽、东瀛、虾夷的商船。

    这里同样也是大宋对外的窗口,奇装异服之外族也不少见。

    永昌隆的庞大舰队依靠,便引起了许多高丽与东瀛商人的注意,显然这么庞大的舰队,所载的货物也定然无数。

    货物多了自然价格也就便宜,若瞅准了机会屯上一批货物回国发卖,说不得便是一笔横财。

    于是乎许多商人便向永昌隆商号的人打听,船上都载了什么货物。

    其实,只要不是例外的情况,商船进港之后,便要向市舶司申报货物。

    没多久,永昌隆商号所带来的大批南洋名贵木材、香料,便持出牌来发卖。

    这些货物足有上百船之多,可惜的是这些东西皆是紧俏的货物,而且价值不匪。

    如此大的到货量,使得观望之人众多。

    永昌隆的掌柜们却是没想到,居然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不过,这对于永昌隆商号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这点东西只要送到汴梁,用不了数月便可卖个干净。

    正当市舶司内各路商贾观望之时,永通钱庄的大掌柜周奉,却是悄悄的来到了市舶司。

    他私下找到了永昌隆负责发卖的掌柜,以安乐侯的名义,将这些名贵材一口吃下。

    对于这位永通钱庄的大掌柜,永昌隆的掌柜也是如雷贯耳,何况双方所在的商号与钱庄,都有官家的份子。

    要是论起来,可都能称得上是自己人。

    而且周奉出手甚为大方,连价都不还,便一举拿下了所有的名贵木料。

    原本还在市舶司观念的商贾们,突然便发现永昌隆的名贵木料摘了牌子。

    一打听才知道,竟然已经被人一次全部买下。

    这些名贵木材至少也有数十船之多,加起来不下三百万贯之巨。出手如此豪阔,简直是惊人之极。

    于是这些观望的商人便不干了,大声嚷嚷着永昌隆处事不公。

    对此永昌隆派出一位掌柜,这掌柜看着市舶司大堂之中的诸多商人道:“诸位,这次南洋运送来的名贵木材是不少,只不过大伙早先并不快些下手,却让他人抢了先,可也怨不得我永昌隆商号。之前大伙觉得如此多的货物定然难卖,都存着观望捡便宜的心思,难道我永昌隆商号看不出来吗。但是诸位却也忘了,我永昌隆的生意做的也大,发卖这点货物却也根本算不得什么。”

    “若是下次诸位还要观望,怕是一样也采买不到称心的货物。”这位永昌隆的掌柜说完,笑着拱拱手便走。

    这次便是告诉这些人,你们这些小商人,打永昌隆这样大商号的主意,却是打错了算盘。

    周奉押运着大批的名贵木材,直接便走水路送到了洛阳城中。

    而后便拿着凭证,去向大宋三司报账。

    这些名贵木材,却也没有用到别处,都是用来建造洛阳宫城的。

    自从广州那边传来消息,说国舅的舰队中带有大量的名贵木材,范宇便已经叮嘱了周奉,让他办妥此事。

    这数十船的名贵木材送到,便一下子将修建新宫城所需的木材解决了大半。

    不知不觉之间,永通钱庄与永昌隆商号,却是因为赵祯这个大股东,而介入到了朝廷的经济活动和工程建设之中。

    在范宇看来,大宋如今虽然官方并没有做出多少改变,但是却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偏离了历史原来的轨道。

    西夏方面的战事顺利,如今只需缓缓的消磨压榨掉西夏最后的一丝潜力,便可一举扫平这个给大宋制造无数掣肘的政权。

    在经济方面,也通过以皇亲为主建立商号钱庄,逐渐的培养出资本阶层,并掌握了经济权力。

    而在大宋的科学技术方面,范宇也通过以造作院为主百工技院为辅,打造出一条已经看得见雏形的产学研体系。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大宋的发展已经处在一个即将快速发展的前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之中却是闹出了一场风波。

    此事的起因便是因为大宋的殿中侍御使韩渎,此人原本在李迪为相之时,被李迪提拔为御使台的台官。

    后来吕夷简被官家再次任命为宰相,便向官家暗示,这韩渎为台官,并不合制。

    于是官家以‘祖法不可坏,宰相自用台官,则无人敢言宰相过失’为由,将这韩渎去职外放,知岳州。

    而这韩渎也是个钻营高手,不知怎地又投靠了吕夷简。于是韩渎知岳州不过一年,便又被吕夷简调回汴梁任了殿中侍御使之职。

    然而在知岳州之前,韩渎与范仲淹为好友,甚至范仲淹为韩渎送行之时写下名篇《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这首诗。

    其诗曰: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请赏浩无边。

    这首诗才情胸襟皆为上选,为人所称颂一时。

    然而这首诗的热度还没过去,韩渎便因为投靠了吕夷简,又回到东京汴梁。

    这对于范仲淹来说,不啻于当面甩了个大耳光。我把你描绘的如同有风骨的谪仙一般,你却市侩的去跪舔奸相,这实在是扎心。

    于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大宋安乐侯

 第742章 既是公事也是私事

    在范仲淹的眼中,吕夷简就是个没什么原则的奸相。

    于刘太后垂帘听政之时,吕夷简便做了一任宰相。而官家亲政之后,吕夷简又靠着揣摩官家废后的心思,极力赞同推动。

    待用了手段将李迪相公赶下去,他便又任了宰相。

    范仲淹却是看着朝廷弊政从生无所改变,而这位吕相公却是坐在宰相的位子上不下来,这纯属占着茅厕不屙屎的行为。

    而今自己曾经的好友韩渎又投靠了吕夷简,这让范仲淹如何不怒。

    尤其是自已所写的那首《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一想起来便让范仲淹有股无法抑制的邪火。

    范宇淹也并非莽夫,对于韩渎投靠吕夷简,他并没有表示什么。

    而是向官家赵祯进献了一副《百官图》,以讥讽揭发吕夷简在京官的选拔上不能选贤任能,且任用私人好恶由己。

    并且劝说官家赵祯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官家赵祯看到了范仲淹的百官图,便将这份令人耳目一新上书放在了案头,并召来吕夷简奏对。

    面对范仲淹的百官图与建议,吕夷简却是并不在意。

    身为大宋的宰相,吕夷简岂是简单之人,所有的作为都是有背书的。

    某某官入京,是因其某方面能力突出,某某官升迁,是为了符合官家的要求。

    又对某某举荐,也是考虑到朝廷需要一个和稀泥的和事佬。

    “官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任能亦非易事。为官者不必是英雄豪杰,合适才是最重要的啊。”吕夷简最后总结道。

    赵祯看了看百官图,想了想吕夷简的话。这等事若是落在自己手头,似乎也只能如吕夷简这般用人。

    其实吕夷简这些话不过是托辞而已,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官家赵祯才会产生认同。

    “吕卿的难处朕也是知道的,朕并无责怪于你的意思。”赵祯摆手道:“但范卿所提制定选官制度,官吏升迁皆由朕来掌握,不知吕卿如何看待。”

    “官家,这天下皆是官家,若是官家愿意将这等官吏选拔之事掌于手中,自无不可。至于制定所谓的制度,更是可笑。难道选官院是摆设吗?我朝太祖立国之时,便已定下制度。他范仲淹却又要再定制度,这是何意。”吕夷简开始反击道:“倒是范仲淹越级言事,视所谓制度如无物,实是有些讽刺了。”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范仲淹口口声声的要官家定制度,可是他自己所献的百官图,却是并非通过通进司交到官家手中。

    而是自己送到宫门外,经小黄门之手,才送到了官家手上。

    只这一点,范仲淹在官家的眼中,便有些没理了。

    “朕知道了。”官家摇了摇头,向吕夷简道:“吕卿辛苦,且退下吧。”

    “臣是一心为了大宋,对于范仲淹也并无私人之恩怨,望官家莫谓臣心中对其不满。”吕夷简躬身道:“臣告退。”

    吕夷简是什么人,如何会被范仲淹一本百官图就给参倒。甚至在告退之前,还告诉官家,自己不会对范仲淹有私人的怨念。

    这样的胸怀,便是宰相的肚量,不管真的假的,都要让人感到钦佩。

    因此,吕夷简在官家的面前,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赵祯看到吕夷简退出殿外,想了想,叫来一个小黄门,让他去向范仲淹传个口谕。

    范仲淹的百官图送入宫中之后,便回到了开封府,却不想很快便有小黄门上门。

    “官家说,范卿一心为国用心可嘉。然吕卿亦为国之柱石,调和百官乃宰相之职也。”小黄门向范仲淹宣了口谕,便要回宫。

    范仲淹却是听了这口谕,有些心气不顺。

    “小公公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