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安乐侯-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忽然想起一事来,便将张老汉叫住,“我这里写一封住,还请张老丈出个人送到陈州,交到钦差大人的行在,一位名叫展昭的公子。”

    张老汉暗中咂舌不已,我地个乖乖,主家看着年纪不大,这来往的人都有不小的来头啊!又是西华县的主薄知县,又是钦差大人身边的公子,真真的不得了!

    范宇没注意张老汉变的更加恭敬,而是取了笔墨去写书信。

    提笔写字不难,可是写起毛笔字来,却让范宇皱眉不已。毛笔字倒是练过,可是用起来并不习惯,一行字写下去,歪七扭八十分难看。偏偏张老汉不认字还极力拍马,不住的称赞范宇写的好。

    好在撕了数张纸之后,范宇写出来的字还勉强能看了,这才将书信写完交给了张老汉。

    次日一早,张老汉便让自己儿子张田生回陈州去送信。

    草桥镇到陈州并不太远,到了晚间的时候,正在听包拯和公孙策商议事情的展昭,便接到了范宇的书信。

    一行难看的字体入眼,展昭就是皱眉,不过看到上面写着‘展昭大哥亲启’这六个字,便忍不住笑了起来。

 第26章 惊心动魄

    这行字下面,还有一行小的落款,自然就是范宇的具名。

    展昭看到这难看的字是范宇写的,也就是笑笑而已。对于范宇,他的印象还是非常深的。

    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范宇给自己写信是做什么的。

    包拯与公孙赞两人,见到展昭一看到信封就笑,不知何故。

    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才由公孙策开口问道:“展兄弟,是谁来的信,竟让你如此高兴?”

    展昭笑答道:“前些时日,我来投奔包大人之前,路过草桥镇,认识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兄弟。此人姓范名宇,才刚刚十五岁。可是这个小兄弟,却是个足智多谋的。更难得的是,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他将与范宇相遇的经过,讲给了包拯和公孙策两人听,这让两人啧啧称奇。

    寻常人家十五岁的少年,大多还懵懵懂懂不黯世事。可听展昭所言,范宇居然惯会惴摩人心老于世故,有些智多近妖的意思。更是让他们对范宇产生好感的是,这少年竟然对于义母也很是孝顺。

    俗语云,百善孝为先。范宇能有如此至孝,也足见这少年人品出众,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

    包拯虽然只不过三十多岁,可是也已经留起胡子,坐卧行走极为端正,甚有威严作派。

    “展兄,他既来信,你可先行观看,莫要因为我等的好奇,便误了你们的事。”包拯开口道。

    展昭点点头,便打开了范宇的来信仔细看去。

    只看了几行字,他的脸色就变的凝重起来。等到看完之后,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脸上带出许多赞许佩服之色。

    “包大人,这信居然与你有关。”展昭笑着对包拯道。

    包拯与公孙策两人都露出诧异之色,不明折展昭的话中之意。明明这个名叫范宇的少年,与包拯并不认识,为何写的信会与他有关呢?

    “拿来我看。”包拯从展昭手中取过信件,凝神看去。

    第一眼,便被范宇的毛笔字给震住了,这字是真的丑啊。

    不过看到内容之后,便不由自主的念了出来。

    “展大哥,自离别之后弟甚挂念。义母与弟皆安好,亦并无不皆之事。然近日陈州饥荒,而草桥镇相距不远,灾民所聚日众。兄见信之时,镇上饥民已云集数百人矣。”

    “弟以自家粮仓之粮,平价出售二十石,而难填数百饥民之腹。急切之间,又请见西华县主薄王丰大人,相商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救民之策。王主薄面见西华知县,已得许可不日便行此策。”

    “又知兄在陈州放粮钦差包拯大人处,特送书信请兄告知于包大人。若陈州放粮局面稍稳,可请包大人视轻重缓急拨粮于西华县,以引饥民行以工代赈之事。”

    “西华一县之力,终恐独力难支。而陈州之饥民,亦不宜使之不劳而获,免使饥民以为当然耳,当行劳作奖罚之事为妥。恩威并济,则饥民顺从方可少生事端。”

    “虽弟所言皆为饥民,然亦不免弟之小小私心。若饥民作乱,弟之所在也难避之,恐受其祸。因此,特去书信,请兄告之于包大人酌情而为……”

    包拯念完了这封书信,便看向了展昭与公孙策两人。

    “此子不凡啊。”包拯很是欣赏的道:“本官刚刚用龙头铡将庞国舅正法,也正想着如何在陈州放粮稳妥,恰好这位范姓少年,便送来此策。此子思虑周密,所议之事甚是可行。”

    公孙策也连连点头称是,“依属下之见,此策不但可以在陈州施行,就是周边邻近各县,也都可行。往年兴修水利所费可不算少,如今若是以粮食代替工钱,不仅一举两得,连费用也可节约许多。”

    大宋如果不是灾年,这人工可就不便宜了。一天一个人的工钱,至少也要数十文才可。

    他们这里收到了范宇的信,就着这条以工代赈的思路,完善起细节来。

    而范宇在家中,却帮着义母李婆婆在院中摆上了一条长几。

    此时已经月上中天,李婆婆让范宇立了一个牌位,上写刘姐姐之灵位。

    长几之上摆了一些瓜果和祭品,将牌位放在正中。

    “宇儿,火盆可摆好了?”李婆婆有些伤感的问道。

    范宇急忙应道:“娘,火盆就放在你前边一点,还有纸钱等物也都在火盆旁边。”

    “好好,宇儿将火盆烧起来吧。”李婆婆说道。

    范宇用火折子点着了一串纸钱,便投入火盆之中,又投了些进去让火烧旺。

    他拜了拜道:“刘姨,我娘今日拜祭于你,我身为晚辈,便先拜一拜你罢。虽阴阳两隔,却也愿刘姨平平安安无有烦恼。”

    “娘,您的这位姐姐,想必是娘很亲近的人吧?”范宇起身又追问道。

    李婆婆听了范宇的话,便勾起了许多心事,“她确是与娘很是亲近,若说这世上有比她亲近的,怕是只有我的爹娘。可惜,刘姐姐与我之间多有恩怨纠葛。就是如今,我也不知是该不该恨她。”

    范宇一看李婆婆的心情不好,便不再问,而是劝道:“人死为大,既然这位刘姨已经不在人世,便一笑泯恩仇罢。”

    “你说的对,确实如此。娘这大的年纪,还不如你看得开,这心结,终是难以平复。今日拜祭刘姐姐,也是向她炫耀上天待我不薄。娘又有了宇儿这等佳儿,一饮一啄莫不是老天补偿于我的。”李婆婆似乎在对范宇说话,却又像是在对这刘姐姐牌位说话。

    范宇不敢插嘴,只有听着的份。不过,这位义母所谓的刘姐姐,他也可以断定,就是故去的刘太后。

    “当年,我不过是刘姐姐身边的一个使唤丫头罢了。却又因为自己的际遇,成了刘姐姐的眼中钉肉中刺。”义母李婆婆自己一人蹲坐在牌位前,嘟嘟囔囔说个不停,“若是刘姐姐恨我,也是应该。可是、可是……我那孩儿终是与我骨肉分离不得相认。母子天性,却无法可解啊。刘姐姐,你若不许我母子相认,我也就不认了。姐姐你实在不该牵连他人,使得寇珠、余忠、秦凤等人相继而亡,手段过于狠辣。他们虽然死于姐姐之手,可却是因我而起,这让妹妹我心中多有愧疚。”

    范宇知道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却不知道有这些细节,如今听当事人亲口述说,却也感觉惊心动魄。

 第27章 范小善人

    义母李婆婆这一晚说了许多,但是话语之中,并没透露出一丝一毫的身份。若只是听她的言语,似乎只是寻常大户人家内宅之事。

    她显然是不想让范宇知道,以免担惊受怕。她却不知道范宇心中有数,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范宇知道,这位已故的刘太后却是个女中豪杰一般的人物。自真宗皇帝驾崩之后,朝中的大权便落在了刘太后的手中。仁宗皇帝赵祯虽然继承大宝,可是手中无权只是一个傀儡罢了。

    如果不是朝中的大臣们看得紧,这位刘太后怕是已经学大唐的武后,自立为女帝了。

    即使是这样,刘太后在自己去世之前,依旧牢牢的把持朝政不肯放手。为此,还将一代名臣寇准贬官,使之病逝于雷州。

    如此女子,堪称铁腕。

    当今官家赵祯,也不过是在刘太后死后,才刚刚掌握皇权而已。

    火盆中的火焰也熄了,李婆婆说了许多话,也有些累。

    范宇便对义母李婆婆道:“娘,已经将近三更天,早些休息,莫要累到了。若是娘生了病,甚是不美。”

    李婆婆婆点头,任由范宇将她扶着起来,口中道:“娘又拉着你做这些事,你不怪娘吧。”

    范宇摇头道:“怎么会,娘的亲人便是孩儿的亲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不过,我听娘说,我还有一位哥哥,与娘不能母子相认。如今这刘姨已经故去,不如娘告诉我,这位哥哥在哪里。孩儿可去将他找来,与娘相认。若是哥哥家里败了,干脆接来咱们母子三人团聚不也挺好?”

    他这就是试探了,想看看自己这义母有没有起了母子相认的心思。与其在这草桥镇干等着,不如主动一些,也好早点实现自己在大宋富贵平安的生活。

    没想到李婆婆却叹了口气道:“这些年,你那哥哥都没在娘的身边长大,只怕去相认也是自讨无趣。不相认还是好的,若是惹出祸来,足以让咱们母子死于非命。娘年纪大了死不足惜,可宇儿你还年轻,实在让娘放心不下。”

    听到义母的这些话,立时就让范宇心中冰凉,好似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看来自己的算盘打的错了,义母这样子是不想去认亲生儿子。如果义母见了包拯路过不去喊冤,那什么富贵就长翅膀飞了。狸猫换太子的戏码也没了,只有狸猫就是狸猫的真理。

    “娘,我那哥哥与你不得相认,骨肉分离这才是最重要的。”范宇委婉的劝道:“我亲娘去的早,此时回想起来,连面目怕是都忆不起来了。每念及些,实在是惭愧无比。因此,孩儿也不想娘与我那哥哥不得相认。”

    李婆婆表情立时变的悲戚起来,范宇一看有些意思,便不再作声。

    可是李婆婆一张口,却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宇儿啊,是不是娘让你去买粮惹下了麻烦,你不想让娘再在这里一起过活了?”李婆婆哀声道:“几次三番的劝娘去找你那哥哥,莫不是要将娘这等拖累之人甩与他?”

    范宇头都大了三圈,女人不管古今中外是老是少,怎么就不能听出话中的本意呢?非要胡思乱想曲解自己的意思。

    他前世在村里也处过几个女朋友,可惜大家缘份不够,都没能走到一起。大多数女孩子,一心想要嫁到城里去,哪怕是嫁给打工仔,也不想嫁他这个村干事。

    再加上这些女孩受各种媒体影响,脑子里整天不知道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往往思路清奇智商感人。

    他还以为这只是后世不经世事的女孩子会这样,谁知道来到大宋,碰到了义母也是如此,这真是让他感觉如同遭了雷击。

    偏偏范宇还不能急躁,此事必须好言好语的解释,否则定要让义母伤心不已。

    “娘,我绝无此意。”范宇不得不证明自己的清白道:“孩儿只是单纯的想让娘与哥哥骨肉相认,以释娘的遗憾。而且,无论哥哥待娘如何,我也是要给娘尽孝的。”

    “我看你不想。”义母李婆婆背过脸去,伸手拭泪。

    范宇脑袋不认就不认吧,孩儿全听娘的便是。”

    李婆婆幽声道:“宇儿,你心中是不是对娘有些怨气?不是娘不想,其实是娘怕啊。眼前你我母子虽然并不富贵,可衣食也有着落。每日里娘与你有说有笑,便知足了。若是与认了你那哥哥,这等悠闲日子,怕是就不会再有。”

    范宇看义母实在是伤心,心知不能再劝,便笑道:“娘莫伤感,正如娘所说,咱家的日子也还不错。凭着手中的这些家底,等孩儿多赚些钱钞,咱们家自已便也成了富贵之家,让娘锦衣玉食也不是不可能。”

    嘴里这么说,范宇心中也是这样想的。大宋的商品经济相对各个朝代,都算得上是比较发达的。凭借自己后世还还没还给老师的一些知识,想要再出人头地,应该不是难事。

    何苦为了一场富贵,非要逼着义母去认亲呢?无非就是自己多费些周折罢了。范宇如此一想,更觉得自己有点不是人,心中很是过意不去。

    义母听到范宇这样说,才转忧为喜道:“我儿是个有志气的,娘等着你这一天。”

    范宇苦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