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安乐侯- 第2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远不是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能比的。

    “臣不敢说一定能灭西夏,只不过若是如此还不能覆灭西夏,则只能许其称帝,使我大宋卧榻之旁再增心腹大患了。”范宇摇头苦笑道。

    虽然说的是泄气话,可是这句卧榻之旁,却是引用的大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名言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

    赵祯果然听到这里,便是眉头一挑,激起了他的心气。

 第579章 宜缓不宜急

    官家赵祯这个人脾气温和,性子宽厚仁慈,但是他还是大宋天子。

    因为大宋天子的责任,所以赵祯除了个人性格之外,还有着他的职业特性,那就是唯我独尊的骄傲。

    如今赵祯身为天子的骄傲被范宇所激发,就不再用范宇来推动此事。

    否则的话,明明是大宋朝廷与西夏的国战,总是他一个侯爷在张罗算怎么回事。

    现在范宇又抬出来宋太祖的名言来,赵祯的斗志便被彻底的释放出来。

    “我明白了,此事朝廷上下必须精诚一致,让这西夏灰飞烟灭才是。”赵祯点点头,对陈琳道:“去宣政事堂与枢密院的几位相公过来,我有事要说。”

    范宇一看,便知道赵祯这是要积极应对了,心中不由得长舒一口气。

    “官家圣明。”范宇轻轻补拍一记马屁道。

    赵祯此时才拍了拍脑袋,向范宇问道:“对了,我今日并未召你入宫,你今日入宫求见,所为何事。”

    经赵祯这一问,范宇也才想起来,自己是来给官家送钟的。

    咳,当然这东西就是这么叫,但是话不能这么说。

    范宇急忙一拱手道:“官家,前些时日水运仪象台完工。臣与百工技院的工匠们,便又根据水运仪象台的擒纵机关之理,造出来可罢于屋中的计时钟表。每日只需将钟表后面的旋钮拧上数圈,便可使得这钟表计时一整天。”

    “臣想着,官家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往往会因批阅本章而误了用膳和休息的时间。”范宇很是认真的道:“所以,臣便代表造作院与百工技院众多的工匠,将这钟表进献给官家。以使官家可按时用膳和休息,进而龙体安康长寿,亦可使我大宋国泰民安。”

    先把钟表这东西放一边,范宇所说的这些话,可是将官家赵祯感动的够呛。

    虽然安乐侯有部分拍马屁的意思,但是这关心却也是有的。

    “安乐侯,你有心了。”赵祯神色甚是温和,“既然你将那什么钟表带来了,便取来让我一观。你们造作院和百工技院的这些工匠们,总是能搞出些新奇玩意儿,却也是难得。”

    五座钟表放一起,可是一大堆,范宇都让他放在殿外了。

    此时得了官家的吩咐,便有小黄门将外面的钟表都搬了进来。

    “官家,造作院和百工技院造出来这五个,臣都带进宫中。”范宇伸手一指道:“请官家安排着放在各宫便是。”

    其实一共制造了六座钟表,范宇自己也留了一台,这当然不用说。

    这五座钟表送到宫里,虽然范宇没有明说,但是必然两位太后也是有份的。

    赵祯命人取了一座钟表,摆在自己面前,左右端详了片刻。

    他看到表盘与日冕一般模样,而那三个粗细不同的指针,却是各不相同。

    尤其是只能看到最细的针在明显转动,其余的两根表针似乎就是摆设。

    “这针在转动,这是……”赵祯不知道如何开口询问,话只说了一半。

    “官家请看,这两根针,其实也是在转的,只不过是慢此罢了……”范宇给赵祯将钟表讲解了一番。

    听完范宇的话,赵祯不由惊奇不已,“如今我大宋的造作院与百工技院,已经能造出这等数巧之物了吗?”

    这几座钟表可不只是钟表,其外表经范宇吩咐,同样镂金嵌宝华贵不凡,看着便不是寻常器物。

    当然,最精巧且让人称道的,还是这钟表的计时功能。

    范宇拱手道:“官家不必惊奇,这钟表比之水运仪象台更加小巧,但是复杂程度亦是不如。并无体察天象之功,只有计时之用。但是,只要朝廷多加鼓励,想必更精巧的东西,也总会造出来的。”

    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工业革命,便是社会风气所造成的。亿万人所认为的出人头地,便只有读书当官这一条路,

    从事其他的行业,便被归于三教九流和不入流了。

    范宇提升工匠们的社会地位,使之读书并且为官,便是为了打破这个桎梏。

    由此,使得大宋的工业发展起来。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范宇最终的想法,便是由技术改变和提升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之产生新的阶级。

    如此一层层一步步的,来推动大宋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现今范宇虽然有些成绩,但是相对于整个大宋的改变,还远远的不够。

    赵祯对范宇点点头,“造作院在安乐侯的带领之下,已是不同凡想。想那百工技院,亦是相当不凡了。”

    君臣两个聊了一阵子,便等来了政事堂与和枢密院的四位相公,还有三司使程琳也被宣上殿。

    既然赵祯已经下定决心要覆灭西夏,便不得不谈到钱粮物资,因此也绕不开三司。

    看到人都到了,赵祯便对众人道:“想来,诸位卿家已经看到了永兴军路送来的急报。那西夏元昊穷凶极恶,竟不顾西夏上下疲蔽,依旧悍然对我大宋出兵。若是听之任之,恐成我朝卧榻旁的一头恶虎。”

    “官家,老臣原为陛下的前驱,随时听候的官家的吩咐。”枢密使王德用,对赵祯躬身道。

    政事堂的吕夷简与蔡齐两位相公,则是面露犹疑之色,并未表明自己的态度。

    枢密副使韩亿也道:“臣觉得,西夏不过是强弩之末罢了,只要不使西夏军队在我大宋国土之上有片刻安宁,便是拖也会将其拖的垮掉。”

    赵祯摆了摆手道:“我的意思,可不是只将西夏军队赶出去。而是趁其病要其命,将我大宋绸缪已久的覆灭西夏之事,正式展开。”

    说着,赵祯的目光便落在了政事堂的两位相公身上。

    若说哪里对于此事有不同意见,便是政事堂。那些反对的声音,也多半是由政事堂所代表的诸多官吏中发出。

    吕夷简知道,官家这是在等政事堂的表态。

    “官家,老臣只希望官家慎重,而不是脑中一热,便要立时覆灭西夏。”品夷简略显苦口婆心的道:“若无万全之策,覆灭西夏宜缓不宜急。”

 第580章 不将此言当回事

    什么叫宜缓不宜急,无非就是拖时间。

    吕夷简身为文官之首,自然是站在文官的角度来看问题。

    他觉得大宋眼下的日子还算过得不错,与辽国与西夏等周边各国相比,优越性相当的高。

    既然过着好日子,为什么还要去对外大动干戈呢。

    只不过吕夷简看官家意气飞扬的样子,却是不好当面阻拦,便摆出这等为官家好为大宋好的姿态来,却也不能说他做的错了。

    蔡齐点头跟着道:“官家,我大宋如今虽然相对辽国与西夏都要富庶一些,但是一旦引发国产,便是经年累月之争。年初之时,我与吕相公,尚且向官家内库借款用以朝廷支用。这不过数月,虽收取夏秋两赋,但是只怕来年开春,依旧青黄不接。若是官家欲对西夏兴大兵,则须未雨绸缪才是。朝廷的钱粮之事,程相公最是知情,还请程相公算一算,若是与西夏交战,以半年为期,须多少钱粮吧。”

    对于西夏攻伐的方略,可不是这几日才定下的。

    现在吕相公说宜缓,而蔡相公又说须为来年考虑,显然是不想朝廷兴兵动武。

    而且蔡刘将这话头,一下子甩给了程琳,好似自己也是一心为国。

    王德用有些着急,攻伐西夏这乃是既定方略。这等事关系到未来大宋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安全,不是一句话两句话便能讲清楚的。

    哪怕钱粮有些紧张,也不能坐看李元昊称帝西夏壮大的。

    否则的话,大宋面对西夏与辽国两个游牧民族国家,而且都有着强大的骑兵集团,那才是相当悲哀的一件事。

    相对的,目前大宋对于西夏还有着心理上的优势,视其为属国小国。

    若是李元昊一旦称帝,并且开始在周边争夺大宋的属国,建立威信,那么大宋就连这个心理优势都没了。

    王德用想不到这许多,但只是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味。不等三司使程琳开口,他抢先开了口。

    “吕相公、蔡相公,这乃是我们之前便已定好的方略。如今亦非是我大宋主动去撩拨西夏,而是西夏的李元昊发兵十余万,主动攻入我大宋境内。永兴军路边界的百姓们,尚在西夏兵马的追杀之下奔走哀号,这如何宜缓不宜急?”王德用的胡子都炸了起来,看向蔡齐道:“若说钱粮不足,便不须理会西夏,若西夏大军来到汴梁城外,我朝钱粮不足亦不须理会了吗。”

    吕夷简微微皱眉,对于王德用的话有些不满。

    “王相公,明知李元昊会对我大宋边界用兵,而边军却还是没能防住,这个责任难道还要怪到我等的头上不成。”吕夷简这话很是噎人。

    摆明了就是指责边军无能,居然在预判李元昊会对大宋进行抢掠的情况下,事先还做了充足准备,竟然都让李元昊打入大宋边境。

    问题是大宋并主动进攻一方,宋夏边界漫长,宋军岂能阻止西夏大军入境。

    而大宋军方的表面负责人,不还是枢密院的枢密使王德用吗。

    范宇看到王德用被气的吹胡子瞪眼,明显嘴拙,一肚子的道理却是讲不出来。

    “吕相公说到了关键之处,也正是因此,官家才有意主动向西夏兴兵。否则的话,宋夏边界漫长,任由西夏往来边界,不是了局。惟有将其覆灭,方可一劳而永逸。”范宇却是笑着接过话头道:“若是不使我大宋军队主动出击,却还要怪罪之纵敌,实是有些不讲道理了。”

    不过是两句话,范宇便将道理讲的清楚明白,反驳了吕夷简的歪理。

    王德用连连点头道:“正是如此,吕相公身为大宋宰相,如何能讲这等黑白不分之言。”

    蔡齐看到吕夷简被范宇和王德用两人所驳斥,便也开口道:“还是请程相公说说钱粮之事,若是没有钱粮,我等在这里如何争辩,也是于事无补。”

    枢密副使韩亿也道:“吕相公、王相公、安乐侯,且请稍安,听一听程相公所言,再做打算。”

    在上面的官家赵祯,看到自己的重臣们如此争辩,也是心中有些患得患失。

    对于向西夏用兵,赵祯是已经下了决心的。哪怕吕夷简与蔡齐两人的态度有些模糊,赵祯也并没有动摇。

    实在是太祖皇帝赵匡胤的‘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这句话,让赵祯无法忽视和反对。

    从内心来说,赵祯也希望自己能建立太祖皇帝的那等功业。

    大宋得国不正,历任皇帝其实都想证明自己,太祖皇帝赵匡胤虽有这等雄才大略,但是天不假年。

    之后的太宗皇帝两征辽国,被打的屁滚尿流,便绝了这等心思。

    西夏也是在这个时机,才壮大独立起来的。

    因此,大宋对于西夏的看法,不过是叛将所立的藩属之国。

    许其为藩国已是格外开恩,若任由其称帝,则是绝难容忍的。

    “好了,程卿可算一算我大宋的钱粮,够不够使我大军对西夏用兵的。”赵祯也开口道。

    程琳虽然并没有参与刚才的争辩,但是也在心中默算着自己所知的大宋财政情况。

    现在官家动问,程琳也已经在心中有了一笔账。

    “启禀官家,如今夏秋两赋已然入库,总计八千六百五十万贯有余。”程琳对赵祯躬身道:“这收上来的税赋,其中有钱五千二百七十多万贯,余者皆为公粮,共有四千一百万石。”

    “按理说,这些钱粮足够我大宋对西夏用兵。哪怕是二十万大军打上一年,也足够支用。”程琳接着道:“只是这些钱粮,岂可皆用于兵事。天下水利、灾害、皆须钱粮。往年的积欠,也要钱粮来补。还有朝廷官吏们的俸禄,也不可拖欠。这样算下来,正如蔡相公所言,明年开春便会青黄不接。”

    官家赵祯刚刚被范宇激起了斗志,如今却是被三司使程琳当头沷了一盆冷水。

    兴兵打仗,就是打的钱粮,没有钱粮打的什么仗,这是最现实的问题。

    赵祯心中一沉,目光在这几位相公的脸上扫过,却看到范宇不将此言当回事的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