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将酒坛打开,为我等君臣都倒上。”赵祯吩咐道。
陈琳忙去开了殿门,让小黄门去取来酒盏。开了坛用银针试过,便给君臣三人都倒了一盏。
赵祯和包拯两人都没喝过啤酒,看到酒上还有白沫,不觉有些诧异。
“这些弹劾安乐侯的人,虽然见识不多,但是有一点却没说错,安乐侯却是会享乐。”包拯不由叹道:“这酒沫如堆雪,气味却是清新宜人,虽未饮,但清洌之气已是扑面而来。臣为官家贺,先饮为敬。”
官家赵祯听到包拯的话,觉得甚有道理,不由哈哈大笑,举盏也是将啤酒一口饮下。
范宇苦笑,也是陪两人饮了。
包拯与官家赵祯两人放下酒盏,咂了咂口中余味。这酒却是与众不同,饮入口中苦中回甘,初始觉得味道不好,但回味却让人难以忘却。
赵祯看向范宇道:“安乐侯,你这自酿之酒很有些意思。虽然苦涩,却是让人并不讨厌。加之清洌爽口,竟让人有些欲罢不能,颇为奇特。”
此时便暂时不谈国事,赵祯也算是忙里偷闲。
“不瞒官家,这酒乃是臣自己的配方加了清火的药材,请了酿酒师傅专门酿造。”范宇笑道:“就等着庄园修好,接两位娘娘去小住之时招待之用。此酒虽有苦涩味道却是清淡,三四盏才抵得上一盏黄酒。加之有去火之效,最宜夏日饮用。”
赵祯不由点点头,对包拯道:“包卿却也看错了安乐侯,他所谓享乐,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怀有一片孝心啊。”
包拯捋了捋胡子道:“安乐侯终非他人所指的那等浅薄之人,若非官家今日召问,安乐侯亦不知自辩,致使有些误会。我虽被官家任命为副谏院,但是亦有听到安乐侯的传闻。只因深知其为人,所以臣才没有冒然弹劾。果不其然,其中竟有这许多缘由,倒是让人意外,也是惊喜。”
对于包拯的话,赵祯十分认同,“包卿说的有理,安乐侯,你近来虽然忙于修建庄园,却也弄出望远镜这等重要军器,殊为难得。不过,我还有些疑问,你将这水晶琉璃烧制出来,打算如何去做。”
现在世人的眼中,透明的水晶琉璃皆为价值连城之物,赵祯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范宇微微沉吟了下,才拱手道:“臣烧制这水晶琉璃,最初只是为了给百工技院赚些费用罢了。如今既然已经烧制出来,自然是要从中赚取足够的钱财。臣觉得,此物不宜大量烧制,可先烧制出一小批来,交给永昌隆商号去运作。若是可以售之于外国那是最好,将西夏与辽国的富户和权贵都掏空,那便是绝妙了。待过得一年两年,想必也已赚回千百倍的本钱。到时再大量的烧制,以满足民间之用。”
包拯不由皱眉,立时开口道:“安乐侯莫开玩笑,水晶琉璃这等重要之物,民间能拿来做什么。百姓们但有口饱饭吃,那便足够,哪里有闲情逸趣来把玩这等精美玩物。”
赵祯想了想,也点头道:“安乐侯,你虽有善心,但是这等重要之物,确是不宜流于民间。”
这君臣两人观念,使得范宇有些不太舒服。在他们的眼中,百姓只要有口饭吃便好,其他的什么也不需要。所谓牧民,便是将百姓都当成了牲口放牧,哪里用得着让牲口有个好的生活品质。
持有这等观念的,不只是官家赵祯和包拯,在大宋的所有官吏心中,怕是都差不多。这是时代所限,范宇暂时是没办法改变的。
不过,他可以循序渐进,倒也不必急在一时。
“官家,包直阁。我之所以说要推广于民间,其实也是有原因的。”范宇指着崇政殿的门窗道:“官家请看,这崇政殿的门窗,糊的还是轻薄的纸质。虽然挡风却是透光不好,往往外面天光尚亮,殿中便已经昏暗难辨案犊字迹。再说官家身旁的宫灯,以纱罩之透光亦差,若换了水晶琉璃罩之,则满室生辉亦不为过。”
“此物用之于民间,则莘莘学子便可多一些读书时间,我大宋便可因此多一些栋梁之材。 即使不为官,亦让世间多一分教化少一分愚鲁。杜工部曾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共欢颜。’,臣自认无此能力。但是造出水晶琉璃,使民间得益推广教化,这点心意还是有的。”范宇对官家赵祯躬身道。
若此时大宋的厌学之人听了范宇的话,心中定有一句腌臜撮鸟贼配军喷薄欲出。
赵祯与包拯两人却是不同,听到范宇之言同时动容。
不管范宇所说的事情成不成,便是这番心意,却是高洁如雪。
官家赵祯想了,便对范宇道:“安乐侯之心皎皎如月,却是我想的小气了。既然安乐侯有此志向,那么如何来控制这水晶琉璃之事,便由你掌握便是。若有所需,亦可告之于我。”
包拯点点头道:“安乐侯此举功德无量,当使天下读书人,都对你有所感激。”
范宇哈哈一笑,摆手道:“那是以后,如今,可是要先赚钱,最好是从西夏辽国赚将回来,釜底抽薪使得尔等穷兵黩武自取灭亡才是。”
第397章 忠孝两全
范宇的想法是不错,但是赵祯与包拯都知道,这也只是说笑罢了。
辽国与西夏两国的人也不是傻子,会拼了命的采买水晶琉璃。或许会有一阵抢购风潮,但是不会很大。
范宇自己也清楚,也没想过来一次水晶琉璃炒作事件。象那么疯狂的事情,在东方很难出现。尤其是古代这样的情况,大家的经济活动本就没有那么发达。因此,冒着倾家荡产风险来炒作琉璃的人,是不会有多少人的。
更多的人,是会守着自己田地、牛羊来过日子。
大宋只要细水长流,在辽国和西夏不断的吸血也就是了,不必涸泽而渔。
赵祯笑了笑道:“若是能做到这等地步,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只要最后我大宋得利,便亦足够。你那琉璃门窗做好没有,用的如何。”
“回官家,琉璃门窗也只是臣的想法,若是冷热相激琉璃炸裂,反而不美。至于如何,还要试用一阵子才知道。”范宇回道:“若是没有问题,臣当使造作院为宫中烧制。官家可令工部丈量宫中,而后皆换为琉璃门窗。”
他知道这是官家心中痒痒,也想着将宫中的门窗都换上琉璃的。
赵祯这才恍然,琉璃居然还有炸裂的可能,这让看向范宇的目光更是随和。
“安乐侯忠谨之心实是难得。”包拯此时开口,时机拿捏的刚刚好,“臣以为,似安乐侯这等人才,官家可赋予其更大的责任才是。”
包拯其实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他的意思就是不能让范宇闲着,应该多出力。
但是官家赵祯和范宇自己,两个人都不同意包拯的想法。
范宇是因为自己现在这样就挺好,做个闲人过舒服的小日子,那是何等惬意。而且造作院和百工技院,如此重要的机构,一定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才是。这是将来的人才摇篮,一定不可放手。
并不是范宇擅权,而是他要影响这些人才,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待这些百工技院的理工人才成了气候,那便可对于儒家这些文学家组成的权力发起冲击。
至于自己的设想能不能成功,范宇并没有把握,但是他知道自己在前世的官员,大都是理工出身。
包拯的话一出口,官家赵祯的脸上便显出为难之色。
范宇当然不会让官家难作,立时拱手道:“官家,臣一手建成了百工技院,便想着将其办好。而且百工技院与造作院合作,能使我大宋国力远远超越辽国与西夏。古有燧人氏、有巢氏,皆属百工之列。如此,我华夏先祖,才摆脱茹毛饮血而吃熟食,才能遮蔽风霜雨雪不畏寒暑。臣想来,只要我大宋百工之艺精湛超群,当可辽夏两国铁骑的侵扰不畏强敌。所以,请官家准我长久执掌百工技院与造作院。”
赵祯听到范宇的话,却是心中一喜。安乐侯太能折腾,还是放在自己身边的好,这样感觉比较安心。
他看向包拯道:“包卿,安乐侯的志向在于百工,在于先贤之道。其心已坚,我恐不能强求。”
看到范宇和赵祯两人的样子,包拯知道自己让范宇出来当老黄牛的想法破灭。
“官家,可使安乐侯先执掌百工与造作院,若有他事可再暂时任用之,两不耽误。安乐侯以为如何。”包拯换了个方式,转而反问范宇道。
范宇哈哈一笑,“包直阁所言也不是不行,但是朝中官员众多,岂不是我阻了他人的上进立功之机。而且,本业有专攻。官家若是让我断案,又哪里有包直阁断案厉害。若是官家有何事,让我出力合适,臣自然是义不容辞的。”
包拯看范宇讲话滴水不漏,这其实就是不想多出力。他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点头任可。
赵祯笑着摇了摇头,对范宇道:“你这安乐侯做的,可真是要安乐起来了。百工技院、造作院,你要管好,莫要误了军器生产便是,其余由得你来作主。”
范宇当然高兴,这样一来,自己便可守住一个基本盘,达成自己养望的目的。其实,刚才拒绝包拯的提议,便已经是在养望了。
此事若传出宫外,便会有一个淡泊名利不骄不躁的名声,从而增加自己的威望扩大影响力。
等那些百工技院的学生们读了书,更是会对自己这个山长敬佩有加。
此时的王安石不过十二三,年纪比曹傅还要小两岁。却不知道,有一个无耻的范大哥已经将他未来的成名策略先给用了。
“臣倒不是贪图安乐,而是愿常见到娘与姨娘。若是在京中任职,臣可忠孝两全,岂不也是好事。”范宇笑道。
挥了挥手,赵祯道:“还是你想得周全,此间事了,这便去给两位娘娘请安吧。”
包拯看到没自己什么事,便也与范宇一同,向官家告退出来。
两人一同出了崇政殿,包拯对范宇道:“安乐侯明明潜力极大,却为何要极力退后。难道为大宋出力,便非要在百工技院和造作院才可吗。”
“包直阁,我的功劳已经够大,再进一步,便别想着再为朝廷出力了。”范宇摇了摇头道。
包拯心中也明白范宇说的对,若是他不肯明珠自晦,怕是后果便有些不太妙。
“我只希望,安乐侯能做个为大宋担当之人。需要你挺身而出之时,莫要为自晦而误了大事。孰轻孰重,想必安乐侯自有判断。”包拯对范宇拱了拱手道:“我亦言尽于此,告辞。”
看着包拯的身影出了宫门, 范宇才摇了摇头。
包拯虽然也是一代明臣,可是却有点多管闲事。今日之事包拯倒是在官家面前,替自己说了话。
对此,范宇心中还是承情的。
范宇别过包拯,便去了慈宁宫。
两个太后娘娘依旧在晒太阳,却是安静的很。
直到听到小黄门在唱范宇的名字,两人这才同时看向范宇。
“见过娘与姨娘,祝娘与姨娘身康体泰心宽且喜,将来自然长命百岁。”范宇躬身道。
“我们两姐妹闲的无聊,宇儿来了,正可陪我们一同说会儿话解解闷子。”义母李太后顺手拉住范宇的手,让他坐得近些。
杨太后此时却是问道:“宇儿,你在城外的那座庄子可曾修建好了?我们姐妹两人,可是期盼了不少时日。”
第398章 指点
城外的庄园已经修好,只是还有一些地方还没搞完。
范宇知道两位娘娘在宫里闷的紧,便笑道:“娘和姨娘且莫心急,庄子已经修的差不多了,只有些小处还需整理才可入住。前后也不差这几日,到时便给两位娘娘一个惊喜便是。”
“宇儿你可快些,我们姐妹在宫里可是都无聊的很。”义母李太后不由摇头道:“我们两人虽然名为太后,可是还不如寻常人家的长者,可以去街上见识一些民间风物。当初在宫外,娘倒是有这机会,只是境况不好却是也没这等心情。如今回了宫,境况倒是好了,但也太好,整天都和庙里的菩萨一样被供了起来,却也动弹不得。”
杨太后听到李太后抱怨,不由笑道:“姐姐还在宫外住过一些时日,我自小入宫,一住便是数十年,可对宫外连些记忆都没了。”
李太后哈哈一笑,摆手道:“我这样说,也只是想去宇儿的庄子上散散心罢了,可不能去市井之间闲逛。你我皆为太后,哪能如此给官家招惹麻烦。”
范宇听着听着,便开始流冷汗。如果真如杨太后所指的,两位太后去汴梁的集市上逛街,只怕自己的功劳再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